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象學對繪畫創作中「存在感」之啟示

在以非繪畫類的藝術表現裡,我們也可以找到如裝置藝術被感知「存在感」

第二節 現象學對繪畫創作中「存在感」之啟示

33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及物理學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 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普遍懷疑」的主張,開拓了歐洲理性主義哲學。

34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Sokolowski,1934-)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 坊出版,2004,頁 30。現象學(phenomenolpgy)一詞來自於希臘字 phaniomenon 與 logos 的組合,

表示給予說明的活動,對種種的現象給予道說(logos)。  

現象學重要之處除了跨出理性的侷限之外,在於它對表象問題有獨到的見解。隨

        現象學對於表象的認識,可以說是對象存在本質覺察的過程,站在繪畫創作

36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生於倫敦,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多 重身份,被公認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觀看先於語言」出自其著作《觀看的方式》。

思,把事物的表象當作嚴肅課題來思考的話,我們將會把注意力放在一般情況下 會穿視而過甚至視而不見的東西,唯有透過現象學的方法才能以種種意向性描述 對象而區分事物本質及其表象,這種往現象學態度的轉換本身,即面對了存有問 題,而當我們開始看見事物的真實本質與顯明狀態時,也就是看到它們的存有38。 筆者認為此現象學的還原態度對於繪畫創作的視覺意識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創作者借由還原的意識,可以突破平常所習慣的表象世界而從日常生活中重新審 視所見並發掘到事物更值得被注意的內在真實面。西班牙當代寫實畫家安東尼歐

・羅培茲39的繪畫取材,是以一般我們所不會去留意的角落為主,例如自家的廁 所,或是自小生長的建築環境中不起眼的物件等,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視角,在 他的眼底卻是一種真實無比的存在(如圖 2-2-1)。

                                                                                                               

38 同註 33,頁 101。按:「存有」並不是像物體一樣的東西;存有關涉到顯露與真實本質,而現 象學對存有的考察即在於它的真實理路。  

39 安東尼歐・羅培茲(Antonio Lopez, 1936-)西班牙現代美術的代表畫家與雕刻家之一,也是現 代藝術裡極重要的寫實繪畫人物。羅培茲主要以身邊平凡的親人、建築、傢俱或植物為題材追 求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他以非常忠實而沈穩的油畫技法透過犀利敏銳的觀察,在現實生 活中發現獨自的美學。這裡所舉的例子是來自於一部以他在自家後院對果樹寫生的作畫過程所 拍攝的實驗紀錄片所傳達的內容,對於經年累月面對一棵果樹做嚴謹的描寫的羅培茲,當記者 問他在果實落下之前是否能完成時,他回答道:「那不重要,我只是在陪伴這株果樹生活。」

有別於一般寫實畫家極力創造有始有終看似完整的畫面,羅培茲所重視的是沈澱在時間裡的存 在感。  

圖 2-2-1 安東尼歐・羅培茲 《大窗戶》 1972-73 油彩 木板 241*187cm 作家收藏

(二)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在現象學裡,意向性是指我們與事物之間的意識關係。每一個意識動作與經 驗都具有指向性的作用朝向我們所覺知的事物,是一種認識的心智狀態而非實際 行動。現象學與傳統哲學思考不同之處在於傳統不直接接觸對象,只看見自己的 意識,並從這封閉的內在意識宣稱外面世界之所是,而意向性則是從自身主體出 發抵達對象客體以拉近心理與身體、意識與實體的距離所展開的意識活動。意向 性的描述特質在於它面對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意識結構,根據對象不同的現身 方式勾畫出其呈現的面貌,而這現身方式事實上也就是它自身存在的方式,例如 植物的現身方式不同於動物的現身方式,圖像的現身方式當然也不同於記憶的現 身方式(如圖 2-2-3)。循此概念若轉化成繪畫創作的視覺認知,則是對於客體以 視覺的方式忠實對待,也可說是對於自我視覺經驗的真實關照。以筆者的創作經 驗而言,對植物的如實描寫,並非出自於植物考察的記錄心態,而是透過對植物 表象做純粹的觀察後所得到的視覺感動之寫照(如圖 2-2-2)。另外如日本畫家山 本文彥40作品,對於自身如詩的記憶所做之描繪,則是文字語言難以取代的(如 圖 2-2-3)。因此,如果我們能夠越出封閉的內在意識對其做如實的描述,就能克 服心智對表象的偏見並如其所是的還原它的存在狀態而重新審視表象對於視覺 的意涵。  

 

                                                                                                               

40   山本文彥(1937-)東京生,東京教育大學藝術學專攻畢業。日本西洋畫家,擅長以具有幻想 意識的寫實描繪手法描繪帶有詩意的繪畫。曾任教筑波大學藝術學系。  

   

 

   

 

(三) 同一性(

identity)  

   

      現象學在分析對象時通常會透過三個結構形式:部分與整體,同一與多重樣 態,以及顯現與不顯現來察覺對象的真實存在,它從觀察者主體的立足點往外界

圖 2-2-2 陳孟澤 《蔓延》 2013 油彩蛋彩混合技法   畫布   48*40cm

 

圖 2-2-3 山本文彥 《椅子》 1970 油彩 畫布   91*116cm

 

的對象做觀察,所探討的焦點是如何獲得事物在多重表象中的同一性。在事物對 主體顯現其自身狀態的時候,往往只是片面而不完全的,我們獲得的只是部分的 訊息,也是多重不同的樣態,更有可能只見到其對我們顯現的表象而已,因此,

同一性往往是由潛在而事實上不顯現的面所圍繞,既顯露又遮蔽其自身。若此事 物相應著我在空間中的移動,那它的多重表象更將隨之展開,而且當我們把對於 物體同一性的經驗擴及到其他可能在場的人,此物體的同一性也就會有更深刻的 客體意涵以及更豐富的超越性。透過同一性的把握,我們在視覺意識上的體驗就 如同月亮表情的變化一般,在觀察一個物體時,不能只看到它對我們顯現的面而 已,而是要從各個不同的面向來認識物體真實的存在狀態,此點在繪畫創作而言 對於人自身與一切客體之間的空間關係之認知顯然非常重要,最明顯的例子即是 立體派的繪畫,他們試圖從不同視點來表現客體的存在以詮釋主體對其整體感受

(如圖 2-2-4),以及塞尚透過不斷的觀察以求對象永恆視覺感受的繪畫(如圖 2-2-5)。  

 

   

 

圖 2-2-4 畢卡索 《小提琴與葡萄》 1912 油彩 畫布     61*50.8cm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四) 記憶(memory)  

 

        現象學對於事物的同一性上所觀察的其中一個與視覺意識有較深刻關係的 是記憶。記憶並非是影像的召喚,存在於過去的知覺對我們的顯現不單單只是像 照片或影像的出現,而是以過去的當下知覺之姿來再現。記憶為我們提供了有別 於現時當下知覺的另一種表象,呈現出更多重的樣態。換句話說,記憶儲存的不 是我們曾經知覺過的物體影像,而是先前的知覺本身,當我們回憶過去時,我們 所召喚的是過去的知覺,而影像其實只是附屬甚至不明確的,所以每次的回憶總 是會帶著些微的影像差異與充滿懷舊的思緒。這種此時此地以過去的形式使對象 再度活化的行為,是知覺的另一種再現方式,絕非只是觀看圖片可比擬。然而記 憶對於再現知覺以及對象的同一性上面,最大的限制就在於它本身提供的「資訊」

非電腦的記憶體並不保證絕對正確,不過這種過去知覺的再現對於視覺藝術創作 來說,即便是不完全正確的同一性,也是觀看者(創作者)在對象身上所得到的

圖 2-2-5 塞尚 《聖維克多山》 1904-06 油彩 畫布     73*91cm 美國賓州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另一種曾經有過的真實感受,於作品裡出現的影像之外所投射的記憶與感情,正 是被描寫對象表現「存在感」的有力證明。例如夏卡爾41在其系列的繪畫當中不 斷出現的兒時記憶場景,即便不是如實的三度空間呈現,從其畫中物件及場景安 排裡觀者可以體會到他記憶中的兒時感受(如圖 2-2-6)。另外,日本畫家野見山 曉治42在受家鄉市公所委託描寫記憶中兒時的遠賀川時,由於該河川週邊早已不 復當年所見,小時候在河裡游泳的優遊自在的體驗,在現今環境周圍已變成大樓 林立而無從取材的情況下,只能憑記憶及身體所殘存的感覺來作畫,也是繪畫創 作上再現「存在感」的另一個例子(如圖 2-2-7 . 2-2-8)。

                                                                                                               

41   夏卡爾(Mark Chagall,1887-1985),巴黎畫派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猶太家庭,兒時家境貧困。

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

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1922 年離開俄國,定居於巴黎近郊。  

42   野見山曉治(1920-)日本西洋畫家,福岡縣出生,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留歐 12 年後回日任教 於東京藝術大學,1958 年獲安井賞。創作以具象物衍生想像進入半抽象造型而發展出個人風格,

2014 年獲文化勳章。  

圖 2-2-6 夏卡爾 《我和村莊》 1911 油彩 畫布     192.2*151.6cm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五) 再現(representation)  

 

        再現一詞在現象學中並非關鍵性術語,就英文自身而言,「再現」也是表象 的另一解釋,透過表象而使本質顯現為另一種面貌。此處代表現象學裡的字詞、

圖畫及符號三者所共同表達的概念取其義而為筆者所採用。這個概念的產生是由 於意向性有時對所感知覺並不完全的直接呈現,而是透過一種間接性及修改、詮 釋過程的新認識而使對象重新顯現,可說是知覺的內在再度活化。借由字詞的表 意意向,我們可以指向不在場的事物,在字詞與事物之間製造出某種可以互換的 意義;而圖畫的表達則是偏向視覺意向的知覺,不同於字詞的表意,它是以一種

圖畫及符號三者所共同表達的概念取其義而為筆者所採用。這個概念的產生是由 於意向性有時對所感知覺並不完全的直接呈現,而是透過一種間接性及修改、詮 釋過程的新認識而使對象重新顯現,可說是知覺的內在再度活化。借由字詞的表 意意向,我們可以指向不在場的事物,在字詞與事物之間製造出某種可以互換的 意義;而圖畫的表達則是偏向視覺意向的知覺,不同於字詞的表意,它是以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