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玖、陸賈與漢初治術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陸賈的生平。

二、了解《新語》的相關問題。

三、了解陸賈對漢初治術的影響。

貳、講授綱要 一、陸賈的生平

陸賈的籍貫、生卒年月,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已語焉不詳,只說他是楚人;

而唐朝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卻引《陳留風俗傳》,說他是春秋陸渾國的後裔,又 引《陸氏譜》,說他是齊宣公的遠孫,這些顯屬後人臆測,不足採信。

不過,根據《史記》「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居左右,常使諸侯」的記載,當時陸 賈投靠劉邦,相與問鼎天下,凡有關抗暴亡秦的大小戰役,說不定他都親身參與過。

而劉邦於秦二世元年(西元前 209 年)斬蛇起義,三年(前 207 年)項羽敗秦軍,

沛公入關,漢高帝二 (前 205 年)項羽弒義帝,漢王舉兵聲討,四年(前 203 年)漢、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次年(前 202 年)項羽敗死,漢王正式即皇帝 位,假設在沛公入關前,陸賈始「以客從高祖」,而其年齡又不會少於二十歲的話,

那麼他可能出生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十數年(約前 230 年)。又《史記》本傳載,

他曾為丞相陳平畫策,計殺諸呂,迎立孝文,以及孝文帝元年,奉派出使南越;而 這些事均發生在西元前 187-179 年之間,孝文帝 6 年(前 174 年)賈誼上〈治安策〉,

前漢的政治、學術、社會、經濟各方面,到此已呈現逐漸蛻變的傾向,和陸賈《新語》

中所表現的思想,已有顯著的差異;況且自此以後,也不見陸賈活動的記錄,所以 可以推測他可能就是卒於這幾年之內(前 176 年)。這樣,他在秦王政 17 年(前 230 年)左右出生,至漢文帝 4 年(前 176 年)左右去世,大約活了 54 歲左右。

陸賈生平大事,除著《新語》外,還有兩次出使南越及為陳平畫策弒殺諸呂。

首次出使南越在高帝 11 年(西元前 196 年),主要說服當時自立為南越武王 的趙佗,使趙佗稱臣朝貢,陸賈因而被封為太中大夫。第二次出使在漢文帝元年

(西元前 179 年),因呂后當政時,禁南越與內地互市,激起趙佗叛變,自上尊號 為「南武帝」,發兵攻打長沙邊邑,京師震恐。文帝接受陳平的建議,派陸賈以太大 夫身份再度出使南越。趙佗見陸賈至,乃頓首謝罪,願永為藩臣朝貢,陸賈也順利 完成了他第二次出使任務。

畫策弒諸呂是在陸賈首次出使後的兩年。因高帝駕崩,惠帝即位,呂后垂簾聽 政,事無大小,一切取決於呂后之手。呂后且違高帝「非劉氏不王」的制度,封諸呂 為王,引起宗室及功臣集團的不安。右丞相陳平雖有心平亂,卻怕禍延己身,因而 燕居深念,憂心如焚。就在大家進退維谷之際,陸賈卻輕車從簡,飄然來訪。《漢書

‧陸賈傳》載其事云:

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 能爭,恐禍及己。平常燕居深念。賈往,不請,直入坐,陳平方念,不見賈。

賈曰:「何念深也?」平曰:「生揣我何念?」賈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 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陳平曰:「然。

為之奈何?」賈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豫附;

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 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為陳平 畫呂氏數事。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太尉亦報如 之。兩人深相結,呂氏謀益壞。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 遺賈為食飲費。賈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籍甚。

陸賈將政壇形勢看的十分清楚。漢初功臣皆柄政當權利,朝政實權在功臣將相手中。

功臣只要一團結,呂氏集團畢竟根基淺薄,其奈我何?當時情勢,功臣與呂氏集團 的尖銳矛盾只隔著一層紙,一但戳破,大家都心知肚明,共同的利害關係使功臣集

團結成了牢固的陣線,完成了對抗呂氏集團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其後果然誅殺 諸呂,迎立文帝,使漢初動盪的政局,得轉危為安。

二、《新語》一書的相關問題

《史記‧陸賈列傳》載: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

《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以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守之,

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 滅趙氏。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 色,迺謂賈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 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微,凡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萬 歲,號其書曰《新語》。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未單獨著錄,只在〈諸子略‧儒家〉錄有《陸賈》二十三篇,

多數學者據此,均認為除《新語》十二篇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作品。

宋朝王應麟《漢志考證》中說,《新語》存七篇,這是因為他所看到的是一種殘 缺的本子,並不是《新語》此時已佚失五篇。而年長王氏十歲的黃東發在他的《黃氏 日抄》中著錄所看到的《新語》是十二篇,與現行本子相同。《四庫全書提要》列舉出 三條證據,懷疑《新語》為後人所依託。所舉三事為:(一)《漢書‧司馬遷傳》稱遷 取《戰國策》、《楚漢春秋》、陸賈《新語》作《史記》……惟是書(《新語》)之文,悉不 見於《史記》。(二)王充《論衡‧本性篇》引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堵順,順謂之道。」今本亦無其文。(三)《穀梁傳》至漢武帝時始 出,而〈道基〉篇末,乃引《穀梁傳》曰,時代尤相抵牾。

嚴可均《鐵橋漫稿‧新語敘》、胡適〈陸賈新語考〉、羅根澤〈陸賈新語考證〉、張 西堂〈陸賈新語辨偽〉,都分別對《四庫全書提要》所舉的三條例證有所駁斥;其中 以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尤加詳密。綜合諸家之說,關於今本陸賈《新語》的真偽,

我們至少應有如後的認識:(一)《漢書‧司馬遷傳》並有說司馬遷作《史記》時曾 援用《新語》的。(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錄《陸賈》二十三篇,而《論衡》

「陸賈曰」,並未說明是引自《新語》。既然如此,則所引不見於《新語》,也不足怪。

(三)《漢書‧儒林傳》云:「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浮丘伯)入見於 魯南宮。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又曰:「瑕丘江公受《穀 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可見瑕丘公自申公學習《穀梁春秋》,而申公出於浮丘 伯;陸賈和浮丘伯的年齡大致相彷,以他來傳習《穀梁》,應該是極有可能,根本 無所謂時代牴牾的問題。

至於《新語》所引「《穀梁傳》曰」的話,不見於今本《穀梁傳》,原因是由於《穀 梁傳》曾經秦火,在傳承過程又多有散佚,所以《四庫全書提要》第(三)條的說法,

是很難成立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積極方面來證明今本《新語》,確係陸賈當時原本。首從

「行文體例」上看,陸賈為了適應劉邦的知識水準,和引起他的閱讀興趣,而他又 是兩漢辭賦的開宗,所以《新語》的文體,上承荀卿,下開淮南,不但辭藻華美,

押韻的地方也很多。最顯著的例子,如〈道基〉篇從「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 陰陽」,一直到「在物者可紀,在人可相」一節,文中陽、行、長、藏、霜、亡、光、霜、

衡、綱、祥、章、量、相,十四字互押。〈術事〉篇從「立事者不離道德,調弦者不失宮 商」,到「謀事者不可不盡忠」,其中、常、殃、羌互押,而四次換韻,頗富聲律之美,

〈資質〉篇從「隘於山阪之阻,隔於九亢之隄」,直到「處地楩梓,賤於枯楊」,文中 隄、溪、蹊、窺四字相押,亡、傷、僵、楊、量、長、觴、光、庠、莊、觴、堂、芳、揚、楊十五 字相押,二換韻,聲調變化自然。這種駢散穿插的行文體例,說是出自漢初陸賈的 手筆,相信雖也不會反對的。次從「師承傳授」上看:陸賈《穀梁春秋》,《新語‧辨 惑》述魯定公夾谷之會,和《穀梁》傳文略同,而其措詞加詳。〈至德〉篇說魯莊公

「以三時興築作之役」,用的是《穀梁》師說。〈明誡〉篇云:「聖人察物,無所遺失。」

與《穀梁‧僖公十六年》傳文相合。又〈至德〉篇言「昔晉厲、齊莊、楚靈、宋襄,皆輕 用師尚威力,以至於斯。」和《穀梁‧僖公二十二年》傳文之義合。以此類推,凡全書

講到春秋時事,用的都是《穀梁》家法。要知道兩漢是個特別重視師承關係的時代,

所以《新語》在《穀梁春秋》方面的傳述,求之漢初學者,也只有陸賈才能勝任。再次,

從「政治主張」上看:根據《史記》、《漢書》〈陸賈傳〉,陸賈對高帝之言,「鄉使秦已 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有之。」知陸賈的政治主張是行仁義,反刑法。

檢今本《新語》,其語所記載的,與此完全相同。如〈道基〉篇:「君子握道而治,據 德而行,席仁而坐,杖義而彊。」又說:「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 學之者明,失 之者昏,背之者亡。〈本行〉篇曰:「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明誡〉篇云:

「君明於德可以及遠,臣篤於義可以致大。」類此行仁義的言論,全書十二篇,篇篇 都有。自然今本《新語》的政治主張和《史》、《漢》陸賈傳相同,則書為陸賈原著,自 無可疑。又從「漢初學術思潮」上看:漢朝初年,懲秦始皇任刑而亡的教訓,整個思 想界瀰漫著儒、道合流的動向十分切合,如〈輔政〉篇說:「懷剛者久而缺,持柔者 久而長。〈無為〉篇云:「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又說:「君子尚寬舒以包 身,行中和以統遠。「漸漬於道德,被服於中和之所致也。」其中都雜有老子的學說 尤其「道德」連用,本於《老子》,「中和」連用,本乎《中庸》,更明顯可見。至於〈本 行〉篇雖盛倡儒道,然措辭多接近於《荀子》和《大學》,並旁採《老子》。從這些小地 方 我們去探討《新語》的思想脈絡,只有出於漢初陸賈的時代,才算珠聯璧合。最 後從「習慣用語」上看:根據錢賓四先生〈讀陸賈《新語》〉一文,以為《新語‧術事》

篇:「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出於扁鵲之方。」書孔子為「仲尼」,這種風氣流行於 戰國末年,從《中庸》、《孝經》上都可以得到證實。孟子云:「仲尼之徒,無道桓、文

篇:「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出於扁鵲之方。」書孔子為「仲尼」,這種風氣流行於 戰國末年,從《中庸》、《孝經》上都可以得到證實。孟子云:「仲尼之徒,無道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