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6

取自阮光勛(2014)在「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研究指 出質性研究參與者被選擇的原因是他們具有特殊的特徵或經驗,而促 成對研究現象深入地理解。確認具有特定特徵與經驗的人需要非隨機 取樣的參與者徵募,因為這種參與者不可能均勻地分布在母群體中

(Hennink, Nutter, Bailey,2011)。

故本研究採立意抽樣,透過各種管道招募符合下列條件者為受訪 對象︰其一,曾受過政府或民間經濟支援協助;其二,具社會工作服 務三年以上經驗。為增加樣本的豐富性,研究者儘量從不同來源取樣,

因此受訪者彼此互相不認識,且來自不同的機構、網站或友人介紹。

最後,計有 7 位受訪者接受訪談。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如下表,表中受 訪者的名字均為代號。

二、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欲運用質性個別深入訪談方式,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瞭 解研究參與者的復原歷程,並以生命故事型態呈現,期待能深入探討 個案的內心世界。

受訪者 性別 社工服務領域 年資 曾受經濟補助 類型

備註

小琪 女 政府社工 5 低收入戶 安安 女 長照機構 5 特殊境遇家庭 阿樺 女 社福社工 4 低收入戶 凱凱 女 醫務社工 5 低收入戶 佳佳 女 社福社工 9 低收入戶

小婷 女 社福社工 6 低收入戶 雙胞胎 阿民 男 社福社工 5 低收入戶 兄妹

37

質性研究的訪談是一種有目的、面對面的對話過程,這當中研究 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研究者透過對話的過程與保 持開放和彈性的原則,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的經驗、感受與 觀點等。訪談的優點是它不只可以蒐集過去和現在資料,還可以蒐集 研究參與者對於未來的觀點,以下就質性訪談的特徵整理如下(鈕文 英,2013):

(一)質性研究訪談是有目的的談話。

(二)質性研究訪談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研究者藉著積極傾聽及提問 的方式和研究參與者互動。

(三)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

(四)質性研究訪談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的經驗、感受 與觀點。

(五)質性研究訪談重視開放和彈性,訪談的時間、地點、形式和內 容均可視訪談的實際狀況做調整,且研究者保持開放的態度面 對研究參與者,對其談話不做價值評斷。

故為了使受訪者的生命經驗能夠較完整且清楚呈現,本研究每次 訪談時間約為 1.5 至 2 小時,訪問每位受訪者約 1 至 2 次。訪談地點以 受訪者方便或就近咖啡店進行。訪談時依研擬的訪談大綱,請受訪者 先行自述其個人基本資料、目前工作狀況等情形,接著再請受訪者回 溯過往曾使用救助情形,以及在成為一位助人者後過去的受助經驗是 否對其有所影響。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轉錄:將訪談過程的錄音帶內容逐字轉錄成書面資料。為保護 受訪者隱私,所有相關的背景資料予以刪除。轉錄完成後,研 究者便將逐字稿交(或 mail)給受訪者,請其幫忙確認是否無

38

誤,或可補充其他想法。

(二)編碼:編碼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以 及選擇性編碼,簡要說明如下(Strauss & Corbin, 1990):

1. 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係將資料加以分解、檢視、比較、

概念化、及類別化的過程。透過不斷比較(constant comparison) 及問問題的二個主要分析程序,逐步達成將資料加以概念 化(conceptualizing)的初步任務。所謂概念(concept),係指附 著於個別事情(happenings)、事件、或是現象的概念性標籤 (conceptual labels)。當研究過程中產生了十來個,甚至百來 個概念標籤後,把相似概念歸類在一起成為類別(category),

就叫作類別化。所以,類別的定義,乃是指一組概念,研 究者藉著比較概念而發現它們都指涉同一現象時,就可將 這些概念聚攏成為同一組概念,而由一個層次較高也較抽 象的概念統攝,其即稱為類別。至於發展類別時,必須要 開 發 其 性 質 (property) , 然 後 再 從 性 質 中 區 分 出 面 向 (dimensionalized)來。所謂性質意指一個類別的諸多特質或特 徵,而面向則代表一個性質在一個連續系統(continuum)上所 有的不同位置。總言之,開放性譯碼不但幫助我們發現類 別,也協助我們確認這些類別的性質和面向。

2.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主軸編碼係指在完成開放性編碼 後,研究者使用編碼典範,藉由標明(A)因果條件(causal conditions) →(B)現象(phenomenon)→(C)脈絡(context) →(D) 中 介 條 件 (intervening conditions) → (E) 行 動 / 互 動 的 策 略 (action/interactional strategies) →(F)結果(consequences)等,把 副類別與類別聯結在一起。與開放性編碼比較,主軸編碼

39

雖也用問問題和經常比較策略,但作法上更目標導向,目 的在於藉由編碼典範發掘類別及聯結類別。此外,在主軸 編碼時,必須不斷找尋每一個類別未被注意到的性質,並 且留意資料裹每一事件、事情、事故,在面向(dimension)上 的位置。

3. 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又稱為核心編碼,係指在所有已 發現類別中,選擇核心類別,把它有系統地與其他類別聯 繫起來,並驗證其間的關係,而把概念尚未發展完備之類 別補充整齊之過程。核心類別具有如下特徵:(1)在所有類 別中佔據中心位置,通常具最大數量之類別最有實力成為 資料的核心;(2)核心類別必須頻繁地出現在資料中;(3)核 心類別應該很容易地與其他類別產生關聯,且關聯內容非 常豐富;(4)當進入發展實質理論(substantial theory)過程中,

一個核心類別很容易發展成為一個更具一般化的理論;(5) 隨著核心類別被分析出來,理論便自然地往前發展出來;(6) 尋找核心類別內部變異可為新理論之出現創造機會。

本研究採用開放編碼及主軸編碼的分析方式,研究者按照 受訪者的代號將訪談逐字稿編號;接著,將有助個人成長的生 命事件逐字稿段落剪下,貼在另一個電腦檔案,並依照事件發 生時間順序排列,仔細閱讀數次,找出這些受助過的助人者生 命經驗中所發生的關鍵事件或轉折點,把逐字段落分為幾個類 別。之後,在各類別前標示該階段的主要特點、具有的復原力 因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開放編碼);另在這些復原力相關因 子中找出其與這些受訪者貧窮經驗的變項中的關聯(主軸編 碼)。

40

在資料分析上,本研究復原力的認定標準為:個人具有或 學習到的某種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 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獲得自我控制的 能力並因之發展出健康的因應行為,進而達到協助個人在創傷 中獲得療癒,維持身心、社會和靈性的完整性。

(三)跨個案比較:研究者反覆閱讀訪談資料與七位受訪者的訪談資 料,歸納出復原力因子在成為助人者後如何去因應自己本身的 助人者角色,並針對受訪者間共同點與相異點進行綜合討論。

四、研究信效度檢核

質化研究強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交互關係,著重於研究 對象經驗的重要性,不少研究者對質化研究的信效度總是較忽略

(黃寶園,2006)。

質化研究的設計是一個互動取向的模式,重視研究設計中不同 要素之間來回往返,互動模式所呈現的要素有目的、概念情境、研 究問題、方法、效度。質化研究相信實體是多元而複雜的,並強調 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間的密切關係,使用不同的指標來評估信賴 度 , 即 可 信 性 ( credibility )、 遷 移 性 ( transferability )、 可 靠 性

(dependability)和可驗證性(confirm ability)來回答四個問題(引 自鈕文英,2006:217),分將其指標分述如下:

(一)可信性:指研究者收集資料的真實程度。

(二)遷移性:研究所收集資料,對被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以有 效的轉換成文字陳述。

(三)可靠性:研究者運用有效的資料收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

(四)可確認性:研究分析是可被受訪對象確認,並同意研究者所編 碼與分析結果。

41

王玉民(1998)提到質化研究方法強調研究者之角色扮演是否 稱職,故「人」(研究者)的因素,占決定成敗之關鍵原因。研究 者本身方法學之熟練度、敏銳度與嚴謹度,均影響成果之良窳

(Patton, 1990)。

張芬芬(2003)提到質化研究結論常見的偏差,包括 1.田野資 料超過負荷,導致分析時遺漏了重要的訊息,過於倚重部分發現,

使分析有了偏差。2.突顯第一印象,或突顯高度具體或戲劇化的事 例。3.選擇性地過度相信某些資料,尤其當你試圖去確認一個重要 發現時。4.將同時發生的事件,當作是相關事件,甚至當作是因果 關係。5.誤判資料所具有的證據力之強度,由已觀察的事例,錯誤 推論所佔整體的比例。6.誤信某些來源的訊息。7.對所得資料過分 融通,而這些資料所支持的研究假設只算是暫時性的,不應就此定 案。

依廖珮妏(2015)在「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 領域的研究品質」的研究中提到以質化研究程序來進行研究品質評 估,可以下列三階段檢核方式進行研究品質評估:

(一)事前—蒐集文獻資訊:

1. 研究前做好文獻探討工夫使其具有內容效度。

2. 並且進行研究員(如訪談者)之訓練。

(二)事中—進行訪談或觀察:

備忘錄、以及研究全程經過錄音或錄影增加及可信度。質 性樣本的之代表性,無論是研究一群體文化或某個個案,都必 須蒐集到具有代表性的資料,才能據以提出具類推性的結論(張 芬芬,2003:134)。

(三)事後—資料分析及詮釋:

42

理論註釋、審核資料重建與資料綜合結果,增加其研究發 現之信任度與信實度。

第三節 研究倫理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