•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變遷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章 理論及文獻回顧

第二節 人口變遷相關文獻回顧

一地人口成長的狀況,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出生、死亡、移出、移入。因此 對於人口成長類型的劃分方法,主要都是根據這四項要素。依據不同因素,不同 的學者也紛紛提出相關的人口類型劃分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口之變遷,包括人口成長、人口組成及人口分佈等方向。

相關概念及實證研究可分成以下幾部分來討論。

一、 關於人口變遷

人口轉型是台灣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口變遷。1905 年台灣人口約 3,123,302 人,到了 1920 年死亡率開始下跌導致人口快速的成長,至今已增長七倍多。人 口成長主要來自自然增加的結果,但由於近年來生育率逐年降低,使得人口成長 的幅度已大幅下降,早期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力投入。現今則因經濟結構的轉 變及機械化的引進,人力需求已不像過去如此龐大。從人口發展的長期趨勢來 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似乎與經濟發展的程度成反比。但是,由於 各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有差異,促使人口集中與遷移更加頻繁,透過人口增長與集 中促成社會分工的發展,從而引起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提升,緩和人口成長所帶 來的問題(李少民等,1990)。綜而觀之,台灣人口成長模式在農業社會或經濟 發展的初期,人口開始緩慢的成長。而後隨著發展擴大而進入結構轉變使得人口 成長加速,接續發生工業社會結構擴大,人口成長率日趨減緩並逐漸穩定(謝高 橋,1994)。

台灣確實已完成人口的轉型(孫德雄,1985;丁庭宇,1986;林忠政,1987;

陳寬政,1985;謝高橋,1994;張震宇,2000;于宗先、王金利,2009)這個轉 型,開始於 20 世紀初,這期間生育率仍然保持相當高的水準。在 1960 年代以前,

隨著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之升降彼此交互影響;1960 年代以後,人口自然增加率

明顯隨粗出生率變化。到了 1960 年代死亡率明顯達到穩定,完成了死亡率轉

資料來源 : 整理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html

研究台灣地區境內各小區域人口變遷的有陳紹馨(1979)、陳震東(1979)

區已完成人口轉型,而且計算台灣地區人口老化推估。劉縉紳(1986)利用人口 總數、人口密度、自然增加率、年齡組成等方法將台灣地區光復四十年做人口變 遷整理。卞鳳奎(1990)分為人口增加趨勢、人口出生變遷、死亡變遷、分布變 遷來分析台北市人口增加趨勢。李玉芬(1997)以人口成長率討論綠島人口變遷;

林玉英(2005)以吉馬指數討論大甲鎮人口分布;曾鼎甲(2006)以│LCQ│值 及人口成長迴歸方程式區分人口變動類型;邱正略(2008)以人口增加率、性比 例及族群討論日治時期埔里人口變遷。

綜上所提,各學者幾乎都以人口成長率的變化作為人口變遷的討論大方向,

本文也嘗試以吉馬指數、人口成長指數、人口變動類型分類說明人口變遷,再輔 以圖表說明人口集散之變化。

二、 關於人口遷移

過去由於台灣地區人口的增加相當快速,以往的研究多傾向關注總人口的成 長,即出生、死亡的問題上。光復初期,台灣婦女總生育率 (TFR) 為 7.04,至 民國 97 年降為 1.05(內政部,2009),即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 由 7.04 人降至 1.05 人,可知台灣地區人口成長之轉型期已臻成熟階段。人口學 所探討的課題,已經從原本人口總數的討論之後,轉而傾向於人口遷移與分布。

研究國內外人口遷移的學者有:溫振華(1994)、Nora L. H. Chiang(1982)、

江雅美(1984)、李素貞(1984)、廖正宏(1985)、陳源在(1988)、邊瑞芬(1991)、 周國屏(1996)(2005)、C.N. Chen and S.F. Liu(1997)、沈益民與童乘珠(1999)、 姜蘭虹(1999)、周國屏與吳麗玲(2000)、鄭宇婷(2002);並且還有以遷移研 究內涵與趨勢作國內外比較分析的宋郁玲(2006)。其中溫振華(1994)為瞭解 日治時期高雄庄人口的遷移,以人口出生地的資料來觀察一地人口流動的方向。

Nora Chiang (姜蘭虹)(1982)以問卷及訪談分析台灣農村人口外流主受都市誘

虹,1999)。邊瑞芬(1991)配合 Zelinsky 流動轉型模式及經濟發展指標對台灣 各縣市發展分 6 個類群,而南投縣即屬『都市社會經濟發展加速前期』類型。周 國屏(1996)指出台灣內部人口移動空間型態,其中南投縣在民國 75 – 80 年 屬人口淨遷出縣,但本區在研究中卻屬於低度淨遷入地區,此特點更是引起本研 究動機之一。周國屏、吳麗玲(2000)以 Wolpert 及拉文斯坦法則檢視彰化市人 口概況,並指出彰化市人口遷移主因著眼於經濟因素。李素貞(1984)、鄭宇婷

(2002)分別將雲林縣口湖鄉外移人口及台中縣大里市移入人口作遷移特性之調 查分析,以瞭解遷移人口特性。江雅美(1984)、陳源在(1988)、周國屏 (2005) 三篇皆是先將人口成長分為相對增加、相對減少、絕對增加、絕對減少四類型,

再藉由迴歸方程式得知人口成長來自社會增減,繼而分別找出影響三重市、新莊 市、彰化市人口增減因素。廖正宏(1985)、陳肇男與劉素芬(1997)、沈益民與 童乘珠(1999)、姜蘭虹(1999)都將國際上人口遷移的案例作探討,對於本研 究多有啟發。故本研究亦將使用迴歸方程式以求出本區人口增加主因是否為社會 增加?接續探討影響社會增加的主因為何,希冀能將本區人口變遷樣貌勾勒出 來。

三、 關於人口分佈

對於人口分布及組成研究頗多,其中施添福(1981)、謝高橋(1983)、孫德 雄編(1985)、丁庭宇(1986)、J.L. Li (李瑞麟)(1990)、李少民等(1990)、

李瑞麟等(1991)、張德偉(1991)、陳寬政(1997)、邊泰明(2000)、林益 厚(2004)等學者將全台灣人口為研究對象,對於台灣人口在空間分佈的變遷作 分析,尤其針對都市化之後,人口快速變動之現象。其中施添福(1981)運用吉 -馬指數(Gibbs-Martin Index)作為衡量的依據,得知台灣人口空間變遷之過 程。張德偉(1991)將 Zenlinsky 及 Gibbs 理論驗證於台灣人口空間分佈之變化

人口分佈型態作分析解釋。

王德睦(1992)、林朝京(1996)同時提到台灣人口分布希望能用政府政策 協助,以期台灣降低高齡化、少子化速度。

陳震東(1976)、(1983)、吳家彧(1985)、朱一暉(1987)、楊宗惠(1988)、

陳富美(1988)、孟祥瀚 (1991)、賴金文(1996)、莊金平(1996)、郭佩毓

(2002)、周國屏及范舜侑(2002)、周國屏(2004)、王異爭(2007)、何淑 鈴(2007)、陳泳瑞(2008)、陳尚美(2009)等,其分別就單一地區將人口分 布及組成做分類及歸因。工業化之前,人口成長之因素多為自然增加。但是台灣 各研究區進入工業化及都市化之後,人口增加的因素就轉為社會增加,並且可用 簡單回歸方程式做解釋。復又將人口分布做類型的分類時發現人口密集的集散程 度與交通、經濟對當地的影響力成正相關,即人口密度愈高地區其交通易達性愈 高;經濟發展程度愈高。此外錢玉蘭(1999)、L.W. Lin (劉立偉)(2001)、

德國學者法蘭克.荀馬赫(2008)同時也都提及經濟的成長間接帶動都市發展,

但是經濟的成長之後讓家庭負擔愈重,接而使得生育意願下降,造成少子化的未 來。

因此本文在研究人口分佈時,將運用人口密度、吉馬指數作集散程度的分 析,藉以得知本區人口分佈之時空變遷。另外對照其他單一地理區的研究結果,

亦將本區人口分佈及密度作分類。找出本研究區中都市人口密度可否隨著與市中 心距離增加而呈負指數模式,另試圖找出本區在都市化之後,人口空間移動是否 也具備相同特性,俾與前人研究相互對照。希望能找出影響本區人口分佈之主要 因素。

四、 關於人口成長

陳國章(1974)、施添福(1979)、孟靜(1982)、謝高橋(1992)與周國 屏(1996)皆提到全台灣或單一地理區其人口成長發展程度有其規律性。若都會 區中心都市為飽和則其人口可持續成長,一旦接近極限,中心都市成長減緩並且 人口集中移往外圍地區。施添福(1979)、何淑鈴(2007)將研究區內人口移動 率及人口成長率相互關係分為人口成長四類型(即相對增加、相對減少、絕對增 加、絕對減少)。另外周國屏(1985)、林玉英(2005)則使用全市人口成長率 為指標,各里成長率與之相對應關係將人口成長分為三類型(即人口顯增、人口 緩增及人口減少)。陳震東(1985)(1986)及何淑鈴(2007)使用笛卡爾座標 系統將人口成長中的社會增加、自然增加對應關係組成笛卡爾座標八象限(圖 2-4)。故本研究將以簡單回歸方程式找出人口成長的主因在於社會增加,亦或自 然增加。另以全市為單位,分析本區在笛卡爾座標八象限及在施添福人口成長四 類型的變化。再以各里為單位依周國屏人口成長三類型分析,將本研究區做歸 類,期以討論出適用於本研究區人口成長類型。

圖 2- 5:笛卡爾座標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何淑鈴(2007)

五、 關於人口組成

對於人口組成的研究中 N.L.H.Chiang 姜蘭虹(1977)、陳國川(1986),

以年齡結構作為探討要素,引導本研究以人口金字塔作為分析方法。另外莊英章

(1977)、何淑鈴(2007)進一步以桑巴格人口結構作為分類依據,將人口金字 塔組成分為『增進型』、『穩定型』以及『退減型』三種類型。

陳寬政等(1987)、楊宗惠(1995)、謝純瑩、周國屏(2002)、李宗派(2006)、

簡太郎(2007)等皆以台灣為例討論人口年齡結構變遷,另外松谷明彥(2006)

舉出日本東京為例,同時提及在現代化都市中人口結構中會面臨到的--人口老化 --問題,並討論其變遷趨勢。

林玉英(2005)、何淑鈴(2007)將研究區的性比例變化作分析,性別比率 的高低和社會現象有極密切關係,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高低、當地產業性質 等。影響一地人口性別比率因素,包括初生嬰兒性比例、死亡率及遷移率等。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以人口金字塔為基礎分析方法,進而將研究區依時間的 推進,觀察金字塔的變化。除了年齡結構的變遷之外,並且分析本區性比例之變 遷。

六、 關於重大工程影響人口分佈

在國內外研究中,常提及到重大工程影響到人口分佈的例子。如:張長義等

在國內外研究中,常提及到重大工程影響到人口分佈的例子。如:張長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