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作品創作說明

第四章 個人創作實踐

第三節 作品創作說明

113 趙無極(1921-2013)生於北京長於蘇州,華裔法籍畫家,1935 年進入杭州藝專師事林風眠,

1948 年起赴法深造。在歐洲期間,趙無極遊歷各國,廣泛吸收西方繪畫所長,將西方現代繪畫 形式和油畫色彩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藴相結合,創造出色彩變幻,筆觸有力,極富韻律感與 神秘光感的抽象繪畫,被譽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繪畫代表人物。

的精進就必須仰賴自身創作下媒材經驗的累積與對名家繪畫方法的研究、揣摩與 想像才行,即便這個過程不能跟原作完全符合,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試行錯誤與 修正卻是對於自身創作技術上最佳的磨練機會。

十多年前,筆者有幸前往日本筑波大學留學,期間開始較有機會參觀到西洋 繪畫名作,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作品分別是林布蘭特的「戴金色頭盔的人」以及維 梅爾114的「畫室的榮光」(如圖4-3-1 . 4-3-2)。以林布蘭特的作品而言,過去在畫 冊上所見到的昏暗厚重而且以為一定是塗塗改改的肌理堆疊,在原作面前所感覺 到的卻並非厚重塗改反而是層次豐富且非常清澈而爽朗的材質感,一舉推翻了之 前對於林布蘭特油彩技法之誤解;維梅爾的作品則是令人感到如珍珠般的凝固光 點及油彩肌理之完美結合,彷如現實景物、光、空氣等如實地化作油彩語彙展現 在眼前,在原作裡,主題的「存在感」透過油彩的物質特性被如實地召喚,如此 的視覺經驗,讓筆者深刻體悟到材質與意境之間的銜接是何等的重要。

此行另外一個對筆者創作上重要的啟示則是與蛋彩油彩混合技法之接觸,開 啟了我對於層次的表現和「存在感」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認知。如前一節所述,

油彩、蛋彩以及兩者重疊使用的所謂「混合技法」,皆是以其媒材特有的透層特 性再現可見與能見關係,並使「存在感」於此透層往返之間顯現。也因此,在那 之後,對於所謂的創作,便確立以媒材的表現與主題意境的營造之兩者併行來凸 顯「存在感」的可見性做為自我課題。

                                                                                                               

114 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675.)荷蘭畫家,是巴洛克時期畫家,其作品多為描寫日常生活的 人事物,畫面氛圍溫和光線優雅動人,作品流傳極少。

圖 4-3-1 林布蘭特《戴金色頭盔的人》 1650 油彩 畫布

67.5*50.7cm 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繪畫陳列室藏

 

圖 4-3-2 維梅爾《畫室的榮光》 1665-66 油彩 畫布 120*100cm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由於對表現媒材的認知深化,也間接的影響了對於主題的設定與廓清,從較 早之前以「直接畫法」廣泛描繪的類印象派風做法逐漸讓自己回溯到油畫的發展 之初的所謂「間接技法」,重新檢視媒材與表現之間的關係,讓自己對於「畫什 麼」與「為何而畫」的問題更加篤定。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對於西洋繪畫表現 的再認識,筆者認為除了畫冊上面的圖像及文字閱讀之外,有必要進行作品臨摹 以體會古人在繪畫實踐上所經歷的過程,尤其針對步驟及技術要求嚴格的古典繪 畫,因此選擇性地對於達文西、維梅爾、夏丹及泰納等作品進行臨摹。(如圖4-3-3 . 4-3-4 . 4-3-5 . 4-3-6)

圖 4-3-3 陳孟澤 《達文西—抱貂女子像》臨摹 油彩 畫布 53*41cm 2010 原作 53.4*39.3cm 油彩 木板 1485-90 波蘭卡米恩卡市克拉科札托里斯基博物館藏

圖 4-3-4 陳孟澤 《維梅爾—窗前讀信的女孩》臨摹 2014 油彩 畫布 45.5*33cm 原作 83*64.5cm 油彩 畫布 1657 德國得勒斯登藝術博物館藏

圖 4-3-5 陳孟澤 《夏丹—有麵包的靜物》臨摹 2010 油彩 畫布 27*41cm 原作 47*56cm 油彩 畫布 1763 法國羅浮宮美術館藏

雖然臨摹過程並無親臨原作以實地第一手的觀察之機會,但是藉由畫冊及相 關油畫材料學書籍115的研讀再加以自己對過程的想像判斷,逆向式的反推名家繪 畫製作過程,以拆解來認識其路徑而體會名家的轉折之心思,這樣的自我訓練彷 彿與名家隔著時空對話,心領神會之餘,除了吸收不少有形的繪畫技法之外,最 可貴的是獲得無形的藝術品味以及仰望名家嘔心瀝血之作而讓自己更懂得謙卑。

以古典名畫作為臨摹對象的目的是讓自己放下舊有作畫習慣的好機會,在忠於原 作精神與意境的要求下,必然對慣用色彩與筆調有所調整,也盡可能清空自己一 直以來的作畫成見才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115 由於昔日並沒有照相機可供留存畫家作畫過程,僅能根據今日X光或是材料學專家研判其作 畫程序,因此在筆者的臨摹過程中,一開始即以揣摩而非考古的心態進行與作者遙遠的時空對 話,透過參考國內外油畫材料學或畫法演變與實際應用等相關書籍資訊,並在現有的技術基礎 上,以畫冊傳記所帶到的畫家本身之作畫習慣與整體風格為參酌,半推想的方式完成臨摹作 業。

圖 4-3-6 陳孟澤 《泰納—於最後停泊地卸航的鐵梅雷爾號戰艦》臨摹 油彩 畫布 41*53cm 2014

原作 91*122cm 1839 油彩畫布 英國倫敦國立美術館藏

然而,對筆者而言臨摹行為畢竟是一個學習的歷程,如何將研究心得轉化為

內在情愫,從這兩個具有對比性的主題與風格裏其實存在著一種內在精神性的聯 結。由於兩者皆是在玻璃空間的物體,與油彩的透明性具有某種程度的相同特質,

除了在三度空間與二度空間的繪畫性轉化,也將油彩的透明特性藉由現實空間的 玻璃穿透感一併表達。

以櫥窗模特兒為主題的內容是延續自大學時期對於現代都市特有風景的一 種心境感受,對於世界與畫面之間建立「觀看」與「營造」的聯結;早期以寫實 風格與立體派手法將對象物做某種程度的美化與改造,此時其作品著重外在視覺 效果的營造勝過內在感情的抒發(如圖2-1-5 . 2-1-20 . 2-1-21),隨著年歲增長,則 從櫥窗模特兒的肢體動作裡逐漸引發出觀看者內在心境投射,一種有別於面對真 實人物時的情緒干擾,而獲得如同鏡像般的自我觀照。同時,在此觀照之下,對 於自我存在的確立之門也無形中開啟了。後來跳脫現成擺設物的聯想,更直接從 自我的意識做櫥窗內物件的開發組合,彷彿更能看見更深層的另一種風景,在此 來自物體的自由組合與想像來營造的不存在世界裡,如被禁錮般的空間之中,由 略帶荒謬弔詭氛圍的虛構畫面下,似乎隱約投射出的不只是自己,甚至還包括了 存在於現代人的內心風景。此取材著重於以不存在的世界傳達確實存在的感情,

是無中生有的造境,筆者將其寄託在虛構的場景與油彩厚重的肌理與手繪的痕跡 裏。

以溫室風景為主題的系列則與此做法相異其趣。在筆者當年留學日本時,有 時會到學校附近的植物園散步,當時仍以櫥窗主題作為創作主軸,在無意中看見 被關在溫室中而原本應該是生長在如台灣的亞熱帶植物(芭蕉葉)出現在眼前,

對於身在溫寒帶的日本環境裡的我,內心突然有種莫名的違和感,這些芭蕉等熱 帶植物就如同櫥窗模特兒般彷如被禁錮在一個平行時空裡,可是它們就是活生生

在眼前的奇怪情感糾葛之中,這種平凡的觀看中產生的視覺衝擊無意的敲醒了我 對於現行司空見官世界的視覺反思,正如現象學所謂的「還原」一般,或許我們 都遺漏了許多值得關注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因此也可能忽略了存在,從此之後,

對於這種日常存在的關注便成了筆者繪畫創作取材上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同樣是玻璃屋內的溫室風景,從密閉的玻璃屋外觀察有如看著一個事件或 戲碼,這些各自有表情與姿態的植物彷如被包裹著一層透明薄膜,它們來自於攝 影影像,也是第一眼所感受到的物質化的視覺表象,某種移情作用它們超越了影 像自身的原始意義,它們不只是植物,卻更像某種上演著一齣內心戲的視覺形象,

促成我想透過表象解放這種隱含的情愫之念頭,所以在描繪上幾乎不透過任何對 影像的改變,僅以有限而單純的油畫媒材透層特性表達,也可說是透過現實存在 的場景或影像傳遞不可見的作者情感。

簡而言之,櫥窗主題系列是將自身感情以不存在之物表象化,使表象成為一 種被外界觀看的入口,溫室系列則是將現實存在的影像當作表象成為尋找釋放情 感的出口,若前者「表象」為動詞的話,那後者「表象」則為名詞。(如圖4-3-7 . 4-3-8 . 4-3-9 . 4-3-10 . 4-3-11 . 4-3-12 . 4-3-13 . 4-3-14 . 4-3-15 . 4-3-16)在經過這一系 列的嘗試發表後,奠定了筆者在油彩媒材上對於表象與「存在感」之間探討的初 步想法,並試著發展在這兩者之間創作表現的可能性。

圖 4-3-7 陳孟澤 《窗Ⅰ》 2004 油彩 銀箔 棉布裱貼於木板 162*192cm

圖 4-3-8 陳孟澤 《窗Ⅱ》 2004 油彩 銀箔 棉布裱貼於木板 162*162cm  

圖 4-3-9     陳孟澤  《靜默》     2005 油彩   銀箔   畫布     80*116.5cm  

圖 4-3-10     陳孟澤   《閉鎖的風景》     2005 油彩   銀箔   畫布     65*80cm

 

   

 

   

圖 4-3-11 陳孟澤 《溫室風景》   2006 油彩     棉布裱貼於木板     162*192cm  

圖 4-3-12 陳孟澤《氳》   2007 油彩   畫布   130*162cm

   

 

 

   

   

圖 4-3-13 陳孟澤《逆光》   2007 油彩   畫布   130*162cm  

圖 4-3-14 陳孟澤 《開口》   2007 油彩   畫布   60.5*72.5 cm  

   

 

   

   

圖 4-3-15 陳孟澤《影》   2007 油彩   畫布   60.5*72.5

 

圖 4-3-16 陳孟澤《韻》   2007 油彩   畫布   60.5*72.5

 

二、「定相」系列  

覺想像回到感覺發軔之初。本階段的命題「定相」之意有取其固定之相貌的意思,

也參考佛教用語118,意指萬物實際上一直在變,處於虛幻莫測而無固定之相,可 是透過繪畫所呈現出來的偏偏都只能呈現為靜止的形象,然而繪畫創作所追求的 並不在於那固定之相,而是超越這形象指涉到感官感覺的整體與形而上的精神世

也參考佛教用語118,意指萬物實際上一直在變,處於虛幻莫測而無固定之相,可 是透過繪畫所呈現出來的偏偏都只能呈現為靜止的形象,然而繪畫創作所追求的 並不在於那固定之相,而是超越這形象指涉到感官感覺的整體與形而上的精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