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請求為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行為之一。作為一種「指令類」(directive)

的言語行為(Searle,1979),請求在提出發話者願望的同時,也可能侵入受 話者的自主領域,而使對方蒙受時間、金錢或心力上的損失。提出請求的方 式若不恰當,則可能損害雙方關係或危及自我形象。請求言語行為在溝通中 的頻繁出現及其可能帶來的人際矛盾,使其自 Austin(1962)提出言語行為 理論以來,相關研究便一直歷時不衰。

近 年 來 , 由 於 人 們 透 過 網 路 溝 通 的 情 況 增 加 , 以 電 腦 為 媒 介

(computer-mediated)的請求行為愈益頻繁,針對電腦媒介的請求語言研究,

包含電子郵件請求語言之研究,也日益增加。這些研究一方面顯示,無論是 親身交談或是以電子郵件為媒介,請求行為都會受到人際關係、對話參與者 性別、請求事件、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而在語言策略及語言形式的選用上 有不同表現(丁鳳,2002;胡曉瓊,1999;徐曉燕,2005;熊曉燦,2006;

蘇文妙 ,2003; Biesenbach-Lucas,2007 ;Bloch,2002; Hong,1996;

Volckaert-Legrier et al.,2009;Zhu,2005)。其中,人際關係變因中的「相 對權勢」(relative power)和「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被認為是影響漢 語請求言語行為極為重要的兩個因素。學者們指出,漢人文化重視階級,且 對「圈內人」和「圈外人」區分明確,以致提出請求時,直接策略通常出現 於上對下或者較為親密的關係之間,而間接策略則多見於下對上或是較為疏 遠的平位關係中(胡曉瓊,1999;徐曉燕,2005;熊曉燦,2006;蘇文妙,

2003;Hong,1996)。

另一方面,學者也指出網路媒介本身便會對語言使用產生影響。首先,

透過網路的溝通使對話參與者對彼此階級身分的敏感度降低,而弱化了「相 對權勢」對語言使用的影響(謝佳玲,2009;Cultan & Markus,1987;Dubrovsky et al.,1991;Tan et al.,1998)。再者,網路溝通有力求清晰的傾向,而導 致請求時直接策略增加、規約型間接策略減少(Biesenbach-Lucas,2007)。

2

此外,網路溝通一方面以文字呈現,另一方面又以表達口頭發言為主,而具 有介於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特色(Barnes,2003)。

過往研究使我們對請求言語行為及網路溝通有了基本認識;然而,既 有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尚待後人加以補充。首先,請求言語行為依其要求 內容及動作執行者之不同,又可分為三個次類:「請求受話者行動」(request for action)、「請求受話者允許」(request for permission)以及「詢問資訊」

(request for information)(Fukushima,2000;Trosborg,1995;Tsui,1994)。

「請求受話者行動」中,發話者要求受話者執行某個動作,如例(1);「請 求受話者允許」裡,發話者要求受話者允許自己從事某種行為,如例(2);

「詢問資訊」中,發話者向受話者要求一項資訊,受話者僅須口頭回應,而 不須採取任何肢體行動,如例(3)。

(1)你能借我一枝筆嗎?

(2)這份作業我可以晚兩天再交嗎?

(3)現在幾點了?

過往研究多把以上不同類型的請求行為混合討論(Biesenbach-Lucas,

2007;Zhu,2005),而忽略由於預期執行對象及預期回應方式之不同,此 三種不同類型的請求可能會在語言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Blum-Kulka 與 House(1989)對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和謝佳玲(2009)對網路求助語言 的研究,分別發展出不同的中心行為策略架構;其中,Blum-Kulka 與 House

(1989)所採用的語料多為「請求受話者行動」,而謝佳玲(2009)的語料 則有一大部分為「詢問資訊」。有鑑於此,本文推論,在請求行為的研究中,

應將不同次類的語料分開處理較為適當。

此外,以往對於電子郵件請求語言之分析多偏重於郵件內文本身(羅 美娜,2010;Biesenbach-Lucas,2005,2007;Bloch,2002;Chang & Hsu,

1998;Chen,2006;Duthler,2006;Volckaert-Legrier, et al.,2009;Yeung,

1997;Zhu,2005),對於郵件標題或是郵件中的書信格式成份則較少提及;

同時,研究標的仍以英語語言為主(羅美娜,2010;Biesenbach-Lucas,2005,

3

2007;Chang & Hsu,1998;Chen,2006;Duthler,2006;Mcmullen & Krahn,

1985;Yeung,1997;Zhu,2005),針對其他語言的論述於文獻中則較為罕 見。

再者,就文化對比的層面而言,雖已有部分學者對漢法言語行為進行 對比分析(孟筱敏,2006;Meng,2006;Pu,2003;Sun,2006;Sun,1987;

Wang,2009),但漢法請求言語行為對比的文獻數量仍是相當不足,在筆者 所考察的文獻中,僅有 Sun(1987)和 Pu(2003)曾對此做出論述,而漢 法電子郵件請求語言對比的研究則是完全空缺。漢語和法語皆為聯合國官方 語言,在國際間佔有重要地位。現今在法國,學習漢語的人數持續增加,而 台灣政府更於 2012 年 2 月於巴黎設置了台灣書院,欲促進法國與台灣中華 文化之交流。當此之時,針對法語母語者之華語語言研究便也愈益重要。在 網路發達的現代,以電腦為媒介的交際愈益頻繁,對於電子郵件的書寫訓練,

勢必成為外語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刻,針對法語母語者之華語電 子郵件研究,可說應用價值甚高,亦能有效補足現有文獻之缺口。

最後,過往請求言語行為的研究多僅針對發話者所產出的語料進行分 析,而受話者對請求語言的評價則較少受到重視。Biesenbach-Lucas(2007)

於其文章末尾建議請求電子郵件研究應納入受話者的觀點,分析收件人對不 同郵件的印象(Biesenbach-Lucas,2007,p. 76)。同時,由於本研究目的之 一在於為華語電子郵件教學設計提供建議,因此,請求郵件所採之語言形式 及策略對受話者而言是否有效,將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要點之一。1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對華法請求電子郵件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其在郵 件標題、書信格式、內文策略及內文組織方式上的異同,並探討「社會距離」

和「相對權勢」對華法請求郵件語言的影響。本文一方面將分析發話者所產 出的郵件語料,另一方面,也將討論受話者對各封郵件裡請求語言的評價。

筆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為法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其語言能力有限的情況 下,找出最簡單、有禮的電子郵件請求方式。本文期望此研究成果一方面能 補充現有文獻的不足,另一方面,更能為華語教學提供實質的建議和幫助。

1 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給予的修改建議。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一、 研究範圍與問題

本文考察華語及法語以「請求受話者行動」為目的之電子郵件,並探 討「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對其語言使用之影響。分析架構上,本文參 考 Blum-Kulka、House 與 Kasper(1989)對口語請求語言的研究,將郵件 正文部分分為中心行為(head acts)、內部修飾(internal modifications)及支 援策略(supportive moves)等部分,並加入標題成份和書信格式成份兩個 項目進行分析。同時,本研究亦將從郵件語篇排序的角度,考察華法郵件的 異同之處。具體而言,本文研究問題如下:

1. 整體而言,華語和法語的請求電子郵件分別偏好哪些標題成份、書信格 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以及支援策略?

2. 語篇組織方面,華語及法語請求電子郵件中,中心行為及支援策略所偏 好的排序配置有何異同?

3. 在社會變項層面,「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分別對華法請求電子郵件 之標題內容、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以及支援策略產生何 種影響?

對於上述所有研究問題,本文都將從發話者語料及受話者評價兩方面進行討 論。

二、 名詞釋義

(一)漢語、華語與法語

本研究所欲對比的語言為「華語」與「法語」;此外,文獻探討中,也 提到與「漢語」相關的研究。以下簡述本文對「漢語」、「華語」和「法語」

的定義。本文中,「漢語」泛指所有中文方言區內的普通話(Mandarin Chinese),

而「華語」則專指台灣地區所使用的漢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語言之一。

至於「法語」,在本研究中,特指在法國地區所使用的官方語言,若無特別

5

標記,則不包括加拿大魁北克區、瑞士、比利時等其他法語區內所使用的法 語。

(二)「相對權勢」與「社會距離」

「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是本研究納入分析的兩項社會情境變因。

本文參考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論述,將「相對權勢」和「社會距 離」定義如下。

「相對權勢」:在某一社會情境中對話雙方的權勢高低差異。權勢較高者更 能將自己的計畫或是評價強加於權勢較低者身上。

「社會距離」:在某一社會情境中對話雙方的親近程度,常由兩者間互動的 頻率決定。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交代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 問題,並對重要專有名詞做出定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禮貌理論、漢法 文化及溝通特色、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溝通以及請求言語行為四方面,回顧 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文獻。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整體研究設計理據、研 究工具、研究參與者背景、研究過程以及語料分析方式。第四章為結果與討 論,首先說明語料分析架構,接著,從量化統計上,描述華法兩組郵件在各 項度上的不同偏好,並分析社會情境變因對華法兩組郵件各項度所造成的影 響。其次,呈現郵件評量者訪談結果,整理各組評量者所提出的郵件撰寫要 點,並呈現郵件撰寫人對各情境延伸問題的評分,以作為語料分析的佐證。

最後,綜合量化統計及質化訪談結果,回答本文研究問題,並結合過往研究,

解釋本文研究發現。第五章為教學應用,首先簡短回顧語用教學相關文獻,

並分析現行於法國大學的漢語教材。接著,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以專題 課程的形式,提出可行的華語請求郵件教學設計。第六章為全文結論,總結 本文重點發現,說明本文研究限制,並對往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方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