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我過去也曾是個受助過的助人工作者。」這是我與他人不一樣的地 方。

因為我過去曾是個受助者,故在成為了助人工作者後,這個身分 的轉變,使得自己的助人工作身分格外的特別。

要說自己很早就踏入社會工作這個領域,但真正了解這份助人工 作者工作是在初入大學進入社工系就讀後,就學的期間服務了許多經 濟困難的家庭,也因自己有過與著這些家庭相似的經歷,所以更能體 認到這些家庭的困難狀況,給予他們所需的支持服務,而我常想,雖 然我們遭遇到家庭的經濟貧窮使得一些未來的選擇與生活上受限,但 這些限制並未一定會造成我們很大的阻礙,反倒能成為他們的一大助 力,促使他們不畏一切的向前邁進。

於是我開始思考,在許多文獻中我們僅能從中得知一些貧窮家庭 正向發展的心境歷程,但卻甚少研究其中這些除了利己外,在「自立」

後成為了「助人者」後利他行為,而在擔任一位助人工作者又是如何 將過往的經驗整合,透過這些歷程以更有方法且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去 協助這些過往與他們有同樣受助經驗的人們,更好奇其中這些助人者 的感受為何。

過去的我是否也曾受這些經歷的影響而使自己成為一位助人工作 者,至少我知道我並不是原本就抱持著普羅大眾的大愛觀而成為這樣 一個的社會工作者,在某一次課程中我學習到了復原力的概念,開始 對這樣的理念深深著迷,也釐清了自己成為一位助人者的使命,我想,

或許我本身就是一個復原力案例的實踐吧!聽著裡面有關優勢觀點的

2

原理原則,就與我過去所面臨困難的時候心境是相同的,也因此有更 大的共鳴在這個理念中。我倒比較傾向用復元及優勢觀點的概念去解 釋這個過程。

復原力有許多不同的概念,有人認為就是從低潮中重新回復為原 來的狀態,但我所傾向的復原更像是宋麗玉老師在「優勢觀點—社會 工作理論與實務」所述的「復元」,是不斷的往前走,往正向邁進,在 這樣的過程中找出主體、自我認同及自我價值,更對自己生命價值有 所提升及抱持更不一樣的意義存在。

復元讓社工的理論倫理價值有所連結,也是讓我在這些茫茫的實務 理論浮沉中所抓住的一根浮木。

復元的先決條件必經歷低潮,為了瞭解復原力的實踐,於是本研 究透過研究過去曾因貧困受助最後成為助人者之社會工作者作為本研 究的研究對象,欲了解其中過往貧困經驗,是否對其生長歷程及看法 有所影響?而當角色從一個受助者的之角色成為助人者之變換又如何 去詮釋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於是在撰寫這篇論文中,我會探討著這些過去曾受經濟幫助過的 助人工作者自身的基本背景,以及他們如何詮釋這樣的貧困經驗,這 些經驗又如何去影響自己「助人」角色的定位,透過這樣的研究希望 達成以下目標:

一、透過訪談而了解曾受經濟匱乏經驗之社工對於貧窮經驗的詮釋

(從致貧階段、致貧因素及貧窮經驗對其本身的影響面向上),透 過了解他人生活經驗,幫助我們去看見過去的原貌,對自己過去 詮釋。

二、從中理解這些過往經歷如何對他們自己理論價值產生改變,而對 於自己為何選擇成為一位助人工作者有更多的詮釋與思考。

3

三、期待透過訪談中各種生命經驗實踐去帶領著這些有相似經驗或背 景的讀者能從中共鳴,進而找到自己對往後實務工作價值與意義。

在完成研究同時,也是另一個對自己疑問反覆不斷提問與解答的 過程,而這些答案並沒有絕對,許多問題也是在不斷詮釋過程中所產 生,但為了更聚焦研究方向,本研究仍以受訪者過去的經驗如何去影 響個人觀念價值改變,以及在這樣的因應中又是如何定義自己在其中 的定位,最後仍是欲探索在這樣的生命實踐中去找尋生命意義與價 值,於是在本研究將以下列問題做為訪談的主軸:

一、第一階段先簡要了解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再從個人詢問致貧階 段、致貧因素及貧窮經驗三方面去探究個人過去曾遭受貧困經驗 的背景與想法為何,以先行理解個人本身背景與個人對本身貧困 經驗所抱持的認知。

二、第二階段則會著重探究個人在成為助人者後一些心境過程,並從 先前所遭遇到的貧困經驗中逐一拆解是否有些許激勵或轉換的契 機與事件,讓自己從中得到幫助,轉換自己過往的想法。

三、第三階段會使受訪者再重頭回溯自己過往的經驗,藉由不斷的探 問使得這些受訪者不斷的在個人經驗中省思,並重新詮釋這些歷 程對自己助人角色的影響,找到自己助人專業價值與意義的契機 與動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