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拾肆、王莽與復古改制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王莽當政的背景。

二、了解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

三、了解王莽失敗的原因。

四、了解王莽改制的影響。

貳、講授綱要

一、王莽當政的背景

(一)政治指導綱領的改變

宣帝時期保持延續王朝的盛世,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是「霸王道雜之」為必 須遵守的「漢家制度」。所謂「霸」是指法家的的辦法,用暴力和權勢進行統治,

「王」是指儒家的辦法,從思想上進行統治。

西元前 49 年,漢宣帝去世,太子劉奭繼立,為元帝。劉奭柔仁好儒,致宣帝認 為「亂我家者,太子也!」一度考慮將之廢掉,但顧及與許皇后的患難之情而作罷。

元帝即位,即下詔徵召名儒王吉、貢禹,拜貢禹為諫議大夫。還一度重用以經 術聞名的蕭望之、劉向等人。於是大批名儒受到提拔,進入廟堂,韋玄成、匡衡、張 禹、翟方進、孔光等人相繼為相。儒家的治國主張,如減刑寬政,不與民爭利等,獲 得落實。但這些政策的實行,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前漢政權自建立至此時已近 二百年,政治腐敗日甚一日,寬鬆的政策,使權貴、官吏、地主豪強的貪殘暴虐,

日益加深。元帝本人「溫恭少欲」,曾幾度接受臣下的勸諫,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

對於百姓的疾苦,也非不聞不問,他曾下 17 道詔書,要求改善,但已無助於貧困 農民生活情況的改善。

成帝劉驁即位後,繼續執行以儒術治國的方針,曾減免天下賦算,罷除六厩技 巧官,幾次賑濟受災百姓,赦免天下刑徒,並遣使察三輔、三河、弘農等地冤獄。但 基層民眾從中得到的恩惠甚少,寬弛的吏治帶給百姓的痛苦,反而變本加厲。

哀帝劉欣即位之初,很想有作為重振朝綱。他澄清吏治,任用龔勝、孫寶等人 為諫官,派遣官員監察各級官吏,撤換不稱職的人。同時罷除任子令,廢掉誹謗詆 欺之罪。也採用一些恤民政策,並樂府,禁齊三服官、諸官綺繡奢侈之物,禁郡國 貢獻名獸,制定限田之法等。但外家掣肘、權臣作梗的阻力前,他喪失了重整朝綱 的銳氣,由畏難而失望,由失望而頹唐。他面對漢家江河日下的局面,無所作為。

(二)外戚和宦官的權力鬥爭

元帝時皇室威王權下降,朝中各種勢力乘機而起,展開爭權奪勢的鬥爭。各種 勢力中,以宦官和外戚的鬥爭為主。

宣帝臨終時,外戚史高被拜為大司馬、車騎將車,受遺詔與蕭望之、周堪共同 輔佐元帝。元帝即位初,信任蕭望之與周堪,史高受到排擠,便與宦官中書令弘恭、

僕射石顯勾結。蕭望之等擔憂外戚史氏和外戚許氏的放縱及弘恭、石顯的擅權,多 次勸元帝斥逐這些奸佞,整頓朝綱。但元帝依違無斷,導致蕭望之被迫自殺,周堪、

劉向等人被擯棄在權力中心之外。

蕭望之等人之後,又有京房、賈楫遇害;陳咸、楊興遭到罷黜。奸佞受寵,直臣 被斥,助長朝廷諂諛自保之風,此即劉向為元帝所描繪的圖景:「讒邪進則眾賢退,

群枉盛則正士消。……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政日亂」。

成帝即位,石顯被誅,宦官在鬥爭中失勢,但外戚代之而起。這一新外戚為元 后外家王家。王家家族中有十人先後封侯,五人任大司馬,長期把持朝政。

哀帝即位後收回被王氏長期把持的朝政,但同樣受制於祖母傅氏和母親丁氏之 黨。二家子弟接腫盤據要津,傅家封侯的有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

丁家封侯二人,一人任大司馬,六人任將軍九卿二千石。面對外戚的跋扈,老臣師 丹進諫,因而被罷官。

前漢晚期,外戚憑著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發展勢力,帝王也借重外戚的權勢來維 繫王權。外戚一旦羽翼豐滿,又回過來和皇帝展開你死我活的厮殺。成、哀、平 三朝

的政治,正是皇室與外戚、外戚與外戚的鬥爭。

(三)元帝后王政君

《漢書‧王莽傳》贊曰:「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 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姦慝,以成篡盜之禍。」班固對王 莽的這段評論,是站在「宣漢袒劉」的立場而發,不盡完全符合史實,但其指出「太 后壽考為之宗主」,倒是說出一些實情。太后係指王政君─王莽的姑媽,因王氏一 門及王莽,在成帝以後曾幾度浮沉政壇,最後仍得專秉政權,和王政君的長壽有密 切的關係。關於此點,有兩個很好的例證。

一為成帝建始二年(西元前 32 年),京兆尹王章以王家驕橫跋扈,建議罷免 王鳳職務,並推薦由瑯玡太守馮野王取代。王鳳被迫上書辭職、乞骸骨。王太后聞訊,

以絕食抗議,成帝只好打消撤換王鳳的念頭,王氏家族渡過政治危機,穩定家族的 地位,給王莽逐步高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次為哀平之際事。綏和二年(西元前 7 年),成帝卒,無子,以定陶恭王子 劉欣為嗣,為漢哀帝。傅太后及傅、丁兩家外戚用事。王太后詔王莽就第,以避哀帝 外家,王莽上書乞骸骨而退。漢「哀帝少而聞知王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 優。」(《漢書‧元后紀》)故王莽仍侍於朝。其後,因反對尊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 后為共皇后;及未央宮置酒坐席事,觸怒傅太后,王莽被罷大司馬,遣就國,返回 南陽新野縣新都鄉閒居。元壽二年(西元前 1 年),「哀帝崩,無子,而傅太后、丁 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王政君至未央宮收取璽綬,遣使者馳召王莽。詔尚書,諸發 兵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拜為大司馬。迎中山王劉珩奉成帝後,

為平帝,「太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漢書‧王莽傳》)如是時傅太后尚健在,

王太皇太后能否順利取得璽綬,委政於王莽,尚未可知?故王政君的長壽給王莽的 政治命運創造了相當重要的機遇。

(四)特殊身世,折節下士

王莽父親王曼及其兄王永均早逝,所以王莽早年生活為孤苦又貧困,但王莽在 這種環境下,仍努力向學,向陳參學習《禮經》,侍奉其母渠氏及寡嫂,撫養姪兒 王光謹守禮節規範,同時和天下英俊名士往來及侍奉伯叔諸父也都謹嚴規矩,因此 薄有令名。迨其入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致其名譽愈隆洽,超越其伯叔。故哀 帝建元二年(西元前 5 年)至元壽元年(西元前 2 年),遣就國於新都的三年間,

吏上書為王莽訟冤者以百數;平帝元始五年(西元 5 年),吏民為王莽不接受新野 田而上書者前後有 487,572 人。凡此均說明王莽性恭謙,折節下士,頗浮人望。

王莽的這些行為和當時王氏子弟的驕縱奢淫有所不同,致後人或指其為「以要 名譽」,或稱其為矯行虛偽。但是我們要了解,「訟冤者以百數」、「上書者前後有 487,572 人」,是班固所留下的確切數字,班固編纂《漢書》的立場,有「宣漢袒劉」

的傾向,但難能可貴的留下這些資料;同時在當時沒有現代化的媒體為王莽宣傳鼓 吹,也沒有叩應部隊為聲援,卻有 48 多萬人對他表示支持,可見王莽聲譽在當時 已達高峰,故其代漢,對廣大的臣民而言,是極其自然之事。

王莽的行為為何和其他堂兄弟有所不同?和其特殊的身世有密切的關係。王禁 有四女八男,王鳳、王崇與王政君為嫡妻李氏所生,其餘為庶出。故王莽的父親王 曼從小身分不可能太高,加上早死,未能封侯,所以王莽幼年生活,也無法和同輩 相比。因此在王氏家族中,在一群奢侈浪蕩的紈袴子弟中,如何出人頭地,應是王 莽必需認真考慮的問題。要出人頭地,除安分守己、謙恭自持外,尚需向學精進,

因之王莽向陳參學習《禮經》,向陳欽學習《左傳》,成為兼納經今古文兩派學說的 學者,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致其內事諸父,侍奉寡母、寡嫂,撫養 孤姪,體現孝悌教育和「兄弟之父無分」的道德,外交英俊,才能獲得士人的支持。

(五)變法讓賢論興起

面對政治腐敗、社會動亂,於是有一批儒生,根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理 論,借用自然界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向當政者進諫,以求改善政治。這一類的著 名學者有眭孟、夏侯勝、京房、翼奉、劉向、谷永、李尋、田終術等人。儒者的「天人感 應」進一步的發展,就出現讖緯學說。讖緯是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異常現象和政治事

件相聯繫起來,成為以後發生政治事件的預言。利用讖緯鼓吹「漢運」將終,應改朝 換代的主張,在昭、宣時期即出現,唯其時漢王朝尚在興盛階段,故提出這種預言 者,大都沒有好下場。

漢元帝以後,由於統治危機愈來愈深,使人對前途失去信心,於是「漢運」將 終的預言愈來愈盛。「漢運」將終,即是改朝換代,由賢能者繼位。但當政者不願退 讓,該怎麼辦?故成帝時甘可忠提出「再受命」的主張,甘可忠雖因此下獄而死。漢 哀帝卻在甘可忠弟子夏賀良的鼓吹下,宣布「再受命」,改建平二年(西元前 5 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冀望舊國獲得新生。但夏賀良得 意忘形,「欲妄變政事」,企圖斥去舊時三公,由支持他的解光、李尋等人輔政,以 控制政權,受到多數朝臣的反對,故此場「再受命」的鬧劇在不到兩個月即收場。但 不諱言,此種現象已反映出人心思變,希望新人新政的出現,王莽能和平取得政權,

和這種思潮不能說沒有關係。

二、王莽新政的內容

(一)政治改革 1.改國號

王莽代漢,改國號為「新」。改國號的理由,向來有二說,一以王莽前封新都侯,

乃採新都之新字;一以「新」乃美號。今人認為地名說及美號二說皆有可能,不可偏 廢。更進一步申論,王莽以「新」為國號,以「美號」說其「新」的意義,和前漢人喜

乃採新都之新字;一以「新」乃美號。今人認為地名說及美號二說皆有可能,不可偏 廢。更進一步申論,王莽以「新」為國號,以「美號」說其「新」的意義,和前漢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