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梅洛龐蒂的視覺存有學觀點

在以非繪畫類的藝術表現裡,我們也可以找到如裝置藝術被感知「存在感」

第三節 梅洛龐蒂的視覺存有學觀點

 

        由於梅洛龐蒂的哲學思考是由現象學出發,再發展成其身體現象學49的體系 並對於視覺有獨到的見解,在經過現象學的認識而理解「存在感」在繪畫創作裡 的關係之後,筆者進一步由梅洛龐蒂的文本《眼與心》閱讀當中試圖從其獨特的 視覺存有學(ontology of vision)觀點對於視覺觀看與繪畫形成過程進行分析,期 能使「存在感」之於繪畫創作的認識更具完整性。  

51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國哲學家。1928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物質與記憶》、

《創化論》等著作。柏格森認為哲學或形而上學不能只靠分析,而須靠「直覺」,才可領悟其

所環繞的運動中心,與其他影像互動產生變化而成為各種影像參照的中心影像。

存在的唯一要務,對於從未被表象過的視覺直觀帶著前所未有的急迫性給予落實

為現實物的肉髓和肉身內面,又因為繪畫畢竟只是依身體而作的類比相似物,向 目光提供內部視覺的種種痕跡以讓目光能夠與它們互相吻合,如此而已。畫家在 這種相似性之中的擺盪,不斷地練就了自己的眼力而看見世界要作為圖畫所欠缺 的東西,也同時看見圖畫要成為自身所欠缺的東西,所以繪畫事實上就是對這空 缺的一種回應。在透過梅洛龐蒂不斷的對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融合交纏的概念陳述 下,繪畫的可見性逐漸明朗,它讓我們不一定要有「肌膚感」就能使世界的量感 與浩瀚感成為可能。

畫家對於相似性的捕捉而引發某物的突然現身,這讓我們驗證了萬物存有的 可見性,不過這種可見性的整體捕捉,還必須包含著某種主動性的再創造,以便 在人們原本習以為常的觀看方法外,加入原本音階上所聽不到的音符,讓相似性 更完整的呈現。梅洛龐蒂說:「畫家活在著迷(fascination)當中。」55因為畫家與 可見物之間不間斷的角色互換,他們注視著事物,同時也感到被事物注視,一直 在等待著捕捉從事物對他所做的唯一顯現,然後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合適的方法 讓這唯一從事物本身流溢而出。因此,繪畫本身就是一種找尋具象化的視覺哲學,

從能見的身體注視可見的外在,並透過這交換系統在他們所見的事物之外補上事 物所見的他們,建構出這個能見與可見之間的開放迴圈而使得當我們觀看圖畫時,

正如我們切入了這個迴圈,即便當初畫家所要呈現的世界的剎那早已消失多年,

卻仍可以透過其畫面投向我們。

三、視覺深度之再思考

在對於可見性的陳述與分析之後,梅洛龐蒂轉而將論述焦點對準笛卡爾的視                                                                                                                

55 同註 3,頁 90。中譯者使用「執迷」一詞,而筆者則認為使用「著迷」應該更恰當。

覺哲學所做的批判。笛卡爾是法國十七世紀的哲學家,也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

它依據寬度與高度以及透視法所形成的彼此遮掩的深度(事實上已轉換成另一種

也不是物體在他自己的場所和我視線前面的爭奪狀態,這樣的認識充其量只是認 知到物體的外部性彼此的依附關係罷了。梅洛龐蒂所提出的是針對可見者的存有 狀態之描述,這種存有狀態是一種深度的表明,它不是一種片面的外部性顯現而 是一種整體性的存在,在此高度、寬度和距離都將成為一種抽象而化為量感同時 存在,我們因此可說那東西「在那兒」,而塞尚所追尋的深度正是這種大寫存有 的爆炸狀態。  

 

        除此之外,梅洛龐蒂還要我們留意塞尚對於色彩維度的追尋,在此色彩並不 作為自然色彩的擬像,為了指出可見者,必須讓色彩返回色彩自身,也唯有如此,

視覺才可以超脫對空間只是「在哪裡」的提問而越過表象更臨近事物的心臟。塞 尚的色彩告訴我們,繪畫的追求不在於製造幻覺與知覺的實證性完美狀態,不在 於外部的光線與物理空間,真正的深度在於無人知曉的某處。而在這種渾沌未明 的狀態裡,畫家唯有透過對可見者的凝視與臨現讓自己在事物之間出生,使之成 為一種自發性的造型才有可能與深度相遇,猶如它是從畫布上自我生成而蔓延綻 放,流布得恰到好處而被我們所看見。  

 

        梅洛龐蒂越出傳統哲學框架的方式是讓自己有如畫家一般以視覺來思考可 見者的深度,並以書寫展現它透過身體的感知及現象學的方法來召喚深度的可能 性。在《眼與心》當中梅洛龐蒂有段對游泳池裡的水的精彩描述:  

 

對於水本身、水質能量、這種漿狀液態閃爍粼粼的元素,我不能說它『在』

空間中;它並不在別的地方,但它也並不『在』游泳池『中』。它『棲居出』

游泳池,在其間讓自身物質化,它不是游泳池的填裝物,如果我抬高視線,

朝向柏樹群所形成的屏障,上面閃動著倒影之網,我只能懷疑水是否造訪了

彼處,或者至少向彼處投射了它鮮活靈動的本質。58

59 按 龔卓軍譯註:克羅德・勒佛(Claude Lefort,1924-2010),法國哲學家與政治運動者,他是梅 洛龐蒂的追隨者、遺稿編纂者,曾經任教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

60 同註 3,頁 63。

仿可見者而使得線條形構力量獲得新的生命,克利的「使之可見」才成為可能。

61 傑立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畫家,畫面以充滿動勢聞名。

62 筆者對於肉身的理解,那是一種整體性的存在,超越時間的片面性與表象的局部性,融入了柏 格森所強調的時間之綿延感,在每一個局部與片段之間,參入了直覺與想像而連結起整個視覺 事件的前後關係,如現象學所提到的時間性,必須考量當下印象、持存與突向之當下的時間經 驗,其實是未曾斷裂的。見本章第二節。  

梅洛龐蒂以存在的不可捉摸特性為視覺下了這樣的註解:  

第四節 「存在感」的視覺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