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四個月的創作過程裡,經歷了文本方向的釐定、科學文本的創寫與思考、從前後測 與晤談中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想法、及文本修正的方向選擇等,這些過程常遇許多困境,

但也讓讓研究者成長不少,這些成長將以科學文本創作能力的成長及教師教學信念的改 變來說明。

壹、科學文本創作能力的成長

一、資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提升

(一)創作前探索

在文本創作初期,常常為了確定寫作方向而煩惱,尤其指導教授希望研究者改 換原本寫作方向時(月相的迷思概念),心裡著實十分不安,而且漫無頭緒。

實在傷腦筋,老師希望我改換寫作方向,不要再朝月相的迷思概念 來創寫文本,但是我的初探性研究便是以月相的迷思概念來探討,這樣 一來,不是又要重頭來過?那又要朝哪方面來創作文本?

(D031000219)

兩週一次寫作團隊的分享討論,是我們寫作的靈感來源,常常藉著觀摩學員的 文本創作、學員間精準的批判及無私的分享,提供了研究者思索的空間。

小升提到多讀文獻的重要性,嗯,我也該搜集些論文,也許從這些 前輩的論文裡能尋出一些靈感或方向。 (D051000223)

經過資料的收集分析和指導教授的討論後,研究者確定以昆蟲的迷思概念做為 文本創作的寫作方向。

有許多文獻探討昆蟲的迷思概念的類型,國內外都有,甚至還有昆 蟲概念兩階層的詴題,嗯,沒有依據昆蟲的迷思概念來創作文本方面的 研究,倒是可以來詴詴。 (D081000226)

(二)創作過程

三個循環的創作過程中,收集了許多學生的資料,包含閱讀、前後測及訪談,

除了要注意資料的原始性外,還要注意如何分析以呈現學生的想法,這些都是非常 重要的關鍵步驟,因為關係著文本修正的方向。

資料的分析狀況要如何呈現?資料那麼多,總不能雜亂無章吧!用 箭頭符號表示改變過程?用表格呈現,版面會比較清爽,那要用怎樣的 表格呢?有點煩心。 (D221000410)

學生對數學乘法段落記憶較深?概念部分的情節,不夠吸引學生 的注意力?段落主題不明顯,學生印象模糊?大多數的學生都很喜歡 這個文本呀!唉!該從哪裡修正起呢? 再加上時間的壓力,心有點慌。

(D251000413)

二、用於科學文本的語詞要力求謹慎與正確

陳啟明(1991)認為學生有些迷思概念是從類比、字意的聯想、混淆、衝突

或知識的缺乏而來。所以在文本創作過程中,要注意所用的語詞是否會帶給學生 閱讀時錯誤的聯想,若不謹慎、正確使用,學生的迷思概念非但不得澄清,反而 更形嚴重。

在一次寫作團隊的分享中,曾針對某團員文本中的用詞提出了如表4-5-1的質 疑與建議,也提醒自己在文章中的科學用語的正確性。

表4-5-1科學文本中用語的質疑與建議

文本中的語詞 質疑 建議

月娘 1、 易造成學生月亮是女性的印象。

2、 字意上易使學生混淆為月亮的媽媽。

改為「月亮」

日頭 1、 學生易混淆為日的頭部。

2、 學生可能也會認為一天剛開始的時間。

改為「太陽」

再多檢查幾遍自己創作的文本,用字遣詞是否恰當?最好是用一 般大眾所用的語詞,當然故事情節仍然可以有趣,對話可以淺白易懂。

(D161000409)

三、寫作信心與技巧的增進

藉著每一次的寫作練習、觀摩同儕的創作文本及寫作團隊的鼓勵、指正,相 信自己可以創作的信心也日益增強,另外將科學知識轉化成文本的技巧與能力亦 相對提升。

真沒想到,我終於將第一循環的文本寫完,還配搭圖片來增強概念 的說服力勒,呼!好像生產得子般的過程,難捱卻喜悅萬分。

(D151000407)

嗯,運用標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是不錯的想法,得好好的 想想標題,最好一眼就能明白,但也不能太明顯。嗯,最好是能引起

他們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D361000422)

練習,對!就是練習不夠,可以加個練習題來加強;嗯,用小小 的角度來重寫文本…應該也是不錯的方式,也許學生就容易受感染也 說不定。 (D481000528)

四、培養探討學生迷思概念成因的能力

學生的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不一,有些容易釐清,有些卻頑固不去,有些 則不知所以,然而如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並尋求改變之方,是研究者持續要努力 的方向。

其實,不管是學生對數學乘法段落記憶較深也好,或是概念部分的 情節不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好,這不都說明了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該 注意的不注意,如果…將需注意的概念情節突顯出來,是不是就可以加深 學生的學習印象?加深印象,嗯…看看文獻吧! (D271000415)

是專注力不足?還是粗心?怎麼會有些段落…概念修正,有些 段落…概念仍為迷思概念?可用什麼方法來改善? (D421000524)

貳、教學信念的改變

一、只要用心,也許能找到較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整個文本的創作過程中,是按著計劃、轉譯、回顧的歷程來實施三個循環,甚至 針對個別學生的不足或困境加以討論、分析,再施以爲他設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雖然

無法百分百爲其去除迷思概念,但仍然有其果效。

同樣的,研究者體認到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刺激,教師若能針對學 生學習的困境深入了解,並不斷精進自身的教學技巧,必能爲學生找到較適合他們的教 學方法,協助學生能有效習得知識和概念。

創作的歷程即將告一段落,我卻發現可以運用文本的創作歷程 來協助有需要的學生,嗯,只要用心深入了解學生的困境,或許能 找到較合適的的教學方法。 (D611000622)

二、創作技巧可以習得,但要慎用方法

研究者在文本的創作過程中,從摸索到熟練,雖花費不少功夫和時間,但因指導教 授的引導有方和寫作同儕的同行陪伴、鼓勵支持,竟也能創作出科學文本,可見用對方 法的重要。

我深深覺得若沒有寫作團隊的支持、分享、討論和陪伴,自己

可能就寫不出科學文本,所以成立相同嗜好的社群是很重要。(D631000624)

然而隨著行動研究的歷程,研究者心中卻有著不同的想法,即是為了改變學生的迷 思概念,研究者在文本中運用了許多技巧,如加上段落標題、讀前提問及讀後練習...

等,學生閱讀之後,對其迷思概念有所改善,然而這樣的提示會不會窄化了學生的閱讀 效能?而學生會不會因而失去了從文本中體會更多元的訊息?失去了學習的趣味?這 樣的體驗,使研究者驚覺要更加慎用所習得的創作技巧,免得反而使學生失去了閱讀的 樂趣也說不定。也許下次一開始,直接用第一人稱敘寫的文本來探討學生迷思概念改變 與否,說不定就不必運用其他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