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伍、課程領導的類型

Oliva(1992)曾提出人際關係導向的課程領導與任務導向的課程領導兩種類型,前 者在建立尊重且令成員滿意的心理與物理環境,同時在過程中主動察覺成員的需求,

展現領導者的熱誠,後者則強調組織制度的建立以及組織任務目標的完成。當然,這 些課程領導類型中沒有任何一種類型足以適用於所以情境。領導者必須考量領導者的 條件以及由人際關係、成員成熟度、任務屬性、組織特質等結構的情境因素,選用適

當的領導類型,同時視情境轉化並確實展現其領導行為。

Sergiovanni(1984)曾提出校長在追求校務卓越時,可以運用五種領導的力量,

這五種領導的力量可以形成五種領導的型態。此五種型態分別為技術的領導者(the technical leader)、人際的領導者(the human leader)、教育的領導者(the educ- ational leader) 、 象 徵 性 的 領 導 者 (the symbolic leader) 和 文 化 的 領 導 者 (the culture leader)。

技術的課程領導者視自己為管理的工程師(management engineer),重視如何運 用技術,監督管理課程發展的計畫、時間和資源;人際的課程領導者自許為人際的工 程師(human engineer),強調課程發展過程中人際關係的維持,並提供成員支援和鼓 勵;教育的課程領導者將自己定義為臨床的實踐者(clinical practitioner),會將 專業的課程發展和技術帶入學校,能診斷問題,並協助教師發展課程。以上三種型式 同時出現時可以促進課程的發展,但是如果僅有其中的任一種,都會使課程發展缺乏 效率、效能。象徵性的課程領導者把自己想像為一位首領(chief),會將時間投注於 了解課程如何在班級中運作,並努力激發成員探索學校教育本質的意識,為學校建立 願景。文化的課程領導者把自己看作一位宗教高僧(high priest),會努力去定義、

強化和形塑學校中長久的價值、信念和文化。

Sergiovanni 將此五種領導繪成一三角階層,如圖 2-2,由下而上排列(引自葉 興華,2001)。

此外,Sergiovanni 針對圖2-2 提出五點說明,他認為:

(一)技術的和人際的領導是屬於比較一般性的。

(二)教育的、象徵的和文化的領導屬於情境、脈絡的,會依情境的不同而有差異。

(三)技術的、人際的,和教育的領導是提升學校競爭力最基本的部份,如果缺乏會導 致學校沒有效能,但這些領導型態並不足以把學校帶向卓越。

(四)象徵和文化的領導是將學校帶向卓越最實質的力量,如果缺乏它們,對於學校的 一般表現並不會產生影響。

(五)當越高層次的力量出現越多時,越低層次的力量就越不重要。

Bradley(1985)則依據各種不同的領導型態,指出課程領導者可以扮演以下五種角 色:(一)教導者(instructor):教導者具有成員所缺乏的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或經驗

文化的領導

象徵的領導

教育的領導者

人際的領導者

技術的領導者

資料來源:葉興華(2002)。頁 186。

圖 2-2 領導力量階層圖

,所以成員知覺到課程領導者有能力教導他們;(二)問題解決者(troubleshooter)

:課程發展或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失望、時間不夠來尋求解決之道或亟需立即解決的衝 突。成員知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且需要加以解決,並認為課程領導者有能力為他們解決 問題;(三)倡導者(advocate):課程領導者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行政與課程組織、

發展的理念,並能在考量各種變通方案之後,形成自己的立場,並將之視為最有利於 課程的立場而加以倡導。成員必須非常信任課程領導者的專業知能,並堅信其立場可 以達成;(四)服務者(servitor):在課程發展的過程階段發生並透過服務來領導。在 課程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沒有對錯的決定,有許多正確的選擇。因此,課程領導者讓團 體成員自己作決定;(五)激勵者(facilitator):課程領導者試圖讓所有成員都具有 所有的課程發展概念。成員皆擁有課程領導的潛力,且致力於專業成長和組織健全。

Bradley 指出第一種類型的領導者將其定位為指導者,亦即資訊的傳播者,該類 型主要是傳播傳遞相關資訊給成員。此外,在課程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儘管有詳細的規 畫,但實際運作時仍然會發生許多的危機,這些危機包括觀念衝突、行事風格不一致

、失望挫折產生退化行為、相關資源不足等。協調紛爭者型態即是以紛爭、衝突的協 調者在危機出現時加以介入。至於倡議者類型主要在倡導宣揚課程相關理念。服務者 型的領導者,是讓課程參與者進行決定,領導者僅提供相關的協助。至於促進者則對 於課程發展過程扮演促成激勵的角色。促進者型與教導者型的差異,在於促進者嘗試 提昇參與成員對於課程發展全盤過程的瞭解。對於以上不同的課程領導類型,領導者 除應認識外,也應參酌所需時間、問題性質以及成員關係或狀況決定因素,掌握各類 型的使用時機,適當的選用領導類型(Bradley,1985)。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各種類型課程領導者的角色,都有它適用的時機,課程領導 者要依問題的性質及成員的特性,選擇合適的領導類型,才能達到最佳的領導效果。

課程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歷程,領導者要隨時掌握發展情境脈絡的需求,於最佳時機採 用合適的領導類型,以發揮課程領導者的角色功能。

表 2-4 課程領導類型的適用時機分析 領導取向與轉型領導取向兩大類(引自游家政,2003)。所謂「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係指領導者透過獎懲等價值交易的互惠過程,贏得成員的向心力。獎賞 的標準係由領導者與成員之間雙方協議而來,領導者以滿足成員需求,換取成員為團

的責任感主動努力工作,表現出超越期望的工作水準,進而提昇組織的績效。以需求 層次理論來分析,交易領導所訴求的是成員低層次的動機,而轉型領導所訴求的則是 成員的高層次動機。轉型領導具有以下幾項特質:1.強調內在且高層次的動機與需求

;2.重視成員之參與決定與充分授權;3.強調領導者與成員共享權力的過程;4.強調 智性的激發;5.重視組織成員的學習;6.強調組織的轉變與革新;7.重視團隊合作與 相互信任(謝文全,2003)。

因此,相較於注重利益交換、各取所需的「交易領導」,轉型領導凸顯了五種性質

(秦夢群,1997;張潤書,1998;張慶勳,1997;蔡進雄,2000;Yukl,1994):1.理 想化影響力:領導者應具有遠見,不受限於短期利潤的獲得;能清楚地溝通理想的目 標,並獲得大家的認識;2.激發動機:領導者運用其影響力,激勵部屬提升目標與動 機至高層次,而不僅限於立即交換所得的報酬,希望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3.啟發智 識:運用各種方法啟發部屬的知識,使思考問題上更具創造力,擁有高層次的分析能 力與遠見;4.重建組織:領導者試圖改變現有的組織環境,跳脫以往的窠臼,重新檢 視組織成長的興革能力;5.個別關懷:引導部屬的成長、給予適當的個別關懷,使其 有遠見與信心承受更多的責任。

Doll(1996)年指出轉型課程領導,係指領導者藉由個人魅力與願景的建立,透 過各種激勵策略,提升成員的工作態度轉型的課程領導。Wiles 與 Bondi (1993)、以 及 Doll (1996) 綜合分析交易領導與轉型領導的差異,發現交易領導係以成員外在需 求與動機作為領導的機制,強調在現實條件下,使成員被動的為團隊目標而努力,發 揮成員的力量。轉型領導則以成員的內在需求與動機,作為領導者發揮影響力的機制

,重視現實環境的改變,使成員主動為團隊而努力。兩者各有其適用的時機與環境。

交易領導適用於較小規模的改革或改革起步階段,轉型領導則運用在團體面臨危機或 面臨重大變革壓力時。游家政(2003)曾就二者的主要差異說明如下(如表 2-5):

表2-5 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的差異

交易取向 轉型取向

課程哲學 高度的學術成就 思考的心靈、強有力的自我感、

民主價值

課程測驗標準 標準及測驗的驅力 有教養的標準,學生中心及道德 上的引導

課程決定 由上而下及外部涉入的決定與觀

點 慎思和全體做決定

課程的單位 片段的個人主義 合作的對話;社群的建立

課程的發展 交易的反省實踐;行政的評量 與持續地教師探究和績效責任進 行5c的反省實踐

資料來源:游家政(2003)。頁122。

歐用生(2000)指出轉型(transformative)是指根本的改變,是一種對抗根深 蒂固的信念與社會結構的改革方式。轉型領導提倡建構主義的改革,強調課程落實觀

,而非實施觀;課程是師生建構的經驗,外在發展的教材或教學策略,只是師生用以 建構意義的工具。因此,教師、學生和其他的相關人員是改革過程中的伙伴,是平等 的,要建構和詮釋他們的改革活動,重點在建構意義,而非追求效果;在批判性的對 話,而非明確的指示。轉型的課程領導,必須先改革學校組織和管理方式,教師參與 學校行政的方式也必須改變,校長和教育行政人員也必須支持這些改革。轉型的課程 領導者要求教育專業人員要和社區民眾協同合作,共同建立未來教育的願景,共同評 估課程與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所以轉型的課程領導,除了必須關照學生各個發展的層 面,還必須兼顧課程發展的政治層面的影響。任何的教育改革,在表面上或許看不到

「課程」兩個字,但實際上都包含了課程發展或設計的工作在內。對校園的課程領導 者而言,既要具備發展或設計「課程」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民主或轉型「領導

「課程」兩個字,但實際上都包含了課程發展或設計的工作在內。對校園的課程領導 者而言,既要具備發展或設計「課程」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民主或轉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