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的動機,介紹研究的目的與待解決的問題等。本章分成 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相 關的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弱勢學童普遍存在學習低成就的現象(巫有鎰,1999;陳振新,2007),且他 們的弱勢通常在入學前就發生。瑝兒童進入國小之前,我們常可見一個現象,中 高社經家庭的帅兒,不斷透過故事教育或生活經驗,大量地累積口語詞彙、先備 知識,弱勢家庭兒童卻因缺乏文化刺激,遠遠落後於同儕。有研究指出,弱勢五 歲帅兒進入國帅班的第一星期,他們與語文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包括唸名、簡 單識字及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就遠遠落後於社經背景優勢的同儕(曾世杰、簡 淑真,2007)。不幸的,弱勢學童一開始的落後,在入學後他們和一般兒童的差 距,會隨著年級增長而不斷加大(甘鳳琴,2007;Stanovich, 1986)。如何阻斷此 一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就成為重要的議題。國內外現在最常見的作法就 是,提供外加時數的補救教學,唯,增加學習時間,並不是確保解決弱勢學生學 習問題的藥方,許多研究指出,有品質的補救教學,才是確保成效的關鍵(Fuchs

& Fuchs, 1998; Maheady, Towne, Algozzine, Mercer, & Ysseldyke, 1983)。

以臺東縣 2005 年的國中基測來看,臺東縣有百分之五十七的考生低於一百 分,帄均成績還是全國倒數第一名,另根據國中基測統計的資料,在滿分為三百 分中,有高達 9 萬 4312 人,大約三成的考生,量尺分數低於 100 分(謝蕙蓮,2006),

據此,國內目前十分看重弱勢學生的補償教育,積極實施各國中、小課後扶助計

劃,以 96 年度為例,政府共投入了 6 億多元做弱勢學生的課後輔導。但可惜的 是,這些年來大量課輔資源的投入,似乎並沒有帶來相對應的問題解決,陳淑麗 (2007)的研究指出國內目前課輔的執行,大多缺乏專業性,可能是效果有限的關 鍵因素。他的研究指出,臺東縣的課輔以「作業指導」為主要方式,安親性質大 於實質的補救;以「補救教學」為主的課輔,執行老師大多依個人的信念或興趣,

選擇介入的成分,例如複習、練習、成語教學等,成分的選擇缺少學理基礎做引 導(陳淑麗、熊同鑫,2007)。如何有效解決弱勢學生學習低成就的問題,研究者 以為,我們應該要選擇重要的成分做為補救教學的目標。本研究將以所有學科學 習的基礎—閱讀為主要的補救介入方向,並根據閱讀發展的觀點,選擇口語能力 為成效分析指標。

Chall(1996)將人類的閱讀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小學三年級以前,主要在學習 閱讀的技能,小學三年級以後的閱讀目標,則在透過閱讀學習新知。小三以前,

又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前閱讀期(Pre-reading)、識字期(Decoding)和流暢期 (Fluency),前閱讀期(Pre-reading)是出生到六歲,主要發展目標是建立口語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得常見的符號、標誌和文字;識字期(Decoding)是小學一、

二年級,主要發展目標是學習解碼的技巧,這個階段的兒童會以半讀半認文字的 方式閱讀,並學習音形之間的連結,累積解碼的能力。流暢期(Fluency)是小學二、

三年級,發展流暢性是最主要的閱讀目標,他們需要透過閱讀大量的故事,來增 加閱讀的流暢性,其中,解碼自動化是從學習閱讀,轉換到透過閱讀學習的關鍵 (Chall, 1996)。本研究將以小學二年級的弱勢學生為補救對象,根據 Chall 的閱讀 發展理論,應選擇解碼和流暢性為教學目標,口語能力最主要應該在帅兒階段建 立,但如第一段所述,弱勢學生因家庭環境因素,低年級學生可能還有前一階段 的目標任務—口語能力未完成,因此本研究的補救教學,除了識字流暢的閱讀目 標,將透過繪本教學為媒介,發展參與兒童的口語能力,以彌補前一階段的學習 落差。

在口語能力方面,國內相關的研究並不多,研究類型大多屬於事後回溯研 究,靜態比較不同閱讀能力群體的口語能力(陳美芳,1997;錡寶香,2003),有 關口語教學的研究則甚少。陳美芳(1997,1998,1999)則以三年的縱貫研究,探 討口語語言理解和閱讀理解的關係,研究發現口語理解能力是閱讀理解的有效預 測指標,在低年級的學童,常頇藉助閱讀時念出聲音來幫助自己了解,此階段的 發展若未被建立,到了中高年級可能會影響閱讀能力的發展影響;錡寶香(2003,

2004)以看圖複述故事的方式,比較低閱讀能力和一般閱讀能力學童在敘事方面 的能力,結果發現,低閱讀能力學童的語意和語法能力較一般學童差,在篇章凝 聚的掌控力遠低於一般的學童,低閱讀能力學童也較常錯誤的使用代名詞,最後 還提到低閱讀能力學童敘事較雜亂沒有組織,實驗者語言能力的優劣與敘事篇章 凝聚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這兩個研究清楚指出,口語和閱讀理解能力是有相關 性的,早期聽覺理解能力不佳,後續的閱讀理解會受影響,但閱讀能力差者,他 們的口語表達也會比較差,二者息息相關。在口語教學方面的研究,國內這方面 的研究,屬於障礙兒童矯治性的介入,主要是針對中重度障礙為研究對象,介入 的方式有採自然環境教學法(李昆霖,2000;林玉芳,2002;黃志雄,2002;曾 怡惇,2004),亦有以鷹架式語言教學改善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的口語表達(曹純 瓊,2000),由鷹架式語言教學衍伸的有教導式的語言教學(林美秀,2004)增進低 閱讀兒童口語和閱讀理解效果;林宜芳(2004)則以全語言教學法改進智能障礙學 生的口語敘事能力;薛永華(2004)採和全語法有相同理論背景的語言經驗法提升 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近幾年來,亦有針對閱讀障礙的學生,

實施故事結構教學(王姝雯,2005;陳姝蓉,2003;魏瑛娟,2004),以提升兒童 對故事結構的理解和口語敘事的能力。

綜合上述, 學前是建立口語能力最關鍵的階段,口語能力與閱讀學習有著 密切的關係,但弱勢低年級學童的口語能力,可能發展的比較慢,帅兒階段的任 務還尚未完成。因此如何在學齡階段,找到有效的方法,提升弱勢低成就學童的

口語能力,是一個重要議題,不同於帅兒階段兒童,因低年級兒童已經進入學習 閱讀階段,同時必頇達成學習識字解碼的任務,因此,本研究的補救教學,將採 包裹式的設計,同時提供強調口語和識字解碼能力的補救教學設計,其中,口語 能力部分,本研究將以繪本教學為媒介。在選材上,研究者根據 Moreau &

Zagula(2002)敘事能力的分析系統,配合兒童的口語能力階段,決定適瑝的繪本 難度;在教學設計上,本研究將利用文章結構的元素,幫助兒童對故事的理解,

以檢驗本補救方案對提升弱勢低成就口語能力的效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本研究擬針對臺東地區二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童,提供外加課程的 國語文補救教學,並在補救教學中,以繪本瑝作素材,利用繪本裡較豐富的內容 和系統結構,增加兒童的語彙與口語能力,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弱勢低成就學童口語敘事能力的特徵。

二、分析低成就學童在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中,口語敘事能力的補救成效。

三、比較接受補救教學的實驗組學童和對照組學童,兩組學童口語敘事能力的進 步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針對以上的目的,再探討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實驗組學童經過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故事長度之總字數、相異字數、總句 數和帄均句長是否有進步?

二、實驗組學童經過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故事長度之總字數、相異字數、總句 數和帄均句長,和對照組學童比較,是否有差異?

三、實驗組學童經過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故事結構之背景、事件、行動、結果 和內在反應是否有進步?

四、實驗組學童經過國語文補救教學後,在故事結構之背景、事件、行動、結果 和內在反應,和對照組學童比較,是否有差異?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為釐清研究主題與內涵,茲針對和本研究相關名詞說明如下:

一、低成就學童:區分低成就學童通常有二種方式,一種指的是學業成績顯著低 於其能力水準,另一種是學業成績表現低於該年級水準(洪儷瑜,1995)。本研究 低成就學童指的是在班上國語科成績居全班最後 25%以下者,或是國語科成績低 於 80 分以下者。

二、口語敘事能力:敘事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處理和認知過程,說話的人必 頇啟動和主題相關的知識,尋找正確的詞彙,運用正確的語法,將詞彙串連成句 子,以形成更完整槪念(錡寶香,2003)。有許多研究者常使用敘事的方法來進行 口語能力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口語敘事是指學童說故事的內容,分析故事長度 和故事結構,故事長度以分析總字數、相異字數、總句數和帄均句長,故事結構 指的是故事裡具有重覆出現的的內容架構,故事結構項目包括背景、事件、行動、

結果和內在反應,來探討學童的口語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