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貧窮的因應

面對貧窮所造成的風險因子,透過個人及家庭本身及社會資源中 所具有的資源因而發展出個人復原力去因應貧窮中風險因子所引發的 危機,本節就個人及家庭對於風險因子因應優勢面向簡單分類為兩大 類做探討,分別為社會網絡及個人與家庭本身優勢,藉此了解透過這 些優勢力量將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影響與改變。

一、社會網絡

陳柯玫、王德睦、呂朝賢(2011)在研究中提及當家庭面臨經 濟困境時,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會影響其困境惡化與求助家扶的 程度,而影響社會資本多寡的因素則和家庭的網絡關係大小、家庭 運用網絡資源的能力有關。

家庭運用關係網絡的能力愈高,愈能減緩突發生命事件對家庭 造成的衝擊。進一步分析,非正式的資源網絡(親友資源)對於減 緩家庭經濟困境較有助益,多數家庭會尋求非正式資源以因應貧困 生活,可見非正式資源網絡仍是家庭重要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支 持對於遭遇困難或壓力的女性單親家長的社會生活適應,具有緩衝

17

及減壓的作用。家庭與外在環境、社會制度的互動會影響其資源的 擴展和取得程度,適當的資源挹注有助於減緩貧窮造成的衝擊。換 言之,社會資源對家庭經濟困境具有一定程度的緩衝(buffer)效 果(陳柯玫、王德睦、呂朝賢,2011)。

蔡明璋、倪家欣(2010)在研究中亦指出擁有較佳的社會支持 網絡的貧窮家庭,較能維持日常生活的需求,避免陷入更惡劣的經 濟困境,進而使家庭有機會脫離貧困。社會支持的狀況反應著貧窮 家庭的社會生活處境,貧窮家庭可親近的社會資源有利於貧戶取得 生活與需求的相關資訊,減輕生活的壓力,獲得心靈方面的安適。

對於缺乏經濟資產的社會底層階級,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顯得更為 重要。

貧窮者的支持圈的擴大,並不意謂實質的支持增加,但支持的 來源較多,支持的內容與形式可以因而變異、豐富,對於滿足個人 的各種需求是有幫助的。不同家庭型態所能獲取資源可能有所差 異,社會價值的氛圍使特定的低收入人口得到更多的注意與援助,

因離婚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單親家庭,在這種氛圍下成為政府政策的 重要施政對象,核心家庭、主幹家庭較其他家庭型態,更容易維持 姻親關係的親屬連繫,容易與親屬關係產生社會交換,或取得親屬 關係的社會支持(蔡明璋、倪家欣,2010)。

擁有自有住宅的人於同一地方長久居住,可以有機會與周遭朋 友發展為長期穩定並且交往深入的友誼,長期居住有助於個人建立 地緣性的朋友關係,並得以維持社區情感,增進參與地區事務的機 會,也有助於個人網絡的擴張。居住穩定性高將有助於直接或間接 地促進個人與社區面的社會整合(蔡明璋、倪家欣,2010)。

邱瑜瑾、姜義雯(2010)亦於研究中發現,對於這些貧困家庭

18

而言,非正式資源不僅扮演資訊連結、福利橋樑的角色,亦是家庭 因應貧困生活的策略之一,政府社會救助制度未發揮急難救助的功 能,反而彰顯出非營利組織的補充性角色,所以宗教信仰對貧窮家 庭而言,不僅僅是單純的信仰,對年輕一輩而言,具有解厄功能,

對婦女而言,其有支撐婚姻宿命因果觀的合理化詮釋,以及對子女 可以平安成長的加持力量。所以貧窮家庭的宗教活動與所賦與的生 活意義是相當多樣化的文化意涵(陳金英,2004)。

二、個人與家庭本身優勢

研究發現許多因素普遍與復原力的發展有顯著關係,這些 因素包括:學童本身認知、自我約束的技巧、正向的自我觀點

(Brooks, 1992)、向上的動機、自尊、自信心、獨立自主(Waller, 2001)、希望、負責、被關愛(Punamäki, Qouta & El-Sarraj, 2001)、

學校成就等(Masten et al., 1999)。例如:Werner 和 Smith(1982)

在其長期研究中即發現:具有復原力的學童常有一些特殊的能力,

在他們需要協助時,能夠吸引或找到協助他們的人或資源。Werner

& Smith(1992)亦從俱有復原力的成人訪談中發現,許多成人將

「復原力」歸因於幼年 階段支持他們渡過困難的成人(如:父母、

家庭成員、老師、教練、或是社區中其他的成人)。

此外, Clark(1983)其研究中也發現,貧窮非裔美國人中,

高成就組及低成就組的最主要差別在於:高成就組的父母會指派學 童分擔家務及責任、定期監督作業、並參與學童學校的學習。從以 上的研究可發現,社會互動所產生的影響(如:關愛成人的期望、

支持、及要求)對於增進貧窮學童的社會技巧、自信心、和對成人 的看法有一定的幫助。

儘管貧窮學童面對如此多重不利發展的因素,仍有許多貧窮家

19

庭的學童能克服險惡的環境,成年後各自在不同領域有傑出的表現

(Werner & Smith, 1992)。學者們給這種面對逆境、克服逆境、並 在 逆 境 中 成 長 的 能 力 一 個 專 有 名 詞 — 復 原 力 ( reslience )

(Kim-Cohenb, Moffit., Caspi & Taylor, 2004)。

第三節 優勢及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