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Copied!
3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 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Requests in Chinese and French Email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謝佳玲 博士 研 究 生:林亭序 撰 中華民國 一 Ο 二年六月.

(2) 謝辭 這本論文的完成集結了百人之力。非常感謝參加訪談、填答問卷的朋 友以及協助尋找參與者的遠近親朋;你們的投入是這項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的 基礎。同時,感謝志願協助問卷翻譯的 Mami 先生及 Baur 女士,你們的付 出彌補了我法語能力不足的缺憾。 再者,我要感謝謝佳玲老師的指導。謝老師以嚴謹的問學態度引領我 在研究之路上前進,而老師兼顧品質與效率的做事風格也一直是我效法的楷 模。同時,我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蕭惠貞老師及陳淑惠教授所提供的修改建議; 兩位老師的用心協助我改正了不少論文中的大小瑕疵。另外,感謝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博士班的林寀雯學姐及本所陳振宇教授在統計方法上所提供的 建議,幫我為本研究找出了最適當的統計工具。 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家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協助我進行論文完稿校對, 並特別感謝妹妹林品序於我赴法就讀期間替我遞交論文口試本及處理口試 申請相關手續。同時,感謝所辦助教們在行政程序上對我提供的所有幫助, 並感謝欣儒、菀榕、莊潔、冠妙及我的華研所同學們在我碩士論文寫作與口 試期間所給予的支持及鼓勵。 最後,我要感謝行天宮資優生長期培育獎學金在我碩士最後兩年所給 予我的經濟支持,讓我得以負擔這項研究所帶來的所有開銷。.

(3)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 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 請求言語行為、華法對比、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華語教學. 請求為人際交往中經常發生的言語行為,也一直是語用學研究的熱點 之一。近幾十年來,人們透過網路溝通的情況增加,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請 求行為也愈益頻繁;對華語學習者而言,掌握華語請求電子郵件的撰寫要領, 可協助其在網際溝通時代與華語人士進行更有效的交流。然而,過往對電子 郵件請求語言的研究多以英語語言為主,而缺乏其它語種的論述。有鑒於此, 本文從華語出發,討論華語和法語請求類電子郵件中語言使用之異同,以期 為母語為法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其華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找出最簡單、有 禮的電子郵件請求方式。 本文藉由線上問卷收集語料,並採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 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從國別、「相對權勢」、「社會距離」 等角度,比較華法電子郵件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 部修飾、支援策略以及語篇排序等方面的異同。同時,本文也透過郵件評量 訪談,從收件者的角度探討有效郵件的撰寫要領。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華法請求郵件差異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 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支援策略等項度上都達到統計顯著。整體架構上, 華語郵件傾向用較直接、多筆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大量的支援策略,而法語郵 件則偏好以間接、單一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少量的支援策略。其次,「相對權 勢」和「社會距離」在兩組郵件大部分的項度之上也都造成顯著影響。語篇 排序上,華法郵件都傾向將一半以上的支援策略置於中心行為之前,偏好有. i.

(4) 適度鋪陳的間接語篇。再者,華語的「集體主義」文化和法語的「個體主義」 文化,主要反映於兩組間師生關係以及禮貌模式的差異上。此外,電子郵件 媒介以及請求言語行為本身的特色也影響了本文語料的表現。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在語用教學理論及法國漢語教材回顧的基 礎上,以選修課形式設計請求電子郵件寫作教學。. ii.

(5) Requests in Chinese and French Email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request, Chinese-French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hinese teaching With the explosion of the Interne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nd its increasing us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requests by emails has evolved. For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how to make email requests in Chinese would help them to communicate more efficiently with other Chinese speakers. Most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area have been conducted around the u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is study, howev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request strategies used in Chinese and French emails so that French speakers can write more appropriately in Chinese email communications. Using online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emails written by forty Taiwanese and forty French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 lines”, “letter formats”, “head acts”, “internal modifications”, “supportive moves” and “discourse sequencing” were compared as were the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e” and “relative power”. In addition, interviews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both language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mail requests and also the principles of etiquette that should be adopt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llustrated that Chinese and French email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in their subject lines, letter formats, head acts, internal modifications and supportive moves. Regarding the written content of the emails,. iii.

(6) the Chinese tend to use a couple of head acts with a larger number of supportive moves while the French prefer to use a single indirect head act with fewer supporting moves. Furthermore, both “social distance” and “relative power”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language adopted. In rel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sequence, both Chinese and French email requests prefer an “indirect discourse,” where the first head acts used after several supporting moves are us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 of “collectivism”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ndividualism” in French cultur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a pedagogical model that can be adopted when writing emails and also extends to teaching plans that can be adopted for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French universities.. iv.

(7) 目錄 目錄 .................................................................................................................................. v 表目錄 .......................................................................................................................... xii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 4 一、研究範圍與問題 ...................................................................................... 4 二、名詞釋義 .................................................................................................. 4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禮貌語言及文化差異 ................................................................................ 6 第二節 漢法文化及溝通特色 .............................................................................. 18 一、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 ............................................................................ 18 二、台法文化價值取向 ................................................................................ 21 三、漢法溝通差異 ........................................................................................ 29 第三節 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溝通 ...................................................................... 32 第四節 請求言語行為 .......................................................................................... 35 一、「請求言語行為」之定義 .................................................................... 35 二、口頭請求言語行為 ................................................................................ 40 三、書信與電腦媒介之請求言語行為 ........................................................ 48 第五節 小結 ..........................................................................................................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6 第一節 整體研究設計 .......................................................................................... 56 第二節 研究情境設定 .......................................................................................... 57 第三節 語料蒐集及評量 ...................................................................................... 64 一、語料蒐集及評量工具 ............................................................................ 64 二、語料蒐集及評量參與者 ........................................................................ 66 第四節 研究過程 .................................................................................................. 69 一、【郵件語料蒐集問卷】預試與修改 .................................................... 69 二、【郵件語料蒐集問卷】正式施測 ........................................................ 71 三、郵件評量訪談 ........................................................................................ 71 第五節 分析步驟及方式 ...................................................................................... 73 第六節 小結 .......................................................................................................... 7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80. v.

(8) 第一節 語料分析架構.......................................................................................... 80 一、標題成份................................................................................................ 80 二、書信格式成份........................................................................................ 82 三、中心行為策略........................................................................................ 84 四、內部修飾................................................................................................ 92 五、支援策略................................................................................................ 97 第二節 整體策略及語篇組織方式.................................................................... 113 一、標題成份.............................................................................................. 113 二、書信格式成份...................................................................................... 115 三、中心行為策略及配置.......................................................................... 117 四、內部修飾.............................................................................................. 123 五、支援策略及配置.................................................................................. 125 第三節 變項對策略選用之影響........................................................................ 140 一、相對權勢.............................................................................................. 140 二、社會距離.............................................................................................. 158 第四節 郵件評量訪談........................................................................................ 176 一、華語組師長.......................................................................................... 176 二、法語組師長.......................................................................................... 181 三、華語組學生.......................................................................................... 191 四、法語組學生.......................................................................................... 198 五、小結...................................................................................................... 210 第五節 延伸問題結果........................................................................................ 213 一、熟悉程度.............................................................................................. 213 二、其他延伸問題...................................................................................... 21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217 第七節 小結........................................................................................................ 241 第五章 教學應用........................................................................................................ 242 第一節 語用教學理論回顧................................................................................ 242 一、語用教學法.......................................................................................... 242 二、請求言語行為教學方案...................................................................... 244 第二節 現行教材檢視........................................................................................ 246 一、《漢語入門》...................................................................................... 247 二、《漢語教程》第一冊、第二冊.......................................................... 250 第三節 教學啟示與應用.................................................................................... 255 一、教學啟示.............................................................................................. 255 二、教學應用.............................................................................................. 257. vi.

(9) 第四節 小結 ........................................................................................................ 266 第六章 結論 ................................................................................................................ 26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 2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270 第三節 未來展望 ................................................................................................ 271 參考文獻 ...................................................................................................................... 273 附錄一 法籍人士中文電郵請求需求分析問卷 ................................................ 285 附錄二 法籍人士中文電郵請求需求分析問卷【中譯版】 ............................ 290 附錄三 請求郵件撰寫現況訪談大綱 ................................................................ 294 附錄四 中文版郵件語料蒐集問卷 .................................................................... 296 附錄五 法文版郵件語料蒐集問卷 .................................................................... 302 附錄六 華語組郵件評量表範例 ........................................................................ 310 附錄七 法語組郵件評量表範例 ........................................................................ 316 附錄八 代號意義對照表 .................................................................................... 325 附錄九 教學活動學習單及講義 ........................................................................ 326. vii.

(10) 表目錄 表二-1 表二-2 表二-3 表二-4 表二-5 表二-6 表二-7 表二-8. 禮貌原則之六項準則 ...................................................................................... 7 面子威脅行為之補償策略 .............................................................................. 8 「權力距離」在學校情境的表現 .................................................................. 23 「個體-集體主義」在學校情境的表現 ...................................................... 23 「斷言程度」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 26 「不確定性規避」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 26 話語載體特性:「時空投入」與「個人投入」 ........................................ 34 CCSAPP 請求策略架構 ................................................................................ 41. 表三-1 法籍學生中文請求類電子郵件撰寫需求:各情境人數 ............................ 58 表三-2 法籍學生中文請求類電子郵件撰寫需求:學業情境之請求內容 ............ 59 表三-3 法籍學生中文請求類電子郵件撰寫需求:工作情境之請求內容 ............ 60 表三-4 表三-5 表三-6 表三-7 表三-8 表三-9 表三-10 表三-11. 台灣華語母語者之電郵請求:學業情境中對師長的請求內容 ................ 61 台灣華語母語者之電郵請求:學業情境中對同學或朋友的請求內容 .... 61 【郵件語料蒐集問卷】填答者科系背景 .................................................... 67 【郵件語料蒐集問卷】填答者年齡分布 .................................................... 67 【郵件語料蒐集問卷】填答者教育程度 .................................................... 68 郵件評量者基本資料:台灣老師 ................................................................ 68 郵件評量者基本資料:台灣學生 ................................................................ 68 郵件評量者基本資料:法籍老師 ................................................................ 69. 表三-12 表三-13 表三-14 表三-15 表三-16 表三-17 表三-18 表三-19 表三-20 表三-21. 郵件評量者基本資料:法籍學生 ................................................................ 69 各組評量之郵件分配 .................................................................................... 71 郵件評量題目各選項之得分 ........................................................................ 74 卡帕值意義 .................................................................................................... 75 郵件評量者同意程度 .................................................................................... 75 郵件評量者評分等級相關程度 .................................................................... 75 各情境有無效郵件總數:華語組 ................................................................ 76 各情境有無效郵件總數:法語組 ................................................................ 76 郵件量化統計內容:MANOVA .................................................................. 77 郵件量化統計內容:ANOVA ...................................................................... 78. 表三-22 表三-23 表四-1 表五-1 表五-2. 「延伸問題」各選項之得分 ........................................................................ 78 「延伸問題」量化統計內容 ........................................................................ 79 「相對權勢」與「社會距離」在華法郵件各項度上影響之顯著情況 .. 239 法國大學漢語教材使用現況 ...................................................................... 247 《漢語入門》第五課聽力理解 A-2 節錄 .................................................. 248. viii.

(11) 表五-3 表五-4 表五-5 表五-6 表五-7 表五-8 表五-9 表五-10 表五-11 表五-12. 《漢語入門》第五課聽力理解 B-2 節錄 ................................................... 248 《漢語入門》第八課聽力理解 A-1 節錄................................................... 249 《漢語入門》第八課短文閱讀節錄 ........................................................... 249 《漢語入門》第十二課短文閱讀節錄 ....................................................... 250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第十三課課文節錄 ............................................... 251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六課課文節錄 ........................................... 251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十八課課文節錄 ............................................... 252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十九課課文節錄 ............................................... 252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二課課文節錄 ........................................... 253 《漢語教程》第二冊上第四課課文節錄 ................................................... 253. 表五-13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第十七課課文節錄 ............................................... 253 表五-14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四課課文節錄 ........................................... 254 表五-15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五課課文節錄 ........................................... 254 表五-16 《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課課文節錄 ............................................... 255 表五-17 請求郵件寫作教學重點內容 ..................................................................... 258. ix.

(12) 圖目錄 圖二-1 圖二-2 圖二-3 圖二-4 圖二-5 圖三-1 圖四-1 圖四-2. 台法文化價值取向 ........................................................................................ 22 台法「不確定性規避」得分 ........................................................................ 27 台法「權力距離」得分 ................................................................................ 27 台法「斷言程度」得分 ................................................................................ 28 台法「集體主義」得分 ................................................................................ 28 研究流程 ........................................................................................................ 73 全體郵件標題成份次數 .............................................................................. 113 華語郵件標題成份有無效比例 .................................................................. 114. 圖四-3 法語郵件標題成份有無效比例 .................................................................. 114 圖四-4 全體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次數 ...................................................................... 115 圖四-5 華語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有無效比例 .......................................................... 116 圖四-6 圖四-7 圖四-8 圖四-9 圖四-10 圖四-11 圖四-12 圖四-13. 法語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有無效比例 .......................................................... 117 全體郵件中心行為大類策略次數 .............................................................. 118 全體郵件中心行為總數 .............................................................................. 118 全體郵件中心行為策略次數 ...................................................................... 119 華語郵件中心行為策略有無效比例 .......................................................... 120 法語郵件中心行為策略有無效比例 .......................................................... 120 華語郵件首度及重複出現之中心行為策略分布 ...................................... 122 法語郵件首度及重複出現之中心行為策略分布 ...................................... 122. 圖四-14 圖四-15 圖四-16 圖四-17 圖四-18 圖四-19 圖四-20 圖四-21 圖四-22 圖四-23. 全體郵件內部修飾比例 .............................................................................. 123 華語郵件內部修飾有無效比例 .................................................................. 124 法語郵件內部修飾有無效比例 .................................................................. 124 全體郵件支援策略大類次數 ...................................................................... 126 全體郵件支援策略總數 .............................................................................. 126 華語郵件大類支援策略有無效次數平均 .................................................. 127 法語郵件大類支援策略有無效次數平均 .................................................. 127 華語郵件支援策略總數有無效次數平均 .................................................. 128 法語郵件支援策略總數有無效次數平均 .................................................. 128 全體郵件支援策略細項次數 ...................................................................... 129. 圖四-24 圖四-25 圖四-26 圖四-27 圖四-28. 華語郵件細項支援策略有無效次數平均 .................................................. 131 法語郵件細項支援策略有無效次數平均 .................................................. 131 全體郵件對朋友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3 華語組有無效郵件對朋友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4 法語組有無效郵件對朋友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4. x.

(13) 圖四-29 圖四-30 圖四-31 圖四-32 圖四-33 圖四-34 圖四-35 圖四-36 圖四-37 圖四-38. 全體郵件對師長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5 華語組有無效郵件對師長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6 法語組有無效郵件對師長提出理由之次類策略 ....................................... 136 全體郵件支援策略前後置比例 ................................................................... 137 較有效郵件支援策略前後置比例 ............................................................... 138 較無效郵件支援策略前後置比例 ............................................................... 138 華語組支援策略細項前後配置 ................................................................... 139 法語組支援策略細項前後配置 ................................................................... 139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郵件標題成份 ........................................................... 140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郵件標題成份 ........................................................... 141. 圖四-39 華語郵件標題成份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42 圖四-40 法語郵件標題成份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42 圖四-41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書信格式成份 ........................................................... 143 圖四-42 圖四-43 圖四-44 圖四-45 圖四-46 圖四-47 圖四-48 圖四-49.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書信格式成份 ........................................................... 143 華語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44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中心行為策略 ........................................................... 145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中心行為策略 ........................................................... 145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中心行為總筆數 ....................................................... 147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中心行為總筆數 ....................................................... 147 法語郵件中心行為策略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48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內部修飾 ................................................................... 148. 圖四-50 圖四-51 圖四-52 圖四-53 圖四-54 圖四-55 圖四-56 圖四-57 圖四-58 圖四-59.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內部修飾 ................................................................... 149 華語郵件內部修飾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50 法語郵件內部修飾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50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大類支援策略 ........................................................... 151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大類支援策略 ........................................................... 151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支援策略總筆數 ....................................................... 152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支援策略總筆數 ....................................................... 153 華語郵件支援策略大類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53 法語郵件支援策略大類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54 華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支援策略細項 ........................................................... 155. 圖四-60 圖四-61 圖四-62 圖四-63 圖四-64. 法語郵件相對權勢與支援策略細項 ........................................................... 155 華語郵件支援策略細項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57 法語郵件支援策略細項於相對權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58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標題成份 ................................................................... 159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標題成份 ................................................................... 159. xi.

(14) 圖四-65 圖四-66 圖四-67 圖四-68 圖四-69 圖四-70 圖四-71 圖四-72 圖四-73 圖四-74.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書信格式成份 .......................................................... 160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書信格式成份 .......................................................... 161 華語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62 法語郵件書信格式成份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63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中心行為策略 .......................................................... 163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中心行為策略 .......................................................... 164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中心行為總筆數 ...................................................... 165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中心行為總筆數 ...................................................... 165 華語郵件中心行為策略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66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內部修飾 .................................................................. 167. 圖四-75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內部修飾 .................................................................. 167 圖四-76 華語郵件內部修飾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68 圖四-77 法語郵件內部修飾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分布比例 .......................... 169 圖四-78 圖四-79 圖四-80 圖四-81 圖四-82 圖四-83 圖四-84 圖四-85.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大類 .......................................................... 170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大類 .......................................................... 170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總筆數 ...................................................... 171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總筆數 ...................................................... 171 華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細項 .......................................................... 172 法語郵件社會距離與支援策略細項 .......................................................... 173 華語郵件支援策略細項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75 法語郵件支援策略細項於社會距離與有無效間之平均次數 .................. 175. 圖四-86 圖四-87 圖四-88 圖四-89 圖四-90 圖四-91. 華法兩組各情境熟悉程度平均 .................................................................. 213 全體郵件延伸問題平均分數 ...................................................................... 214 華語組「相對權勢」與郵件延伸問題平均分數 ...................................... 215 法語組「相對權勢」與郵件延伸問題平均分數 ...................................... 215 華語組「社會距離」與郵件延伸問題平均分數 ...................................... 216 法語組「社會距離」與郵件延伸問題平均分數 ...................................... 216.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請求為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行為之一。作為一種「指令類」 (directive) 的言語行為(Searle,1979) ,請求在提出發話者願望的同時,也可能侵入受 話者的自主領域,而使對方蒙受時間、金錢或心力上的損失。提出請求的方 式若不恰當,則可能損害雙方關係或危及自我形象。請求言語行為在溝通中 的頻繁出現及其可能帶來的人際矛盾,使其自 Austin(1962)提出言語行為 理論以來,相關研究便一直歷時不衰。 近年來,由於人們透過網路溝通的情況增加,以電腦為媒介 (computer-mediated)的請求行為愈益頻繁,針對電腦媒介的請求語言研究, 包含電子郵件請求語言之研究,也日益增加。這些研究一方面顯示,無論是 親身交談或是以電子郵件為媒介,請求行為都會受到人際關係、對話參與者 性別、請求事件、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而在語言策略及語言形式的選用上 有不同表現(丁鳳,2002;胡曉瓊,1999;徐曉燕,2005;熊曉燦,2006; 蘇文妙 ,2003; Biesenbach-Lucas,2007 ;Bloch ,2002; Hong,1996; Volckaert-Legrier et al.,2009;Zhu,2005)。其中,人際關係變因中的「相 對權勢」 (relative power)和「社會距離」 (social distance)被認為是影響漢 語請求言語行為極為重要的兩個因素。學者們指出,漢人文化重視階級,且 對「圈內人」和「圈外人」區分明確,以致提出請求時,直接策略通常出現 於上對下或者較為親密的關係之間,而間接策略則多見於下對上或是較為疏 遠的平位關係中(胡曉瓊,1999;徐曉燕,2005;熊曉燦,2006;蘇文妙, 2003;Hong,1996)。 另一方面,學者也指出網路媒介本身便會對語言使用產生影響。首先, 透過網路的溝通使對話參與者對彼此階級身分的敏感度降低,而弱化了「相 對權勢」對語言使用的影響(謝佳玲,2009;Cultan & Markus,1987;Dubrovsky et al.,1991;Tan et al.,1998)。再者,網路溝通有力求清晰的傾向,而導 致請求時直接策略增加、規約型間接策略減少(Biesenbach-Lucas,2007) 。. 1.

(16)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此外,網路溝通一方面以文字呈現,另一方面又以表達口頭發言為主,而具 有介於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特色(Barnes,2003)。 過往研究使我們對請求言語行為及網路溝通有了基本認識;然而,既 有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尚待後人加以補充。首先,請求言語行為依其要求 內容及動作執行者之不同,又可分為三個次類: 「請求受話者行動」 (request for action)、「請求受話者允許」(request for permission)以及「詢問資訊」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Fukushima,2000;Trosborg,1995;Tsui,1994)。 「請求受話者行動」中,發話者要求受話者執行某個動作,如例(1); 「請 求受話者允許」裡,發話者要求受話者允許自己從事某種行為,如例(2); 「詢問資訊」中,發話者向受話者要求一項資訊,受話者僅須口頭回應,而 不須採取任何肢體行動,如例(3)。 (1)你能借我一枝筆嗎? (2)這份作業我可以晚兩天再交嗎? (3)現在幾點了?. 過往研究多把以上不同類型的請求行為混合討論(Biesenbach-Lucas, 2007;Zhu,2005),而忽略由於預期執行對象及預期回應方式之不同,此 三種不同類型的請求可能會在語言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Blum-Kulka 與 House(1989)對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和謝佳玲(2009)對網路求助語言 的研究,分別發展出不同的中心行為策略架構;其中,Blum-Kulka 與 House (1989)所採用的語料多為「請求受話者行動」,而謝佳玲(2009)的語料 則有一大部分為「詢問資訊」 。有鑑於此,本文推論,在請求行為的研究中, 應將不同次類的語料分開處理較為適當。 此外,以往對於電子郵件請求語言之分析多偏重於郵件內文本身(羅 美娜,2010;Biesenbach-Lucas,2005,2007;Bloch,2002;Chang & Hsu, 1998;Chen,2006;Duthler,2006;Volckaert-Legrier, et al.,2009;Yeung, 1997;Zhu,2005) ,對於郵件標題或是郵件中的書信格式成份則較少提及; 同時,研究標的仍以英語語言為主(羅美娜,2010;Biesenbach-Lucas,2005,. 2.

(17) 第一章 緒論. 2007;Chang & Hsu,1998;Chen,2006;Duthler,2006;Mcmullen & Krahn, 1985;Yeung,1997;Zhu,2005) ,針對其他語言的論述於文獻中則較為罕 見。 再者,就文化對比的層面而言,雖已有部分學者對漢法言語行為進行 對比分析(孟筱敏,2006;Meng,2006;Pu,2003;Sun,2006;Sun,1987; Wang,2009) ,但漢法請求言語行為對比的文獻數量仍是相當不足,在筆者 所考察的文獻中,僅有 Sun(1987)和 Pu(2003)曾對此做出論述,而漢 法電子郵件請求語言對比的研究則是完全空缺。漢語和法語皆為聯合國官方 語言,在國際間佔有重要地位。現今在法國,學習漢語的人數持續增加,而 台灣政府更於 2012 年 2 月於巴黎設置了台灣書院,欲促進法國與台灣中華 文化之交流。當此之時,針對法語母語者之華語語言研究便也愈益重要。在 網路發達的現代,以電腦為媒介的交際愈益頻繁,對於電子郵件的書寫訓練, 勢必成為外語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刻,針對法語母語者之華語電 子郵件研究,可說應用價值甚高,亦能有效補足現有文獻之缺口。 最後,過往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多僅針對發話者所產出的語料進行分 析,而受話者對請求語言的評價則較少受到重視。Biesenbach-Lucas(2007) 於其文章末尾建議請求電子郵件研究應納入受話者的觀點,分析收件人對不 同郵件的印象(Biesenbach-Lucas,2007,p. 76) 。同時,由於本研究目的之 一在於為華語電子郵件教學設計提供建議,因此,請求郵件所採之語言形式 及策略對受話者而言是否有效,將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要點之一。1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對華法請求電子郵件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其在郵 件標題、書信格式、內文策略及內文組織方式上的異同,並探討「社會距離」 和「相對權勢」對華法請求郵件語言的影響。本文一方面將分析發話者所產 出的郵件語料,另一方面,也將討論受話者對各封郵件裡請求語言的評價。 筆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為法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其語言能力有限的情況 下,找出最簡單、有禮的電子郵件請求方式。本文期望此研究成果一方面能 補充現有文獻的不足,另一方面,更能為華語教學提供實質的建議和幫助。. 1. 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給予的修改建議。. 3.

(18)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一、 研究範圍與問題 本文考察華語及法語以「請求受話者行動」為目的之電子郵件,並探 討「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對其語言使用之影響。分析架構上,本文參 考 Blum-Kulka、House 與 Kasper(1989)對口語請求語言的研究,將郵件 正文部分分為中心行為(head acts) 、內部修飾(internal modifications)及支 援策略(supportive moves)等部分,並加入標題成份和書信格式成份兩個 項目進行分析。同時,本研究亦將從郵件語篇排序的角度,考察華法郵件的 異同之處。具體而言,本文研究問題如下: 1. 整體而言,華語和法語的請求電子郵件分別偏好哪些標題成份、書信格 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以及支援策略? 2. 語篇組織方面,華語及法語請求電子郵件中,中心行為及支援策略所偏 好的排序配置有何異同? 3. 在社會變項層面, 「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分別對華法請求電子郵件 之標題內容、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以及支援策略產生何 種影響? 對於上述所有研究問題,本文都將從發話者語料及受話者評價兩方面進行討 論。. 二、 名詞釋義 (一)漢語、華語與法語 本研究所欲對比的語言為「華語」與「法語」 ;此外,文獻探討中,也 提到與「漢語」相關的研究。以下簡述本文對「漢語」 、 「華語」和「法語」 的定義。本文中, 「漢語」泛指所有中文方言區內的普通話(Mandarin Chinese), 而「華語」則專指台灣地區所使用的漢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語言之一。 至於「法語」,在本研究中,特指在法國地區所使用的官方語言,若無特別. 4.

(19) 第一章 緒論. 標記,則不包括加拿大魁北克區、瑞士、比利時等其他法語區內所使用的法 語。 (二)「相對權勢」與「社會距離」 「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是本研究納入分析的兩項社會情境變因。 本文參考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論述,將「相對權勢」和「社會距 離」定義如下。 「相對權勢」:在某一社會情境中對話雙方的權勢高低差異。權勢較高者更 能將自己的計畫或是評價強加於權勢較低者身上。 「社會距離」:在某一社會情境中對話雙方的親近程度,常由兩者間互動的 頻率決定。.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交代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 問題,並對重要專有名詞做出定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禮貌理論、漢法 文化及溝通特色、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溝通以及請求言語行為四方面,回顧 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文獻。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整體研究設計理據、研 究工具、研究參與者背景、研究過程以及語料分析方式。第四章為結果與討 論,首先說明語料分析架構,接著,從量化統計上,描述華法兩組郵件在各 項度上的不同偏好,並分析社會情境變因對華法兩組郵件各項度所造成的影 響。其次,呈現郵件評量者訪談結果,整理各組評量者所提出的郵件撰寫要 點,並呈現郵件撰寫人對各情境延伸問題的評分,以作為語料分析的佐證。 最後,綜合量化統計及質化訪談結果,回答本文研究問題,並結合過往研究, 解釋本文研究發現。第五章為教學應用,首先簡短回顧語用教學相關文獻, 並分析現行於法國大學的漢語教材。接著,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以專題 課程的形式,提出可行的華語請求郵件教學設計。第六章為全文結論,總結 本文重點發現,說明本文研究限制,並對往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方向。. 5.

(20)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從四個面向回顧與本文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第一節考察中西禮貌 理論及漢法禮貌概念;第二節探討漢法文化及溝通特色;第三節討論以電子 郵件為媒介的溝通;第四節回顧與請求言語行為相關的論述及實證研究;第 五節總結本章文獻要點,並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 第一節 禮貌語言及文化差異 Leech(2007)指出,溝通時,人們一方面試圖達成溝通目的,另一方 面,也盡力與他人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有時,溝通目的與關係維持相互衝 突,例如提出請求時,發話者在希望獲得幫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求受話 人為其付出,使受話人蒙受時間、金錢或勞力上的損失,因而影響兩人原本 平衡的關係。此時,發話人便須透過禮貌手段,在言語上加以補償對方。也 就是說,請求行為和禮貌語言是息息相關的。 在歷來禮貌與溝通的討論中,歐美與亞洲學者由於文化差異,對禮貌 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本文考察相關文獻發現,現代歐美的禮貌理論,可以英 國學者 Leech(1983)的「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及美國學者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 (face)理論為代表;而現代中華的 禮貌理論則以中國學者 Gu(1990)及 Mao(1994)的論述較為重要。以下 本節將簡要回顧 Leech(1983)、Brown 與 Levinson(1987)、Gu(1990) 以及 Mao(1994)對禮貌的研究,並藉法國學者 Kerbrat-Orecchioni(2011) 的論述補充法國視角的禮貌觀點,最後簡述 Leech(2007)對東方和西方禮 貌相同之處的觀察,以期能對歐美及中國的禮貌概念及其對語言溝通的影響 有更全面的認識。 Leech(1983)解釋溝通時為顧全人際關係而影響語言直接程度的現象, 提出六條禮貌準則:「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 「讚美準則」 (Approbation Maxim) 、 「謙遜準則」 (Modesty Maxim)、 「贊同準則」 (Agreement Maxim)及「同情準則」 (Sympathy Maxim) (Leech,.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83,p. 132) 。Leech(1983)並依言語行為種類2,區分各準則在特定言語 行為中的作用,具體內容整理如表二-1。 表二-1 禮貌原則之六項準則(Leech,1983) 準則. 適用的言語行為. 定義. 得體準則 慷慨準則 讚美準則 謙遜準則 贊同準則. 指令類、承諾類 指令類、承諾類 表達類、斷言類 表達類、斷言類 斷言類. 表達中盡量使對方少受損、多受惠。 表達中盡量使自己少受惠、多受損。 表達中盡量少貶損、多讚揚他人。 表達中盡量少讚揚、多貶損自己。 表達中盡量減少雙方分歧、增加雙方一致。. 同情準則. 斷言類. 表達中盡量減少雙方反感、增加雙方同情。. 其中,Leech(1983)認為「得體準則」最能影響交談中語言的選擇, 也認為禮貌行為更著重對他人而非對自身的態度;同時,Leech(1983)也 提出,溝通中人們更重視「避免衝突」 (avoidance of discord) ,而「尋求一 致」 (seeking concord)則佔據相對次要的地位(Leech,1983,p. 133)。 另一方面,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調查英語、澤套語(Tzeltal) 及南印度泰米爾語(South Indian Tamil)的語言表現,並佐以日語、馬拉加 斯語(Malagasy)等其他語種的證據,提出「面子」理論,認為禮貌產生自 「典型人」 (Model Person)對「面子」的需求(Brown & Levinson,1987, p. 57-59) 。所謂「典型人」 ,乃指社會上能理性思考的成員;根據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看法,每個典型人都希望能在社交中維持良好的公眾自 我形象(public self-image) ,也就是「面子」 。其中,面子又包含「消極面子」 (negative face)和「積極面子」 (positive face) 。 「消極面子」指個人對自身 領域的維護,以及不受他人打擾、自由行動的願望;「積極面子」則指對自 我形象受到他人讚揚或認同的渴望(Brown & Levinson,1987,p. 61) 。Brown 與 Levinson(1987)認為,典型人對面子的需求促使他們在各種情況中, 盡力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消極面子」與「積極面子」 。然而,在日常交流中, 為達溝通目的,不時會出現請求、建議、提供、批評、情緒表達等可能傷害 交際雙方面子的「面子威脅行為」 (face-threatening acts,簡稱 FTA)。為兼 2. 言語行為之定義及分類請參考 Austin(1962)及 Searle(1979)等學者的著作,本文不 贅述。. 7.

(22)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顧信息傳達及面子需求,典型人便會依某一行為威脅面子的程度採取相應的 補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而這些策略便是禮貌行為(Brown & Levinson,1987,p. 61-70) 。 Brown 與 Levinson(1987)將採取補救策略的方式依禮貌程度分為五 個等級: (一)公開面子威脅行為(bald on record) 、 (二)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三)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 (四)非公開面子威 脅行為(off record)、(五)放棄面子威脅行為(don’t do the FTA);等級編 號越大,禮貌程度越高。其中,「公開面子威脅行為」表示直接執行某項威 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完全未加修飾;「積極禮貌策略」在施行面子威脅行為 的 同 時 透 過 語 言 手 段 表 達 「 自 己 的 願 望 和 對 方 相 同 」, 以 接 近 為 基 礎 (approach-based),採用視對方為自家人的方式,滿足其「希望得到認同」 的 積 極 面 子 , 以 降 低 面 子 威 脅 ;「 消 極 禮 貌 策 略 」 則 以 迴 避 為 基 礎 (avoidance-based),在進行面子威脅行為的同時表達對他人「消極面子」 的尊重,以正式、自制、尊敬的言語緩解面子威脅; 「非公開面子威脅行為」 則經由迂迴、暗示的方式進行溝通,避免面子威脅行為直接出現,比「消極 禮貌策略」更能進一步滿足對方「不願受到干涉」的消極面子; 「放棄面子 威脅行為」則完全不做任何表達,以犧牲信息及情感傳遞的方式維護雙方的 面子(Brown & Levinson,1987,p. 69-73) 。 「積極禮貌策略」、 「消極禮貌 策略」及「非公開面子威脅行為」的具體策略內容如表二-2 所示。 表二-2 面子威脅行為之補償策略(Brown & Levinson,1987,p. 101-227) 補償策略. 原則. 策略細項. 積極禮貌策略. 1. 聲稱雙方之共同相 似之處。 2. 表達雙方為合作關 係。. 注意對方的需求或變化、誇大對對方 的讚賞或同理、引起對方興趣、使用 圈內人標誌(如友好稱呼、俚俗語、 行話等) 、尋求一致、避免不一致、主. 3. 滿足對方的其他需 求。. 張共同性、開玩笑、顯示自己了解對 方需求、承諾、保持樂觀態度、將雙 方納入同一活動、提供或詢問理由、 主張互惠、提供禮物。. (續下頁).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2 面子威脅行為之補償策略 (Brown & Levinson,1987,p. 101-227) (續) 補償策略. 原則. 策略細項. 消極禮貌策略. 1. 直接、不讓對方多花 心思猜測來意。 2. 不預設立場。 3. 不強迫對方。 4. 表示不願影響對方。 5. 補償對方的其他需 求。 1. 使用會話隱含。. 採用規約型間接策略、使用問句或模 糊標記、保持悲觀態度、將對方負擔 減至最低、給予尊敬、道歉、將雙方 無人稱化、以陳述一般規則的方式表 達面子威脅行為、將動詞名詞化、承 認負債。. 2. 用曖昧不明的表達 方式。. 充分陳述、過度陳述、同義反覆、使 用對比、諷刺、使用隱喻、反詰、曖. 非公開面子威 脅行為. 暗示、提供相關線索、預先假定、不. 昧不明、模陵兩可、過度泛化、指桑 罵槐、不把話說完。. 同時,Brown 與 Levinson(1987)認為,大類策略的選擇會依某一行 為的面子威脅程度而定;威脅程度最高者傾向採用「非公開面子威脅行為」 , 其次為「消極禮貌策略」 , 「積極禮貌策略」第三,完全不加修飾的「公開面 子威脅行為」則使用在面子威脅程度最低的情況。Brown 與 Levinson(1987) 也指出,「典型人」在面子威脅程度較高的情況中,偏好採取滿足聽者「消 極面子」的策略,主要是因為「消極面子」較「積極面子」容易掌握--企 圖將聽者視為自己人的「積極禮貌」作法須得到聽者的認同才能成功;相較 之下,聽者不欲受到干涉的「消極面子」需求則更為普遍,也更容易預測 (Brown & Levinson,1987,p. 73-75)。 至於面子威脅程度的計算方式,Brown 與 Levinson(1987)則提出了 三個計量變項: 「社會距離」 (social distance) 、 「相對權勢」 (relative power) 及「強加程度」 (ranking of impositions) 。 「社會距離」指對話雙方的親近程 度, 「相對權勢」指雙方之間的權勢高低差異, 「強加程度」則指特定文化中, 某面子威脅行為對他人「消極面子」或「積極面子」的干擾程度。 「強加程 度」同時也會受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及事件合理性等因素影響(Brown & Levinson,1987,p. 74-78)。就以上三個變項,Brown 與 Levinson(1987) 提出面子威脅程度的計量公式如下:Wx = D(S, H)+ P(H, S)+ Rx。. 9.

(24)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綜觀 Leech(1983)及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禮貌理論, Leech(1983)解釋了交談中參與者為求禮貌而犧牲信息傳遞效率的人際動 因和禮貌準則,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則更進一步從面子威脅 的角度提出禮貌策略和影響策略選用之變項。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認為溝 通時,對「消極禮貌」 (迴避衝突)的考量較「積極禮貌」 (創造一致)更為 重要(Brown & Levinson,1987,p. 74;Leech,1983,p. 133) 。在後起的 研究中,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論述對禮貌及言語行為研究 皆有重大影響,而其理論也在應用中遭受多方檢驗、修正與批評。 對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面子理論的主要質疑包括:對大 類策略的禮貌程度排序過於武斷(Blum-Kulka & House,1989)、未詳盡考 量情境因素(Holtgraves & Yang,1992;Nash,1983) ,以及論述過於英美 文化本位,使其理論框架難以應用於東亞地區的禮貌現象(Gu,1990;Mao, 1994;Matsumoto,1988)。策略禮貌程度排序方面,Blum-Kulka 與 House (1989)表示,最為間接的「非公開面子威脅行為」策略並非最有禮,反而 是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歸於「消極禮貌」的「規約型間接策 略」受美式英語、英式英語、希伯來語及德語的母語者評為最有禮貌。情境 變因方面,Nash(1983)的研究指出,雖 Brown 與 Levinson(1978)將美 國文化定位為「積極禮貌文化」(positive-politeness culture),但在對朋友抱 怨的場合,美國學生卻傾向採取更多消極禮貌策略,也因此 Nash(1983) 認為,策略偏好可能受情境影響而有所不同,論述時必須將其納入考慮。同 時,Nash(1983)的研究也發現,同樣的抱怨情境,中國學生則更常使用 積極禮貌策略,顯示對策略的偏好也會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 Holtgraves 與 Yang(1992)的研究則指出,對「積極禮貌」和「消極禮貌」 的偏好會視人際變項不同而有差異,對熟人更常採積極禮貌策略,對不熟的 人則傾向使用消極禮貌;Holtgraves 與 Yang(1992)認為這兩種策略沒有禮 貌程度的不同,而僅是適合不同情景使用。 在理論的文化適用性方面,雖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提出 面子理論時,採納了數種文化背景差異甚大的語言族群之對話進行分析,但 由於在詮釋語料時,仍不免囿於自身美國背景的文化觀點,乃至其禮貌理論.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之適用性在不同文化的學者眼中,有著極為不同的評價。Kerbrat-Orecchioni (2011)從法國觀點,認為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論述是現 存禮貌理論中「用以描述禮貌現象最為能產的模型」3(Kerbrat-Orecchioni, 2011,p. 134)。她大致上同意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看法, 僅提議對其理論做些微修正。Kerbrat-Orecchioni(2011)提出,禮貌除了對 「面子威脅行為」的補償外,也應包含「面子奉承行為」 (face-flattering acts) 的採用。Kerbrat-Orecchioni(2011)認為禮貌的功能在於維護關係、達成人 際和諧,因此溝通時會盡量緩解面子威脅行為,而強化感謝、祝福等「面子 奉承行為」,譬如說「thanks」可和「a lot」、「very much」等加強程度的副 詞組搭配,但「thanks a little」則顯得不自然(Kerbrat-Orecchioni,2011, p. 134-136) 。 Kerbrat-Orecchioni(2011)從此前提出發,考察法國 16 至 18 世紀後期 的禮儀規範著作及文學作品對話,並將其與今日法國的情況相較,發現法國 古今皆存在的禮貌要件,包括「尊重他人領域」(respecting the other’s territory),也就是避免任何直接的界線侵犯,以及「奉承對方的積極面子」 (flattering his/her positive face),譬如恭維、提議幫助、詢問健康情形 (Kerbrat-Orecchioni,2011,p. 143、151)。Kerbrat-Orecchioni(2011)並 指出,對此二原則的偏重程度會依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譬如 17 世紀的法 國人較重視「奉承對方的積極面子」,而允許暫時性的領域入侵,而現代法 國人則對個人領域較為重視,禮貌現象以「尊重他人領域」為主。此外,滿 足對方積極面子的方式,也會隨時代而不同:在階級分明的封建時代,滿足 積極面子須藉由呈現出對他人的崇高敬意,而在民主的現代社會,滿足積極 面子則表現在某些特定情況中表達出與對方的親近、熟悉 (Kerbrat-Orecchioni,2011,p. 151)。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學者則對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 理論有較為嚴厲的批判(Gu,1990;Mao,1994) 。Gu(1990)批評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僅把禮貌視為滿足個人面子需求的工具,而忽 略其在社會中的規範性功能。Gu(1990)指出,「社會[…]包含個人,但社 3. 原文為「the most productive model for describing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eneral」 。. 11.

(26)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會不僅是一群個體的集合。禮貌是屬於社會層次的現象,它將規範限制加諸 在每個個體身上4」 (Gu,1990,p. 242)。Gu(1990)並指出,華人的禮貌 起源於孔子時代的「禮」,是一種用以規範社會階級的制度,而在封建體制 不復存在的現代,禮貌在華人社會裡則起了「增進社會和諧」及「消弭人際 衝突」的作用(Gu,1990,p. 238-239)。Gu(1990)認為,中國人的禮貌 含有四個基本概念: 「尊敬他人」 (respectfulness) 、 「保持謙虛」 (modesty)、 「態度熱情」 (attitudinal) 、 「溫文儒雅」 (refinement) 。此外,尚有兩個原則: 「誠懇原則」 (Principle of Sincerity)及「平衡原則」 (Principle of Balance)。 「誠懇原則」將禮貌語言從句子的層次帶到對話的層次;舉例而言,漢語「邀 請」話輪裡常出現「重複邀請」的現象,便是用以顯示發話者邀請對方的誠 意。 「平衡原則」則將禮貌從當下的話輪帶到未來的交流中;譬如說,若受 他人恩惠,日後便須找機會報答(Gu,1990,p. 239)。Gu(1990)依照這 些概念和原則,並參考 Leech(1983)提出的禮貌準則架構,提出數點華人 社會的禮貌規則,本文分述如下。 1. 貶己尊人準則(Self-denigration Maxim)(Gu,1990,p. 246-248) 「貶己尊人準則」奠基於中華文化中「尊敬他人」和「保持謙虛」這 兩個概念,表示與人相交須降低自己、抬高他人。 「貶己尊人準則」具體表 現在中文複雜的敬謙辭系統上,譬如稱人住所「貴府」 ,稱己住所「寒舍」 ; 探望別人稱「拜訪」,他人探望自己稱「賞光」 。 2. 稱謂準則(Address Maxim)(Gu,1990,p. 248-252) 「稱謂準則」表示須以適當的稱謂稱呼與己對話之人,反映了「尊敬 他人」和「態度熱情」的概念,主要作用有二:其一,表示說話者認可聽話 者的社會地位或角色;其二,顯示說話者對雙方社會關係的定位。適當的稱 謂包含以下考量:政治地位、專業名望、熟識程度、性別、年齡、是否為親 族、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公開或居家情境等。此外,華人的稱人方式尚有一 些與西方國家不同之處。首先,對陌生人也可依其年齡及性別使用相應的親 原文為「A society,…consists of individuals, but it is more than a total sum of individual constituents. Politeness is a phenomenon belonging to the level of society, which endorses its normative constraints on each individual」 。 4.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屬稱謂稱呼,譬如孩童可稱壯年男性為「叔叔」;再者,可用職位名稱來稱 呼對方,譬如稱執教者為「老師」 。另外, 「稱謂準則」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 階層結構。舉例而言,在無標的情況下,路上偶遇的雙方會由地位較低者率 先稱呼地位較高者並開啟話題;若地位較低者看到地位較高者時未能及時叫 人,則可能會被評為不懂禮貌。同時,選擇稱謂時,地位較低者對地位較高 者傾向採用較為正式的稱呼方式,以表尊敬;地位較高者對地位較低者則偏 好較為非正式的稱呼,以拉近距離。最後,在「稱謂準則」裡也可看到「貶 己尊人準則」的運作。舉例而言,父母可能採用孩子的觀點來稱呼他人,譬 如稱自己姐妹為「大姑」、稱自己兄弟為「伯伯」。 3. 慷慨及得體準則(Generosity and Tact Maxims) (Gu,1990,p. 252-255) 「慷慨及得體準則」奠基於華人禮貌中「態度熱情」及「溫文儒雅」 這兩個概念。Gu(1990)借用 Leech(1983) 「慷慨準則」及「得體準則」 的論述並加以修正,認為對於華人而言,「慷慨」及「得體」為一體兩面, 且分為「動機」和「會話」兩個層次。在動機層次,「慷慨準則」要求增加 他人獲益, 「得體準則」要求降低他人損失;在會話層次, 「慷慨準則」要求 表面上顯示自己受損甚低,「得體準則」則要求表面上顯示自己獲益甚大, 以降低對方心理負擔(Gu,1990,p. 244-245)。舉例而言,在「邀請-接 受邀請」的話輪中,提出邀請者動機是想讓對方受益,但口頭上須同時表示 此行動對自己一點也不麻煩,以降低聽話者負擔,使其易於接受;另一方面, 受到邀請的一方則須盡力顯示對方的提議讓自己受惠甚大,以達禮貌效果 (Gu,1990,p. 252-253) 。 4. 平衡原則(Balance Principle)(Gu,1990,p. 255) 「平衡原則」指出華人重視「還禮」及考量「欠人情」的現象。 「還禮」 指若說話者對聽話者有禮,則聽話者須回敬以相等的禮貌。舉例而言,若一 方貶低自己、抬高對方,則另一方也須如此做;若一方稱呼對方,則另一方 也須以適當的稱謂回稱對方。 「欠人情」指,若說話者邀請聽話者作客或提 供聽話者服務,則聽話者便須在未來回報說話者,以達禮貌平衡。 Gu(1990)從對禮貌的認定批評了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 13.

(28)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的禮貌概念不適用於中華文化;另一方面,Mao(1994)則從「面子」的角 度,指出華人所重視的「面子」 (Chinese ‘face’)與 Brown 與 Levinson(1978, 1987)的定義不同。Mao(1994)認為,華人的「face」分為兩個部份: 「面 子」和「臉」 。 「面子」指一個人的聲譽或名望,伴隨成就或社群中其他成員 的認可而來; 「臉」則指團體對有良好道德的人之敬重(Mao,1994,p. 457)。 Mao(1994)指出,華人社會裡,無論「面子」或「臉」,都是由社會所給 予,或藉由遵守社會規範來維持,強調的是個人行為與社群評價的和諧,而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 ,無論是不願受到打擾的「消 極面子」或希望得到認可的「積極面子」都是由個人的慾望出發,著重點在 於個體需求而非社會規約(Mao,1994,p. 459-462)。 根據以上,Mao(1994)提出了「相對面子導向」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概念,認為依社群不同,面子可能導向「理想的社會認同」 (the ideal social identity)或「理想的個人自主」 (the 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 。偏向「理想 社會認同」的社群,其成員的自我觀念是互賴的(interdependant),個人行 為受他人看法影響,傾向將群體和諧的價值置於個人自由之上,並期望其聲 譽得到群體認同;傾向「理想個人自主」的社群,其成員的自我觀是獨立的 (independent),行為由個體本身的看法或情感決定,並強調不受干擾的欲 望及個人行動的自由(Mao,1994,p. 471-473) 。Mao(1994)並指出,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的理論代表了「理想個人自主」社會的面子觀, 而中國則屬於「理想社會認同」的社會(Mao,1994,p. 473)。 綜合 Kerbrat-Orecchioni(2011) 、Gu(1990)以及 Mao(1994)的看法, 可察覺現代法語及漢語的禮貌概念有著不同傾向:現代法語的禮貌以尊重他 人領域為主,同時也會試圖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其禮貌現象較接近 Brown 與 Levinson(1978,1987)所建立的架構(Kerbrat-Orecchioni,2011) ;漢 語文化的禮貌則是為了增進社會和諧、消弭人際衝突(Gu,1990) ,並希望 個人聲譽能得到群體的認可(Mao,1994)。也可以說,現代法語禮貌更接 近 Mao(1994)所謂的「理想個人自主」導向,而現代漢語禮貌則反映了 「理想社會認同」的價值觀。 Pu(2003)於其比較漢法禮貌的專著中,亦提出了類似的觀點。Pu(2003).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指出,漢語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社會雖歷經革命和現代化,但基本價值 觀仍延續崇尚謙虛以及重視三綱五常和人際和諧的傳統,其禮貌是為了維持 社會的秩序及和諧,集體的價值凌駕於個體之上;法語文化中的禮貌則在法 國大革命時發生劇變,從原先階級意識強烈的封建禮儀(la courtoisie féodale) 及宮廷品味(le bon goût) 、禮節(la bienséance) ,轉變為重視個人價值、個 人權利及相信「人生而平等」的現代法語文化(Pu,2003,p. 76-85) 。總括 來說,漢語的禮貌以群體為依歸,法語的禮貌則以個體為導向(Pu,2003, p. 85)。 Gu(1990)、Mao(1994)、Pu(2003)從文化相對(relativism)的角 度看待中西禮貌差異,而 Leech(2007)則主張禮貌現象在各文化間皆是「同 中有異,異中有同」 。他提出「禮貌大同策略」 (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 簡稱 GSP) ,企圖以一個大原則涵蓋不同文化的禮貌現象。 「禮貌大同策略」 指出,「為達禮貌,說話者的表達或暗示會將價值較高之物歸於他人,而將 價值較低之物歸於自己5」 (Leech,2007,p. 181)。Leech(2007)分析中、 日、韓、英四個語言的例子,認為無論是集體意識較強的東方文化,或是以 個體自主為重的西方文化,其禮貌表現都符合「禮貌大同策略」 ,而文化差 異則顯示在對細部策略的不同側重之上。根據 Leech(2007)的看法, 「禮 貌大同策略」至少有十項細部策略,分別以聽話者或說話者為導向。各細項 策略分述如下(Leech,2007,p. 182-189)。 1. 抬高他人需求(慷慨) (Place a high value on O’s wants (Generosity)) 譬如說,提供、邀請、承諾等行為在無標情況下是重視他人需求的慷 慨表現,也因此允許較為直接的語言策略,如命令句。 2. 降低自我需求(得體) (Place a low value on S’s wants (Tact)) 舉例而言,請求通常是間接的、試探性的,並給予對方拒絕的餘地, 降低說話者對聽話者的壓迫。. 5. 原文為「In order to be polite, S expresses or implies meanings which associate a high value with what pertains to O (O = other person(s), mainly the addressee) or associates a low value with what pertains to S (S = self, speaker)」。. 15.

(30)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3. 抬 高 他 人 價 值 ( 讚 美 )( Place a high value on O’s qualities (Approbation)) 譬如說,人們通常不畏給予他人讚美,甚至在某些場合,讚美是必須 的;反之,批評則通常經過包裝修飾。 4. 降低自我價值(謙遜)(Place a low value on S’s qualities (Modesty)) 一般而言,真誠的自我貶抑能讓人接受,但直截了當的自稱自讚卻是 不恰當的,需要加以修飾。此外,對讚美也不會以直接同意的方式回應,而 會依文化,用道謝、表達不可置信、回覆以讚美,甚至否決等方式降低對方 加諸於己身的美好價值。 5. 抬高自己對他人的義務(Place a high value on S’s obligations to O) 譬如說,道歉或致謝時,常搭配強化程度的修飾語,以強調自我對他 人的虧欠。例如「I’m terribly sorry」、「Thank you very much」。 6. 降低他人對自己的義務(Place a low value on O’s obligations to S) 通常來說,回應道歉時,會在言語上降低對方錯誤的嚴重性;回應致 謝時,也會在言語上縮小對方的負債。 7. 抬高他人意見(同意) (Place a high value on O’s opinions (Agreement)) 一般而言,回應他人的意見或評斷時,表示同意較受歡迎,也通常會 受到強化;另一方面,若要表示不同意,則須以猶豫、延遲或不予置評等方 式,以維持禮貌。 8. 降低自我意見(意見保留)(Place a low value on S’s opinions (Opinion-Reticence)) 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常會在句前加上一些模糊詞語,例如「I think…」、 「It might be that…」;同時,堅持己見通常是不受歡迎的。 9. 抬高他人情感需求(同情)(Place a high value on O’s feelings (Sympathy)).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般而言,表示自己對他人有同理心,如道賀、祝福、安慰、詢問近 況等,是有禮且可直接表達的。 10. 降低自我情感需求(情感保留)(Place a low value on S’s feelings (Feeling-Reticence)) 譬如說,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向他人訴苦之前會有較多猶豫及考量。 Leech(2007)並指出,對於各細項策略不同文化重視的程度不一,如 東亞文化較英美文化重視「謙遜」 ,而英美文化則較重視「得體」 ;也就是說, 大原則雖同,但對細部原則看重的等級(scale)相異便造成了表面上不同的 禮貌現象(Leech,2007,p. 196) 。此外,Leech(2007)也點明,不同文化 對上下距離(vertical distance)、平行距離(horizontal distance)、事件重量 (weight or value)、社會約定之權利義務強度(strength of socially-defined rights) 、自我及他人界線(self and other territory)等人際變項之定義或敏感 度不同也會影響禮貌行為的表現(Leech,2007,p. 194、196-197) 。同時, 除了以上提到的社會語用(socio-pragmatic)因素,Leech(2007)也指出, 語用語言(pragmalinguistic)差異也使各語種之禮貌表達不同,例如日語的 敬詞系統和英語的情態助動詞(Leech,2007,p. 195-196)。 總結而言,從本節回顧的西方與中國之禮貌理論中可得到以下數點結 論: (一)華人文化的「面子」與「臉」為社會所賦予,英美文化的「面子」 則出自於個人的需求;(二)華人的禮貌是為了增進社會和諧、消弭人際衝 突,以群體為依歸,面子導向為「理想的社會認同」;現代法國的禮貌,如 同英美般,更偏重維持彼此的自由空間、避免侵犯他人領域,面子導向為「理 想的個人自主」;(三)各文化間禮貌概念的共同點為: 「言語表達上,將價 值較高之物歸於他人,將價值較低之物歸於自己」 。相異之處則來自於對細 部原則的偏重點不同,以及對人際變項之定義或敏感度有別。這些禮貌理論 將於本文第四章再次提出,用以解釋本研究語料所反映出的禮貌現象。以下 將進一步考察漢法文化差異及其所導致的不同溝通特色。. 17.

(32)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第二節 漢法文化及溝通特色 本章第一節的回顧為本文華語及法語的禮貌語言異同提供理論基礎; 然而,這樣的禮貌差異是奠基於何種文化價值體系?禮貌概念不同及文化差 異又如何具體影響華人及法籍人士的溝通與人際互動?有鑑於 Mao(1994) 及 Pu(2003)兩位學者在分析漢法禮貌差異時皆採取了「集體導向」與「個 體導向」的觀點,本節首先將從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相關理論切入,討論 集體與個體主義社會之文化特點、人際關係以及溝通模式。接著,本節將簡 述台灣及法國的文化價值取向,並回顧以往對漢法溝通的對比研究,以期能 對本文語料有更精準的分析。. 一、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 根據 Oyserman、Coon 與 Kemmelmeier(2002)的看法,集體與個體主 義的概念已存在了好幾個世紀,而近年研究在 Hofstede(1980)的跨國文化 價值觀專著發表後更是蓬勃發展。Oyserman 等人(2002)統合各家學者看 法,將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分別定義如下(Oyserman et al.,2002,p. 4-5)。 (一)集體主義 核心假設為「團體牽制個體,並使個體互相承擔義務」 (groups bind and mutually obligate individuals)。集體主義成員依其在群體中的角色有著各種 社會期待及義務,並以圈內人為導向(oriented toward in-groups) 、遠離圈外 人(away from out-groups) 。 (二)個體主義 核心假設為「個體獨立於彼此而存在」 (individuals are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個體主義將權利的重要性置於義務之上,看重個人責任、自由選 擇、個人成就,並尊重他人的完整性。 Oyserman 等 人 ( 2002 ) 及 Triandis ( 1995 ) 並 分 別 從 自 我 概 念 (self-concept)、健全度(well-being)、情境歸因(attribution style)、關係 (relationality) (Oyserman et al.,2002,p. 4-5) ,或是自我定義(definition of.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Classroom level focus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as well as changes in teachers’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ccess - ICT skills: the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 Information

– Primary pupils were twice as likely not to be aware of fake news as secondary students. – They may “believe everything without questioning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自 1998 年起,教育局制訂了一系列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促進學 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當中。於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