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川滇黔邊戰役

第三節 戰役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4

中央發了電報,但彭德懷並未簽字。75如果李德所說為真,則張聞 天也私下表示過考慮撤換毛澤東的可能。76

林彪的異議與劉少奇、黃克誠等人的不同意見,終於在會理 會議上爆發。首先,林彪對毛澤東的意見被與會眾人壓制下去。

毛澤東嚴厲批判林彪,怒斥:「你是個娃娃,懂什麼!」。緊接著,

毛擴大打擊面,繼續批評彭德懷、劉少奇跟黃克誠等人是「右傾 機會主義」。會理會議結束後,黃克誠甚至在紅三軍團內部召開的 會議也遭到批判,他認為這是由於軍團內部不便直接批判彭德 懷,只好抓他出來,實際上矛頭還是對準彭的。77藉由內部批判,

毛澤東壓制了異議,穩定了領導權。林彪的異議,表示了當時毛 澤東所實行的戰術動作,實際上是有風險及負面效果存在的。會 理會議無疑的是一次領導危機。即使可能說不上反對毛澤東個 人,紅一軍團軍團長、紅三軍團政委、政治部主任、團政委等指 揮員對現行的戰略有意見,並試圖變換是事實。由此看來,在《長 征組曲》裡所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顯然 不是當時所有紅軍指戰員的感受。

第三節 戰役結果

一、戰後態勢與傷亡

四渡赤水應該視為誰的勝利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對 毛澤東個人來說,軍事領導權得到鞏固。對中共而言,建立川、

黔根據地的目的被打破,只得繞道雲南,向北前進。但有生力量 仍保存,未被消滅。對蔣中正的中央軍來說,確保了貴州,使影 響力擴張到西南地區,但被紅軍逃走。最大的輸家可能是貴州的

75 《楊尚昆回憶錄》,頁 133-134。

76 《中國紀事》,頁 156。

77 《黃克誠自述》,頁 135-1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5

王家烈,失去省主席地位,又喪失了對黔軍的控制,可謂軍政兩 失。川軍的劉湘、滇系的龍雲則總算保住了自己的地盤,既沒被 紅軍打垮,又未遭到中央軍併吞。

由於此一階段國軍參戰部隊龐雜,編制、補充方法各不相同,

因此傷亡較難統計,在戰報中也無詳細數字。以共方戰報的宣稱 數字來看,紅軍唯一一次打勝的第二次遵義戰鬥國軍傷亡 2000 多,被俘約 3000 人。其餘戰敗的土城、魯班場戰鬥國軍損失估計 至多與此相當。總的來說傷亡大約在 10000 人左右。

紅軍傷亡部份,由表格三-1 可見,軍官傷亡相當大。雖然特 別成立中央休養連,將受傷幹部與老弱婦孺集中保護,進而保存 了骨幹。但高級人力資源的損失仍是嚴重的。

表格 四-1 川滇黔邊戰役紅軍團長以上軍官傷亡情形表 資料來源:《紅軍長征‧綜述 大事記 表冊》、《賴傳珠日記》

所屬單位 職位 姓名 狀態

紅三軍團 參謀長 鄧萍 陣亡 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二團 政委 陳勝富 陣亡 紅一軍團紅二師某團 團長 歐陽鑫 陣亡 紅一軍團紅二師紅五團 政委 趙雲龍 陣亡 紅一軍團紅二師紅五團 政委 賴傳珠 負傷 紅三軍團紅四師紅十團 團長 姚喆 負傷 紅三軍團紅六師紅十七團 團長 王松清 陣亡 紅三軍團獨立團 團長 李壽軒 負傷 紅三軍團紅十團 團長 張宗遜 負傷 紅三軍團紅十團 參謀長 鍾偉劍 陣亡 紅三軍團紅十二團 政委 鍾赤兵 負傷 紅三軍團紅十二團 參謀長 孔權 負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6

在兵力方面,中共官方出版的《紅軍長征‧綜述 大事記 表 冊》的兵力統計表示,中央紅軍在遵義會議時尚有 37000 餘人,

到懋功會師時僅餘 20000 餘人。張國燾則回憶中央紅軍抵達懋功 時僅剩 10000 人。78中央紅軍渡金沙江之後,便未有如土城、遵義、

魯班場一般大規模的交戰,接觸的國軍兵力多為團級以下。從遵 義會議到懋功會師絕大部分的損失應該還是在四渡赤水階段。兩 者一減,加上臨時補充、沿途擴紅的部份,即使根據最樂觀的數 字,此階段中央紅軍的損失至少在 20000 人左右,約為遵義會議 前兵力的一半。李德回憶中的損失還要更多,達 30000 人,約為 遵義會議前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79當然這些損失不全是傷亡,

強行軍之下的掉隊也是一個因素。紅軍的損失慘重,一個顯著的 例子即為紅三軍團。該軍團遵義會議後改為兩個師六個團,土城 戰後於扎西改編為四個團,遵義戰後又編不滿四個團,尚能維持 編制的團每連也僅約 50 至 60 人,損失之重可見一斑。

二、戰略環境因素

四渡赤水或許就大戰略上來看,蔣中正確實有「驅虎吞狼」

之意。藉尾追紅軍將中央軍勢力殖入大西南,同時為對日抗戰張 本。蔣入川之後,立刻電令四川軍人不得干政,兼職最好放棄。

軍委參謀團入川,又成立重慶行營,任命賀國光為參謀長。但實 際執行上,雖說中央勢力進入,但被完全剝奪原有軍政兩權的地 方實力派僅有王家烈一人而已。而且即使王家烈失去省主席與第 二十五軍軍長地位,直屬的何知重、柏輝章所部、不隸屬的猶國 材、蔣在珍等部都僅僅是照樣改編,仍然控制軍隊。對剿共最失 敗的黔軍尚且如此妥協,其餘川、滇則更不用說。

78 張國燾,《我的回憶》,頁 222。

79 李德,《中國紀事》,頁 157-1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7

對於粵桂,一方面拒之於貴州之外,另一方面又試圖以名義 籠絡之。取代王家烈為貴州省主席的吳忠信,也同時擔負聯絡、

安撫粵桂的任務。

三、共軍主觀因素

共軍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戰敗之後進行內部批判。遵義會議時 被批判為李德等人,到了會理會議,矛頭反而指向毛澤東。這樣 的批判有助於檢討戰略、戰術缺失以及改進錯誤,但本質上也一 種政治鬥爭。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階段的大量損失,不僅在軍事 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上也發生了影響。紅一、四方面軍 會師之後,張國燾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無論是在人數、裝備上都大 大的超越了紅一方面軍。這種輕視心理可能就是張國燾敢於對抗 中共中央的因素之一,使得紅一、四方面軍在會師之後又再度分 裂。

由於脫離根據地,紅軍各種作戰展開並不順利。由於兵力降 低,即使集中一處也並未對單路國軍有顯著優勢。因此時常屢攻 不勝或代價重大,在遵義之戰後黃克誠甚至認為不能再打硬仗 了。另一方面,黔北的游擊戰展開也並不順利。在江西蘇區時游 擊隊是與正規紅軍相輔相成的。中央紅軍離開貴州之後,分兵留 在貴州的原紅五師政委徐策便是其中一個游擊隊指揮員,但其所 率數百人到五、六月間便全軍覆沒。80與中共在其他各地蘇區留下 的游擊區相較,徐策部的失敗也是由於沒有原根據的群眾基礎支 持所致。因此根據地與群眾在共軍的作戰實佔有很大的地位,脫 離之後幾乎只能走而不能戰。

80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頁 1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8

四、國軍主觀因素

從整體局勢上看,由於中央軍入黔兵力不多,到戰役中期才 開始慢慢增加,並且分散貴州各地,主力還是周渾元、吳奇偉兩 縱隊。其他地方軍系由於指揮體系並不統一,且各懷暗胎,未必 完全遵照蔣中正命令移動,以至於圍剿紅軍相當困難。3 月 15 日 的魯班場之戰是紅軍脫出包圍圈的關鍵,周渾元在薛岳命令下放 棄仁懷,以至於紅軍可以無阻礙的渡河,是一次失算。紅軍第四 次渡赤水以後,連連趁隙越過包圍圈,極善用小部隊佯攻掩護。

蔣中正雖屢屢調動將紅軍納入包圍圈之中,最終還是被其走脫。

這也顯示了中階、低階將官的指揮上還是有不少如江西反圍剿的 失誤存在。蔣中正便曾感嘆:「戰事全在軍隊前方指揮官之是否得 力。而戰略之優勝,實不能收效果也。」81

五、毛澤東的指導

《孫子》中有一句話是:「踐墨隨敵」,「踐墨」意指跟隨木匠 的墨線,引申為實行原訂計畫之意;「隨敵」則正好相反,是根據 敵人的情況來改變作戰方針。這兩個詞加在一起的這一句話,意 指為將者應忠於原訂計畫,亦要隨時隨機應變。毛澤東與蔣中正 在四渡赤水階段的對決,可以說是一場「經驗主義」的對決。毛 澤東以前三次反圍剿成功之策略指揮,蔣中正則以第五次圍剿成 功之策略回應。如何「踐墨隨敵」,便是兩位軍事家在此階段所要 面對的課題。

秦邦憲(博古)曾在土城之戰後諷刺毛澤東,說「看來狹隘 經驗主義者也不成事」82。觀察毛澤東在四渡赤水階段中的指揮,

博古此語確有部份道理。毛澤東自第三次反圍剿後便未帶過兵,

81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30》,頁 371。

82 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頁 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9

也沒有吸收新的知識或根據第四、五次反圍剿發展新的軍事思 想。從其指揮來看,與第三次反圍剿頗為類似。正面意義上,靈 活機動、尋機殲敵都與第三次反圍剿時相同;土城之戰、魯班場 之戰稍有不利,也同高興墟之戰一般及早撤出。但此階段唯一一 次的勝仗:二打遵義之戰,則沒有獲得如以前幾次反圍剿勝利般 的成功。在缺點上,毛澤東遊說周恩來停止進攻打鼓新場與第三 次反圍剿多次放棄進攻也頗類似,也可以得出毛澤東一貫猶豫謹 慎的一面。雖然最後毛澤東成功將紅軍帶出了國軍包圍圈外,但 並未能完成建立根據地的戰略目標。運動能力驚人,但殲敵不如 以往,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如前所述,紅軍並非在既有根據地作戰,

從而喪失了地方政府、地方團隊的襄助的緣故。

六、蔣中正的指導

如果要蔣中正完全放棄造成江西第五次圍剿勝利的碉堡戰

如果要蔣中正完全放棄造成江西第五次圍剿勝利的碉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