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朗讀時停頓教學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朗讀時停頓教學相關研究

就研究者的經驗,學習者朗讀時在停頓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偏誤,但 教學現場上卻沒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相關的討論也相當稀少。在這樣的情 況下,研究者試圖藉由本節回顧策略教學、語言學習策略的相關文獻,以歸 納出適合學習停頓的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

一、 策略教學

策略教學一詞,其定義簡而言之就是教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來 增進自身學習(Oxford, 1990/ 2007),而其中教學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成為 獨立的學習者,使其不再過度依賴老師,進而幫助學生將學習延伸至課堂 外。

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策略研究中發現,成功的學習者往往都靠著 有意識、有系統地運用學習策略,比低成就者更順利地達到學習目標,這說 明了學習策略的效果,如同 Brown(2007: 69)認為精熟第二語言的人,願意 付出時間、精力與注意力,發展出一系列個人的策略,並且源源不絕製造出 理解語言與產生語言的策略,他認為學生尋找自我學習策略,就像老師尋找 適當的教學法一樣,是一項重要的投資。也因此學習策略教學有其必要性,

教師應該花更多心力去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學習策略,或是透過學習策略的 教學去引導學生如何學習。要能做到這點,代表教師在教學的觀念上必須翻 轉,得去正視每個學習者有各種不同的學習策略、學習型態(style),以及個 體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

除了教師的觀念改變之外,學習策略也非常強調學習者的自發性,也 就是要能在課堂主動學習,並且還能超越於課堂與老師之外持續學習

(Brown,2007: 70)。 也就是藉由了解並運用學習策略的過程,讓學生負起學 習的責任。這與一些流利度訓練中心、正音補習班的說法不謀而合,這些人 認為學習者百分之七十的學習是從自學的時間而來,而課堂上的學習也只佔 了百分之三十的影響力,4 當然提出這種說法不是反對學生進入學校學習,

而是提醒語言教師課堂內的活動只是一部分,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進入自發 性的學習,他們就能學習這個技巧,甚至學生離開校園後,還能以此策略提 升自我。

而策略教學的成效也在實際的外語教學現場獲得驗證(呂珮君,2006;

You, 2007; Vandergrift, 2010),不管是針對聽力還是閱讀,這些研究都證明 了實施策略教學的學生能相對提升其學習成效,而且 Vandergrift 的結果也 發現實驗組中水平較低的學習者獲得的效益比水平高的更高。

綜合前論,語言教學者若能進行策略教學來協助學習者學習,能使其 更快掌握語言的技巧,達到「成功的學習者」的目標;學習者也能透過這樣 的教學更為主動投入學習,形成正面的循環。本文希望能透過關於停頓學習 的策略教學,提升學生對於正確停頓的意識,並且能在往後的學習也能運用 此策略。

二、 語言學習策略

上述論及策略教學的優點,本小節所要探討的是有哪些具體的策略是 用於學習語言。所謂語言學習策略就是學生用來增進自身學習的具體行為,

用來使學習語言更容易、更有效 (Oxford, 1990/ 2007)。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學 習策略研究中,Oxford 的《語言學習策略手冊》(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是指標性的作品,這本書將學習策略分門別類,系統性地介紹各種語言學習 策略的內涵,並提供實際應用的例子,讀者能藉此了解如何以這些策略發展 聽、說、讀、寫的技能。圖二-1 列出 Oxford 對策略所做的分類系統,以及 各策略的目標及內容:

4 可參見原文網頁:

http://www.fluencyschool.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6&Itemid=85&lang=

圖 二-1 學習策略之兩大策略與內容架構

(研究者整理自 Oxford, 1990/2007)

他將這些策略分成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前者指的是針對學習新語言

相連結的架構圖,對幫助記憶與理解新詞很有價值。

出要發出的訊息。

標,安排計畫,提升對學習事物的專注力,隨時調整自己的步調,評量學習

表 二-8 社交策略之具體內容 Loon(2002)

 將朗讀的文本標上重音與停頓的記號

 部分選用學生念得較不流利的演講稿做為教材

 運用聲學語圖,掌握韻律的變化

John van Loon(2002)在以成人為對象的 ESL 課堂中,加入重音與停頓 的訓練,他的做法是讓學生透過朗讀標示好重音與停頓的文本,在齊唱、個

認知到第二語言的語音教學不一定要在特定課堂進行,平時即可訓練,而且 還要善用成人具有較強的動機與認知能力上的優勢,給予他們容易且有效的 操作策略與方法,便能事半功倍。

以下幾篇皆關於華語為二語學習時與停頓相關之研究,當中陳默(2006)

和李芳蘭(2007)的論文,以及朱川(2013)針對外國學生語音難點所編寫 的專書都分別提出他們自己的教學建議和見解;唯有陳慧君(2009)透過實 際教學的紀錄,將節律朗讀的活動帶入實際應用之中。這些文章的共同點在 於所運用的教學技巧多是要培養學生對韻律的意識,並透過操練培養語感。

陳默(2006)提出將節律操練法帶入小班課中,該操練法是教師利用 已經標註好節律的文本,透過老師領讀、學生跟讀的方式反覆操練。這個方 式與朱川(2013)大致相同,但陳認為文本的選擇可以相當多元,包括音樂、

電影、詩詞等,都可以做為練習的對象;

李芳蘭(2007)則提出三個培養停延語感的建議,一是透過同一文章 不同念法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停頓表現;二是在聽說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切 分複雜句,再由教師講解各韻律成分的表現方式,最後透過以聽帶讀,模仿 語音,並注意重音、連讀、停頓部分,第三是講解停延的技巧與規律,李認 為這些原則宜分批分期重點教學,逐步鞏固其停延意識與語感;

朱川(2013)則認為詞與固定句式的認讀相當重要,並且指出這是目 前課堂中較為缺乏的部分,除了強調操練培養停延意識之外,她還注意到教 學材料部份應該給予清楚的語境,練習時須注意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語用概念,

也會影響停頓位置的情況。

以上都是文獻中的教學建議,教學應用則見於陳慧君(2009)的論文,

她提出了節律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並以教學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其有效性,

這個研究不但對優化朗讀活動有所貢獻,還將語音教學推向韻律的層次,並 以行動研究的結果證明對改善學生洋腔洋調有所幫助,使他們在語音、語流、

韻律的表現優於以往。

陳慧君(2009)的教學內容涵括了基礎發音教學、進階語流教學,而語流 教學也包含停頓這個項目,並在十二堂課之中佔了其一。她設計的停頓練習 教材為繞口令,方式是請學生聽辨繞口令的錄音帶,由學生自己標示出停頓

位置,然後共同探討所做停頓的原因。在一堂解說,一堂練習的安排下,解 說部分是讓學生了解停頓作用的理論,說明換氣、語法、焦點停頓,練習部 分是領讀,除了讀順也模仿韻律。

值得借鏡的是,陳的研究是以一個五人的小團體來觀察,她認為該節 律朗讀教學應採認知師徒制,老師扮演教練的角色,提供學習的鷹架,而學 生藉由與老師、同儕的互動,建構自己的新觀念或改變自己原本的概念;這 個方式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因此班級人數不能太大,這樣才能針對學生的個 別需要加以指導;而她研究中的學習者在課後回饋也提到,個別指導發音教 學是最適當的,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人以上,這反映了學習者的需求。研 究者認同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認為這樣的模式能有效增進學習者對韻律上的 認識,能夠做為本研究制定教學實驗時參考的依據。

本小節回顧了與停頓相關的教學技巧,當中最核心的訓練方式便是以 老師領讀,學生跟讀的反覆操練,其目標就是要能培養學生停延的意識。在 材料部分,教師可提供標註好停延、重音等韻律記號的文法,藉由視覺的輔 助使學生更容易掌握;進一步還能由學生自己標註,通過同儕的討論、教師 的解說中建立停頓的概念;此外,文本中若有清楚的語境,學習者更容易抓 到語句的重點,這時候再讓他們聽華語如何用停頓傳達出正確的信息,就能 夠強化他們的語感,進而修正先前的停頓方式,增進自己對韻律的掌握。而 關於停頓規則是否加入講解,研究者認為儘管這些規則繁複,但學習者都是 成人,傾向依據規則來學習,若有大方向的原則能使其更容易掌握在何處停 頓,因此不反對告訴學生停頓規則,但最重要的是告訴學生要在反覆練習中 察覺停頓意識,並了解母語者停在何處,而且是如何停頓。

總結本節,本論文為了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效益,幫助他們將學習延伸 至課後,培養其「帶著走」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方法上採用了策略教學,

除了增加更多練習機會,還能學到「怎麼學習」,這對於其未來的學習也很 有幫助;而停頓教學的材料方面,停頓教學必須要有聲音的刺激,搭配視覺 的輔助,提供學生聲學語圖是很好的參考,或是將停頓化為符號表現出來;

此外,朗讀的文本最好是有上下文的情境,更容易讓學生融入情景,才能清 楚了解為何在此停頓,為何如此停頓;對於成人學習者,也應適時適量提供

停頓的規則,使其更有所本;至於教學人數方面,則以小班為主,這有助於 教師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況,並給予適當的個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