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攻擊行為的相關研究

一、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霸凌行為角色

目前國內外並無文獻研究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 異,但有一些文獻研究以較廣義的霸凌為主題,探討不同霸凌角色(霸凌者、受 害者)在因應策略上的差異。

Andreou(2001)針對 408 位 9-12 歲孩童進行不同類型的霸凌角色與同儕衝 突因應策略關係的研究。發現在加害者部分,男生加害程度越高,越常使用外化 因應的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如:攻擊、傷害他人),越少使用問題解決因應策略;

女生的加害程度則與因應策略完全無關。受害者部分,不論男、女生,受害程度 越高,越常使用內化因應策略(如:自責、消極迴避);其中男生受害程度越高,

越常使用尋求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該研究進一步探討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與受 害兼具者在因應策略選擇上的差異,發現在尋求社會支持策略上,加害者高於兼 具者,兼具者又高於受害者;在問題解決策略上,則是受害者高於加害者,加害 者又高於兼具者;消極迴避策略無差異;內化策略是兼具者與受害者選擇此方法 的程度類似;外化策略則是兼具者與加害者類似。此篇文獻證實了和其他角色相 比,霸凌加害與受害兼具者可由「低社會接納度」、「低問題解決因應策略」二 點被區辨出來。且其內化因應策略類似受害者、外化因應策略類似加害者,似乎 他們有獨特的因應方式。

Warden 和 Mackinnon(2003)針對 9 到 10 歲孩童 131 人,以同儕提名、同 儕評定、自陳量表、晤談等多種方式,研究霸凌者(包含關係攻擊、肢體攻擊者)

和受害者在社會問題解決策略上的差異。發現受害者比霸凌者更會以直接、有建 設性的策略面對社會問題情境;霸凌者反而較多消極迴避。Richard 和 Dodge

(1982)也發現 8-10 歲的攻擊性男生,缺乏有效的策略以得到他想要的社會結 果,因而使用較多無效、具攻擊性的解決策略(引自Warden & Mackinnon, 2003)。

由上述文獻可以發現,霸凌加害者似乎較少使用問題解決策略,常使用外化 因應、尋求支持策略,有時甚至也會如同受害者般消極迴避;受害者則是常使用 內化因應,但也能使用較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策略。這些研究都證實了不同的霸 凌行為角色會有不同的衝突因應策略。

然而,如同第一節提到的,關係攻擊與肢體攻擊的特性有很大不同,關係攻 擊受害者往往因關係攻擊迂迴、隱蔽的特性,使其難以被團體外的人所知,或難 以直接與加害者對抗、報復。Andreou(2001)根據其研究結果,也推測可能因 為男生的受害者多為顯而易見的肢體攻擊受害,因此他們相信同儕會對可見的肢 體危險給予較多同情,故男生受害程度與尋求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有關;女生的受 害者則可能多為較迂迴隱蔽關係攻擊受害,由於團體外的人通常不清楚團體內的 攻擊情形,使得受害者難以向外人求援,因此女生的霸凌受害程度與尋求社會支 持因應策略無關,但這樣的推測尚無實證研究的支持。

二、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關係攻擊行為

國外研究部分,Phelps(2001)探討兒童(三到六年級)對外顯、關係攻擊 行為的因應策略,發現相較於面對外顯攻擊事件,男、女生在面對關係攻擊事件 時,都更傾向以「保持距離」、「內化」等策略來因應。Remillard和Lamb(2005)

針對82位六到十二年級的女生進行研究,瞭解他們面對關係攻擊事件時的情緒與 因應策略。發現女生在關係攻擊事件中感到越受傷,越會使用「一相情願的想法、

自責、降低焦慮、維持自我」等消極、迴避的因應策略;此結果亦支持Frydenberg

和Lewis(1991)的研究結論(引自Remillard & Lamb, 2005)。其中,「秘密被 說出」的女生比遭受其他關係攻擊方式的女生更會使用「一相情願的想法」,因 為對於被說出的事,已經無能為力。Coyne、Archer和Eslea(2006)亦針對422 位11到15歲的青少年研究面對關係攻擊時的反應,發現受害者常以忽視、獨自生 氣的方式面對,但這兩種方式對加害者都是無效的,無效的因應策略可能使得個 體一再地成為關係攻擊受害者。由前述國外文獻可知,面對關係攻擊時,受害者 常使用消極的因應策略。但這些研究並未告訴我們,在關係性情境中,關係攻擊 加害者又會如何因應?

國內研究部分,戴淑梅(2004)針對1238名國二學生,以同儕提名、及自陳 量表的方式研究國中生同儕關係與人際壓力因應策略、生活適應的關係。發現越 常使用「問題解決策略、尋求社會支持」這兩者方法的學生,越不會有內化問題 及攻擊性,其同儕關係也越好;越使用「負面情緒與自責、漠視與逃避、發洩情 緒」這三種策略,越會有內化問題及攻擊性。此外,發洩情緒、尋求社會支持策 略能有效預測個體的攻擊性。然而,雖然此處的人際壓力因應策略內涵即為本研 究所欲探討的針對「關係性情境」的因應策略,也證實攻擊性與因應策略之間的 關聯,但該研究中的「攻擊性」是指「個人具有敵對、反抗心理、一意孤行、易 與別人爭論的情形」,乃從「賴氏人格測驗」得出,而非本研究所欲瞭解的關係 攻擊行為。

由上述國內外文獻可知,不同的霸凌角色、攻擊性,在面對人際衝突情境時,

的確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但仍缺乏直接證實關係攻擊不同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 策略上確有差異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欲鎖定與關係攻擊有關的關係性情境,探 討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

參、 小結

綜合本節的文獻探討可以發現,過去研究多是針對包含各種攻擊形式(如:

直接、間接、肢體、口語等)的霸凌行為,瞭解其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間的關 係,並未特別針對關係攻擊進行探討;亦無針對不同關係攻擊角色與人際衝突因 應策略的研究。然而,即使從霸凌行為的相關文獻切入,仍可發現不同攻擊行為 角色在面對人際衝突情境時,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再者,文獻也顯示個體在面 對與關係性情境有高度相關的關係攻擊時,由於情境的曖昧、或甚至無法改變

(如:秘密被說出),使其因應策略確實有與面對一般外顯攻擊不同的特殊之處。

因此,本研究基於此部分的文獻探討,假設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 略上有所差異,且個體不同的人際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關係攻擊的加害及受害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