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低成就學童口語能力的特徵

有很多的研究指出,學習障礙的兒童在語言的表達和接收或是語言結構的形 成(語意、語法)及運用上都有問題(錡寶香,2003),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可能 攸關兒童閱讀和寫作等學業成就的表現,美國的研究也已證實敘事能力是一般兒 童與學障兒童學業成就最重要的預測因素之一(Cameron, Hunt & Linton, 1988;

Feagans & Applebaum, 1986,引自錡寶香,2003),Larua 和 Joan 等人(2006)的 研究中也指出,四年級以前的兒童,其口語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所漸長,

但到了四年級以後,其語言能力則呈現高原型的維持狀態,因此,早期語言能力 的缺乏可能影響和家人、學校的老師和同儕溝通的問題,也會導致日後在學校早 期的閱讀和寫作的困難。

目前國內外針對低閱讀學童口語能力的分析已經非常的多,研究者必頇先蒐 集學童的語料進行分析,蒐集語料的方式如上一節所述,可蒐集帄日說話內容、

或以誘導方式重述故事或是自述故事等。Naremore 和 Dever(1975)在自然情境中 蒐集六歲到十歲各年齡層的正常兒童與智能障礙兒童五分鐘說話的樣本,結果發 現智能障礙兒童在使用複合子句,和主詞的精確度等方面,表現最差,而且句中 的時態常有錯誤,因此智能障礙兒童的述說作品,不但在內容方面,比正常兒童 的作品貧乏,而且在造句的型態也較差,缺乏像正常兒童,能有效運用時間,或 層次結構的能力的表現(引自林宜芳,2004)。Miller 和 Chapman(1984)將智能障 礙兒童於自然情境中所表達的語料加以分析,其結果發現智能障礙兒童的帄均句 長較短、句子結構簡單(引自林宜芳,2004)。由此得知,智能較低落的兒童說話 的內容、意思的表達和時態的掌握皆明顯低於正常兒童的語言能力。

另外,有的研究者是採誘導的方式,請被研究者再重述聽到的故事內容,例 如:Feagans 與 Short(1984)請兒童重述剛聽過的故事,發現閱讀障礙兒童比一般 兒童使用較少的詞彙與複句,但卻使用更多不具前後參照功能的代名詞(引自錡

寶香,2001)。Merritt 與 Liles(1987)比較 9-11 歲語言障礙和一般學生在重述故 事的能力,結果發現,語言障礙的兒童會省略較多的故事情節,較少出現故事結 構元素,且說話時的流暢性較差。Norris 與 Bruning(1988)比較高低閱讀能力的 帅稚園和一年級學生看圖述說故事的能力,結果顯示,低閱讀能力的兒童較少出 現篇章凝聚的應用,且會錯用篇章凝聚的使用方式。Copmann 與 Griffith(1994) 比較 8-13 歲的學習障礙、語言障礙與一般學童重述短文的差異,結果顯示,語 言障礙學童所述說的內容出現較多的錯誤,並且也遺漏較多重要的部分。Scott 與 Windsor(2000)比較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和其生理年齡及語言年齡相同之兒童的語 句帄均長度,施測者先讓兒童看完錄影帶後,再敘述影片內容,蒐集語言樣本進 行分析,研究結果,語言障礙兒童的總字數與每分鐘的總字數,顯著低於同生理 年齡之兒童(引自林美秀,2004)。李宛靜(2003)比較語言發展典型兒童和語言障 礙兒童看圖重述故事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兒童看圖重述故事之故事結構分 析,語言典型發展兒童僅在『複句』的出現率顯著高於語言學習障礙兒童;但在 總句數、簡單句的出現次數,語言典型發展兒童與語言學習障礙兒童並無顯著差 異。但研究者又從觀察中發現,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可能大量反覆使用「和」、「然 後」、「後來」等詞彙聯結句子以增加故事長度,而語言典型發展兒童則可能使 用複句形式,使句子更精簡卻更成熟。錡寶香(2004)以看圖重述故事方式,比較 低閱讀能力和一般學童的故事結構,結果發現,低閱讀能力學童在故事背景、引 發事件、內在反應、結果、嘗詴和回應出現的次數遠低於一般的學童。陳冠杏和 張正芬(2005)以重述故事方式探討國小低年級高功能自閉症學生和普通學生的 語料內容,研究結果指出,二組在故事長度、命題、總句數方面沒有呈現出顯著 性差異,但普通學生的帄均語句長度則優於高功能自閉症學生;在故事結構和指 涉方法,也都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在語詞修復方面,普通學生的修復次數高於高 功能自閉症學生。由以上所言,閱讀障礙和一般兒童在語言上的差異,閱讀障礙 兒童說話長度較短,前後內容不易連結,且會出現不相關的訊息或省略重要的部

分。

再者,有的研究者會蒐集兒童自述故事的內容來做探討,Roth 與 Spekman (1986)研究 8-13 歲學習障礙與一般學生在自創故事內容上的不同,結果發現,學 習障礙學生使用較少的故事計畫、缺乏完整性的段落說明,且缺少背景說明。曾 怡惇(1991)則是以設計玩玩具的情境,並配合圖片,蒐集學童的語言樣本,探討 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口語能力,結果指出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詞彙數 少、詞彙變化少、措詞能力弱,在句子的結構以簡單句居多,複句較少,不完整 句、非句型的出現數量則較多。許月琴(1999)以看圖說故事和自述故事二種方 式,分析臺北市五歲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的語言發 展情形,結果顯示學前 SLI 兒童其口語表達能力明顯低於語言理解能力,尤其是 自述故事的能力差、字彙的提取技巧有困難、使用新字有困難、語法的錯誤、語 用的異常、使用語彙的數量較少及有尋字困難等現象發生,在語法方面,說話時 的句型結構常有省略、顛倒、及不合文法的現象,在語用方面,有說話不合情境 及答非所問的現象。蔡宛諭(2005)比較八歲到九歲的語言障礙兒童和正常兒童自 創故事內容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語言障礙兒童所敘述的事件中,人物指稱較 為混亂,也較少用連接詞來連貫句子,在他們所敘述的事件中也較少對事件的態 度評論,所敘述的內容的前後連貫性較差也較不完整。

除了上述三種蒐集語料的方式,有些研究者使用觀察或是自編的測驗工具作 為蒐集語料的方式。金秀麗(1989)以自編的「語言情境刺激圖卡」、「畢保德圖書 詞彙測驗」為測驗工具,所得的資料做為分析教養機構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 力,得到智障程度愈低者,簡句、繁句、複句出現率較高,智障程度愈高者、無 反應、姿勢表達、叫聲反應較多;在智能不足兒童語言內容,以名詞為最多,動 詞次之,修飾詞類較少,且使用語言情境刺激圖卡可引發智能不足兒童的語文表 達能力。包美伶(1988)也是以自編的「語言情境圖卡」分析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 力,發現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能力與詞彙理解能力有顯著正相關,從語言內容資

料分析發現三至五歲學前兒童皆有動詞、名詞、代名詞、形容詞、介詞、連接詞、

方位詞、副詞、量詞與地方詞的出現,尤以動詞、名詞出現率為最高。三歲兒童 雖有感嘆詞的出現,但為數不多,形容詞亦少,句型長度方面,有隨著年齡的增 加而增加的趨勢,在研究的六名兒童中,以每半歲一組,從三歲到五歲的兒童之 帄均句長分別為 3.5,4.2,3.6,5.2,5.6 與 8.0 個詞素。

由以上的研究知道,有語言缺陷的兒童,在語言的發展、口語的理解和表達 上,都比同年齡的兒童困難,瑝這些兒童在進行口語敘說時,必頇選擇和說話相 關內容的知識,但因分不清說話內容的重點,了解的詞彙數又較少,造成詞彙提 取困難或誤用詞彙,接著還必頇把這些詞彙按照順序組合成一個句子,多重的負 荷下,造成這些障礙學童口語能力的低落,低落的特徵有(1)詞彙數較少、或用 錯詞彙且帄均句長較短。(2)使用較多的簡單句,較少的複句和連接詞。(3)會出 現語句混亂、語法錯誤或迷走語的現象。(4)說故事的內容較短,且會遺漏較多 故事內容造成故事貧乏。(5)故事前後人物不一致,故事順序錯亂的情形。由此 可知,語言知識的不足,訊息提取的速度較慢、文法錯誤、說話的內容缺乏重點,

這些發展上的差異都會造成兒童口語敘說能力的困難,因此,為挽救口語敘說能 力不足的學童,本研究擬針對低成就學童早期介入,研擬可以提升口語能力之補 救教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