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本研究的行動歷程中,研究者詴著以學生的迷思概念來創作科學文本,期望透過 科學文本的閱讀,學生的迷思概念能有所改變,研究結果雖未能使所有所有學生迷思概 念改變,但研究者仍有所收穫。於此針對科學讀物創作、人才培育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幾 點建議,做為未來教學研究上的參考。

壹、 科學文本創作方面

重視學生迷思概念的個別差異:近幾年,坊間出版了許多科學文本,不論是國內作 家的作品,或是翻譯國外的文本,都顯示我國重視科學教育的普及與扎根,然而檢 視這些科學文本,雖精采有趣,卻鮮少是探討閱讀者既有的迷思概念成因後,再依 據其迷思概念及形成的原因所創作的文本。這樣的科學文本是否對閱讀者的迷思概 念的修正有無幫助?或效果多大?仍有待觀察。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的迷思概念創寫文本,且在歷程中邊探討研 究對象迷思概念的成因,邊修正文本,雖終未能每個研究對象的迷思概念都得改 正,但仍有些研究對象的迷思概念獲得改善。故此建議老師應依據學生迷思概念的 個別差異與成因,來進行科學文本的創作。

貳、 人才培育方面

一、加強迷思概念的診斷

要改正學生的迷思概念,先要了解學生的迷思概念的成因,雖然許多文獻均對 迷思概念的成因和特性多有著墨。但一般教師缺乏診斷學生迷思概念成因的能力,

所以常在黑暗中摸索,卻仍是勞力費時,學生的迷思概念依然存在。因此研究者建

議在人才培育方面,應加強迷思概念診斷能力的培養。

二、增進文本創作的能力

文本創作的歷程是繁瑣複雜的,依據學生的迷思概念來創作文本更是一個動態 的歷程,多數老師如研究者有志於科普寫作,希望能修正學生的迷思概念,惜都未 受過寫作上的專業訓練,以致在創作的過程摸索前進,跌跌撞撞,事半功半,甚至 無疾而終。研究者幸有寫作團隊的陪伴,一路由生手上路,多次的修改與探討,更 重要的是藉由多位寫作前輩的指正與分享,指出一條可行的寫作之路。所以建議成 立科學寫作教師工作坊等方式,以增進有志於科普寫作者文本創作的能力。

叁、 未來研究方面

一、整合不同領域專長的創作團隊

研究者文本創作的歷程中,常常為了尋找合適的圖片而傷透腦筋,網路上的圖 片有其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取得不易。所以除了按照所需自己拍攝外,可能就是求 救於美工專家,其實有許多不同領域專長的創作團隊各自所屬領域不斷研發,如果 能整合這些創作團隊,互補有無,相信對各自創作的研發必定有加乘的效果。

二、低程度學生閱讀科學文本障礙之探討

在研究者創作科學文本以促進學生迷思概念改變歷程中,發現低程度的學生在 閱讀科學文本時仍有些障礙,也許是專心度不佳的緣故,或是粗心所致,都值得再 深入探討,其實有些學生是屬於視覺型的學習,稍多的文字都會使其閱讀欠佳,也 許圖片的比例增多會有幫助,當然這些學生概念學習的最佳方法必不僅於此,如文 本後的「科學小叮嚀」、「自然解說員」等,都可一詴,都值得去努力。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方麗芬(2000)。國小學童與家長對科學類兒童讀物觀點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一川(1990)。中國科普作品的產生與在大陸的發展。科學月刊,21(5),715-719。

王上升(2010)。以教師編寫故事體裁科學文章改變學生迷思概念之行動研究—以月亮 概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科學應用與推廣學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市。

王美芬(1986)。兒童科學讀物。國教月刊,33(7-8),25-29。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1999)。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公司。

王效岳(2004)。臺灣的食蚜蠅。臺灣博物,84(23),34-39。

石正人(2001)。利用昆蟲作為兒童觀察與實驗的材料。

翰林文教雜誌

,第18 期。

吳怡欣(2004)。昆蟲狂熱-誰能為生物多樣性代言。臺灣博物,84(23),14-19。

吳金峰(2009)。科學類兒童讀物與創作者之特質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 推廣學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姿蒨(2008)。故事結構與理解能力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的影響。屏東教育大學教 育心理語輔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麗霞(1998)。科學童話的理論基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5,149-194。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秀鳳(1996)。國小學童「地球運動」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武憲(1993)。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林玲遠(1998)。科學圖畫書之類型、結構與插圖分析。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222,16-26。

邱仁宏(2010)。國小教師從事科學類兒童讀物創作之行動研究-閱讀焦點、興趣與成 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市。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14-25。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 K. s. Goodman, 1968 )。臺北市: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

38,4。

范義彬、楊平世(2000)。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 - 昆蟲篇。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林業詴驗所。

胡瑞萍、林陳涌(2002)。寫作與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月刊,253,2-18。

貢穀紳(1962)。昆蟲學(上)。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出版委員會。

高瑞卿(1995)。文學寫作概要。高雄市:麗文文化。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市:科學教育中心。

郭重卲(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 , 548-570。

郭重卲(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

許良榮(1996)。課文結構與先備知識對於科學理論之學習助益性的研究。台中師院學 報,10,471-504。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師

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陳美智(1995)。一九八五-一九九四年臺灣地區科學類兒童讀物調查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海泓(2007,6月)。國小中年級學童線上閱讀和紙本閱讀說明文文章之閱讀理解。

2007年『教與學』研討會論文集(77-91頁)。花蓮市:慈濟大學。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慧娟 (1988) 。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9(6),123-131。

陳靜怡(2004)。天文類優良兒童讀物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學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

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1983)。科普創作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

傅林統(1998)。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縣:富春。

黃子明(1998)。要抓住讀者,先解放自己。目擊者雙月刊,8,30-31。

黃俊儒(2000)。科學普及工作的管道與突破。科學月刊,31(1),23-26。

黃莉伶(2004)。科學主題式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莙鈁(2010)。國小在職教師從事科學類兒童讀物寫作之歷程探討。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琬真(2003)。以二段式診斷工具探討國小學童昆蟲概念及其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達三(1994)。國小學生的生命、動物、植物概念發展及另有構念的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2-0111-S-143-003-53004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

黃學誠(2000)。本土化第五項修練:圖像系統思考。台北縣:世茂出版社。

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

湯平冶(2000)。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鄒永欲(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 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平世(1991)。台灣昆蟲資源的保育、利用與回顧。科學月刊,22(12),909-924。

楊惟程、靳知勤(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讀寫活動融入自然科教學之知覺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14(1),29-53。

楊淑純(2004)。國小六年級實施文學閱讀與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薛安村(2009)。昆蟲類科學讀本表徵方式對提昇國小四年級學生概念學習及學習動機 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市。

黎芳玲(1995)。漫談幼兒科普讀物。載於張湘君等(主編),認識幼兒讀物(54-67 頁)。台北市:天衛文化。

熊召弟(1996)。科學童話在自然科教學的意義。國民教育,36(3),26-31。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科學教育研究資訊,2(3),88~11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通訊,3,25。

蕭月穗(1994)。國小自然教科書中生物、動物、植物概念的概念發展。八十五學年度

蕭月穗(1994)。國小自然教科書中生物、動物、植物概念的概念發展。八十五學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