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二、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戰經驗,自辛亥革命參加上海之役後,歷任滬軍第五團團長、中 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粵軍第二支隊司令、大本營參謀長等職,

其中部隊主官職與參謀職俱有之,即使以現代任用軍官的標準來 看,其經歷也稱得上完整。成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蔣中正一 躍而成為全盤戰略的指導者,北伐勝利後又在中原大戰中勝出,

作為總司令有一定的能力。

相對的,毛澤東則沒有軍事教育的背景,在發動秋收暴動前 也毫無實戰經驗。但毛澤東並非沒有接受到當代軍事的洗禮,在 其文集中的用語中,可以看出他對軍事也有相當的認識,如班、

排、連、營、團、旅、師等單位編制、「預備隊」的觀念、「戰略」、

「戰役」、「戰術」的層級次序等概念。毛據說曾在湖南新軍當過 一員列兵,但沒有切實的佐證。既然沒有毛上過軍校甚至在軍隊 中接受訓練的確切記錄,則其軍事學為自學而來,當無疑問。其 軍事生涯的開始為 1927 年的秋收暴動,其後在井岡山建立根據 地,多次擊敗政府軍。後又成為中央蘇區軍事主要負責人,在第 一次至第三次反圍剿戰役中建立起其軍事家的名聲。

將兩人的軍事生涯對照來看,蔣中正接受過較完整的軍事訓 練,亦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毛澤東則是白手起家、無中生有,可 是居然也能在井岡山屹立不搖,能與國府正規軍對抗。在此二人 數十年的對抗中,剿共戰爭(或稱第一次國共內戰)可以說是一 場前哨戰。兩人的意志與思想,是如何影響其部下,又是如何被 實行的呢?便是本論文所希望探討的目標。

二、文獻回顧

(一)研究脈絡

此題目若以二人軍事思想各自的形成與發展分別來看,蔣自 1907 年入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始,至 1975 年其逝世為止,時間 跨度達 68 年;毛自 1927 年秋收暴動始,至 1976 年其逝世為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時間跨度達 49 年;期間有交集者為 1927-1949 年之國共武裝對抗。

就碩士論文而言,若要全盤討論比較蔣毛軍事思想,時間跨度顯 然太長,因此必須擇一時間段落討論之。根據主要的戰爭,大致 可以略分為:剿共、抗戰、內戰等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剿共時期自 1927 年中共武裝暴動始,至 1937 年國 共第二次合作終。期間較重要的戰役有江西五次圍剿、追剿、陝 北圍剿、晉西圍剿、西路軍等。在江西前二次圍剿中,蔣中正並 未深入參與或直接指揮,也未有軍事思想作品提及。此時為毛在 中共中嶄露頭角時期,而其軍事思想著重於建立根據地反圍剿,

著名的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 追」即為此時期提出,並在中共官方觀點裡成為第一至第四次反 圍剿勝利的關鍵。再者,五次圍剿與反圍剿的作戰型態也並非游 擊戰,舉例而言,在圍剿中被擊敗的國軍各師,都是與紅軍正規 部隊正面交鋒。游擊戰或許是造成國軍進擊中受挫的原因,但絕 不是圍剿失敗的決定性因素。在開始剿共之前,蔣中正並沒有著 書立論的空閒,北伐後接踵而來的是編遣會議造成的國民革命軍 內部分裂,在外又有中東路事件等。中原大戰結束後,蔣雖開始 注意剿共,但並沒有親自指揮的打算,前二次的圍剿總司令分別 是魯滌平、何應欽。兩次挫敗使得蔣意圖親自出馬指揮,自任總 司令。第三次圍剿同時也是蔣、毛二人首次在軍事指揮上對決,

但半途便因爆發九一八事變而中斷。

第四次圍剿毛澤東便已脫離中共指揮圈,共方實際負責指揮 為周恩來、朱德等人。同時蔣另以陳誠為前敵總指揮,也未指揮 戰事。但此次圍剿為歷屆以來失敗最慘的一次,羅卓英指揮的第 一縱隊三個師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三個師長一陣亡、一重傷、

一被俘。第四次圍剿失敗後,蔣中正認為受到莫大恥辱,決心發 憤圖強,自己手編《剿匪手本》、《剿匪要訣歌》等,並發給部下 研習。也不斷對部隊訓話宣揚剿匪方針、開辦廬山訓練團訓練國 軍軍官。毛澤東此時則賦閒在鄉,未參與中共中央決策。第五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圍剿時,蔣親自指揮,並以「碉堡戰術」、「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等方針剿共。另一方面,共軍此時的實質指揮官為李德(Otto Braun),所用戰術為「短促突擊」,最終為國軍所擊敗,共軍自此 放棄中央蘇區。此一時期需釐清的問題是,「碉堡戰術」、「三分軍 事,七分政治」等方針出於何人之手?中共反圍剿失敗後,便展 開長征,離開江西中央蘇區。途中在遵義召開會議,席間毛澤東 發言批判了李德及三人團,認為其在第五次反圍剿時指揮錯誤,

毛以此確立了自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率領 長征紅軍在貴州與國軍追勦軍周旋,即所謂的「四渡赤水」,成功 甩開了追擊,繼續向北。最終,毛帶領中共到達陝北。在延安時,

毛著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其內容可視為是對第五次圍 剿的總檢討及建立中共作戰原則,與蔣著《剿匪手本》正好可以 對照參看。

思想如何影響他人?以蔣中正來說,是通過「訓」、「令」兩個 方向。蔣的思想在腦中形成,透過行動具體的將它表達出來並且 影響他人。這種行動可分為「訓」與「令」,前者是蔣告訴部下應 該怎麼做,後者是蔣命令部下該怎麼做;前者是傳達,後者是指 示。「我們應該如何剿匪?」這個問題,蔣在自我的思考中解答,

形成思想。再透過訓話、訓練、會議等「訓」的手段表達給部下,

使部下瞭解上級的思想。而實際的「令」,則是如人事、軍隊的進 攻、防禦、路線、補給等具體事務的指示。在這個面像,蔣不會 告訴部下他的想法,而是具體的命令。當然這些命令也是蔣思想 的產物。

(二)研究回顧

蔣中正與毛澤東的軍事能力在兩岸分治的 1950 年代的研究 中,各自在臺灣、大陸都是有高評價的,也可以視之為領袖崇拜 的產物。蔣的名聲奠基於東征、北伐,毛則是由於國共內戰的勝 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剿共戰爭的共方傳統觀點,可以說是紅軍戲曲式歷史的一部 分。尤其以長征時期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飛 奪瀘定橋」等為最,毛澤東個人的詩詞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 圍剿〉與解放軍將領蕭華所作的〈長征組曲〉等藝術作品等更為 這段歷史的敘述添了許多戲劇色彩。在反圍剿與長征的傳統歷史 敘述中,毛澤東個人的軍事地位被放在相當高的位置,甚至可以 說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前四次反圍剿在中共觀點總結起來,是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體現勝利,第五次反圍剿是李德等人的「左傾 主義」的失敗。其失敗可具體為兩個因素:未能在閩變時與十九 路軍配合、以「短促突擊」、「堡壘對堡壘」的錯誤方針對戰。此 一歷史問題的定性,先是在遵義會議中提出,進而在延安時毛澤 東所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被闡述,最後在 1945 年的

〈對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定調,此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五 次反圍剿的官方觀點及 2000 年以前歷史研究的方向。尤其在中共 領袖崇拜之下,所有關於紅軍反圍剿、長征、東征入晉、西路軍 等歷史敘述甚至個人回憶錄等,只要毛澤東曾有文字提及的,幾 乎都引用他的說法甚至是照抄修辭。舉例來說,毛澤東在〈中國 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第二次反圍剿敵人策略是「步步為營」、 紅軍從西向東「橫掃」過去,「走七百里,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

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1,這些用詞就完全被各個歷史著作的敘 述甚至當事人的回憶所襲用了。

中共的官方觀點在 2000 年後受到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 史研究所研究員黃道炫的兩篇文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軍事 策略考察-以廣昌戰役為中心〉2與〈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探析 -不以中共軍事政策為主線〉3,前者說明了李德的策略並非一無可

1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冊,頁 739。

2 黃道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軍事策略考察-以廣昌戰役為中心〉,

《歷史研究》,2006:2(北京:2006),頁 3-22。

3 黃道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探析-不以中共軍事政策為主線〉,《近 代史研究》,2003:5(北京:2003),頁 80-1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5

取,後者則闡述了國方第五次圍剿的正確方針與共方第五次反圍 剿的客觀不利因素。黃的觀點總結於專著《張力與限界:中央蘇 區的革命(1933-1934)》4之中。同樣是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的楊 奎松也在其《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5中的一章,重新敘述了有別 於傳統觀點的五次圍剿,主要運用原始檔案建構。然而即便如此,

楊黃兩位學者對於傳統論述也僅止於補充修正,並沒有予以否定。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國民黨政府方面對於剿共戰爭的傳統敘 述可以說是相當缺乏。國民黨不像共產黨一樣需要為歷史「定調」

以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不利於己方的事件往往是簡略帶過或甚 至不談。五次圍剿前四次的失敗與西安事變使得剿共中斷,都使 得此段時期不受重視。除了少量的官方戰史之外,幾乎可以說沒 有一本關於剿共戰爭的學術著作。與本論文研究計畫較為相關的 研究有 2004 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陳廷禎的碩士論 文,《江西剿共時期蔣介石戰略構想與戰略作為之研究

(1930-1936)》。除前言結論外,其文分為六章:蔣介石之戰略思

(1930-1936)》。除前言結論外,其文分為六章:蔣介石之戰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