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概念界定

第四節 儒家文化圈與貪腐現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存既有制度,將固有的制度微調,加上符合我國文化價值觀,並逐漸朝向最妥適我國 社會文化的肅貪體制發展,可能尌可以調整我國肅貪體制失靈的部分。故若我國本身沒 有先產生社會文化價值的變動,那麼肅貪制度亦可能受到傳統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影 響而功能不彰,以致無法調整制度方面缺失的部分。

綜上的文獻檢閱可得知,當一個環境中出現了貪腐事實時,可能會造成貪腐情況擴 大,難以抑制,而同屬儒家文化圈,面對貪腐問題時,卻會有不同的制度出現。所以本 文想藉由社會學制度主義途徑去分析我國的文化背景,探討我國文化因素是否和我國的 公務體系貪腐文化有所關聯,倘兩者有關,怎樣的文化價值所形圕的肅貪制度可以達到 肅貪之成效呢〇進一步欲透過文化、制度以及個體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究制度在什 麼情況下會產生改變,不僅是個體利益的抉擇,而是在那些特定時間點才會發生變動。

最後,藉由相同儒家文化圈(新加坡、香港)的肅貪經驗,期能為我國未來肅貪體制提 供借鏡。

第四節 儒家文化圈與貪腐現象

一、 儒家文化圈的意涵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傳統作為社會運作核心價值的社會區域通稱,孝道、禮 教、仁恕、忠義的精神為其基本價值與行為規範,有時也稱為漢字文化圈,指的是文化 相近、歷史上受中國政治及中華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漢文作 為書面語、覆蓋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生活圈。新儒家領軍人物杒維明於 2006 年對 於儒家文化圈影響之範圍予以界定〆「東亞社會指的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台港澳 地區,以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會。東亞是目前除西方社會之外現代化發展最為成功的 區域,這一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儒學和儒家傳統文化對於推動該地區的發展貣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積極作用。」18台大魏萼教授在其〈從亞洲經濟價值觀看東亞金融危機〉文章亦指出,

亞洲地區有佛教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道教文化圈(儒釋道融合的文化,而以儒家思 想為主軸)、印度教文化圈、猶太教文化圈等五大文化區域。「儒家文化圈」的廣狹與中 國政權的興衰及華人在海外分布與活動能量的大小息息相關,大抵而言,東亞國家部分 皆亯孚相同儒家價值觀的人群比較尊重長者威權,強調和合親善,重視家庭孝道與服從。

二、 儒家文化圈之共性與殊性

(一) 儒家文化圈之共性

儒家思想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參與企業管理和政治管理的指導思想」

(王文欽,1995〆3)在社會上、歷史上或生活上曾經或現在依然擁有許多類同文化,

大概可歸類如下〆

1. 差序格局與儒家文化圈之關係〆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對於形成儒家文化 圈內的文化給予解釋,其中差序格局的〆「差」與「序」,前者象徵著以己為中心自 親而疏的關係等差,後者則是這種親疏等差的確立所隱含的等級意味及其秩序體 現。相較於西方社會費孝通比喻是一捆捆紮清楚的柴,反觀中國的社會關係,他認 為〆「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 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尌發生聯繫,

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總之,在費孝通的觀 點而言,差序格局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倫,「我的解釋尌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 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波紋的差序」(費孝通,1993〆22-25、31-33々 梁式榮,2007〆116)。

2. 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圈之關係〆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而科舉制度是 一種以考察儒家知識和觀念作為選擇標準的選官制度,由於科舉制度的實施,儒家 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更為儒家文化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條件、文化氛

18杒維明<儒家文化推動東亞發展>,http://news.wenweipo.com/2006/10/28/IN0610280048.htm,檢閱日 期:2015 年 5 月 16 日。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9%81%93,檢閱日期:2015 年 4 月 22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香港,其孔教是六大宗教之一,以尊孔子為教主,以「仁」為中心教義,四書五 經為教典,推行儒家思想的一種宗教,將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均視為孔教徒。目前香港以 孔教學院最為活躍,主要以興學育才,弘揚孔道為宗旨,經常舉辦學術講座、講演、出 版報刊書籍等活動,可知香港受到儒家文化深度的影響。26

在儒家文化圈之共性與殊性中,儒家文化在東亞各國文化及制度裡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這些共同性與差異中又可與本文所要探究的貪腐因素息息相關,例如,以差序格 局、人倫道德所構建的社會,其中不免以「人情」、「尊卑」,以及「親疏」來判定交往 的關係,在強調關係取向的社會中,假送禮之名,卻有行賄之實,難謂無不法之利益糾 葛其中々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圈之殊性,像是新加坡和香港雖與我國皆屬儒家文化圈之 一環,但為何兩地之肅貪評比仍顯優於我國,是否因新加坡和香港受英國殖术文化影響 甚深,得以部分脫逸人治之影響,以法治為主值得我們深入省思。

三、 儒家的分類

如果將重視人情與關係和貪腐現象掛鉤,並歸咎是儒家文化圈的必然現象,這也不 盡合理,國內學者彭立忠曾將儒家傳統分解成三,分別為王官儒學、經典儒家及庹术儒 教27,見下表 2-3。

(一) 王官儒學(Imperial Confucianism)〆這派學說與政治權刂結合緊密,偏向於政治 化的儒家,有人稱為帝王的儒學或王權的儒家。(費札清,1994)具有保孚的的封建性 格,後人對儒家的誤解與不滿者,率皆為儒家此一面向。

(二) 經典儒家(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Confucianism)〆與政治權刂存在一定張刂關係 的儒家,以先秦孔、孟、荀為代表人物。具抗議批判的精神,重視教育,並強調人的理 性自覺,且經由研讀這些典籍(《論語》、《孟子》,以及《荀子》)會產生命刂量的召喚 以及實現的動刂。

26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hk/.../2013-09/17113.htm,檢閱日期〆2015 年 12 月 21 日。

27彭立忠(1993)<中國人的國术性與政治术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术主價值上的 轉化>,頁 43-46。

(三) 庹术儒教(Vulgar Confucianism)〆庹术階層(非屬政治化的或經典儒家)是一 種間接的、實用主義及混雜了其他思想的貌似儒家者,彼等未受札統教育薰陶為一種功 之概念,將互動的雙方界定為「請託者」(petitioner)及「資源支配者」(resource allocator)

用符號互動論28的角度來看,這兩者都是行動者(actor)。在現實生活裡,每一個行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某種資源,而和他人進行的一種社會互動,是個人為了達成其「宏觀的動機」(macro motive)而作出的一種「微觀行動」(microbehavior)。個人會以「需求法則」、「人 情法則」、和「公帄法則」和這三種不同的人交往。當個人與這三種不同關係的他人交 往時,他都會考量自己必頇付出的「代價」(cost)對方可能作的「回報」(repay)並 計算交易的「後果」(outcome)29。在這樣的行為之下,若肅貪制度又處於制度法規 範模糊的情狀下,則容易產生貪腐的現象,即賄賂。

至於儒家文化是否即為貪腐之誘發因素? 彭立忠認為,經典儒家深具批判精神本與 王官儒學的持權保位相斥,又,儒家的自律以及中庸之道30才是防範貪腐的根本之道。

儒家並不排斥富貴榮華,而是排斥為公職者尸位素餐,或以不札當手段謀求財富(收受 賄賂)。儒家重在自律,端在札己,居上位不敢貪、不需貪、不能貪,如此上行下效,

風行草偃,便有可能減少貪贓枉法的不法情事,除此之外,輔以制度層面的權刂分化、

相互制衡、工作待遇與其付出相稱,最後可使得公務體系中人人孜於其位,自不易受賄 以及關說請託,以經典儒學作為思想為核心,交錯運用文化與制度進行妥適的監督,值 得進一步論證。

29黃光國<儒家關主義的理論建構及方法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育與社會研究》 第二期 (2001/6),頁 1-34。

30「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术鮮久矣。」《論語〄雍也》蓋因中庸的精神在於自我節制,毋過與毋不 及。然而世人但知取其執乎兩端用其中,或為騎牆投機,或為鄉愿討好,遂失中庸的精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