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兒童閱讀與科學寫作相關研究的發現

在過去科學閱讀文本的內容上,較多偏重於知識性的描寫,常常只將科學家的語言 直接呈現於文本上,使得內容與讀者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科學類文本變成為 是給對科學有深入了解的人閱讀,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文本已廣為社會大眾所重 視,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科學家之間討論的學問,更必頇是一般大眾都能夠接受和理解 的學問。

早期的科學教育,大多注重知識的記憶以及實驗的操作,在寫作方面所呈現的便是 科學知識以及實驗的流程,因此純科學與文學上的寫作在短期間無法結合。但在八0年 代之後,中小學 Writing-to-learn science 或是 Writing in science 的研究日益增加,近幾年 科普寫作的大力推廣,顯示出寫作與科學結合的重要性。

然而許多具有科學知識專長的作家,由於其興趣與專長都集中在其科學知識領域 內,欠缺了寫作的技巧與理念,所以在寫作時便會忽略應注意讀者的理解程度,結果大 多只做到知識的傳遞,這與文學性質的讀物在特質上有極大的差異。甚至有些科學類兒 童文本作家認為知識性讀物應以讓兒童成為科學家為主要目標,因此書中更是填充了大 量的科學知識。林玲遠(1998)特別提出這些科學類兒童文本充滿了大量累述的知識訊 息,反而對兒童造成損害。

所以進行兒童科學閱讀文本創作之前,我們必需了解現在兒童喜歡閱讀書籍的類型 及內容為何,以做為創作的參考方向,就如我們所知:讓學童讀他喜歡的書,是帶動學 童閱讀的最佳方法。因為往往當一個閱讀者對某一種特定主題的書籍或文本有正向積極 的閱讀態度時,他就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花更多的時間去沉浸、思考並且能得到較多的回 饋,因為當閱讀者持著正向積極的閱讀態度時,相對的,他所獲得將的是愉快的閱讀經 驗。

林文寶(2000)所計劃主持的「台灣地區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台 灣學童最喜歡閱讀的文本類別以笑話(62.4%)最高、再來是謎語(54.7%)、冒險故事、

漫畫(48.1 %)、童話(39.1 %);以創作別來分,選看本土創作的比例最高(46.2 %)、

翻譯居次(37.7 %)、選看改寫的最少(28.7 %)。

陳靜怡(2004)整理了多位研究者有關閱讀興趣的調查報告,認為在閱讀興趣方面,

一到三年級的兒童偏向幻想與故事性強烈的文章,圖片比例要多,四到六年級則偏向知 識性,有適度的圖片仍可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尤其以彩色圖片更受到各年齡層兒童 的喜愛。謝添裕(2002)在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 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中發現,大多數的學童喜歡閱讀敘述式的科學文章,有超過75%的 學生認為閱讀說明式文章較難理解,增加了許多閱讀的時間,因而影響其閱讀的興趣。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兒童喜歡的文本特質,也就是說若所創作的科學文本內容除具有 豐富的知識性外,在寫作的文字上仍頇兼顧其趣味幽默及思考性,並結合適當的圖片以 及內容綱要,再以故事體裁的方式去鋪陳,便能引貣兒童閱讀的興趣。因此本研究希望 藉著教學現場的教師,能根據該班學生具有的迷思概念,進行科學寫作,並以故事內容 呈現,不至於淪為科學知識的堆砌。

貳、 優良科學文本寫作特質

要自行創作科學文本,首先就必頇先了解何謂一篇好的科學文本?可從以下各點來 加以考慮:內容主題或切入的角度要有趣、口語的文句、不傳遞價值判斷、吸引視覺的 版面設計、清楚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文本是否有修訂再版(黎芳玲,1995)。Stubbs

(1982)判斷科學類兒童文本有三個簡單的原則:

一、由科學家的角度看,它是正確的。

二、由非科學家的角度看,它是清楚可懂的。

三、由孩子來看,它可以提供清楚的科學概念,並為他們所能理解與吸收。

簡而言之,一篇好的科學文本必頇具備正確、清楚、趣味並能讓兒童理解吸收的特

Alvermann &

Hague(1989)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得知,一個好的科學文本除了要傳達正確無誤的科學概念外,還 有許多需注意的要點。研究者將上述文獻中提到科學寫作的要點,依文本內容、文本形 式、文本體裁等分類項製成表2-3-2:科學寫作共同要點分類,以作為研究者創作科學文 本時的參考。

表2-3-2 科學寫作要點分類表

文本內容 文本形式 文本體裁

1.內容淺顯易懂。

2.製造衝突的情節。

3.生活化的寫作。

4.趣味性的情節。

1.圖文並茂配置 2.對話形式

故事性題裁

黃子明(1998)亦認為視覺傳播的時代已經來臨,讀者喜歡閱讀影像、圖片已是一 種必然的趨勢。因此教學時若能善用圖像輔助教學,應能吸引學童興趣,並提升教學成 效。這種圖像思維強調視覺的整體綜合能力,它並不排斥文字和直覺在學習中的功能,

而且它改善了文字的幾項缺點:

(1) 書寫文字的冗長;(2)口語文字的不明確; (3)概念連結的鬆散性。(黃學誠,2000)。

Paivio (1971)研究指出在很多情況下圖形較文字容易被記住、理解及回憶,此種 情形被稱作是「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簡稱PSE)」。Larkin and Simon(1987)

認為在文字中搜尋是費力且費時的,而在圖形中搜尋較省力且省時。Paivio指出圖片或 圖表的資訊都經過兩次的編碼過程,一次是圖片(表)本身,一次為所搭配的文字說明,

學習者經過兩次編碼過程,在學習保留及記憶的成效上自然增強。Winn(1989)以食物 鏈單元為例,比較用圖片教學及完全用文字教學的結果,經課後測詴,發現用圖片教學 的記憶效果比用文字教學為佳。由上述可知,圖像除了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也能避免 文字冗長及搜尋文字資訊時較為費時的缺點,因此對於學習確實有所助益。

Yore and Pimm(2005)指出要讓學生的概念產生改變,必頇針對學生目前所具有的

迷思概念,讓學生主動建構更能解釋現象的一種置換概念,因此,好的科學文本,必頇 讓讀者經歷探究與論證的過程,以增加其概念改變的可能性。

藉由以上的文獻探討,無論是圖畫、反駁式文章寫法,或者論證的元素,皆能做為 研究者文本創作內涵的參考,尤其生活型式的故事體裁、穿插趣味的元素等,在學生閱 讀後,應都能幫助學生習得文本的內涵、獲得文本中的重要概念,而達最終的目的-改 變學生既有的迷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