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與滿足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第二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背景及基本假設

使用與滿足研究是閱聽人研究的主流(翁秀琪,2001),目的在了解閱聽人 使用媒介的方式以及方法(Stafford et al.,2004),相信閱聽人有能力選擇符合他 們需求的資訊內容,強調閱聽人的主動性,著重研究閱聽人的需求與滿足。

Katz、Blumler 和 Gurevitch 在 1974 年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五個基 本假設:(1)閱聽人使用大眾傳播媒介是基於心理或社會的需求,藉著使用媒介 來滿足需求;(2)閱聽人是主動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的;(3)媒介所滿足的需求 只是人類需求的一部份,媒介提供的滿足必須和其他方式競爭;(4)假設閱聽人 是理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動機,提供作為使用與滿足研究的資料收集;

(5)研究者無須對大眾媒介下價值判斷(翁秀琪,2001)。Blumler(1979)提 出「主動的閱聽人」(Active Audience),所謂「主動」涵蓋四個面向(翁秀琪,

2001):

(一)功利性(Utility):若資訊對閱聽人有用,則他(她)們會爭取;

(二)意向性(Intentionality):人們受以往動機的影響來選擇、使用媒介;

(三)選擇性(Selectivity):人的媒介行為受以往的興趣與嗜好左右;

(四)不輕易受影響的。

Rosengren(1974)也描繪出一個使用與滿足研究典範的全部面向,提供概 念架構,如下圖。

圖二 使用與滿足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Rosengren,1974;轉引自翁秀琪,2001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貢獻及批評

使用與滿足最主要的意義就是修正了傳統媒介效果的取向,包括修正了以往 傳統的傳播效果研究角度,以往只注重態度變遷與說服,使用與滿足理論開始注 意閱聽人的需求與滿足,以閱聽人為主導;屬於長期效果的研究,與一般注重短 期的效果研究不同;屬於功能性的研究,從閱聽人的角度探討大眾傳播媒介對個 人產生的效果為何(翁秀琪,2001)。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以閱聽人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先 觀察閱聽人的需求,之後再探究媒介與其他來源如何滿足閱聽人的需求;另一種 是以「滿足」為出發點,先觀察閱聽人的滿足,然後再去建構出閱聽人的心理或 是社會性需求。

使用與滿足理論一直受到許多的批評,像是太過重視個人資料,難以推到社

會結構層面;太依賴閱聽人的自我報告及心理狀態,對需求、動機的定義不明確;

閱聽人的主動性受到質疑;對媒介內容極不重視(McQuail & Windahl,1981)。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再更新

Palmgreen(1985)以「滿足需求」(gratification sought,GS)來解釋使用動 機,所謂「滿足需求」是指閱聽人對在使用媒介後可能產生某些結果的期望,而 實際得到的為「滿足獲得」(gratification obtained,GO)。

McQuail(1994)認為閱聽人會預期媒體所提供的滿足,預期可能來自於個 人評估媒體與過去使用相同媒體所經歷的滿足。閱聽人可以藉由「媒體的形式」

(媒體的種類、使用的方式、使用的時間等等)或是「媒體所提供的內容」來獲 得滿足,累積成為媒體的有關訊息。當閱聽人使用媒體所獲得的滿意程度(GO)

明顯高於所預期的滿足(GS)時,閱聽人就會投入高度的注意力並花費更多的 時間於媒體上。

Williams 等(1985)針對運用使用與滿足取向到新媒體科技研究中,提出 六個思考方向,包括(1)選擇的擴充:許多新的媒體使用形式拉大了使用與滿 足的研究範圍。為了理解這些媒體使用如何彼此配合,以及媒體如何滿足需求,

研究者必須從閱聽人本身所處的媒體環境中著眼;(2)互動特質:新的媒體提 供與以往不同的服務,閱聽人的使用經驗自然也隨之改變;(3)個人式的互動 可發展人際關係、個人化傳播;(4)更多特殊與個人化的滿足;(5)重新檢驗 閱聽人相關假設,新媒體的數量大增,如何「選擇」改變了媒體與閱聽人之間的 關係;(6)擴展理論焦點,例如測量「閱聽人作為參與者」這個新面向。

Levy 和 Windahl(1984)提出使用與滿足的質化研究模型,探討閱聽人媒介 使用行為的兩個面向,一是傳播行為進行的步驟,概分為接觸前、使用中和接觸 後,另一是閱聽人傾向,分別是選擇性、涉入感與實用性,擺脫過去使用與滿足

研究量化、只觀察短期媒介效果的缺失。

Levy 和 Windahl(1984)的模式對於「使用與滿足」研究法加入了一些意義,

主動的閱聽人是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假設,但並非所有閱聽人的主動程度是相 同的,而他們的主動性影響到使用及滿足之間的關聯;而愈主動的閱聽人不只是 能從媒體使用中得到滿足,也受閱聽人本身的主動性及滿意的影響(沈文英,

1996)。

表二 Levy & Windahl 之閱聽人模型

傳播行為之進行步驟 閱聽人傾向

接觸前 使用中 接觸後

選擇性 選擇性的接觸 選擇性的理解 選擇性的記憶

涉入感 對媒體接觸產生期望

專注 意涵的產生

社會互動 認同

長期的幻想 幻想化

實用性 交換的形成 滿足感 使用話題

意見領袖 資料來源:Levy & Windahl,1984;轉引自柯達(2004)

使用與滿足取向發展至今,Ruggiero(2000)將理論的發展整合如下:(1)

關於「使用」的分類,應能夠提供給其它研究一個基準,用以進一步檢驗媒體使 用;(2)目前的潮流是將情感動機的部分擴大至媒體使用方面並精鍊之(Finn,

1997),關於個人的經驗與感想,則質化研究法或許能助一臂之力(Ruggiero,

2000);(3)媒體使用與效果過程逐漸變得複雜(Rubin,1994)。

四、使用與滿足理論運用在電視方面的研究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有關電視方面的研究,大多針對收看電視的動機進 行研究,Swanson(1987)認為看電視習性可分為兩種(一)儀式性-習慣性的 使用電視以轉移注意力;(二)工具性-目標導向的電視使用者,讓電視提供並 滿足各種的需要與使用動機。

Weaver 等人(1980)針對美國及荷蘭的比較研究中,分析荷蘭的樣本後發 現,「娛樂」、「了解週遭事物」、「具影響力」、「放鬆心情」、「使自己不覺得孤單」

的需求強度是預測電視使用程度的變項。

Rubin(1981)研究閱聽人收看電視的動機有九個,打發時間/習慣、為了 作伴、尋求刺激與興奮、為了收看某些特定的節目、放鬆心情、獲得消息與學習、

逃避及忘卻現實生活、娛樂以及和朋友家人一起看。

Donohew 等人(1987)探討有線電視使用動機,發現閱聽人使用有線電視 的目的為:守望、比較地方事務、收看未經檢查的節目、改善收視情況、收看宗 教節目、收看全天候節目、尋求全家可以一起收看的節目、與社會互動與娛樂、

打發時間、作伴以避免無聊、電視節目具多樣性值得看、追求流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