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討論

透過以上各句位置與時長的分析,筆者發現學習者朗讀時的偏誤問題

在於:

(一)詞內部的停頓

本研究從母語者感知角度出發,驗證文獻所說詞內部是「不可停頓的 位置」(朱川,2013;毛世楨,2008),還發現這是母語者最敏銳之處;而且 從語音分析中也看出,即使該停頓的時長比例小於其他句內停頓,但視其為 偏誤。這顯示該停頓為母語者最敏銳之處。

(二)介詞結構「比」、「給」內部的停頓

個案的偏誤除了詞內停頓之外,也多出現在句中含有「給」、「比」的 結構之中,而且經統計還發現,母語者對其感知也相當敏銳,即使該停頓的 時長比例很小,也視其為偏誤。但是在朱川(2013)的劃分中介詞結構為較 強的停頓,與本研究的發現不符。 研究者認為華語的介詞範圍很廣,當中 也有選擇性的停頓,是否可停可能要與前後音節數、句群的意義來考量,也 就是說,並非以語法規則來決定停頓。

從「比」或「給」字句停頓偏誤的情況也能回應過去的研究,像:千 葉史子(2002)提到「給」字句因用法複雜容易增加學生的混淆;李靜枝(2009)

認為華語的「比」在西語並非完全對應,若加上了副詞狀語「還」,更會增 加結構上的困難度。這也顯示停頓能反映出學習者的難點。

(三)雙賓句及兼語句的停頓

研究者也發現,個案在雙賓動詞上的表現也不穩定。由於受限於本研 究人數限制,儘管不能解釋這類動詞是否為全數學生的難點,但文獻回顧的 過程發現韓國學生在兼語句的表現上經常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產生許多兼 語句的問題(金美順,2004)。而兼語與雙賓都有類似的性質,也有重疊的 部分,因此研究者認為可能這些結構都是學習的難點,這也是為何會產生這 些偏誤的原因。

(四)語速過慢

本文未將每名個案的語速列出,但從比較個案單句的總長度仍能發現 A.D 問題較大,也導致一些偏誤發生。如:「給我買|一把雨傘吧」,推測 D 是因為語速慢,造成感知上的停頓,再加上句子中有一個明顯的無聲段,在

「慢」與「長」的影響之下,造成 D「買」後為偏誤的原因。

語速慢也導致每個音節都拖得很長,而許多文獻都提到音節延長在華 語中也是一個停頓的表現方式,故此研究者推測這也成影響判斷的依據,關 於這點,以下進一步以個案 D 所發的「你真是我的好|姐姐」來討論:

圖 四-20 個案-D 「你真是我的好姐姐」語圖

圖 四-21 NS7 「你真是我的好姐姐」語圖

與母語者相較,學習者 D 發「好」的時長比例達全句的 21%,比母語 者多出 8%,再加上「好」之後又出現 0.11 秒(3%)的無聲停頓,故研判不僅 聲音延長產生停頓的判斷,而後伴隨的無聲段,更是讓母語者認為這是一個 明顯的停頓。

綜合來說,母語者判斷學習者的停頓偏誤是主要以位置決定,而視其 決定成分間緊密與否,若不可停,即使前一音節延長或有很短的停頓,母語 者仍視為偏誤,若可停,即該位置為選擇性的,再由停頓時長決定,每個人

可能標準不同,但過長的停頓一定會被視為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