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同理心差異情形討論

貳、規範信念、同理心及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對國中生關係攻擊受害 程度的預測力考驗

第三節 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同理心差異情形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三為探討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同理心上的差異。過去國 外研究多認為同理心有助於抑制肢體攻擊行為(Bryant, 1982; Carlo et al., 1999;

Feshbach & Feshbach, 1969; Kaukiainen et al., 1999; Miller & Eisenberg, 1988;

Richardson et al., 1994; Sukhodolsky & Ruchkn, 2004),且同理心的認知層面比情 感層面對人際攻擊行為(包含侵犯人身、關係攻擊、口語攻擊、易怒性等)影響 更大(Richardson et al., 1994)。本研究進一步以關係攻擊加害者、受害者、加 害與受害兼具者等不同關係攻擊角色與未涉入者進行分析比較,比較結果如表

一、關係攻擊行為有其特殊性

雖然本研究結果顯示關係攻擊加害者的同理心低於受害者,但加害者與未涉 入者的同理心其實並沒有差異。可見,加害者與受害者在同理心上的差異,並非 因加害者同理心過低,而是因為受害者同理心過高之故。由此可以推論關係攻擊 加害者與肢體攻擊加害者在同理心方面的特性不同,肢體攻擊加害者往往比一般 人更無法體會受害者的痛苦,缺乏抑制攻擊行為的因子;但關係攻擊加害者卻可 能因為能體會關係攻擊對受害者的殺傷力,而刻意使用關係攻擊。此一結果更突 顯了關係攻擊行為與肢體攻擊的不同,但關於關係攻擊與同理心的研究仍很有 限,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證實。

另一方面,Feshbach 和 Feshbach(1969)、以及 Bryant(1982)在研究同理 心與攻擊行為的關係時,也曾發現同理心與肢體攻擊行為間的負相關有性別差 異,男生同理心越高,其攻擊行為越少;而女生的同理心與攻擊行為則無統計上 的顯著相關。他們認為可能是因為女生的同理心普遍比男生高,以及男、女攻擊 形式不同之故。結合本研究關係攻擊加害者女生人數多於男生的研究結果,研究 者認為關係攻擊加害者與未涉入者在同理心上並無顯著差異的原因,也可能是因 為本研究中關係攻擊加害者女生人數多於男生,而女生的同理心普遍也比男生 高,因此拉高加害者的同理心得分,產生性別與同理心之間的交互作用,故得出 關係攻擊加害者與未涉入者在同理心上沒有差異的研究結果。

二、關係攻擊受害者的同理心明顯高於未涉入者及加害者

過去文獻多從「攻擊」的角度探討同理心,甚少從「受害」的角度探討,而 本研究針對關係攻擊受害者的研究結果發現,受害者的同理心普遍高於未涉入者 及加害者。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呢?研究者推測可能有下列兩個原因:第一個可 能是關係攻擊受害者、以及加害與受害兼具者本身的受害經驗,使其更能體會到 人際關係中被傷害的不幸與痛苦。Camodeca 和 Goossens(2005)的研究指出,

霸凌受害者比加害者更會感到難過、無法因應;在研究者與關係攻擊受害學生晤

談的過程中,也常觀察到受害者難過的低落情緒明顯較高。可能因為過去的受害 經驗,使關係攻擊受害者更容易將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受挫與難過投射至他人身 上,進而願意同情、關懷比自己不幸的人。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關係攻擊受害者擁有的高同理心特質,也許是其容易成 為受害者的因素。Kaukiainen 等人(1999)及 Mayberry 和 Espelage(2007)指 出,情感同理特質能夠使個體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而不願再傷害對方、加諸其 痛苦;認知同理特質則能使其在人際互動中因理解對方觀點而降低社會訊息處理 歷程中的敵意歸因偏誤。研究者認為在關係攻擊事件中,當受害者比加害者更能 感受對方可能的痛苦、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時,往往會選擇替加害者的行為辯 解、原諒對方的攻擊行為、不反擊;然而,若加害者並未同樣理解、體諒對方的 話,受害者對加害者觀點的理解與體諒,可能反而使加害者覺得對受害者施以關 係攻擊也無所謂,反正受害者不會反擊,因而使受害者更加陷入關係攻擊受害的 情況中。

對照研究者本身在學校與學生相處的經驗也會發現,關係攻擊受害者在面對 人際衝突事件中,較能站在對方觀點提出各種不同的可能解釋、同情加害者的弱 勢之處(如:他是因為在氣頭上才會不理我、或他可能是因為對我有誤會所以才 在背後說我壞話);反觀加害者,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委屈、及權利受損之處,

拒絕思考對方行為的可能原因,甚至堅持自己是「對」的一方(如:誰叫他做人 失敗、這種人被排擠是活該)。

另一方面,若結合本研究中關係攻擊受害者的規範信念與同理心的研究結 果,從同理心的角度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關係攻擊受害者與加害者一樣較支持關係 攻擊行為,卻未像加害者一樣產生攻擊行為。Richardson 等人(1994)認為同理 心中的認知層面比情感層面更能抑制人際攻擊行為(包含侵犯人身、關係攻擊、

口語攻擊、易怒性等),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亦可發現受害者的認知同理明顯 高於加害者。因此可以推論,同理心在關係攻擊受害者身上,可能如同肢體攻擊

的研究結果一樣,發揮了抑制攻擊行為的效果(Kaukiainen et al., 1999)。這也 許可以解釋為何關係攻擊受害者與加害者同樣支持關係攻擊行為,但受害者並未 如加害者一般,實際對他人施以關係攻擊。

第四節 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