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優勢及復原力

在李淑媚(2014)碩士論文中指出在精神復健實務中,較常使 用到的是復元(Recovery)概念,「復元」一詞有「恢復元氣,從 頭開始」的意思,而「元」字亦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

「復元」強調「元氣」的概念,指的是過程中萌生與生命力的再現,

帶來正面的結果。「復元」不只衡量康復者是否回復原來的狀況(復 原),更著重的是個人的經歷與成長(新生精神康復會,2014)。

「復元」是個人改變其態度、價值、感受、目標、技巧或角色 的一種深沉且獨特的過程。它是讓生命可以具有希望,且可以獲得 滿足和產生貢獻的一種生活方法。它帶來並發展出新的生命意義及 生活目標,可以使個人超越精神障礙(或其他身心社會的傷害或障 礙)所引起的苦難或痛楚(Anthony,2000)。由此可見,「復元」是 一連續但是非線性的複雜演變歷程,在痛苦與困厄的經驗或超越過 程中,定有抗拒或挫折。

復元乃指個人在生命存在和日常生活調適中,其整體的自我認 知評估,隨時隨處可以揭示全然的和正向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

和主觀良好的感受(subjectivewell-being);復元的過程可能涉及復 健服務的使用,復健服務可以成為促進以復元為導向的工作模式

(宋麗玉,2005)。

Song 及 Shih(2009)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 15 位精障者,

20 資料來源:Song & Shih(2009)

因此,個人的復元並非靜態的歷程而是動態不斷來來回回的過

21

程,復元意旨個人從過往動盪不安自我邁向穩定自信成長的狀態,

因此本研究為將復元(Recovery)與復原力(resilience)的意涵作 為區隔,故將「復元(Recovery)」定義為不僅只回復個人原先面 貌,更著重個人在此過程中的經歷與成長帶來正向的結果。

二、復原力

(一)起源-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提出兩個假定:一是有能力生活的人一定有能力 運用與發展自己的潛能,並且獲取資源;二是人類行為大多取 決於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胡中宜,2014)。優勢觀點社會工作 以案主及其生態環境之優勢為根據,再據此回過頭來克服案主 所面臨之困境與解決其問題。案主的優勢乃存在於其個人過去 歷史、直接的社會環境、社會整體、個人特質的融合、案主面

臨的挑戰、案主賦予其經驗和情況的意義(胡中宜,2014)。

優勢觀點模式之內涵並非是全新的,乃是將社會工作過去 擁抱和宣稱的價值原則具體實踐。優勢觀點模式強調助人的歷 程中狹隘地關注個人的病理障礙只會阻礙個人發掘優勢,唯有 肯定人類內在的智慧與蛻變能力及環境的力量,才有機會看到 個體的改變(宋麗玉、施教裕,2009)。

優點模式發揮了整合和具體化社會工作奉行的價值原 則,引導此專業回到正確的軌道,其終極目標:「復元」。優點 模式的興起即是由病理典範轉向,自一個不同以往的角度看待 案主,他提供一個架構協助社工員揭開人們本身擁有的優勢和 權能,以創造性的方法借力(優勢)使力(功能),而非聚焦 在案主的缺失和修復(Rapp and Goscha,2006)。

(二)定義

22 Garmezy(1990)

引 自 暴 力 的

Egeland、Carlson 和 Sroufe(1993)

引 自 破 繭 而

23

Luthar(2003)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 Finding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

復 原 力 是 一 個 動態過程 引領去正向的適應,甚至 在逆境的脈絡中。

(引領正向適應)

Walsh(2003) Family Resilience:

復 原 力 是 指 從 破壞生命 挑 戰 中 抵 抗 與 振作的能

24

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

力。

25

26

27

之能力或是特質。

( 面 臨 創 傷 快 速適應能 力)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綜上,許多文獻對於復原力的定義大致都離不開是一種維持 正向適應過程的能力,其共通點為復原力的產生皆從個人所面臨 到挫折與苦難影響其發展出這些挑戰與抵抗的能力,因為這些創 傷經驗,使得他們發展出某些個人特質去面對與挑戰,並透過這 樣的力量引領他們邁向正向的適應過程。而較不同的地方是,

Egeland、Carlson 和 Sroufe(1993)對於復原力的定義更重視個人 感受,強調個人在這樣的逆境脈絡中是主動參與的行動者,因為 在復元的過程中個人會因此產生勝任感與採取持續的行動,促使 個人在面對問題同時較能彈性、主動求助的行為取代過往的問題 解決方式;而白倩如(2012)對於復原力的定義,更加入環境因 素,提到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保護因子能使個體得以克服 壓力而緩衝負面影響;在 Siebert(2008)所對復原力的定義則是 強調個人在遭遇不幸後能回到原先正常未受影響時狀態的一種能 力,僅片面的強調回復過往原先狀態,與他人所強調邁向正向適 應及個人主動爭取力量有所區別。

本研究較偏重 Saleebey(2005)對於復原力的定義:「復原力 是一個過程,持續的成長與能力、知識、洞察力提昇,優點是透 過看見需求及世界的挑戰中發展。」以及宋麗玉、施教裕(2009)

對復原力定義:「復原力乃是個人發展歷程中逐漸成熟的內在能 力,它也是一種復元過程的助力,達到協助個人在創傷中獲得療

28

癒,維持身心、社會和靈性的完整性。」,兩者對於復原力相較於 它者來說並不關注在個人對負面影響對抗與挑戰,較強調個人在 其中持續成長與發展,復原力不僅只是像 Siebert(2008)所定義 恢復過去原先狀態,也不是對抗這些挫折所做的頑強抵抗,強硬 的去對抗,而是個人在過往所受的創傷經驗中不斷的修復與修 正,並在過往的逆境經驗中獲得療癒,使得過去這些經驗成為個 人的助瀾,故因本研究宗旨係為探究這些曾經受過貧困經驗之受 助者成為助人者的歷程探討,這些曾受困的經歷亦作為社會工作 者的成長經驗,相較於某些受創經歷來說較不帶有強烈的負面意 象,且在成為助人者過程中除了自己本身的復元,更帶有對其他 人復元助人意旨作為工作使命,在宋麗玉、施教裕(2009)對復 原力定義更較 Saleebey(2005)所對復原力的定義有更全面向復 元,故採用宋麗玉、施教裕(2009)對復原力定義作為本研究探 討復原力定義概念。

三、復原力中的正向價值

復原力的研究多聚焦在保護因子的探討,了解有哪些保護因子 和復原力的正向適應結果有相當關聯。保護因子係指幫助個體調節 或緩和逆境的傷害、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或增加正向適應結果的 心理社會資源,可分為內在保護因子與外在保護因子兩個系統。

沈瓊桃(2010)的研究中指出:學者 Garmezy、Masten 和 Tellegen

(1984)認為保護因子的運作是透過三種不同的機制,分別是:

補償、挑戰、與免疫模式。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有的能 力或特質;外在保護因子則是個體在家庭或社會環境中所擁有的 資源(Garmezy,1985; Werner,& Smith,1982)。Garmezy(1993)分類 這些保護因子影響分為三類:個人能力、家庭角色、額外的支持。

29

而 Rutter(1990,1993,1995)進一步地歸納出八項保護機制以說明保 護因子如何增進復原力。保護因子的運作機制包括:減低危險的 影響;減少危機的連鎖反應;建立與維持自尊和自我效能;開展 新機會;減少對危機的敏感度;增進正向的連鎖反應;抗衡危機 影響的正向補償經驗;正向解讀負面事件。

在 Werner 和 Smith(1982)的縱貫性研究亦顯示,處於高風險 環境的兒童青少年(例如:貧窮、家庭不穩定、父母有精神疾病 等),在長大之後,有三分之一的人適應良好,因為他們具備內在 控制力、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成就取向的態度、家庭的支持與 非正式資源的支持(例如:朋友、老師)等保護因子。因著保護 因子所產生的復原力,似乎可以減緩家庭暴力所帶來的負面影 響,並幫助青年正向地因應有暴力相隨的成長歷程。

探討不同的逆境,或是使用不同的正向適應指標,可能會發 現不同的保護因子的研究成果。常欣怡和宋麗玉(2007)總合整 理國內學者對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結果,歸納出一些共同的保護 因子,包括:具正向自我價值、紓解情緒的能力、社交能力、獨 立能力、具有問題解決能力與同理心,家庭的支持與期待、同儕 支持、老師的鼓勵、學校支持、宗教支持等。

復原力是可塑性(plasticity)的一種型態,可塑性是為了適應 而改變的潛力,因此復原力乃是個人發展歷程中逐漸成熟的內在能 力,它也是一種復元過程的助力,達到協助個人在創傷中獲得療 癒,維持身心、社會和靈性的完整性(宋麗玉、施教裕,2009)。

在家庭組織中,復原力帶來對彈性結構上的支持、連結(和諧)與 社會及經濟上的資源。

在胡中宜(2014)的研究中發現因原生家庭環境無法給予安置

30

兒童安全的環境,反而激勵個案在艱困的環境中形塑出獨立自主的 習慣,養成不服輸的特質,提高自我肯定與自我價值。自我控制與 要求相當重要,個案是否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做出選擇,以及 按部就班地鞭策自己達成目標,影響著其離院後生活品質與未來發 展。因為有危機意識,他才可以去找目標。

而陳怡芳、林怡君、胡中宜(2014)「復原力增進方案在少女 安置機構之應用與反思」亦總結了復原力增進方案的介入領域與 輔導成效:1.社會網絡與無條件接納是復原力增進的基礎,也是強 化「我有」的關鍵因子。2.發現生活秩序與生命意義的能力。3.

社交技巧與解決問題的技能。4.自尊與其他領域都有關係。5.幽 默:常欣怡(2012)的研究指出復原力與憂鬱傾向呈現負相關,

增進復原力將有效減少安置個案憂鬱情緒,使其更積極面對生活 困境。

綜上,復原力能調適個人在面對困境中適應,也因此帶來了許

綜上,復原力能調適個人在面對困境中適應,也因此帶來了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