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結論

一、貧窮經驗的詮釋

根據 Lesisering & Leibfriend 所述,貧窮動態的生命歷程觀點指 涉四個原則,在對於這些受訪者根據個人本身貧窮經驗論述而言,

分別以這四個原則分述如下:

(一)貧窮以短暫形式出現(個人生命歷程中的某個事件)

在此次受訪者經歷貧窮的經驗中,皆有一些重大事件致 使家中經濟限困,如:小琪父母生病、凱凱與安安父親欠債 等等,讓原本經濟小康的家庭跌入貧窮,但這樣貧窮經驗不 算太長,常又會因為某些事件脫離貧窮,如阿樺成年後工作 能夠自給自足、小婷與阿民的哥哥進入職場等。這些受訪者 的貧窮經驗並不會太長,且大都是因為某個生命事件致使家 中經濟陷困。

(二)窮人是一個天生的行動取向者

當家庭因為某些毫無預期事件致使經濟陷困,家庭中的 成員也並非滯足不前、畫地自限,在前章研究發現可以看出,

有許多家庭雖然經濟上無法像他人一樣,但這些家庭也從中

117

去發展自己一套的因應方式去對抗貧窮,如:小婷表示媽媽 能夠有效的運用資源、安安也能夠去找尋相關補助去負擔經 濟壓力。

(三)貧窮經驗視為短暫的處境與潛在風險不受限社會底層

小琪、阿樺與小婷皆表示自己對於自己取得低收入戶這 個身分並不感覺到受社會到烙印影響,反倒是因為有了這個 福利身分讓他們覺得不會有這麼大的經濟壓力,這樣的貧窮 經驗對於小琪跟小婷而言他們只是現階段需要幫助,並不意 味因為這樣的身分感受到自己被標籤。但也不是所有受訪者 皆跟小婷與小琪想法一樣,安安、凱凱及佳佳在回溯過去的 貧窮經驗時確實有感受到被標籤的不舒服,或許是因為個人 對過去受助經驗的感受不同,才會有對這樣經驗與身分有其 不同的想法。

(四)貧窮和生命歷程中事件和轉折有關,窮人在其傳記的目標與 行動取向去因應貧窮處境

在凱凱的訪談中凱凱提到他覺得貧窮跟他父親的生病過 世有關係,因為如果他父親沒有這樣的話他們家可能也不會 陷入貧窮,雖然對凱凱來說貧窮是一個對自己的限制,但也 是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讓凱凱能比其他人更早的思考自己未來 的目標,並努力的朝向目標前進。作為一個行動者,個人對 於貧窮經驗的因應並不相同,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們皆是一個 主動積極的行動者,了解家中的狀況,並透過自身的努力去 因應這樣不利的處境。

從上述可以了解貧窮經驗大都受到個人和家庭在生命中遭遇 的重要事件所影響,但家庭及個人也絕非坐以待斃,他們是其中的

118

行動者,透過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去克服所面臨的貧窮困境,並從中 去思索自己在其中定位,發展相關因應的能力去更加茁壯及成長。

二、個人優勢發展

然而這些貧困經驗也並非對這些受訪者本身沒有任何影響,彭 淑華(2006)指出經濟不安全影響教養、住居、社會人際關係與身 心適應,也影響子女認知學習能力、學業成就及身心適應。貧窮成 人因經濟不佳而產生心理壓力,覺得沒有安全感,在人際關係面 向,也常因為必須跟親朋好友支援,到最後人際關係上疏離,在子 女教養方面,也常因工作負荷增加子女教養上的困難。

在前章的研究發現中,亦也不約而同發現這些受訪者因過去經 驗所受到影響,雖然如此,在 Werner 和 Smith(1982)的縱貫性研 究亦顯示,處於高風險環境的兒童青少年(例如:貧窮、家庭不穩 定、父母有精神疾病等),在長大之後,有三分之一的人適應良好,

因為他們具備內在控制力、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成就取向的態 度、家庭的支持與非正式資源的支持(例如:朋友、老師)等保護 因子。因著保護因子所產生的復原力,似乎可以減緩家庭暴力所帶 來的負面影響,並幫助青年正向地因應有暴力相隨的成長歷程。但 亦也從其中所具有的優勢去讓他們對於這類的負面影響並沒有這 麼強烈,反倒是成為他們助力,讓他們勇往直前的堅持下去。

(一)貧窮經驗影響 1. 自卑(沒自信)

對於小琪來說,因為國中念的是名門女校,比較其他同 學家庭經濟狀況皆不錯,讓自己感到不足,小琪的好強也是 因為為了掩飾自己跟他人比較上不足;而安安因為自己過往 申請低收入戶經驗不佳,認為自己與他們不同,而對自己身

119

分感到自卑;阿樺則是一直無法得到母親的認同而感到沒自 信;凱凱對於低收入戶的標籤一直很在意,即使脫離貧窮仍 會感受到他人看不起。但在這個面向佳佳及小婷與阿民較沒 有這樣的影響。

2. 較少人際關係交往

在人際關係這個面向,小琪認為因為要打工,所以沒有 閒暇的時間去經營自己的人際圈;凱凱也認為大學為了支應 生活打工錯過了許多與他們外出玩樂的時間,貧窮經驗也帶 來了自己一些面向上的限制。但對於安安、阿樺、佳佳及小 婷與阿民,較無這方面的困擾,對於他們來說,仍能夠有自 己的朋友圈,互相支持與打氣。

3. 和家人關係疏離

阿樺談論到以前母親管自己很嚴,所以讓他現在與母親 仍有距離感,小琪亦提到繼父對自己過往的嚴苛,雖然對其 有距離,但他不覺得繼父不愛他,凱凱認為自己的父母親很 不公平,現在仍對母親有怨懟,或許是因為家庭狀況的關 係,主要生計者為了維持一個家無心對子女照顧,亦也造成 孩子與父母疏離的狀況。但對於安安、小婷而言,因為家中 經濟關係,彼此相依為命,反倒是關係更為緊密,而阿民則 是將自己退居於中間人的關係,協調家中的衝突,作為一個 順從的角色。

4. 標籤化

貧困經驗所取得的福利身分對於安安、凱凱及佳佳來說 確實是個標籤的烙印,或許是過往的受助經驗讓他們感受到 被人標籤,但對於小琪、阿樺及小婷與阿民來說,他們並沒

120

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反倒是覺得這樣的補助身分對他們來說 能夠紓緩家中的經濟壓力,不致於讓他們家人這麼辛苦的承 受一切負擔。

(二)個人具有優勢

1. 正式資源及非正式資源

對於所有受訪者來說,這些受訪者本身的家庭就是其優 勢資源,像是阿樺及小婷與阿民的媽媽,面臨這樣的經濟困 境仍一肩扛起,讓阿樺與小婷在過往並未感受到極大的經濟 壓力,小琪、安安、凱凱及佳佳的家人也努力的讓他們能夠 過好生活。另外比起正式資源帶來僅經濟上的幫助,受訪者 對於非正式資源之基金會補助更為受益良多,因為不僅只是 在金錢上獲得紓困,更有許多的重要他人指引著他們人生的 方向,如:小婷因為過往這些社工老師的關係讓自己也成為 一位助人工作者。更應證了陳柯玫、王德睦、呂朝賢(2011)

在研究中提及非正式的資源網絡(親友資源)對於減緩家庭 經濟困境較有助益,多數家庭會尋求非正式資源以因應貧困 生活,可見非正式資源網絡仍是家庭重要的社會資本。

2. 個人特質及信念

在這些受訪者中不約而同的發現一個特質,也就是在學 業成績上有一定表現,亦或是努力奮發向上的精神,小琪、

阿樺、佳佳及小婷皆對自己成績有一定的要求,他們皆用成 績課業表現去呈現給他人他們有一定的能力,透過這樣的要 求因而去掩飾過往貧窮經驗的部分,至於安安與凱凱雖然在 課業成績上並無要求刻意的表現,但在訪談中亦可以發現他 們面對人生態度上的積極及勇於嘗試讓他們突破這些限

121

制。本研究唯一的男性受訪者阿民較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則是 逆來順受,這樣的個性也讓他能夠適應這樣經驗上的衝突,

扮演好自己原先角色並成為他人的協調者。

3. 復原力展現

每個人因應自己本身所面臨到的壓力事件不同,所長出 的復原力也不盡相同,小琪的復原力是因為過往的挫折經 驗,因為一次的轉學考讓自己又重新找回對自己的自信,小 琪認為要為自己的活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到自信;安安則是因 為過往不堪回憶認為要對過去無法忘懷的事情放下,才有辦 法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安安透過理解自 己內心進而去理會包容他人;而阿樺則是理解到自己過去的 沒自信是源自於希望大家的喜歡,但他要學會去成為做那個 自己喜歡的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照顧他人的社會工作角色;

凱凱則是對過去自己貧窮經驗重新做一個反思與詮釋,不再 用負面的想法去思考自己過往的歷程,而從中修復自己;佳 佳及阿民認為在這樣的受助經驗中,透過自己助人的角色來 肯定自己,也讓他感受到助人價值的意義;小婷則是更加清 楚自己所追求的方向,並透過其樂觀正向的特質勇往直前。

三、自助助人:復原力延續

曾仁杰(2014)博士論文論述到優勢觀點的復元作用是雙向 的,因此稱為「雙向復元」。優點模式不只過程是分享的,結果也是 雙向的。當優勢的視野開啟時,自然而然就接納了案主,也自然而 然就讓案主參與,甚至讓案主主導,而案主自然而然就展現了主體 性,然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自然而然就得以彰顯。而 「雙向復元」,

曾仁杰(2014)博士論文論述到優勢觀點的復元作用是雙向 的,因此稱為「雙向復元」。優點模式不只過程是分享的,結果也是 雙向的。當優勢的視野開啟時,自然而然就接納了案主,也自然而 然就讓案主參與,甚至讓案主主導,而案主自然而然就展現了主體 性,然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自然而然就得以彰顯。而 「雙向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