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停頓偏誤原因之探討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者為什麼會產生停頓偏誤,研究者透過個別訪問 這些學習者,請他們回想自己在此處停頓的原因。過程中,多數學習者都很 清楚自己的原因,可能有某些位置不清楚自己為何而發,也可能不認為自己 設置了停頓,研究者都將其一一記錄下來。以下為歸納出的幾個原因:

(一)缺乏正確的停頓知識

個案的偏誤中,有一些是屬於句子結構內一定不能停之處,如:「送|

我來」、「告訴|我」。而透過學生的訪談後發現,有的位置是他們根本不知 道此處根本不能停,有的位置是他們以為華語都是這樣停的,顯示出華語停 頓有些「強制性停頓」,與「選擇性停頓」都會讓學生感到困惑(毛世楨,

2008)。

第一為偏誤較多的雙賓句,研究發現個案習慣在動詞與賓語間停頓,

如同 A 所提到的,她看到一長串文字「記得去年爸媽送我來的時候」時,

覺得音節太多,認定自己無法說完,於是直接切在「送」之後,完全不知道 這裡不可以停;還有 E 所犯的「告訴|我……」這個偏誤,個案在訪談之 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停頓的位置,而在此之前,她一直認為「告訴」跟

「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是兩個單位。對於這個程度的學習者來說,這些詞 彙早就學習過,但卻因為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學習停頓位置的機會,而導 致偏誤的產生。

第二為固定句式的的停頓,對母語者來說要傳達一個完整語意,照理 說應該一氣呵成,但對學習者並非容易做到,而「不像……那樣」,也因為 它位於一個長句之中,學習者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氣,或可能是對句法不夠熟 悉才會造成停頓。就像 B 與 E 都說不記得為何當時停頓,也認為該位置不 能停,說明了語音知識與語音能力上的差距,知道與做到之間還有努力的空 間。

第三為「什麼都+Neg+V」的句式中,A 認為「什麼都」與「Neg+V」

為兩個成分,目的是為了強調,然而這卻與母語者的認知不同,他們一致認

為此處不停,甚至也有母語者在測試後詢問研究者,這個「都」後究竟能不 能停?因為審聽過程中,每位學生都以「什麼都|不放心」朗讀,導致測試 後母語者的語感也受到干擾。 該句式反映出學生對固定句型的不熟悉,也 反映目前教學缺乏這方面的訓練,是教師在教學安排上需要留意的部分。

第四在介詞結構「比」的部分, D 認為是受到母語的影響,而使其產 生偏誤,因為用西班牙語的方式來思考,是如此切分的:

西語: 「SU MADRE COMPARADA, CON ELLA, MÁ S NERVÍOSA」

華語: 他 媽媽 比 他 還 緊張

由此可知介詞「比」在西語中存在著逗號的形式,但華語卻沒有,當 學習者不太熟悉華語的停頓方式時,就會依照母語的韻律來停頓,這也符合 中介語理論所提到的母語效應。

最後一點也是學生都有可能出現的想法,就是以為華語停頓有一個固 定的模式。A 提到,她以為華語都在主謂、動賓間停,因為通常這樣停不會 有問題,但是沒想到像「他|住校」是不合乎母語者語感的位置。這涉及到 華語停頓得考量到切分之後的音節數,因為母語者多半不會讓於句首的「我、

你、他、它」等單音節代詞獨立存在,一般來說,它們總是與後面的詞語一 起構成一個單位(王麗香、姜海陵,2002)。這樣彈性的規則對學生來說便 是較難學習的。

以上都是跟正確停頓位置相關的討論,研究者認為之所以會造成這種 偏誤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來自於教學上的不足,如果課堂中教師未能強調如 何在語音上斷句,或是不注意學生朗讀時停頓的情況,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 自己對華語語法的一套認知,以「也告訴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為例,她並 沒有發現「告訴」才是主要動詞,故有了錯誤的區分。這也提醒語言教師應 該在詞彙與語法教學加入停頓的教學,因為即使是初級的詞彙,若沒有特別 留意,到了進階級,甚至到了高級還是會犯錯。

(二)漢字認讀的困難

朗讀時的停頓,有一部分的難點來自於中文的書寫形式(毛世楨,

2008:122)。正如個案 C 所表示的,她認為造成「好|像」停頓偏誤的原因,

是因為中文裡常有「好」加上別的字所形成的詞彙,而這停頓的時間是在思 考「好」字之後是接的什麼。針對詞內部的停頓,朱川(2013:244)解釋是 因為學習者對華語詞彙界線的識別力還不夠,再加上學習者不熟悉漢字,朗 讀時出現停頓。本研究的這個偏誤,對應了朱與毛所說的,學習者朗讀的第 一時間會先思考熟悉的組塊方式。 此外,還有漢字太過相近,使其產生偏 誤,例如「他|住校」,C 認為是「住」、「往」太像,造成干擾。同樣地,

由於漢字不表音,個案也可能因為不記得詞彙的發音,尤其是正確的聲調,

往往造成朗讀時地停頓,如同 B 之所以在「緊張」前停頓,她表示是因為 自己不記得後面的聲調。關於這部分的問題,本研究已盡量選擇符合個案程 度的文本,避免太難或太簡單影響停頓情形,但依舊發現有此問題,這代表 漢字的確是朗讀上的障礙,但涉及更大的議題,故這不在論文所要解決的範 圍內。

(三)發音能力不足

朗讀涉及到聲音的表現,這背後與聲韻調、音節和句子的韻律都有密 切的關係,而對這個水平的個案,基本發音的偏誤還是會干擾他們的朗讀表 現,同樣也會影響停頓。像個案 D 在五位學習者中,在基本發音上有些辨 別與念讀的困難,尤其是「舌尖-舌葉-舌面」與「清、濁音」兩組音;此 外,對個案來說,對聲調掌握度不佳也促使停頓產生;如同 A 認為自己發 三聲時特別吃力,也特別小心,所以發完三聲之後,就想休息一下,反而造 成「比|他還緊張」間的停頓。研究者認為二語教學領域中流暢與正確往往 不可兼得,自然注意正確發音也導致流暢度不足,停頓連連,但如果教學者 完全不加以說明,或不提醒其留意其停頓位置上的問題,可能也會養成學生 不良的習慣,例如總是將每個音節拖長,或間以過多過長的停頓,筆者恐怕 將來改正時更加困難;再者,停頓也會給人整體的感覺不連貫,而影響繼續 溝通的意願,比方說有母語者在審聽後告訴研究者,她認為 D 的發音猶如 機器人一般,雖然不至於不懂,但是覺得不太悅耳。研究者認為,流暢是語 言學習者給他人的第一印象,若是停頓過多,可能還會造成交流上的障礙。

綜述以上,個案偏誤的歸因多來自於缺乏何處可停的知識,尤其是各 種特定句式較難掌握;其次還受到漢字認讀能力的不足與發音的干擾,導致

個案無法流暢地朗讀。除此之外,研究者也發現焦慮和緊張同樣會影響朗讀 表現,也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