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人數概況與性別差異的討論

貳、規範信念、同理心及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對國中生關係攻擊受害 程度的預測力考驗

第一節 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人數概況與性別差異的討論

壹、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人數概況

在關係攻擊加害者的部份,從本研究「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與「關係攻 擊受害經驗量表」的調查結果來看,台北縣市四所國中,一共30 班 964 位八年 級學生中(男生 498 位,女生 466 位),被歸類為關係攻擊加害者的男生有 39 人,女生有66 人。也就是說,在本研究所採樣的班級中,平均一個班級大約有 一到二名男生、二到三名女生較常對他人施以關係攻擊。與過去文獻相比較,本 研究中女生關係攻擊加害者的概況,與藍珮君(2006)、莊季靜(2007)的研究 結果相同;但男生的概況則高於過去平均二到四個班有一名男生關係攻擊加害者 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用來篩選關係攻擊加害者的「關係攻 擊同儕提名問卷」,相較於過去研究者所使用的「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其題目 除「排擠、忽視他人、威脅絕交、小團體、散佈謠言」外,多了「擺臉色」(班 上哪三個同儕,當他對某個人生氣時,會擺臭臉給那個人看?)這一關係攻擊手 段。而相較於排擠、忽視他人、小團體、散佈謠言等關係攻擊方式的迂迴間接,

「擺臉色」更為直接坦率、面對面地傳達自己對對方的不滿,可能是同儕間強調 直接、陽剛特質的國中男生較會使用的關係攻擊方式,因此而篩選出更多男生關 係攻擊加害者。

此外,研究者統計關係攻擊加害者的量表結果時,也發現了與藍珮君

(2006)、莊季靜(2007)相同的兩個現象:一為班級提名人選雖然分散,但仍 會集中於特定某些同儕身上,顯見被提名者的行為在班上是眾所皆知的,並非暫 時或情緒性的攻擊行為;二為與其他題目相較之下,「威脅絕交」這一題目的提 名中,國中生的提名人數明顯少於其他題目,甚至常出現一個人選也沒有提名的 情形。藍珮君(2006)對此現象的解釋是在國中階段,同儕彼此間鬧絕交的情況 減少許多,多改用其他形式的關係攻擊,此推論也與研究者平日與學生相處、晤 談的觀察一致。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國中學生甚少以「威脅絕交」處理彼此 的同儕關係,在他們的眼中,動不動就提「絕交」似乎是一種「小學生的幼稚行 為」,因此多半會尋求其他的處理方式。

在受害者部分,本研究被歸類為關係攻擊受害者的男生有56 人,女生有 67 人。也就是說,在本研究所採樣的班級中,平均一個班級大約有一到二名男生、

二到三名女生較常遭受關係攻擊,與班級中關係攻擊加害者的人數差不多。在加 害與受害兼具者的部分,被歸類為關係攻擊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男生有9 人,女 生有21 人。也就是說,在本研究所採樣的班級中,平均每三到四個班會有一名 男生關係攻擊加害與受害兼具者、每一到二個班會有一名女生關係攻擊加害與受 害兼具者。

綜合來看,在本研究所採樣的班級中,平均一個班級會有三到四名男生、及 五名女生涉入關係攻擊事件(包含加害、受害、加害與受害兼具者)。

貳、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性別差異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一為探討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性別差異,故針對男女生 在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人數比例以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女生被歸類 為關係攻擊加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人數多於男生,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設 一: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有性別差異。在關係攻擊加害者部分,本研究與林

淑菁(2005)、鄭明芳(2005)、藍珮君(2006)、莊季靜(2007)、王明傳和 雷庚玲(2008)、Conway(2005)等人,以及國外多數學者(如:Björkqvist 等 人(1992)、Crick 和 Grotpeter(1995)、Crick 等人(1996)、Galen 和 Underwood

(1997)、Lagerspetz(1998)、Prinstein 和 Cillessen(2003)、Werner 和 Crick

(2004)等;引自莊季靜,2007)的研究結果相同。然而,上述研究多以同儕提 名法篩選關係攻擊加害者,研究者發現過去研究若以自陳量表做為關係攻擊加害 者的篩選工具(如:林君徽,2006;蔡慧苓,2006;Bailey & Ostrov, 2008),則 會得出關係攻擊加害者並無性別差異、或是男生比女生多的結果。研究者推論可 能是關係攻擊在女生眼中有時是一種「耍心機」的負面行為,違反社會文化認為 女生應該乖順、低攻擊性的刻板印象,使女生在自陳量表中受「社會期許」的影 響低估了自己的關係攻擊程度,因而在性別差異上得出不同的結果。

在關係攻擊受害者的部分,本研究未發現性別差異。然而,林淑菁(2005)

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研究結果則是關係攻擊受害情形男生比女生嚴重,蔡慧苓

(2006)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研究結果卻又是女生受害比例高於男生。在 關係攻擊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部份,本研究結果為女生多於男生;而國內目前僅 蔡慧苓(2006)的研究中有討論到此一類型的人,然其結果卻是兼具型的男生多 於女生,與本研究結果正好相反。以上各種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關於關係攻擊 受害者以及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性別差異,目前國內研究仍然太少,且結果十分 分歧,還需更多的實證研究結果才能確知。

未涉入者的部份,本研究結果為男生多於女生,蔡慧苓(2006)的研究結果 則是沒有差異。但若進一步瞭解樣本篩選方式,則會發現蔡慧苓將樣本依關係攻 擊加害、受害得分分別分成為高、中、低三組,並排除二者皆為「中間組」的樣 本,故其所謂的「未參與型」為在加害、受害得分上皆屬於「低分組」的樣本群。

然而,本研究參考Andreou(2001)的作法,並未將「中間組」的樣本刪除,而 是全部一起列為關係攻擊「未涉入者」,以得出真實生活中未涉入關係攻擊行為 者的平均表現。此因樣本篩選方式的差異可能是導致統計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二節 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