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兒童閱讀相關理論

一、 閱讀的意義與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 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人類透過閱讀獲得新知,藉由閱讀培養學習能力。

閱讀的定義各家學者依其研究而有不同的看法,說明如下:

Carver(1973)分析閱讀的歷程提出四個層次的閱讀心理運作(as cited in Mayer, 1987/林清山譯,1997)。

1. 將字解碼,並決定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 將個別的字義組合起來,以完全了解句子。

3. 了解段落間所隱含的主旨,以及原因和結果、假設、證明、含意、未明 白說出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 評價各種觀點,包括邏輯、證明、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問題。

前兩個層次代表基本的閱讀技巧,閱讀者在這方面會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這些閱讀技巧主要重點包括解碼、字意接觸、和語句整合。後兩個層次則與推理

(reasoning)及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有關。

Dauzat 與 Dauzat(1981)將閱讀定義成幾個屬性:閱讀的進程應是一種心 智活動,包含溝通的能力及將圖徵符號的訊息轉化成意義,因而閱讀應可視為讀 者與印刷字體的溝通歷程。換句話說,閱讀就是讀者接觸這些印刷的符號,再將 這些表徵符號轉換成有意義的訊息之過程。

Downing 與 Leong(1982)歸納整理出閱讀的意義如下:一類為強調譯碼

(decoding)的過程,是將書寫符號轉譯為聽覺符號;另一類則強調意義的獲得,

認為意義並非將視覺信息轉為聽覺信息,而是將它轉化出意義。

Baker 與 Brown ( 1984 ) 認 為 閱 讀 是 一 種 對 作 者 的 訊 息 進 行 再 建 構

(reconstructing),即為將書面上的文字建構(constructing)其自身意義的活動,

其將受到閱讀目的、讀者之先備知識、興趣及能力等因素影響。

Gagné(1993/岳修平譯,1998)則將閱讀視為複雜的認知歷程:

1. 解碼(decoding):是閱讀的基礎,首要工作為「認字識義」。

2. 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其功能在於從書頁單字獲得文字 上的意義。

3. 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提供讀者有關閱讀概念的更 深、更廣的含意理解。

4. 監控理解(comprehension monitoring):確保讀者能更有效、更精確地面 對 閱 讀 目 標 , 而 這 套 更 廣 泛 的 技 巧 , 已 被 稱 為 「 後 設 認 知 」

(metacognition)。

王瓊珠(2004)指出,多數研究者主張將閱讀成分分成識字與理解兩大部分,

但在細節上則有所不同。他並歸納柯華葳與Gagné, Yekovich & Yekovich 等學 者的意見,將閱讀成分整理如圖2-2-1。

圖2-2-1 閱讀成分分析

的轉變劃分成零到五共六個階段:從階段零(前閱讀期,0 到 6 歲)到階段五(建 構重建期,18 歲以上)。各階段詳細內容如表 2-2-1 所示,六階段主要可分成兩 個部分,分別是「學習如何讀(learn to read)」以及「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learn)」。前者是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後者則是透過閱讀,進而學到各種知識。

依Chall 的研究,學童在階段零(前閱讀期,0 到 6 歲)時已具備基礎的識字能 力,階段一(6-7 歲)與階段二(7-8 歲)則是在學習如何閱讀,到階段三(9─13 歲)時閱讀是用來學習新事物、獲得新的想法、體驗新的感覺及態度的好幫手,

也就是說由此階段開始,學童可以透過閱讀獲取知識(Chall,1983;王瓊珠,2004;

柯華葳,2010)。

表2-2-1 recording skill),包括再轉換字母變成聲音及混合 聲音以產生字的技能。在此階段,兒童也完成他

資料來源: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表格內容轉引自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除了 Chall 所提出的閱讀能力發展階段外,學者 Gunning(1996)則綜合多 (reading for learning)

國小四至六年級

資料來源: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表格內容整理自林寶貴、錡寶香(2006)。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頁 14-16)。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Gunning 在閱讀能力的發展順序上,與 Chall 看法相似,只是在年齡的劃分 上有部分不同,但比較二位學者的研究可發現,他們同樣都認為學童閱讀能力的

發展是從「學習如何閱讀」到「從閱讀中學習」。雖然個體的發展會因為各種原 因而有不同的表現,閱讀能力階段的劃分並非絕對,但從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瞭解 閱讀能力發展的過程,而各年齡層的學童閱讀能力發展的情形則可供研究者作為 閱讀能力評估的參考。

如前所述,閱讀能力階段的劃分並非絕對,學者提出者為其所觀察研究出該 年齡層個體應俱有的閱讀能力。事實上,閱讀能力一旦發展,終其一生都會隨其 閱讀的情形變動。「學著讀」是要靠閱讀得到閱讀能力;要達到「讀以學」,還是 要透過閱讀。也就是說讀得多,不但知識增加,閱讀能力也增加,進而可以讀得 更多。讀得更多,則再增加知識與閱讀能力,再讀得更多(柯華葳,2010)。

二、 閱讀能力的評量

學者為探究個體的閱讀能力,發展出各種檢測方式,以下針對識字力檢測與 閱讀理解力檢測分別說明如下:

(一) 識字力(解碼)

學者對識字力的檢測方式主要有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閱讀能力紀錄」(誤 讀格)與不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認字測驗」兩種。

1. 閱讀能力紀錄(誤讀格)

「閱讀能力紀錄」(Running Record)由 Marie M. Clay 在 1997 年提出(引自 Reutzel & Cooter, 2007),檢測方式是由兒童朗讀一段有意義的短文,閱讀指導者 在一旁加以記錄,從分析兒童口語朗讀的錯誤情形,瞭解兒童在認字、發音上的 問題。「閱讀能力紀錄」後由Flynt 與 Cooter 二者加以改良簡化,稱為「誤讀格」

(Miscue Grid)(Flynt & Cooter, 1998),「誤讀格」的原理與「閱讀能力紀錄」相 同,只是對兒童閱讀錯誤類型有更系統性的區分,使指導者在對兒童的口語錯誤 加以分析後,就可以針對兒童需求規劃閱讀指導策略(Reutzel & Cooter, 2007)。

目前國內有陳昭珍、李央晴、曾品方(2010)參考此類工具,發展出適用於中文 環境評估兒童字彙辨識能力的工具,也稱為「誤讀格」。

2. 認字測驗

除了由兒童朗讀一段有意義的短文以分析其認字能力的「誤讀格」外,另一 種為沒有上下文脈絡線索的認字測驗。Stanovich(1986)提出沒有上下文脈絡影 響的認字測驗可以有效區辨優讀者與弱讀者。在1975 年巴洛克報告 (The Bullock Report, 1975) 中調查 936 所英格蘭及威爾斯初中、小學,發現有 72.5%的初中及 小學以Schonell 的年級認字測驗(The Schonell Graded Word Reading Test)評量兒 童之認字能力及計算其閱讀年齡,有34%的初中及小學以 Burt 的認字測驗(Burt Word Reading Test)測得其認字能力及閱讀年齡,做為其閱讀能力指標之一

(Goodacre, 1979,引自黃秀霜,2001)。這兩個檢測皆是沒有內文線索的認字測 驗,由於施測時間短及計分容易,故廣為學校使用(黃秀霜,2001)。針對臺灣 地區,亦有研究者參考此類認字測驗編製原則,編製中文認字測驗(Huang &

Hanley, 1994),由於此測驗缺乏全國常模可供參考,測驗內容的代表性亦有所不 足,故編製者2001 年再加以改良,發展出一個具有信、效度,並建立全國常模 的「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且為顧及團體施測需求,此量表亦設計團體施測方式

(黃秀霜,2001)。

「閱讀能力紀錄」(誤讀格)與「認字測驗」差異在於前者的測驗文字是一段 有意義的短文,請受試者唸出以瞭解兒童的解碼認字能力;後者則是完全獨立無 關的文字,測驗方式可以請受試者唸出或是以紙筆測驗方式實施。考量檢測實施 的方便性及客觀性,本研究採用不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做 為評量學童識字力的工具,以求得代表學童識字力的客觀數據。

(二) 閱讀理解力

閱讀理解力的檢測方式很多,常見的有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問答式閱讀理 解測測驗、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1. 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

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是由受試者閱讀文章後,從相對應的題目中選出適當的 答案,以答對的題數計算其得分,便是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表現(鄭妃玲,2002)。

測驗題目通常是幾篇短文,有以故事體為主或是故事體與說明體短文相互搭配者,

透過選擇題,檢驗學童閱讀該篇文章後的「直接理解歷程」和「解釋理解歷程」。 由於施測容易,計分簡便,國內研究者多以此作為學童閱讀理解檢測工具。如胡 永崇(1995)所編製的「閱讀理解測驗」、祝佩貞(2003)所編製的「選擇式閱 讀理解測驗」、林寶貴與錡寶香(2006)所編製的「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等。

2. 問答式閱讀理解測測驗

問答式閱讀理解測驗是由受試者閱讀一篇文章後,根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

評分者依據評分標準計分,所得分數就是受試者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徐韶君 2008)。如楊惠菁(2005)依據「表層意義」、「深層意義」及「涉入個人經驗」

三種閱讀理解層次加以編擬的問答題式閱讀理解測驗即是。

3. 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

閱讀理解測驗題型綜合了選擇題與問答題,為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如針對 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國際性閱讀能力評比 PIRLS 的檢測題型。PIRLS 的檢測題型 包括故事體和說明文兩個部分,以及對應的題目,測驗方式包括排序、問答與選 擇題等(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李央晴,2010)。

由於問答題的給分涉及評分者的主觀判斷,為求客觀,本研究採用選擇式閱 讀理解測驗做為評量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工具,以求得代表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客觀 數據。

三、 閱讀態度的意義及評量方式

(一) 閱讀態度的意義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 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態度包含有三種成分:認知成分、

情感成分與行為成分,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是從這三方面逐漸學習而成的(張 春興,1991)。由此可知,態度並不只是內在的心理歷程,更包含外顯行為。陳 佳韻(2004)根據心理學家的看法,將態度的性質歸納為以下四點:

1. 態度是一種行為趨向,不是行為本身。

2. 態度必須有對象,可能包含人、事、物。

3. 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3. 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