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影響南投市人口變遷之因素

第四節 南投市街

Colin Clark 發現都市人口密度與距市中心距離關係密切,亦即人口密度隨 著與市中心距離增加而呈負指數模式(negative exponential model)下降(圖 2-3)。因此本研究以『各里與本市主要商街距離』為影響因子,探討人口密度的 分布變化,期能發現主要商街對人口分布之影響程度。

一、南投市主要商街之選定

本區雖未成一個大都市,但依下列指標找出本區的主要商街點。

1.地價最高:依據民國 100 年土地公告現值(民國 100 年元月 1 日公告), 本研究以公告地價最高地點(中興新村虎山路及南投市區中山街)(見 圖 4-6)設為兩中心。中興新村最高土地公告現值地點在虎山路與府西路 交接處,為每平方公尺 31800 元;南投市最高土地公告現值地點在中山 街,每平方公尺 82600 元。中山街(民權街與民族路間),即位於南投 里;虎山路與府西路交接處,即位於光輝里。雖然虎山路最高公告現值 點價值未與南投市中山街等值,但中興新村自成一個生活圈,若單以南 投市中山街為主要商街,恐失偏頗,故在分析上仍以此兩點為中心做迴 歸分析。

2.易達性高:中興新村虎山路位於台 14 乙線上,接草屯鎮;而南投市中山 街在市區內,交通方便。

3.商業活動活躍:兩中心點已成為鄰近地區的商店、攤販集中之處。

二、人口密度與南投市主要商街距離的分布變化

將南投市各觀察期各里的人口密度取自然對數,以各里幾何中心點與本區主 要商街距離作迴歸分析。其中將中興新村四里(即光華、光榮、光明、光輝里)

以及鄰近的四里(即營北、營南、內新、內興里)都以中興新村虎山路為中心點

y = -0.2775x + 3.8583

y = -0.2511x + 3.8554

區化的現象。

由表 4-7 的 b 值變化得知,本區人口密度與距離呈『負相關』,亦即距離商 街愈遠、人口密度愈低,此與 Colin Clark 論點相同。另從 p 值可知,此迴歸 達顯著性,即具有統計上的意義。

其中 b 值(絕對值)由民國 39 年的 0.27 上升到民國 49 年的 0.29 最高,

此即表示期間本區人口分佈呈現『往主要商街集中』的現象明顯,人口有集中的 趨勢。此後 b 值便開始下降,從民國 59 年的 0.28 逐步下降到民國 99 年的 0.25 , 表示人口分佈有漸趨擴散的現象,此種變化與第三章第一節所得之結果相同。也 就是自民國 59 年開始出現都心人口空洞化現象後,人口分佈呈現往外擴展現象。

再從

R

2 值變化觀察雖由民國 39 年的 0.52 漸升到民國 59 年的 0.61 ,表 示『與商業中心之距離』對人口密度分布最高有 61 % 的影響。但最後在民國 99 年降至 0.53 ,此即表示距離對人口密度的影響越來越低,其中應該與交通工具 的進步、自小客車持有率提高有關。

由圖 4-7~ 4-13 可得知距離市街 0~1 公里內的里別隨時間增加,其人口密度 對數值反而漸次下降,再加上人口密度負指數線條斜度自民國 59 年後開始向下 移動且斜率趨向水平。顯示人口成長速度減緩,且人口集中現象較為緩和,這 種距離市街越近,人口密度下降快速,此與第三章第二節(表 3-7、表 3-8)結 果相同。顯示市區人口在 60 年來逐漸減少中,新增人口多分布於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