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分析華語學習者在朗讀時的停頓偏誤,以探討學習華語停 頓上的問題,透過實驗語音工具分析,了解華語學習者停頓偏誤的情況,進 一步設計與實施兩週的策略教學,觀察學習者的停頓表現。本章概略介紹研 究動機,研究背景,並提出研究問題與範圍,最後解釋文章中相關專有名詞 的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學習華語的外國人常感到華語語音難以掌握,他們常被貼上「洋腔洋 調」的標籤,有些學生即便讀準了單詞,說出來的句子仍擺脫不了一口外國 腔,這帶給學習者不少的壓力和挫敗感。林熹(1990)指出這種現象的發生 原因是語音教學只局限於字音,忽略字音之外的語音現象,如重音、停頓、

語調等,導致產生許多「字正」,卻無法達到「腔圓」的學生。也因此,這 些超音段的研究也就十分重要。

研究者對其中一個面向──停頓特別有興趣。起因是自身的一段教學 經驗,有一次筆者參與某大學漢學系期末口語考試的評分,有一個學生朗讀 段落時,從頭到尾將整段材料一字一字地唸出,就如同機器人的語音;事實 上他每個字的聲韻調都發準確,但筆者與共同評分的老師都一致認為,該生 表現相當不流利,原因是這樣的韻律方式不像母語者;但令筆者奇怪的是該 名學生平常說華語的方式並非如此,只有在那次考試才那樣刻意地表現。

這個經驗引發了筆者對朗讀時停頓上的好奇;同時也使筆者發現,學 生對停頓的概念一無所知,也影響其對韻律的掌握,他們平常可能會用華語 表達想法,但朗讀一個段落時,卻不知道哪裡是適當的停頓,要用哪些方法 表現停頓。研究者身為華語教師,發現目前針對停頓教學十分稀少,然而口 語考試時卻常測驗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反映出教學上的不足,因此筆者認為 這樣的情況有必要改善,需要針對停頓來設計有效的教學。

綜合本節所述,本研究 試圖藉由學習者停頓偏誤的分析,了解學習者 在停頓上的難點,釐清該學什麼?又有什麼有用的學習對策來幫助他們有效 率的學習?

第二節 研究背景

本研究分析的主題為語音學領域中的停頓(pause),根據《語音學與音 系學辭典》的定義,停頓為「話語中的短暫中斷」,是一個人類的語言中很 自然的現象。但是這個簡單的概念,卻是近代心理語言學家具有高度興趣的 課題之一,他們認為停頓不只是補充說話的氣流,還能反映說話者內心狀態,

其研究是以母語者朗讀與自然說話的產出做為分析對象,探討停頓的種類、

位置、各種停頓出現的情況,以及背後的原因與功能(Goldman- Eisler, 1972),

而這些研究結果與討論也對第二語言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就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來看,關於停頓的討論包括學習者流利度的情 況、與母語者對比停頓差異、比較學習者朗讀母語與第二語的不同等研究

(Lennon,1990; Anderson-Hsieh, Janet & Venkatagiri, H. 1994; Johnson &

Moore, 1997; 沈君怡,1999)。這些研究關注的是外語學習者如何流利表達,

如何說出合乎像母語者般的語音,因此研究方法多採用量測停頓的頻率、長 度,以及統計各停頓位置出現的比率;而也有以說話形式的對比來探討對停 頓的影響。而為了使研究更能聚焦,本研究要分析的是在朗讀時的停頓。

也由於朗讀相當重視讀出正確的韻律(prosody),討論停頓與韻律則是 必要的。而深入研究之後發現,停頓是蘊含在韻律這個大單元之下,與重音 (stress)、音高(pitch)、語調(intonation)、音長(duration)同屬於超音段層次。

這些超音段現象的特質是無法從文字得知,但聽得見,感受得到,過去不太 受到重視,尤其是停頓由於沒有聲響,使其更容易被忽視;而當中停頓與節 奏(rhythm)的關係密切,尤其兩者都與音長有較大的關係。

關於超音段的討論,直到近年才逐漸在華語學習的領域中受到重視,

但相較於傳統聲母、韻母、聲調的研究仍有研究的空間;停頓研究在其中,

自然有限。儘管羅常培、王均(1957)的《普通語音學綱要》一書就提及停 頓這個語言現象,但它一直不是研究重心,因此停頓的討論可能依不同學者 的說法,有不同的範圍,有的將停頓與延長一起探討,並視為華語韻律的基 礎(吳潔敏、朱宏達,2001),有的將其視為節奏的支點(劉觀強,2007),

有的將停頓與重音當作語言情態的表現工具(毛世楨,2008),這表示這個 議題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知道的是停頓與韻律各要素彼此有互動的關係。此

外,也有透過大量長篇語音語料庫分析的研究發現(鄭秋豫,2001),發現 停頓是構成語流韻律的重要元素,此分析更與當前語音合成、辨識等議題有 直接的關係,也代表停頓研究是牽涉跨領域的討論。

而就華語為二語學習研究來說,針對停頓的研究寥寥可數,其內容大 多包括針對學習者停頓現象與偏誤的描述(陳默,2006;李芳蘭,2007;張 延成、徐曉霞,2013;朱川,2013);或是針對容易發生偏誤的句式加以研 究(王麗香、姜海陵,2011);綜述以上的這些研究雖然大致呈現了華語學 習者停頓偏誤,也提供一些教學建議,但對與母語者怎麼評價學習者的停頓、

發生原因與難點的分析都還有努力的空間。尤其許多論文只論「怎麼教」, 但卻不見教學應用上的實踐。目前除了陳慧君(2009)進行節律朗讀教學的 研究中,曾將停頓做為其中一課,其他都無實證上的研究。

綜述前論,筆者認為停頓既是華語語流韻律上的基礎,理應該列入學 習項目中,但目前教學現場上,不論師生都對停頓的概念一無所知。據此,

本論文將以母語者感知停頓為依據,針對個案進行學習者停頓偏誤的探討,

以深入陳述出這些偏誤所反映出的問題,並以此提出幾個原則性的建議,再 輔以一個教學應用的實例,透過該應用,考察停頓教學的可行性。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承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華語學習者朗讀時的停頓偏誤情 況,並據此設計相應的停頓策略教學,進而實施教學活動,並透過觀察華語 學習者的停頓情況的變化,了解停頓策略教學的成效。目的是希望提供學生 一個有效的自學方法,使其更能掌握華語停頓的技巧,也希望通過本論文,

使華語教師關注停頓這個議題,加以深化教學中朗讀的活動,以及韻律的學 習。

為了研究的針對性,本研究範圍也有所限制,主要有三:

其一是分析的方向,限定在位置與時長的觀察中,由於這兩個特徵與 停頓關係密切,而且是一般人容易感知的要素。這樣在教學上也能據此引導 學生學習正確的停頓;

其二是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本研究語言水平的設定為歐洲共同語言參

考架構中達 B1 的學生,由於考量到這類學生已有華語基礎,對基本發音的 掌握度也比初級學生佳,同時朗讀也需要漢字一定的識讀量,因此選擇這個 程度以上的學生,才能確保學生有一定輸出的能力。而歐洲語言框架標準達 B1,也就是學習時數達 360 小時的學習者(張莉萍,2011)。

其三為人數上的限制,由於研究時程與,本文採取以一個五人個案進 行分析,詳述其停頓表現,以及學習後的停頓發展,藉由小型且詳細的樣本,

做為未來更多語音韻律教學研究的參考。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停頓 (pause)

本文提到的停頓,指的是連續語流的間隔處,所謂的間隔是透過感知 而來,並採葉軍(2008)的說法,依據停頓的顯著程度分為一、二級,一級 最明顯,包括連續語音中出現的無聲現象,和無聲現象配合聲音延長的停頓;

二級則為單純由聲音延長來表現的停頓。

若以 Praat 語音工具分析,則選擇無聲現象達 0.1 秒以上的部分,停頓 前音節的加長來觀察;無聲現象是根據語圖中音強曲線為零的部分做為判斷 標準,輔以研究者之審聽。

二、 節奏 (rhythm)

本文採《語音學和音系學辭典》的解釋,在言語或詩歌中由突顯的要 素有規則地間斷出現所產生的知覺模式。這些要素可能是重音(如英語)、 音節(如西班牙語)、音拍(如日語)。

三、 語流韻律

據鄭秋豫(2007)提出的「語流韻律」指的是長篇口語敘述中整體的 高低旋律、拍子節奏、音強大小、停頓、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