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溝通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溝通

以 電 子 郵 件 為 媒 介 的 溝 通 在 過 往 文 獻 中 被 視 為 「 電 腦 媒 介 溝 通 」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一種形式(Barnes,2003;Crystal,

2001;Herring,1996)。然而,透過電腦或網路的溝通方式包羅萬象,除了 電子郵件外,尚包含即時通訊軟體、部落格、網路論壇、網路聊天室、電子 佈告欄系統(BBS)、視訊會議以及近幾年當紅的臉書(Facebook)等。這 些不同的網路溝通管道所允許的溝通媒材不一(純文字或可含照片、影片)、 即時程度相異(同步或非同步)、匿名程度也不同(完全匿名、使用網路代 號,或使用本名)。從這些差異中,也可推測不同的網路溝通模式會有屬於 其自身的特色。以下本節首先回顧「電腦媒介溝通」的相關文獻,指出透過 網路的溝通有何共同特色。接著,本節將整裡「電子郵件」作為溝通媒介的 特點。

網路做為溝通媒介有許多與面對面交談或電話交談不同之處,例如傳 統副語言(paralanguage)的缺乏、社交臨場感(social presence)較低、較 為「去個人化」(impersonal)(Short et al.,1976)等。Cultan 與 Markus(1987)

稱這個現象為「線索濾淨」(cues filtered out),認為網路溝通中的人際訊息 較面對面交談少,而使溝通參與者對彼此形象所知更為有限,對交談場景、

地位關係等社會情景的敏感度也會降低(Cultan & Markus,1987,p. 423-429)。

事實上,Dubrovsky 等人(1991)以及 Tan 等人(1998)的研究都發現,在 合議做出決定的情況中,與面對面溝通相較,階級關係在網路討論中較不明 顯。同時,謝佳玲(2009)對台灣網路論壇求助語言的研究也指出,網路求 助中,「訊息的準確性與清晰度權重較高,直接性[…]形成互動的禮貌標誌。

同時,在真實社會中主導談話方式的地位因素在虛擬社會中卻趨於模糊」(謝 佳玲,2009,p. 96-97)。

對於上述觀點,Walther(1996)則提出了不同的詮釋。他指出,以往 研究所觀察到網路交談中「去個人化」之現象,很可能是發話者刻意作出的 選擇:「作決定」等以任務為導向的活動若能不摻入人際影響,更能有效達 成目標。Walther(1996)並指出,事實上,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也常用於

33

需要大量人際互動的活動,如戀愛交友,而非絕對的「去個人化」。據此,

Walther ( 1996 ) 對 網 路 溝 通 的 特 色 提 出 另 一 個 理 論 :「 超 人 際 互 動 」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超人際互動」指出,由於網路溝通「濾淨」

了許多非語言線索,也沒有社交臨場的壓力,因此參與者更能依其所願自由 選擇所欲使用的語言,可以讓負面評語更加沒有節制,也可以藉助線索的隱 藏塑造出自己所欲呈現的形象;尤其在非同步的網路溝通中,參與者有時間 構思並編輯即將發出的訊息,而有機會讓網路語言變得比面對面交談更有利 於社交(socially desirable)(Walther,1996,p. 17)。Walther(1996)的論 點並在 Duthler(2006)的實證研究中得到支持。Duthler(2006)對比美籍 大學生經由語音留言及電子郵件對教授提出請求的情況,發現電子郵件請求 在正式及禮貌程度上皆高過語音留言,顯示非同步的網路溝通的確能提高語 言有利社交的程度。

從以上學者的論述中可看出,「電腦媒介溝通」的共同特色之一為「線 索濾淨」,而濾淨的程度及導致的結果則和溝通目的或即時程度等其它因素 有關。Gu(2011)依載體不同對各種溝通媒介做出分類,並進一步對不同 媒介的特色做出分析。Gu(2011)把話語依載體之不同分為四類:「土地承 載之話語」(land-borne situated discourse,簡稱 LBSD)、「文字承載之話語」

(written-word-borne discourse,簡稱 WWBD)、「空氣承載之話語」(air-borne situated discourse,簡稱 ABSD)及「網路承載之話語」(web-borne situated discourse,簡稱 WBSD)。其中,「土地承載之話語」指傳統面對面的言談;

「文字承載之話語」指以書信、電報為媒介的言談;「空氣承載之話語」指 廣播、電視中的言談;「網路承載之話語」則指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Gu,

2011,p. 137)。Gu(2011)並由「時空投入」(spatial-temporal engagement)

和「個人投入」(personal involvement)兩方面,從言談的同步性(immediacy)、

同身出現(co-presence)、即時當地(here-and-now)、實體體現(embodied)、

個人化(personalized)以及身份明確性(identity specified),分析不同媒介 的話語各自具有的特性(Gu,2011,p. 140)。本文將 Gu(2011)的分類翻 譯整理如表二-7 所示。

34 來聯繫。這也暗示,Cultan 與 Markus(1987)、Dubrovsky 等人(1991)、Tan 等人(1998)以及謝佳玲(2009)所提出的「網路交際對地位關係敏感度較 低」之現象,恐怕僅局限於部份平臺中,如以任務為導向的視訊會議或匿名 的網路論壇。就電子郵件而言,近十幾年來的研究大都顯示,電子郵件所使 用的語言如同面對面交談般,受到了「相對權勢」(Volckaert-Legrier et al.,

2009)、寄件者身分角色(Pilegaard,1997)、事件強加程度(Biesenbach-Lucas,

2007;Duthler,2006)以及文化差異(Biesenbach-Lucas,2005,2007;Chang

& Hsu,1998;Yeung,1997;Zhu,2005)等情境變因制約。如同 Walther

(1996)所指出,「非同步」的特性讓發話者有時間構思編輯即將發出的訊 息,而「實體體現程度低」則濾淨了大部分的語音、表情等線索,也方便發

35

話者呈現出最有利於己的形象。同時,若加上「交際雙方身分明確」的特性,

則使發話者書寫時必須考慮各種社會情境變因,以避免不利的人際後果。

總結而言,電子郵件溝通如同大部分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有「線索 濾淨」的特點,而「線索濾淨」搭配電子郵件「非同步」的特色,讓發話人 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更能藉由文字塑造出自己所欲呈現的形象。同時,濾淨 了語音和表情線索的溝通環境,也可能使電子郵件較面對面溝通更重視表達 的清晰程度。另一方面,「身份明確」的特性,也促使發話者書寫時將人際 關係和情境變因納入考量,以維持良好的社會互動。

本節整理出電子郵件作為溝通媒介的主要特色。這些特點將於本文第 四章中用以解釋語料分析的部分結果;同時,也將透過語料分析,驗證過往 研究所指出的電郵溝通特色是否反映於本研究的郵件語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