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語文補救教學對故事結構之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國語文補救教學對故事結構之影響

本節探討經過國語文補救教學介入後,在故事結構的進步成效,故事結構亦 採用看圖說故事與聽故事重述的測驗工具,故事結構以背景、事件、行動、結果 和內在反應的成績進行分析。首先是分析實驗組學童補救教學前後之變化,接著 是分析對照組學童補救教學前後之變化,最後探討兩組學童補救教學的成效。表 4-5 和表 4-6 呈現的是在故事結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的前後測之帄均 值和標準差,以及差異考驗。表 4-7 是兩組學童敘事階段的前後測之帄均值和標 準差,以及差異考驗。

一、實驗組補救教學前後之變化

表 4-5 是以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之成績,實驗組學童在「背景」方面,前 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81(0.48)和 1.13(0.50),背景的分數帄均提高 0.32;在「事件」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1.13(0.56)和 1.32(0.54),

事件的分數帄均提高 0.19;在「行動」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87(0.67)和 1.13(0.67),行動的分數帄均提高 0.26;在「結果」方面,前後測的 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71(0.46)和 0.84(0.37),結果的分數帄均提高 0.13;在

「內在反應」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00(0.00)和 0.10(0.30),

內在反應的分數帄均提高 0.10;在故事結構的「總分」,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 差)分別為 3.48(1.55)和 4.48(1.36),故事結構總分的分數帄均提高 1.00。

表 4-6 是以聽故事重述為測驗工具之成績,實驗組學童在「背景」方面,前 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81(0.60)和 1.06(0.63),背景的分數帄均提高 0.25;在「事件」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52(0.57)和 0.94(0.63),

事件的分數帄均提高 0.42;在「行動」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19(0.48)和 0.42(0.72),行動的分數帄均提高 0.23;在「結果」方面,前後測的 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52(0.51)和 0.71(0.46),結果的分數帄均提高 0.19;在

「內在反應」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10(0.30)和 0.29(0.46),

內在反應的分數帄均提高 0.19;在故事結構的總分,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 分別為 2.07(1.83)和 3.42(1.91),故事結構總分的分數帄均提高 1.35。

表 4-7 是綜合以「敘事階段」為評分,以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實驗組學 童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1.74(0.89)和 2.45(0.72),敘事階段的分數帄 均提高 0.71;以聽故事重述為測驗工具,實驗組學童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 分別為 1.29(0.74)和 2.16(1.07),敘事階段的分數帄均提高 0.87。

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以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的故事結構分析項目中,各 項分數均有進步,但前後測得分經相依樣本考驗,僅有「背景」與「總分」的成 績達到顯著效果(p<.05)。一般來說,故事結構的形成,會隨著兒童逐漸的成長,

藉由聽故事、讀故事慢慢形成,在本測驗工具中,看圖說故事是由學童自己看著 圖片,陳述一個有完整結構的故事,是屬於自述的說故事方式,因此,研究者推 論,低成就學童要從圖片中,詴著找出彼此的關聯性,運用適合的語句,符合語 意、語法的規則,並配合故事結構一一說出來,在多重的訊息處理負荷下,有些 重要的元素會遺漏掉或敘說不完整(事件、行動和內在反應),所以進步分數的幅 度有限。

另以聽故事重述為測驗工具的故事結構分析項目中,各項分數均有進步,各 項指標前後測得分經相依樣本考驗,「背景」、「事件」和「總分」均達到顯著效 果(p<.05),這和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的結果大致相同,表示實驗組學童在接受 一學期密集的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口語敘事的故事結構上是進步顯著,在故事 背景的元素(如主角、地點或時間),是學童較容易記住並且回憶提起的故事結構 元素,在其他的結構元素中,遺漏較多的「行動」元素,可能是學童在重述故事 時,在事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敘述後,緊接著形成故事的結果,對於實際執行的

行動策略常會忽略。例如:小男孩只有五塊錢,他總是第一個以五塊錢開始出價,

然後眼睜睜的看別人用較高的價格買去(事件),最後只剩一台腳踏車,小男孩又 出價五塊錢,這台腳踏車賣給這個小男孩(結果),但在拍賣會中,觀眾開始慢慢 注意到小男孩為什麼只出價五塊錢,所以在最後的拍賣中,其他的觀眾才閉口不 再出價(行動),因此,在大部分低成就的學童,較不容易察覺為什麼其他觀眾不 願意出價隱含的意義,因此也較不會注意行動層面。再者,故事的內在反應得分 是最低的,以學童學習故事結構的順序來看,內在反應的難度較高,學童要在短 時間內學會所有的故事結構元素,可能較不易,這和 Fitzgerald、Spiegel 與 Webb(1985)等研究者的發現相似,他認為年紀較小的學童,較缺乏故事結構概 念,且不易發現故事的內在反應,本實驗的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

最後,分析低成就學童看圖說故事的敘事階段,前測是介於第一至第二階 段,進步到後測第二到三階段,並且達顯著效果(p<.05);另在聽故事重述的敘事 階段,本篇故事是介於第四階段,學童從前測介於第一至第二階段,進步到後測 第二到三階段,並且達顯著效果(p<.05),由以上結果顯示,學童已漸漸從描述順 序進步至反應順序的階段,亦即能簡單說出問題解決,知道有因果的關係,但只 能介紹主角,簡略的說出原因及結果,但還沒能熟練的完整說出整個故事情節,

掌握每一個故事結構元素。

綜合來說,兩個測驗工具的故事結構「總分」,均達到顯著效果,總分是累 加每一個故事元素的分數,表示各種故事元素的進步幅度雖然不大,但每一部分 都有些微的進步,整體比較是可以看到總分進步的現象。顯示實驗組學童在接受 一學期密集的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口語敘事的故事結構上是有小幅的進步,「背 景」元素是較獨立的結構,且較容易掌握,因此進步最為明顯。

二、對照組補救教學前後之變化

接著分析對照組的學童,表 4-5 是以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之成績,對照組 學童「背景」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77(0.51)和 1.04(0.53),

背景帄均提高 0.27;「事件」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96(0.53) 和 0.85(0.37),事件帄均退步 0.11;「行動」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 別為 0.69(0.55)和 0.88(0.52),行動帄均提高 0.19;「結果」方面,前後測的帄均 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58(0.50)和 0.65(0.49),結果帄均提高 0.07;「內在反應」方 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00(0.00)和 0.08(0.27),內在反應帄均提 高 0.08;「總分」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3.00(1.44)和 3.50(1.10),

總分帄均提高 0.50。前後測得分經相依樣本考驗,僅有「背景」達顯著差異 (p<.05),而「事件」還呈現退步的現象。

表 4-6 是以聽故事重述為測驗工具之成績,對照組學童「背景」方面,前後 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73(0.53)和 1.12(0.65),背景帄均提高 0.39;「事件」

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38(0.50)和 0.46(0.51),事件帄均提高 0.08;「行動」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08(0.27)和 0.27(0.45),

行動帄均提高 0.19;「結果」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0.27(0.45) 和 0.50(0.51),結果帄均提高 0.23;「內在反應」方面,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 差)分別為 0.15(0.37)和 0.23(0.43),內在反應帄均提高 0.08;「總分」方面,前後 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1.58(1.55)和 2.58(1.70),總分帄均提高 1.00。前後 測得分經相依樣本考驗,「背景」、「行動」、「結果」和「總分」均達顯著差異(p<.05)。

表 4-7 是綜合以「敘事階段」為評分,以看圖說故事為測驗工具,對照組學 童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分別為 1.58(0.64)和 1.92(0.69),敘事階段的分數帄 均提高 0.34;以聽故事重述為測驗工具,對照組學童前後測的帄均分數(標準差) 分別為 1.15(0.78)和 1.58(0.99),敘事階段的分數帄均提高 0.43。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童的故事結構進步幅度,實驗組在看圖說故事的進步 分數(後測—前測),在「背景」和「總分」達到顯著效果(p<.05),對照組僅有「背 景」達到顯著效果(p<.05);另實驗組在聽故事重述的進步分數(後測—前測),在

「背景」、「事件」和「總分」達到顯著效果(p<.05),對照組是「背景」、「行動」

「結果」、和「總分」達到顯著效果(p<.05)。由以上結果顯示,故事結構中的「背 景」元素的成長是最明顯,兩組都達到顯著效果;其次,在其他結構元素進步的 情形各有不同,在「事件」和「行動」的進步情形是較不明顯,可能是在教導故 事結構的過程中,常可以針對「背景」(主角、地點和時間)的特性做獨立的教學,

學生在分析此結構較容易分辨,但「事件」和「行動」在故事內容中,有時較不 容易分辨,因此容易混淆或錯放,在錡寶香(2004)的研究也發現,低閱讀學童在 故事結構的得分都明顯比一般學童還低,從結果發現,低閱讀學童在故事結構的 發展歷程似乎較緩慢且不純熟;接著,在故事結構的「結果」元素中,僅有對照 組在聽故事重述的分數達顯著效果,但仔細比較兩組的後測分數,實驗組的分數 來得比對照組高,而且,實驗組的前測分數也相對的比較高,研究者推論,實驗 組學童在「結果」元素已有天花板的效應,在未進行補救教學之前,學童對於故 事結構的「結果」元素已有些初步的認識,因此,最後進步的情形沒有達顯著效 果;再者,是故事結構的「內在反應」元素,兩組的得分都非常的低,原因可能 是學童學習故事結構的進程中,「內在反應」有時會隱含在故事的內容,或是在 故事的結尾才娓娓道出,低成就的學童常會忽略此部分,因此這部分的分數顯得 不高;最後,故事的「總分」和「故事階段」兩組都互有進步,但以實驗組的進 步情形較佳。

低成就的學童要完全學會所有故事結構要素,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教學 介入可能要更長的時間和練習的機會。從陳姝蓉 (2003)的研究也得知,以故事 結構教學增進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理解力,發現對於「主角」和「情境」的元素 有較佳結果,「主角反應」和「開始事件」都較不理想。由以上分析,本研究經

過一學期的國語文補救教學,低成就學童在口語敘事中,故事結構能力是有些許 成長,但未達到熟練的階段,然整體來說,以「背景」進步情形最佳,「結果」

次之。

表 4- 5 兩組學童看圖說故事之故事結構前後測帄均值、標準差與差異考驗

表 4- 7 兩組學童敘事階段前後測帄均值、標準差與差異考驗

前的成效仍不穩固,但可能是教學介入時間不足,對於閱讀能力低落的學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