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拾貳、司馬遷與新史學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司馬遷的家世與生平事蹟。

二、了解司馬遷的生活時代。

三、了解司馬遷的家學淵源和師承。

四、了解司馬遷撰述《史記》的原因。

五、了解《史記》的主要內容。

六、了解司馬遷的史學思想。

七、了解司馬遷在中國學術史中的地位。

貳、講授綱要

一、司馬遷生活的時代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他生於漢景帝中五年 (西元前 145 年),卒於昭帝之初(西元前 86 年左右),享年約六十歲。司馬遷的一生 恰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相終始,正值前漢鼎盛時期,也是中國皇帝制度確立以後的 第一個盛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出現了空前蓬勃的發展局面。司馬遷 降生在這個盛世,完成了空前的歷史巨著,正是應運而生。

前漢初建時,社會經濟凋敝,國窮民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 車」,「民失作業而大飢饉」,漢朝為了穩定政局,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提倡

「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鞏固了統治地位。經過高、惠、文、景四代的經營,到司馬 遷成長的漢武帝初年,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司馬遷說:「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 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

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 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發 展,「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全國興起了幾十個大都會。隨著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學術文化也繁榮起 來。漢武帝即位,銳意興革。對外用兵,抗匈拓土;對內興作,多所建樹。他訪求和 超拔人才,「群士慕響,異人並出」,「漢之得人,於茲為盛」,造成了前漢政治,

經濟,軍事,文化上的極盛。前漢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湧現了出來,表現了這是一 個非常燦爛的時期。這一宏闊昂揚的時代精神,就是司馬遷撰述《史記》的歷史背景。

清代學者錢大昕指出,《史記》的微旨有三:「一曰抑秦,二曰尊漢,三曰紀 實」。三者之中,「尊漢」實為《史記》撰述之大旨。所謂《尊漢》,就是宣揚漢家一統 帶來的天下大治。因為中央集權制度,在漢武帝手裡才鞏固下來,這在當時還是新 生事物,也是中國古代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這一點司馬遷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說: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 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 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

百有餘載,致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可是在秦漢之際,「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極也」。

在劇烈的變動之中,司馬遷看到了歷史走向統一的方向。他為了探索這一歷史的發 展原因,追溯到了古代,寫成了一部貫通的歷史書。他引用孔子的話說:「我欲載 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所謂「空言」,指的是理論說教,例如董 仲舒講的《春秋》大一統,就是思辯哲學;「見之於行事」指的是總結歷史經驗,發 展史學。在漢初年,總結秦亡漢興的歷史,是一個具有緊迫感的現實問題。賈誼的

《過秦》、賈山的《至言》等政論就具有歷史總結的內容。貫穿於《史記》全書的精神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本是儒家學派宣揚的王天下的理論。但是,

司馬遷通過生動的歷史敘述來說明這條真理,完滿地回答了為什麼秦亡漢興的複雜 歷史。司馬遷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之功,評價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但是對秦朝的暴虐統治卻作了無情的批判,所謂「抑秦」者指此。司馬遷的這種觀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的一種看法。這說明司馬遷是自覺地認識到時代的要求

而總結歷史的。

統一的漢王朝,不僅提出了總結歷史的要求,而且提供了修史條件。秦漢時代 的書籍主要是用竹木簡牘書寫,閱讀和傳播都十分困難,大量書籍藏於皇室。秦始 皇「燔滅文章,以愚黔首」國家所藏《詩》、《書》典籍及諸侯史記都被燒光了,並禁 止民間藏書讀書。漢朝建立後,廢除了挾書律,鼓勵民間獻書。班固說:「漢興,改 秦之敗,大收書籍,廣開獻書之路」,漢武帝對「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 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於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及太史公」。司馬談 司馬遷父子相繼為史官,充分利用了這一條件,成為最博學的人。《史記》雖為私修 之史,但並不是一部隱密之作,司馬氏父子是以皇室史官身分撰修的,得到了官家 之助。司馬遷不僅「史記石室金匱之書」,而且動用了官府的人力,那些「寫書之官」

就是太史令屬下的書吏。學術界評價《史紀》以後世個人撰述的觀念過分強調司馬遷 的私撰,是不妥當的。

文景之世,實行開明政治,賈誼、賈山等人曾發動過一場批判秦朝暴政的運動,

思想界很活躍。這樣的歷史背景也為司馬遷暢抒己志,「成一家之言」創造了條件。

上述種種,說明了盛大的漢王朝給予司馬遷修撰《史記》的影響,提出了時代 的要求,提供了修史的條件。但是,歷史是在不斷地演化著的。司馬遷生活的時代,

既是一個光輝燦爛的統一盛世,同時也是一個矛盾的時代。漢初休養生息,使皇室、

封君、官吏及整個地主享受了太平盛世的福音,「畜種歲增,戶口寢息」。但是廣大 的人民卻因遭受豪右的侵淩,地租及高利貸的剝削,加上對國家沈重的賦役負擔而 走向貧困,賣爵鬻子,日有所聞。文帝時的賈誼就發出了「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 而上不驚者」的慨歎。漢初奉行無為政治,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這種局勢給漢 武帝提出了必須對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和發展。所以,漢武帝的 多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漢武帝的作為,基本上是應該肯定的。但是,由於漢武帝 無節制地使用民力,在他的後期造成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殘破局面。太初四 年(西元前 101 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還,西域歸附,漢武帝的事業達到了 它光輝的頂點。此後,繁榮的前漢王朝就從頂峰上跌落下來,一步步走向衰敗。司 馬遷作《史記》的鼎盛時期在太初、天漢之際,恰值西漢王朝由盛入衰。也就是說,

司馬遷在受李陵禍之前已經碰到了理想與現實日之間的了盾。這種時局的變化不能 不給予司馬遷的思想方法以及《史記》的內容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史記》的主題既 是尊漢,為鞏固漢王朝服務,卻又暴露了一些政局的黑暗,譏諷漢朝皇帝的一些隱 私。《史記》所呈現出來的內容上的矛盾,正是與司馬遷所生活的時代脈搏息息相關 的。

二、家學淵源和師承

司馬遷追敘先世,祖源久遠,為傳說的顓頊時代掌管天地的重黎氏之後。重黎 氏歷經夏、商,世世代代職掌天地。到了周代,重黎氏後代有個封於程的伯爵名叫 休甫的人,做了司馬這個官,從此程伯休甫這一支姓司馬氏。司馬氏在周宣王時重 掌史職,世守其業,到東周惠王、襄王時,王室內亂,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在各 個地方,戰國時出了不少的名人。司馬遷祖上這一支,西元前六二一年因晉室內亂 而奔秦,遷居少梁。少梁,即今陝西韓城,古梁國,附屬於晉,在西元前六四一年 為秦穆公所滅。秦惠王十一年(西元前 327 年)改名夏陽,隋以後更名韓城。司馬遷在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龍門,

山名,橫跨在黃河兩岸,東段在山西河津縣北,西段在陝西韓城縣北約五十里。黃 河穿越龍門,「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傳說每年暮 春,總有成千條鯉魚游聚龍門山下,跳越龍門,跳上去的就成龍升天。這種傳說給 人們的想像增添了馳騁的翅膀,使龍門成了神聖之地,其名悠久,載於《尚書.禹 貢》。所以司馬遷引龍門以重桑梓,自稱生於龍門。司馬遷的實際生地在韓城縣南二 十里的芝川鎮。司馬遷自述他的六世祖司馬靳葬華池,四世祖司馬昌,曾祖司馬無 澤,祖司馬喜皆葬高門。華池離高門三里,均在芝川鎮西北。相鄰有司馬坡,今存 有司馬遷祠墓。至於「耕牧河山之陽」,更不能按字面理解,認為司馬遷從小過著耕 牧的生活。司馬遷祖上頗有產業,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時為五大夫。五大夫為九級 爵,漢初七級以上為高爵,有食邑。司馬喜無功勳顯績,在文帝時得五大夫爵是用

四千石粟買來的。漢文帝納晁錯策,頒布賣爵令。富人入粟實邊,最高缺可買至五 大夫,復一人。四千石粟相當於四十戶五口之家的自耕農家庭收入。所以「耕牧河山 之陽」,指的是司馬遷在鄉間度過了他的美好童年。這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有意 識地把司馬遷留在鄉下龍門接受山川的陶冶,培養他具有開闊的胸懷和熱愛山川人 民的感情,為他的二十年壯遊打下生活基礎。

司馬談是漢武帝時代的太史令,仕於建元元封之間。雖然太史令厠於下大夫之 列,秩比六百石,僅與一個博士官的俸祿相等,但司馬談十分珍惜這一職掌,把它 視為自上古以來的世傳祖業。司馬談重視這一職掌,為的是完成他的修史理想,所 以遺命司馬遷必為太史。司馬談用「世典周史」這一光榮家譜來教育司馬遷,啟發他

司馬談是漢武帝時代的太史令,仕於建元元封之間。雖然太史令厠於下大夫之 列,秩比六百石,僅與一個博士官的俸祿相等,但司馬談十分珍惜這一職掌,把它 視為自上古以來的世傳祖業。司馬談重視這一職掌,為的是完成他的修史理想,所 以遺命司馬遷必為太史。司馬談用「世典周史」這一光榮家譜來教育司馬遷,啟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