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策略教學之準備與實施

第一節 制定與準備階段

本策略教學依據 Oxford(1990/2007)的模型來規劃,並將原本的八個步 驟減為六個步驟。改動的部分有兩個:第一是將原本的第三步驟「考慮策略 與語言教學的整合」併入第二步驟中的「選擇適當的策略」;第二是將原本 的第四步驟「考慮動機問題」併入第一步驟的「確定學習者的需求」以及第 五步驟的「準備教材與活動」當中。原因是 Oxford 所提出的模型是屬於學 習「策略」本身,而本文是針對停頓設計的策略教學,已將策略與語言教學 做一結合,故有所變動。Oxford 於書中也提到原本的模型是可以隨教學者 的安排而彈性運用,而本論文這樣調整是為了更能精簡原本的步驟,更符合 本教學的目標。

據此,研究者將六個步驟分成兩部分,一到三個步驟屬於制定與準備 階段,四到六步驟屬於實施與修正階段,則分別於第二、三、四節討論。停 頓策略教學的流程如下:

圖 五-1 停頓學習策略教學之設計步驟

一、 確定學習者的需求與可用的時間

如同第三章所述,本研究的五名個案都來自各個不同國家,來源皆是 在台灣的華語中心留學的學生,學習背景類似(在台灣留學前曾在本國或中 國學過),在台灣的學時也相近,所用的教材也相同,動機也一樣,都希望 提升自己語音的能力。

為了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策略,在學習者背景調查訪談中,

特別詢問他們目前使用哪些學習策略來練習語音,發現半數以上個案的策略 都是跟朋友練習中文,但其中 C 因為認識台灣人的機會較少,所以只能跟 外國朋友說話,但 C 會用手機軟體來輔助學習,或是透過反覆練習來記憶 詞彙、發音。至於學生偏向的學習型態(style),據研究者訪談之間地觀察,

全數個案都願意與他人互動,屬於較外向的學生,而且學習動機都很強,願 意為了學習付出時間與精力。其中 B.C.E 都是屬於自我要求較高,尤其是 B.C 會怕犯錯,並容易產生焦慮的學生。

訪談中也問到朗讀或口說中的難點,學生一致認為語流中的聲調是最 難掌握的部分,也都知道自己的發音或多或少有些缺點,但是學校的課卻沒 辦法有改善的機會,因此希望藉由小班或一對一的方式,有更多練習的機會。

最後,研究者也問他們對自己目前設定學華語的目標是什麼,A 希望自己可 以不要因發音問題而有溝通上的障礙,C 則是希望口音不要那麼重。同時,

每位學生都希望能說得更流利。

至於個案可用的時間,由於這五位都是華語中心的學生,根據研究者 的了解,課堂中老師通常會指派許多功課、小考、口頭報告,學生也常為了 這些任務積極準備,花費不少心力,其中三位之後還要參加華語水平考試。

為了避免造成學生的負擔,策略教學進行的時間以大家都能接受的兩週為訓 練期,藉由三次的教學,引導個案運用並熟悉策略來學習停頓。

二、 選擇適當策略運用於停頓學習

(一) 策略目標

根據前一章的分析結果,筆者發現個案在停頓上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詞內部的停頓,二是特定句式的停頓偏誤,三是拖長音節的發聲方式導 致語速過慢。在選擇適當策略之前,研究者先針對這三個問題設定教學中的 策略目標,以確保策略能對症下藥,如表五-1:

表 五-1 個案偏誤問題與學習策略目標

研究者認為詞內部屬於母語者最敏銳的偏誤,也是最容易產生溝通障 礙的部分,因此應該最先解決,其目標是避免學習者停在詞內部;第二個是 特定句式的偏誤,由於這是五位個案皆有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團體教學最 為合適,而目標就是使個案正確掌握特定句式的停頓原則;第三是針對個案 音節不當拖長的問題來談,這部分的個別差異較大,A.D 的語速過慢,幾乎 每個字都拖得很長,不僅給人一字一頓的印象,也給人不流利的感覺,而 B.C.E 的語速雖正常,但缺乏中文的節奏感,有些詞組或句式不該延長卻延 長而造成偏誤,因此這部分的目標訂為改善學習者拖長音節說話的朗讀習慣,

並且幫助他們建立類似母語者的節奏感。

(二)策略選擇

透過第四章第五節的調查,發現這些問題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第一,

個案停頓偏誤問題 整體策略目標

詞內部的停頓 避免學習者停在詞內部

特定句式的停頓偏誤 正確掌握特定句式的停頓原則

音節不當拖長 建立母語者節奏感

個案可能因為漢字認讀能力不足,或是無法即時從連寫的中文段落斷詞、斷

對漢字的 (echo method)6複習、學習新詞 時,利用聲音記住訊息,每聽一

以上這些策略涵蓋的內容包括 Oxford(1990/2007)所提到的直接與間接 策略,也就是透過直接教學停頓(如圈出詞彙與句式、分析何處該停不該停)

以及輔助語言學習的間接策略(如請學生專注於練習、同儕之間的經驗分享), 解決前一章分析出的問題。儘管這些策略看似針對不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 目的,但是其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它們可以互相配合、支援,也有彼此的先 後性,本研究便將其一整套訓練停頓的策略教學。

首先,為了使這些個案能更快進入學習軌道,研究者一開始先向學生 解釋參與該活動的目的,使其明白經訓練後,他們能說得更像母語者,不僅 更加流利,而且能提升語音、閱讀上的能力,第二章第三節提到,這樣的策 略運用了後設認知策略,有助於引導個案走往正確方向。

進入正題後,先請學生閱讀文本,圈出學過的詞,若有生詞應該查閱 字典,以了解意思與發音;再說明圈出的部分是絕對不可以停頓的。

接著播放母語者的音檔,要求學生專注聆聽,並將注意力放在「停頓」

上,感知到時用「|」劃記。做完之後,與相鄰的同學互相對照,然後由老 師提供參考答案並逐一說明停頓的位置、方式與意義。在此,最需要向學生 強調的是,停頓與否首重語義,並非每個字、每個詞彙都停,母語者念短句 時往往不停頓,長句也不超過兩個,而且很少有單音節後的長停頓,例如:

「我|住校」;而基礎的原則就是標點符號可以停,句內的停頓不宜過多,

得停在不同意群間的邊界,常見的是在副詞之後;另外也要提醒學生停頓不 只是聲音的嘎然中止,也包括延長的表現方式,像單音節若成一個單位時,

可用延長的方式表現,或是劃入位置與意義相近的組塊。這個步驟應反覆練 習,直到清楚聽出停頓的位置,包括無聲段、延長段。

下一步驟則為教師的領讀、學生跟讀,由雙音節、三、四音節詞彙,

到篇章短句、長句,再到段落,要領如同朱川(2013)所提到:「若教師領 讀時,每一次只跨越一個停頓區間,然後逐漸擴大」,過程中學生務必揣摩 教師的發音細節;老師在小單位的訓練時就該注意音節組合產生的語流音變,

讓學生了解如果字與字間若分開來念,非但相當不自然,而且造成聽者理解 的困難;穩固了雙音節後再擴展至短語、固定句式,在此教師得注意自己在 領讀時的停頓必須以同樣意義做為一單位,不能造成誤導,舉例來說:「也

告訴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該句,第一應先練習「告訴」該雙音節,再練習 將「告訴我」三音節一塊說。而長句乃至段落的停頓,則必須配合該句該段 所傳達的大意來決定,教師可以藉由同一句子不同的念法告訴學生每種停頓 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這個層次的停頓與否,是受到篇章上層信息的制約(鄭 秋豫,2008),也因此在朗讀之前,應該做好朗讀的計畫,確認何處停頓適 當,何處延長恰當(陳慧君,2009);除此之外,每個單位的練習可透過加 快語速,增加練習的難度以及強化效果。上課練習之外,學生課後可以透過 回音法記憶詞彙與詞組,運用跟述法模仿、誦讀整句,另外也可以錄音,自 我評估表現,或是請母語者給予回饋。

該套策略步驟背後的原理,是由認知學習的角度出發,先引導學生將 注意力放在停頓上,並從知覺上(聽覺、視覺)讓學生去感受華語的停頓是 在哪裡呈現、如何呈現;讓學生透過參與活動的過程,對比自身經驗,去擴 充或修正大腦認知,並逐漸形塑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 Oxford, 1990/2007;

毛世楨,2004)。筆者認為要能朗讀出正確的節奏感,「專注聆聽」是一個重 要的策略,能聽出來才能做為口說的基礎;此外,就研究者的觀察,個案朗 讀時並未注重自己的停頓,單純依據呼吸量、自我感覺下的華語停頓方式或 母語韻律節奏,因此訓練學生對聲音的察覺十分重要;而且這樣的聽並非只 是一般的聽,而是有關注焦點的聽-針對母語者的停頓來聽。

三、 準備教材與活動

確定策略之後,便要針對「教學內容」、「教材選擇」、「活動設計」的 基礎上討論。

(一)教學內容

實際教學部分,研究者認為不需要將一條一條的規則逐一告訴學生,

因為可停、不可停的規則太過繁瑣,這樣的教學成效恐怕不彰,因此掌握大 原則,藉由以上策略的反覆操練建立母語者節奏感為本研究教學主軸。而所 謂的大原則是以語義為依歸,將同樣意義的部分視為一個單位,停頓只能停 在這些單位間,而且一個句子不宜過多,正常的情況下四五個音節停頓一次 即可(朱川,2013:240)。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研究者將文獻中的眾多

規則歸納出簡單的可停規則表,如下:

表 五-3 句內可停頓位置規則 修飾語後,尤其是時間副詞

表 五-3 句內可停頓位置規則 修飾語後,尤其是時間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