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非子與襄公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非子的族系。

二、了解非子在秦人發展中的地位。

三、了解秦邑的地望與相關爭論。

四、了解秦襄公在秦國發展史的地位。

貳、講授綱要 一、非子的族系

司馬遷作〈秦本紀〉,也像其他〈本紀〉、〈世家〉一樣,是參考各種先秦世譜寫 成,所以照例要有一番關於始祖和姓氏來源的交代。他所記非子以前的世系主要是 交代秦人的族屬來源,非子以後才是真正的秦史。

根據〈秦本紀〉的記載,秦是出自嬴氏的氏族。嬴姓始祖據說是舜的虞官伯益

(亦稱伯翳)。虞官職掌畜牧,伯益的後世子孫很多以養馬御車著稱。司馬遷說,

嬴氏分支眾庶,「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它們的居住活動範圍和文化面 彼此貎 間大不相同。

嬴姓氏族在夏、商、西周時代很有名,如屬於費氏一支的費昌曾為湯御,屬於 鳥俗氏一支的孟戲和仲衍曾為大戊御,他們都是以御車而顯名。這些人共事王室,

據說曾被封為「諸侯」,想必在「中國」領有封邑。但另外也有一些分支是在「夷狄」,

如商末被稱為中潏的一支,據說「在西戎,保西垂」,就一直住在西戎聚居活動的 地區。

司馬遷關於嬴姓各支,重點是講中潏一支,因為秦人是從這一支發展而來。中 潏的後代至蜚廉這代後分為二支:一支是惡來,一支是季勝。(《史記‧趙世家》:

「蜚廉有子二,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

其後為趙。」)

惡來事紂,被周武王所殺。季勝這一支在周代中較有名的是造父。造父以善御 幸於周繆王,被封於趙城,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很有名的趙氏。惡來的後代有大駱,

大駱住在西犬丘。

由季勝至造父,有四世:季勝、孟增(宅皋狼)、衡父、造父。惡來至非子為六 世:惡來、女防、旁皋、太几、大駱、非子。二支之間相差二世,因此造父為非子的曾 祖父輩,這個排序曾被懷疑為有問題,造父的年歲有多大,史無徵,如果造父有七 十以上的壽命的話,這個系譜應是沒有問題的。

二、非子在秦人發展中的地位

非子是大駱一族的庶支。大駱居西犬丘,非子最初也居住在西犬丘。由於他擅 長養馬,「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使主馬汧渭之間。」由於馬養的非常好,因此,

被封於秦。

非子被封於秦,有一番爭論。據說由於非子養馬,「馬大蕃息」,周孝王對非子 寵遇非常,打算改立非子為大駱嫡嗣,但阻於申侯之言,以立申侯之女所生子成,

非子才被別封於秦。

申侯反對立非子為嫡所說的一段話非常重要。他說:

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 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 這段話透露出,申人和大駱族為周人倚重,是因為他們的態度向背對周鎮撫西戎有圖之。

舉足輕重的關係。非子雖然未能繼嗣大駱,但孝王並未虧待他,說是:「『昔者伯翳 為舜主畜,畜多蕃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人正式稱秦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秦之稱秦始於非子邑秦,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無論探索秦的族屬來源還是文 化來源,都得從這一點往上追溯。

長期以來,史學界一直有秦人是「東來」還是「西來」的爭論。學者們爭論的其實

並不是秦人本 身。秦人本身,居住活動的範圍很清楚。他們爭論的是秦人的族屬來 源和文化來源。誠然,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很遠,司馬遷說,秦與徐氏、郯氏、莒氏、

終黎氏(亦作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修魚氏、白冥氏等東方嬴氏 部族有著姓氏同源關係(它們大都屬於東夷和淮夷系統)。但秦人不屬於東方各支,

他們是來自早在殷代末年即已定居在西戎地區的中一支。因此至少從殷末起,秦的 直系先祖是受西戎文化後則受周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文化面 ,貎 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

三、秦邑的地望及相關爭論

非子受封之地秦在何處?《史記‧秦本紀》雖然未曾直接指出具體位置,但卻 極其明確地劃定了大致範圍,即「汧渭之會」,或曰「汧渭之間」。汧渭二水地望鑿鑿 古今未移,難生歧義;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認識卻很不一致,甚至出現較大的 爭論。

首先存在一個東方之秦和西方之秦的先後問題。由於認為嬴姓部族起源於東方,

而東方也有名秦之地,故有學者認為非子所居西方之秦,並不是嬴姓的最初封地;

最初封地為伯益受封於舜的東方之秦,在今河南范縣,非子所居之秦不過是延襲祖 先封地的舊名。

說嬴姓先祖伯益封於秦地,惟一的文獻根據是《鹽鐵論‧結合》:「伯翳之始封 秦,地為七十。穆公稱霸,孝公廣業。自卑至上,自小至大。」且不說伯益是否封於 秦,這裡所說地起初只有七十里,經穆、孝的不斷開拓才「自小至大」的,顯然講的 是西方之秦。何況事實上伯益受封於費,在今山東費縣境內,與「秦」無關,這在古 文獻中有充分依據。先秦時期東方確有秦地,《春秋》莊公三十一年:「秋,築臺於 秦。」杜注:「東平范縣有秦亭。」《通志‧氏族略》亦云:「魯又有秦氏,居於秦邑,

今兗州范縣北秦亭是其地。」據《鴈羌鍾銘》可知,晚至戰國中期,魯地之秦猶存。然 而,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這東方之秦同嬴姓之秦有何瓜葛,更找不到東、西兩處 秦地之間的內在聯繫。

上引〈氏族略〉言魯地之秦邑,是在詳述嬴秦在西方的發展脈絡之後的附綴之 筆,鄭樵是將東、西二秦嚴格區分開來的。此外,他還言及楚地之秦,並在文後的

「臣謹案」中特別說明:「言秦者又有三;秦國之後,以國為氏;其有出魯者以邑為 氏,蓋魯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與?然此三秦者,所由皆殊,皆 非同姓。故十四氏不同秦而同嬴,是為同姓; 此三秦者,雖同秦而不同嬴,是不為 同姓。」所言「十四氏」,是指《史記》關於嬴族後分為十四氏的記。魯地之秦與楚地 之秦皆非嬴姓,鄭樵交代得很清楚。

至於東、西方之秦的先後,且不談商、周甲骨卜辭中的「秦」是不是地名,就算 地名,也沒有任何根據說它必然是東方之秦。單以明確為地名之秦出現在史籍中的 時間而論,非子要比魯莊公早約二百年。憑什麼斷定西方之秦是東方之秦地名的遷 延呢?《史記》之後,幾乎所有的古史地志,如《世本》、《十道志》、《通志‧州郡四》、

《通志‧氏族略》、《太平寰宇記》、《續漢書‧郡國志》、《元和姓纂》等,儘管對秦之 地望說法不一,但卻眾口一致地認為非子所居乃秦之「始封」,沒有一條材料能顯 示西方之秦是伯益封地的名稱之西移。所以,東方之秦與西方之秦,其居民不存在 族緣承襲關係,東方的秦氏當別有源流。宋人鄧名世所撰《古今姓氏書辨證》一書,

介紹東方的秦氏,也同樣不涉及嬴族。它說東方秦氏「出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 父,受封為魯侯,裔孫以公孫為魯大夫者,食邑於秦,以邑為氏。《春秋》魯莊公三 十一年書築臺於秦,即其地也。」顯然,魯地之秦不是嬴姓的始封地。

澄清了所謂東方之秦的問題,現在要來專門討論西方之秦。非子受封之秦邑也 即後來文公遷都汧邑,司馬遷在《史記》中三處言及,說它在「汧渭之間」或「汧渭之 會」,史文前後呼應,講得十分明白。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古今眾多學者棄《史記正 文於不顧,而堅信《集解》所引徐廣之說,謂非子封地在「天水西縣秦亭。」最新出版 的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也說,非子所封之秦邑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 自治縣東。」在古籍中似乎只有王符《潛夫論‧志氏姓》堅守了《史記》的說法,謂非 子所處之秦「乃汧秦亭是也」,將其邑歸之於汧。

這樁疑案的形成,不能歸罪於徐廣,始作俑者是班固。《漢書‧地理志》述秦地,

言非子受封即曰:「邑之於秦,今西秦亭、秦谷是也。」想來此即徐廣等人所本。所以 持此說者雖眾,而皆出一源。將事情簡單化一下,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上就是《漢 書》與《史記》的歧異。但《史記》對相關史事三言其要,文義暢朗無隙;而《漢書》只 是一語直書,為何學者要棄子長而從孟堅呢?問題的結論在於,隴上即今甘肅張家 川、清水一帶確有秦地,而且確曾是秦人的活動中心。但那卻並非非子的封域,而 是非子後裔的居地。祝中熹在〈地域名「秦」略說〉一文中,曾作過論述,指出非子一 族並沒有能夠長期據守汧渭之間那片地域。那一帶的民族關係和政治形勢相當複雜,

而新從大駱主族中分出的非子族系實力尚弱,當西周王朝還能控制局面時,他們靠 大樹,不難立足;在王室日趨衰弱、自身難保情況下,他們恐怕就無法安居了。祝 氏推測,可能在厲王後期的政治動蕩中,非子的後裔們離汧登隴,另謀發展。不少 史籍和方志說隴上之秦乃秦仲的封地,這提示我們思考,秦仲之所以受到史家的高 度評價,就是因為他率領族人在隴上開拓了新的秦域,壯大了族體的力量。「秦」這 個地名,也是由汧渭之會被帶到隴上。「又由於秦人在隴上立足後獲得人注目的發 展,部族勢力開始強盛起來,而造成了一種歷史定格,使後人在觀念上將秦人和隴 上之秦邑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時間推移,而漸漸忘卻了秦人曾在汧渭平原生活過 的那段相對短暫的歷史。」《漢書‧地理志》將非子受封之秦邑置於隴上,原因即在

而新從大駱主族中分出的非子族系實力尚弱,當西周王朝還能控制局面時,他們靠 大樹,不難立足;在王室日趨衰弱、自身難保情況下,他們恐怕就無法安居了。祝 氏推測,可能在厲王後期的政治動蕩中,非子的後裔們離汧登隴,另謀發展。不少 史籍和方志說隴上之秦乃秦仲的封地,這提示我們思考,秦仲之所以受到史家的高 度評價,就是因為他率領族人在隴上開拓了新的秦域,壯大了族體的力量。「秦」這 個地名,也是由汧渭之會被帶到隴上。「又由於秦人在隴上立足後獲得人注目的發 展,部族勢力開始強盛起來,而造成了一種歷史定格,使後人在觀念上將秦人和隴 上之秦邑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時間推移,而漸漸忘卻了秦人曾在汧渭平原生活過 的那段相對短暫的歷史。」《漢書‧地理志》將非子受封之秦邑置於隴上,原因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