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人際關係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Brammer(1993)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 狀態,它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張春興(1994)對人際關係的定義為「人與人 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心理性的,是對兩個 人或多個人都發生影響的一種心理性連結」。林唯斯(2008)則將人際關係定義為

「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

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係」。綜合上述定義,人際關係包含了兩項重 要的因素:「人」及「互動」。

因為「人」及「互動」方式的不同,而使人際關係延伸出其他不同的關係,

和父母一起便形成親子關係、和兄弟姊妹一起則形成手足關係、和朋友在一起就 成為朋友關係。因此,陳李綢、蔡順良(2006)認為人際關係的定義可分為廣義 及狹義兩種:廣義的人際關係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任何型態的互動,它是社會化歷 程中相互交往與影響的一種關係;狹義的人際關係則是指友伴、同儕間的人際互 動關係,在學校指的便是與同學、朋友彼此之間產生行為和情感上的交流。本研 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為了使研究更貼近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取陳李綢、蔡 順良(2006)所指狹義之人際關係。

二、人際關係的內涵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人際關係向度

由陳李綢、蔡順良編製,綜合 Heider、Maslow、Schutz、Sullivan 等學者的人 際關係理論及國高中職教師的實務經驗為編製基礎,適用於國中七年級及高中職

(三)台灣兒童與青少年關係量表(Taiwan Relationship Inventor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RICA)

由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及蕭仁釗編製。目的在瞭解、篩選兒童及青少年 社會關係狀態。量表共 52 題,包含「父母關係」、「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三 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又自區分為「正向關係」及「負向關係」量表。受詴者在 該量表的得分越高,代表其人際關係狀況越良好。

三、人際關係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

國內針對國中生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多數結果顯示出男、女生在人際關係 表現上具有顯著差異,且女生的表現優於男生(邱招婷,2002;鄭雅芬,2009;

陳星孜,2010;黃美照,2012;朱家德,2012;黃春惠,2014)。

進一步探討國中男、女生在人際關係表現的差異情形,鄭雅芬(2009)的研 究發現女生的師生關係與整體人際關係表現優於男生;陳星孜(2010)的研究則 指出,男生的人際困擾顯著比女生多;黃春惠(2014)的研究結果則指出國中女 生在同儕人際關係各向度(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互 動)的表現均優於男生。

(二)年級

國內針對國中生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對於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人際關係的表 現是否有差異,尚無較一致之定論。

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黃 筱甄,2008;朱家德,2012;黃春惠,2014)。然而也有部分研究指出人際關係在 不同年級具有顯著差異,如:鄭雅芬(2009)的研究指出七年級的學生在家庭關

係與師生關係向度的表現優於八或九年級的學生;陳星孜(2010)的研究則指出 七年級學生人際壓力因應優於八、九年級的學生。人際關係究竟是否會因年級的 不同而造成差異,仍需更多的實證研究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