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虛擬通路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視購物

三、 虛擬通路之相關研究

微風集團以及統一集團,則計畫進軍地方性的購物頻道12,也有集團相中無線台 的頻道,然而無線電視台是否可以經營電視購物頻道至今仍有許多爭議,與本研 究較不相關,故不予以探討,但電視購物在台灣已經蔚為風氣,已經成為消費者 購物時的新寵兒。

三、虛擬通路之相關研究

虛擬通路用於零售業又稱為無店舖銷售(non-store retailing),在傳統實體通 路的交易模式中,不須以實體展示,而是藉由其他方式提供顧客資訊,而雙方必 須在互信的基礎下完成交易。虛擬通路的特色在於供需雙方必須考量交易便利 性、時間性、空間限制、價格因素與成本等等因素,而營造出此種通路交易模式。

虛擬通路銷售目前大致分為:B to C 網路購物經營模式、多層次傳銷、型錄購物、

電視購物。

Gillette(1970)歸納出無店舖銷售興起的因素為:

1. 方便性:可以節省購物時間與體力;

2. 限制條件改變:一般購物受地點、交通與空間之限制而影響購物意願,無店 舖銷售則以其特殊的便捷方式改變消費習性;

3. 生活型態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更重視時間之規劃與利用;

4. 科技進步:近代科技發展,電腦等媒介的廣泛運用,以消費者為主的服務業 皆有進步。

虛擬通路與一般通路相較,它的限制是必須考慮商品等待、運送成本,商品 大多以低涉入為主,因此急用或是容易購得的商品並不適合此類型通路。此外,

虛擬通路必須要建立在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上,「品牌」對於消費者就有一

12張嘉伶(2004)。〈電視購物定頻 東森拿下 5 台 富邦富躍各 1 台 統一微風僅能卡位地方台〉,

蘋果日報2004/12/30,http://www.appledaily.com.tw/,上網日期 2005/01/06。

定的影響程度。

Salomon 和 Koppelman 研究虛擬通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認為不論是虛擬或 實體通路,消費不只是買東西的單一動作,而是包含了許多步驟,選擇進入一個 商店、選擇消費方式、資訊搜尋、評估資訊和選擇商品。而消費要達到兩個主要 的目的,第一,在經濟功能上,消費者會為了降低風險與執行購買計畫,花時間 與金錢去了解產品;第二,消費是基於消費者要達成心理的滿足(Gould & Golob,1997)。

Hauser、Urban 和 Weinberg 指出在各種通路中提供相同的產品,消費者會在 價格與搜尋成本考量下選擇通路,應是在消費者有購買商品的需求後,在不同的 購買階段針對不同的通路特性交互考量下做出選擇,並不是完全地只透過單一通 路來完成整個購買決策過程(轉引自吳靜宜,2000)。

Wind、Gunther 及 Mahajan(2002)認為現在消費者是所謂的「混和型消費 者」,沒有所謂線上與實體世界的區隔,而是合而為一的,對於混和型的消費者 而言,他們改變的部份是喜好客製化與個人化、參與虛擬社群、強調便利性與隨 時隨地可以擷取資訊、對於價值有新的定義、渴望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但他們也 有維持不變的部份,像是喜歡購物、對人類利益的重視會凌駕在效率之上、渴望 獲得公平的價格而非最便宜的、把新的通路管道整合到現有的通路管道之中、實 體有時候比虛擬更有趣。

Swinyard 和 Smith(2003)研究美國願意網路購物與不願意進行網路購物消 費者的生活型態,發現兩者有著不同的市場區隔及人口特性,網路購物人口較年 輕、較有經濟能力、教育程度較高、電腦素養較高、花費較多時間在使用電腦上,

認為網路購物是簡單而且有趣的,對於網路購物的財務風險較害怕,該研究並將 網路購物及非購物人口進行分類。

吳靜宜(2000)比較網路及實體商店通路消費者決策過程的影響,研究發現

網路使用者在購買習慣上仍較為依賴實體商店,但接觸網路時間的增加,網路較 容易引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在網路上購買的產品偏向價格低、或經常購買、或 數位化程度高之商品;網路購物的消費者對同一網站的忠誠度較實體商店消費者 對同一商店的忠誠度高。林玉棠(2003)研究虛實特性影像沖印商店,發現實體 通路對消費者在效用價值、情感價值、功能性價值認同較高,對於虛擬網路通路 消費者則認同其享樂價值較高,該研究建議以實體通路為主,虛擬通路為輔助。

對於電視購物作為虛擬通路的研究近年來極少,本研究目的在於電視作為一 種虛擬購物的平台,本研究將深入了解消費者在面對電視購物(虛擬通路)之消 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