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 昭 珍 博士.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國小學童 閱讀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and attitude. 研究生: 林 惠 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2)

(3) 謝 辭 大學畢業後,我的工作一直都在學校,或是老師或是行政或是館員,從來沒 有離開學校,只是扮演著學生以外的角色。在工作多年後再度以學生身分回到校 園,我很珍惜也很感恩,如今兩年的研究所生涯即將劃下句點,內心的激動無法 言喻,一路走來受到太多人的幫助,在此獻上我衷心的感謝。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陳昭珍老師,從研究主題 的發想到整份論文完成,老師一直都在,或引導或提醒、或建議或提出問題讓我 思考,老師總是能在不同的情況給予最適當的協助,使我能克服每一個研究瓶頸, 完成論文,師恩永記於心。除此之外,老師所展現出的學者風範與社會關懷,每 每讓我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感,不斷充實自己,對社會有更多貢獻這個想法 已成為我的努力方向,謝謝老師讓我不只是拿到一張文憑,更擴大了我人生的格 局。 在這裡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宋雪芳老師與邱銘心老師,謝謝你們給予的寶貴意 見,使我的論文更為完善。另外,感謝 3 所研究參與國小的校長、圖書教師、實 驗班導師以及 68 位可愛的小朋友,因為有你們的配合與協助,研究才得以順利 完成,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感謝一路走來教導我的每一位師長以及和我一同學習的同學與關心我的學 長姐們,是你們的關懷與鼓勵讓我從每次的低潮中重新獲得站起來的動力,有幸 遇到你們,我好幸福。 最後,要感謝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圖書館兩年來情義相挺的館長與同事們,因 為有你們的鼓勵與支持,我才得以兼顧工作與課業,順利在兩年畢業,謝謝你們! 還有我最親愛的家人,因為有你們的支持與包容,我才能夠專心於課業,努力完 成目標,真的很愛你們!感恩! 林惠愛 謹誌 中華民國 101 年七月.

(4)

(5) 摘要 面對數位閱讀時代的來臨,國小學童以平板電腦為載具閱讀電子書取代紙 本書閱讀對學童會產生何種影響為教育界關心的議題。本研究使國小學童持有 已預載有 120 本電子書的平板電腦自由閱讀其中的電子書,並可使用平板電腦 的一切功能,欲藉由為期十週的電子書閱讀實驗,探討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 書對於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的影響,並分析學童的電子書閱讀行為,並瞭解學 童本身與家長、教師對學童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看法,希望提出有用建 議,提供欲推動學童閱讀電子書之相關單位參考之用。 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取向,先以實驗法中的單組前後測設計,在實驗前後 對參與學童施以識字力檢測及閱讀理解力檢測,亦讓學童填寫閱讀態度問卷, 以瞭解參與學童之閱讀能力及閱讀態度是否有顯著改變。又以程式從平板電腦 中擷取學童在電子書閱讀軟體上閱讀軌跡,進行閱讀紀錄分析歸納。最後以半 結構式訪談,訪談學童及實驗班之導師及圖書教師,瞭解學童及家長對使用平 板電腦閱讀電子書之意見;另請學童家長填寫意見回饋單,以調查家長對學童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意見。 研究結果發現,(一)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閱讀能力的影響:1.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有助於學童識字力的增加。2.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 有助於學童閱讀理解力的提升。3.不同性別學童的電子書閱讀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存在。4.不同年級學童的電子書閱讀成效未必有顯著差異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 確認。5.學童的電腦能力對其電子書閱讀識字成效有顯著影響,對理解力成效則 無。6.學童的國語成績表現與其閱讀能力高低有正相關。(二)使用平板電腦閱 讀電子書對學童的閱讀態度影響:1.學童對於閱讀的態度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 子書後有整體性的顯著增加。2.學童對於閱讀的正向認知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 子書後有顯著提升。3.學童對於閱讀的喜好程度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有 增加。4.學童的閱讀行為趨向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有提升。(三)學童 i.

(6) 的電子書閱讀行為:1.閱讀過程中出現大量用手指畫過螢幕的滑頁動作。2.閱讀 時每頁停留時間短暫,閱讀量雖大,但多瀏覽而少精讀,對閱讀深入理解幫助 有限。3.遇到喜歡的讀本時,會逐頁閱讀,並穿插許多滑頁、跳頁的動作,與紙 本書閱讀行為差異不大。4.對讀本的選擇主觀而迅速,遇到不喜歡的讀本時,瀏 覽幾頁就跳出,內容才是讓學童繼續閱讀的關鍵。5.閱讀電子書時,會有同時聽 音樂、上網等多工行為。6.學童還未習慣閱讀工具的使用,閱讀過程中少有工具 使用行為。7.學童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仍會依其本身的習慣尋求解決的方 法,並不會因為平板電腦在手而先想到利用平板電腦的各種功能解決問題。 (四) 學童、家長及教師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意見:1.比起紙本書,學童更喜歡 電子書。2.學童認為電子書讓他們更喜歡閱讀,因為多讀而提高了自身的閱讀能 力。3.學童認為多工行為不會影響其閱讀專心度,與家長及教師看法不同。4.家 長與教師認為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方便性是其最大優點,而電子書的確也 有提高學童對閱讀的興趣,此為家長與教師所樂見。5.家長與教師擔心長期注視 螢幕對學童視力造成傷害。6.家長與教師認為平板電腦的各種功能,如上網、下 載遊戲等對學童的吸引力很容易大於電子書,須適度管控。7.平板電腦本身硬體 缺失及電子書軟體操作問題,是學童、家長及教師共同認為以平板電腦閱讀電 子書的缺點。 研究者基於研究結果,對閱讀指導者、電子書閱讀推廣者及電子書及載具 製造者提出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期對國小學童電子書閱讀實務 與研究領域有所助益。. 關鍵字:電子書、閱讀能力、閱讀態度、閱讀行為. ii.

(7) Abstract Fac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 reading era, the education sector is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hen they read e-books on tablet PC rather than paper book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experiment of e-book reading lasting for ten weeks is carried out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ho were allowed to freely read 120 e-books downloaded on tablet PC and use all the functions of tablet PC.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s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on the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and attitude, analyzing the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e-books and understanding the children’s,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opinions about the children’s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in order to giv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units hoping to promote e-book reading among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mixed methods. Firstly, it adopted the single-group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participating children were required to take part in a literacy skills test and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fill in a questionnaire related to reading attitud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articipating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and reading attitude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Secondly, it adopted a program to retrieve from the tablet PC the children’s reading traces on the e-reading software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ading records. Lastly, it ado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children, the experiment class teachers and teacher libraria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ildren’s and parents’ opinions about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besides,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ere invited to fill in a feedback for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s’ opinions about school children’s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 the influences of e-book reading on iii.

(8) tablet PC on the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are:1.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helps the children to increase their literacy skills. 2.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helps the children to enhanc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with respec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e-book reading. 4. There is not necessarily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prove this link. 5. The children’s computer self-efficacy produce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iteracy skills through e-book reading but no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6.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language score and their reading ability. II. The influences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on the children’s reading attitude are: 1. After having the experience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the children’s reading attitude had been significantly and generally improved. 2. After having the experience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the children’s positive cognition with respect to reading had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3. After having the experience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the children’s preference with respect to reading had been increased. 4. After having the experience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the school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 trend had been upgraded. III. The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 on e-book reading are: 1.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y had a lot of acts of sliding the finger across the screen. 2. While reading, they only spent a little time on reading a page. Although they read a lot of books, they often simply skimmed the books and seldom carefully read the books. As a result, it only produced a very limited effect o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While reading their favorite books, they would read page by page but had many acts of sliding and skipping page. This behavior was not really different from their behavior while reading paper books. 4. They chose the books subjectively and quickly. While facing a book they didn’t like, they would skim through a couple of pages and skipped out iv.

(9) quickly. The content of book was the point allowing the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read. 5. While reading an e-book, they had multiple behaviors at the same time, such as listening to music and accessing Internet. 6. The children were not accustomed to using reading tool so they seldom used tools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7. When they encountered a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school children would try to find a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habits and they would not firstly try to make use of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tablet PC to solve the problem even though the tablet PC was on their hand. IV. The children’s,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opinions about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are: 1. The children preferred e-books to paper books. 2. The children considered that e-books allowed them to more enjoy reading and that their reading ability was improved because they had more reading. 3. The children considered their multiple behaviors at the same time while reading had no influence on their concentration of reading. This viewpoin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4.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advantage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was its convenience and that the children’s interest in reading was really increased because of e-books. This was the point that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willing to see. 5.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concerned about looking at the monitor for a long time would cause harm to the children’s eyesight. 6.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sidered that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tablet PC, such as accessing Internet and game download, were more attractive than e-books for the children. An appropriate control or management is required. 7. The school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ll considered that the disadvantages of e-book reading on tablet PC were the hardware defects of tablet PC and the software operation of e-book.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reading guiders and e-book reading promoters, and those who produce e-books and e-readers. The researcher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study and v.

(10) hopes to be helpful to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a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book reading.. Keywords : e-books,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attitude, reading behavior. vi.

(11)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電子書的定義及行動閱讀載具的發展 ........................................... 7. 第二節. 兒童閱讀相關理論 ......................................................................... 10. 第三節. 學童閱讀電子書之相關研究 .........................................................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設計 .................................................................................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4.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學童基本資料與先備電腦環境分析 ............................................. 49. 第二節. 學童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閱讀能力的改變 ..................... 49. 第三節. 學童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閱讀態度的改變 ..................... 64. 第四節. 學童電子書閱讀行為 ..................................................................... 70. 第五節. 學童、家長及教師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意見 ..................... 78.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95 vii.

(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1. 第二節. 建議 ............................................................................................... 10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08. 參考文獻.................................................................................................111 附錄. ............................................... ...............................................119 附錄一、閱讀態度問卷(初稿) ....................................................................... 119 附錄二、閱讀態度問卷(預試卷) ................................................................... 121 附錄三、閱讀態度問卷(正式施測卷) ........................................................... 123 附錄四、學童訪談大綱 .................................................................................. 125 附錄五、家長回饋單 ...................................................................................... 127 附錄六、實驗班導師訪談大綱 ...................................................................... 128 附錄七、實驗班圖書教師訪談大綱 .............................................................. 129 附錄八、智慧存摺(閱讀記錄表、書單、學習單) ....................................... 131 附錄九、圖書教師電子書教學日誌 .............................................................. 134. viii.

(13) 表次 表 2-2-1 Chall 閱讀能力發展階段表 …..........…………………………………….14 表 2-2-2 Gunning 閱讀能力發展階段表 ………………………………………….15 表 3-4-1 行動閱讀載具 BenQ R70 規格表 ……….………………………………35 表 3-4-2 研究讀本分類統計表 ……………………………………………………36 表 3-4-3 閱讀軟體功能說明 ………………………………………………………38 表 3-4-4 調整後閱讀態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42 表 3-4-5 調整後閱讀態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43 表 4-1-1 學童基本資料與先備電腦環境 …………………………………………49 表 4-2-1 各年級學童識字力前後測分析 …………………………………………50 表 4-2-2 各年級識字力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 ………………………………… 51 表 4-2-3 識字力前後測描述統計量 ………………………………………………52 表 4-2-4 識字力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 ……………………………….…………52 表 4-2-5 各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前後測分析 .....……………………………...…53 表 4-2-6 各年級閱讀理解力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 ………………………….…54 表 4-2-7 閱讀理解前後測描述統計量 ……………………………………………54 表 4-2-8 閱讀理解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 …………………………………….…55 表 4-2-9 不同性別學童電子書閱讀成效描述統計 ………………………………56 表 4-2-10 不同性別學童電子書閱讀成效獨立樣本 t 檢定…………………….…56 表 4-2-11 不同年級學童電子書閱讀成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57 表 4-2-12 不同年級學童電子書閱讀成效事後比較………………………………59 表 4-2-13 參與者電腦能力分析摘要表……………………………………………60 表 4-2-14 電腦能力高低在識字成效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2-15 電腦能力對認字成效影響事後比較……………………………………61 表 4-2-16 電腦能力高低在閱讀理解成效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ix.

(14) 表 4-2-17 實驗前、後國語成績與識字力及閱讀理解力檢測前、後測成績描述性 統計量. ....…………………………………………………………………………62. 表 4-2-18 實驗前國語成績與識字力、閱讀理解力前測成績相關性分析………63 表 4-2-19 實驗後國語成績與識字力、閱讀理解力後測成績相關性分析………64 表 4-3-1 學童閱讀態度問卷各向度與整體前後測得分平均數 …………………65 表 4-3-2「認知」向度各題項前後測平均得分……………………………………66 表 4-3-3「情意」向度各題項前後測平均得分……………………………………66 表 4-3-4「行為」向度各題項前後測平均得分……………………………………67 表 4-3-5 閱讀態度改變各向度顯著性成對樣本 t 檢定……………………………68 表 4-3-6「認知」向度各題項前後測改變顯著性檢定……………………………69 表 4-3-7「情意」向度各題項前後測改變顯著性檢定……………………………70 表 4-3-8「行為」向度各題項前後測改變顯著性檢定……………………………70 表 4-4-1 每頁停留秒數所占閱讀動作紀錄百分比 ………………………………73 表 4-4-2 學童完成讀本數描述性統計 ……………………………………………75 表 4-4-3 學童閱讀工具使用情形統計 ……………………………………………77 表 4-5-1 受訪學童基本資料 ………………………………………………………80 表 4-5-2 受訪學童基本資料統計 …………………………………………………80 表 4-5-3 受訪學童閱讀興趣統計 …………………………………………………80 表 4-5-4 受訪學童先備電子書經驗統計 …………………………………………81 表 4-5-5 家長回饋表回收情形 ……………………………………………………88 表 4-5-6 家長對學童以電子書做為課外讀物主要來源意見統計 ………………88 表 4-5-7 家長觀察到學童使用平板電腦各種功能次數統計 ……………………92 表 4-5-8 實驗班導師與圖書教師基本資料 ………………………………………93. x.

(15) 圖次 圖 2-2-1 閱讀成分分析….……………………………………………………….…1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7 圖 3-4-1 電子書閱讀軟體進入後畫面 ……………………………………………37 圖 3-4-2 電子書閱讀畫面 …………………………………………………………37 圖 3-4-3「電腦自我效能量表」範例………………………………………………39 圖 3-4-4「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範例………………………………………………41 圖 3-4-5 閱讀軌跡檔範例 …………………………………………………………43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47 圖 4-4-1 每日開始閱讀行為次數統計圖 …………………………………………74 圖 4-4-2 滑頁與跳頁功能每日次數統計圖 ………………………………………76 圖 4-4-3 閱讀工具使用次數統計圖 ………………………………………………78. xi.

(16) xii.

(17) 第一章. 緒論. 電子書的發行是出版的新趨勢,更帶動數位閱讀時代的來臨。但當電子書成 為學童讀物的主要來源時,閱讀電子書對學童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會有何影響, 是本研究要探討的主題。本章共分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 詞解釋與研究限制四個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閱讀是學習最基礎的能力,人類從學會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到能從閱讀 中學習(read to learn),這樣的能力決定他是否具備了「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learn to learn)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學習,尤以學童時期最為重要,在學童時期建立 好的閱讀能力,就是為他將來的學習建立好的根基。哈佛教授 Chall(1983)提 出的閱讀發展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能力和技巧,隨著不同年齡的發展而 改變。每一階段都是一種讀者在適應環境時透過同化和調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 Chall 等人假設學童在閱讀學習上,會經過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他詳細描述了每個階段的特徵、獲得閱讀能力的方式、具備的閱讀能力表現,掌 握了學習閱讀的主要發展以及在各個年齡層的發展,傳達出學童要成為好的閱讀 者必須面對的多種挑戰(Chall, Jacobs, & Baldwin 1990)。 關於學童閱讀的相關研究國內已有相當多的文獻,如閱讀動機、閱讀理解歷 程及閱讀與學業表現間的關係、閱讀教學等,但多數的研究主要仍關注在傳統紙 本的閱讀。從另一方面看,關於電子書及電子書使用的相關研究雖可追溯自 90 年代初,於特教領域,著重在電子書豐富的呈現方式及可互動的特性對特殊生的 幫助;設計與資工領域多半在討論電子書相關的軟硬體設計與介面呈現;教育界 雖有許多使用電子書教學的研究文獻,但讀本內容多停留在「繪本」,而且也只 有在上課時學童才會接觸到這些電子書;圖資界對電子書使用的研究則以成人為 主,如大學生、大學教師對圖書館購進電子書的使用與對電子書的看法等,近年 1.

(18) 才逐漸有對學齡兒童的相關研究,研究重點則是在閱讀行為的探討。 由於電子書與紙本書會帶給學童不同的閱讀體驗,以紙本書為研究工具所得 到的研究結論無法推論至電子書的閱讀;只有在上課時間使用電子書也不能說明 以電子書為學童主要讀物來源會產生的效果;成人與兒童對電子書的看法未必相 同。在愈來愈多出版社開始針對學童市場發行電子書、愈來愈多學校以及公共圖 書館預計將電子書的購置預算提高的今天,於瞭解兒童電子書閱讀行為之外,研 究者更想瞭解閱讀電子書對學童會產生何種實質性的影響,故有此研究構想的提 出。 「電子書」的意涵及載具不斷地在發展更新。自 2007 年亞馬遜網路書店 (Amazon.com)的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 問世,宣告了行動閱讀時代的來臨,打破 了電子書(e-book)只能在個人電腦(PC)上閱讀的限制,使電子書有了紙本書易於 攜帶的方便,更多了輕巧的優勢。而隨著電子書閱讀器製作技術的突破與雲端技 術的發展,至 2010 年,全球電子書產業開始蓬勃發展,電子書閱讀器熱銷。iPad 的問世,更帶動多媒體平板裝置熱潮(何薇玲,2011)。面對數位閱讀時代的來 臨,以電子書替代紙本書籍似乎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但當帶來不同閱讀體驗的 電子書成為學童讀物的主要來源以及具有無線上網、支援多媒體播放及玩遊戲等 眾多附加功能的平板電腦成為學童可自由持有使用的電子書載具時,對學童的閱 讀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由此疑問為出發點,本研究想探討者為:電子書閱讀對 於學童閱讀能力的影響為何?電子書閱讀對學童的閱讀態度又有何影響?學童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時有哪些行為?學童本身與家長、教師對使用平板電腦 閱讀電子書有何看法?希望提出有用建議,提供欲推動學童閱讀電子書之相關單 位參考之用。. 2.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希望瞭解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會對學 童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產生的影響,另外,由於本研究使用的電子書載具為具 有無線上網等附加功能之平板電腦,學童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學童及家長與教師 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意見也是本研究欲探討之處。具體之研究目的有以下 四點:. 一、研究目的 (一) 探討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閱讀能力之影響。 (二) 探討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閱讀態度之影響。 (三) 探討學童電子書閱讀行為。 (四) 瞭解學童、家長及教師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意見。. 二、研究問題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電子書閱讀研究, 欲回答下列研究問題: (一)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閱讀能力之影響為何? 1.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是否有助於學童識字力的增加? 2.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是否有助於學童閱讀理解力的提升? 3. 不同性別學童的電子書閱讀成效是否有差異? 4. 不同年級學童的電子書閱讀成效是否有差異? 5. 學童的電腦能力對其電子書閱讀成效是否有所影響? 6. 閱讀能力與學童國語成績是否有相關? (二)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的閱讀態度影響為何? 1. 學童對於閱讀的態度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是否有整體性的增 加? 3.

(20) 2. 學童對於閱讀的正向認知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是否有提升? 3. 學童對於閱讀的喜好程度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是否有增加? 4. 學童的閱讀行為趨向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後是否有提升? (三) 學童電子書閱讀行為為何? 1. 學童的電子書閱讀行為為何? 2. 學童在閱讀電子書時使用閱讀輔助工具的情形為何? (四) 學童、家長及教師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意見為何? 1. 學童對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之意見為何? 2. 家長對學童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之意見為何? 3. 教師對學童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之意見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以下將本研究中所用之詞彙「電子書」 、 「平板電腦」 、 「閱讀能力」 、 「閱讀態 度」做一簡要界定,以利後續論證進行:. 一、電子書(e-book) 一般而言電子書係指以多媒體型式展現書籍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聲音等 方式所呈現的數位內容,需透過電子載具進行閱讀,例如:個人電腦、筆記型電 腦、手機,或是其他可儲存數位檔案之閱讀設備。本研究所使用之電子書為使用 平板電腦為載具的電子書,可在任何地方閱讀,不受場域限制,但不具互動多媒 體特性,其他如 PC 版電子書、光碟版電子書、手機版電子書等不在本研究之範 圍。. 二、平板電腦 本研究所使用之電子書載具為平板電腦,其為一行動裝置,可方便移動和攜 帶,螢幕為彩色且可以多點觸控,並具有無線上網、支援多媒體播放及玩遊戲等 眾多附加功能。使用者可透過此行動裝置閱讀電子書與使用其他各種功能。 4.

(21) 三、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係指要完成閱讀歷程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如解碼(識字) 、字義理 解、文意理解、理解監控(自我監控)等能力。本研究將閱讀能力的探討著重於 識字與理解兩個部分,研究前後進行識字力與閱讀理解力的評量以瞭解電子書閱 讀對學童閱讀能力的影響。. 四、閱讀態度 態度包含認知、情感與行為三種要素,認知是指對態度的對象有所認識與瞭 解;情感是對態度對象的喜惡,帶有情緒的傾向;行為則是對態度對象的實際反 應與行動(張春興,2004)。閱讀態度意指客體對閱讀的知覺傾向、評價及伴隨 的行動。本研究所指之閱讀態度乃指受試者在研究者依據學理自編之「閱讀態度 量表」中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者表示閱讀態度愈正向。在研究前後請受試者填 寫,探討學童是否因電子書閱讀而在閱讀態度上有所改變。.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使用明基電通(BenQ)公司之平板電 腦(R70)及淩網科技公司提供的 120 本電子書為研究素材,探討閱讀電子書對學 童之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的影響。宥於研究工具與研究取樣,本研究有其限制, 說明如下:. 一、研究情境 由於研究者非學校教師,為了研究理念溝通上的需求,本次研究學校挑選自 設有圖書教師,且對閱讀推動態度積極之學校。該校圖書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理念 與學校本身的閱讀風氣,並不同於一般未設有圖書教師或是校方不重視閱讀推廣 的學校,因此在引用本研究結果進行推論時,需要考慮到學校環境的差異。 另,因研究在學期中進行,研究期間除要求校方准許學生自由使用平板電腦 5.

(22) 閱讀電子書外,在閱讀課中也需使用電子書為教材。由於無法製造一班學生每人 同時擁有 120 本紙本書供其任意選讀的環境,本研究未設有對照組。且研究時間 長達 10 週,校內其他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亦無法排除,在研究結果解釋上有 所限制。. 二、研究素材 本研究所使用的電子書為凌網公司提供,研究者所挑選的 120 本電子書,並 無法涵蓋學童讀物所有領域,在閱讀內容上有所限制。另,電子書呈現方式為不 俱互動多媒體特性之數位化讀本,載具為明基電通(BenQ)公司所生產的 7 吋平板 電腦(R70)。由於目前可下載到平板電腦的電子書格式多樣,且各式平板電腦的 介面、功能不盡相同,是以研究結果解釋只適用於相同性質的讀本與載體。. 6.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電子書之發展雖然由來已久,相關研究為數可觀,但電子書載具的發展卻是 不斷在演進中,各式閱讀器直到近一兩年才達到技術的成熟, 2010 年蘋果電腦 公司推出平版電腦 iPad 後,各大廠紛紛跟進推出各式平板電腦,並強調閱讀功 能。由於學童以平板電腦為載具閱讀電子書尚未普及,無論國內外對於使用平版 電腦閱讀電子書的相關研究皆屬缺乏。故本研究主要探討者雖為國小學童使用平 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其閱讀能力與態度的影響,但由於此類文獻的缺乏,本章乃 就電子書定義及其閱讀載具的發展現況、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相關理論及國 內外對學童閱讀電子書的相關研究做一探討,其中之電子書並不侷限於以平板電 腦為載具閱讀的電子書,期能為本研究理出更清楚的輪廓。. 第一節. 電子書的定義及行動閱讀載具的發展. 一、電子書的定義 “電子書”一詞從以前至今都尚無較明確的定義。哈金斯(Donald T. Hawkins) 認為, 「電子書是將書籍的內容以電子形式,供讀者使用(An e-book is the contents of a book made available to the reader in electronic form)」 (Donald T. H., 2000) 。依 目前的發展,電子書已超越僅是單純地將圖書數位化,而是將各式資料數位化後 予以系統與結構化的處理,提供一種與傳統閱讀經驗相似的環境,或是與傳統閱 讀經驗完全不一樣的新體驗,透過不同的設備供人們閱讀與使用。 有學者則是把電子書以軟硬體分開的角度解釋,除了與哈金斯的解釋角度相 同,以「內容」(Content)導向解釋外,另有以「裝置」(Device)來說明電子書的 概念者,綜合不同學者專家的看法,電子書可分為:可下載的電子書、網路電子 書、光碟電子書、專屬閱讀器之電子書等(童敏惠,2002;程蘊嘉,2002;駱英 豐,2000)。其中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直到近年才漸趨成熟並有普及的趨勢。其 行動閱讀的特性,打破以往人們對電子書只能待在電腦前閱讀的觀念,帶來新的 7.

(24) 閱讀風潮。 由於本研究所使用之電子書載具正是具行動閱讀功能之平板電腦,以下就行 動閱讀載具的發展做一探討。. 二、行動閱讀載具的發展 行動閱讀載具的發想,可溯源於西元 1968 年 Alan Kay 倡導能因應多媒體 需求的個人電腦概念 ── "DynaBook" 構想,依照 Kay 想像中的 Dynabook 將 是一款如同書籍般,既為可攜式且具互動功能的多媒體個人式電腦,它的主要規 格如下(引自邱炯友,2000): 1. 大小如 A4 紙張之易攜帶; 2. 顯示器的解析度必須優於報紙文字; 3. 必須具有聲音輸入的功能且易操作; 4. 必須能夠網路化和作無線通訊。 從上述 DynaBook 的構想看來,已經具有今日行動閱讀載具的雛形。但由於 技術的限制,此後 20 多年市場上並未出現以”閱讀”作為功能訴求的行動閱讀載 具。直到 1990 年代後,技術的演進加上大環境的配合,行動閱讀載具逐漸呈現 蓬勃發展氣象,自 PDA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這種可攜式 的資訊終端機出現後,業者看見了新的數位出版商機,開始有適合在 PDA 閱讀 的電子書出現(邱炯友,2000) 。進入 21 世紀後,市場開始出現各式行動載具, 使行動閱讀進入新境界。以下就智慧型手機、電子紙閱讀器、與平板電腦逐一說 明。 (一) 智慧型手機 自從智慧型手機出現並在市占率不斷攀升後,大量的手機用戶給了出版業者 龐大潛在讀者群的可能性,手機版的數位出版品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如電子書、 電子雜誌等。但,過小的螢幕閱讀尺寸,使智慧型手機在數位出版的「內容表現」 方面,至今無法帶來深刻的影響(周暐達,2011)。 8.

(25) (二) 閱讀器(電子紙) 自 2007 年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的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 問世,宣告 了行動閱讀時代的來臨,打破了電子書(e-book)只能在個人電腦(PC)上閱讀的限 制,使電子書有了紙本書易於攜帶的方便,更多了輕巧的優勢。且閱讀器電子紙 面板的特性,省電而可長時間使用,採反射光源無背光而方便在自然光下閱讀, 加上比手機略大的螢幕尺寸,一度被視為足以替代紙張的「書籍」載體。國外的 閱讀器代表者除了 Amazon 的 Kindle 外,尚有 Barnes & Noble 的 Nook;國內部 分,在 2010 年推出閱讀器的業者有遠流出版與 ViewSonic 合作的金庸機、聯合 線上數位閱讀網與 ASUS 合作的 Eee Note、綠林書城的 GreenBook 及 Book11 的 iRex 等。電子紙閱讀器一開始只有黑白介面,且會有殘影及反應速度慢等問題, 功能上較為單調,著重在閱讀本身及相關附屬功能,如畫線、註記、字典及字體 放大縮小等,以純閱讀而言,功能也許已經足夠;但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卻不具特 別的吸引力。也因此,在除了閱讀功能外,更具有色彩鮮艷、支援多媒體播放、 玩遊戲等的平板電腦出現後,數位閱讀市場再度產生變化(何薇玲,2011;周暐 達,2011)。 (三) 平板電腦 在 Apple 的 iPad 於 2010 年 1 月推出造成各家競相推出平板電腦前,電子書 閱讀器的主流是使用電子紙技術,但由於電子紙所使用的 E Ink(電子墨水)在色 彩表現技術上一直未能突破,使業者無法推出可呈現彩色內容的閱讀器;而自 Apple 的 iPad 推出後,與電子紙閱讀器相較,iPad 的彩色螢幕、快速反應、多媒 體內容呈現、Wi-Fi 或 3G 的連網,已超過大多數閱讀器的灰階螢幕、翻頁反應 慢、無法呈現多媒體、簡易的 Wi-Fi 連網等。由於 iPad 的成功,各家大廠也紛 紛推出各式平板電腦,目前除了 Apple 的 iPad 外,尚有 Acer 的 Iconia A500、ASUS 的 Eee Pad Transformer、Samsung 的 GALAXY Tab P1000 無限機等等,他們挾 帶平板電腦的優勢建置並建置自己的電子書供應平台或是與平台業者合作,企圖 瓜分國內正興起的電子書市場,其發展樂觀可期(施雅茹,2010;何薇玲,2011; 9.

(26) 周暐達,2011)。. 三、小節 本節從電子書的定義與行動閱讀載具的發展兩方面來探討,從文獻中可瞭解 到「電子書」一詞的意義廣泛,從內容面而言,雖然都稱為電子書,隨著內容數 位化的方式與程度的不同,會提供給讀者與傳統閱讀經驗相似的環境,或是與傳 統閱讀經驗完全不一樣的新體驗。而電子書的裝置不斷發展,今日已進入行動閱 讀的時代,智慧型手機、電子紙閱讀器與平板電腦三者在行動閱讀載具市場各具 特色,但以閱讀的豐富性與功能附加性而言,平板電腦略勝一籌。國內電子書市 場正在快速發展中,各式電子書閱讀行動載具也不斷推陳出新,身處數位時代的 國小學童,接觸電子書、使用行動載具閱讀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由以上的比較看 來,行動閱讀載具中以平板電腦較具優勢,在數位閱讀的潮流中,學童以平板電 腦作為載具閱讀電子書時,對其閱讀是否有所助益,則為研究者所關心的重點。. 第二節. 兒童閱讀相關理論. 一、閱讀的意義與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 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人類透過閱讀獲得新知,藉由閱讀培養學習能力。 閱讀的定義各家學者依其研究而有不同的看法,說明如下: Carver(1973)分析閱讀的歷程提出四個層次的閱讀心理運作(as cited in Mayer, 1987/林清山譯,1997)。 1. 將字解碼,並決定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 將個別的字義組合起來,以完全了解句子。 3. 了解段落間所隱含的主旨,以及原因和結果、假設、證明、含意、未明 白說出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 評價各種觀點,包括邏輯、證明、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問題。 10.

(27) 前兩個層次代表基本的閱讀技巧,閱讀者在這方面會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這些閱讀技巧主要重點包括解碼、字意接觸、和語句整合。後兩個層次則與推理 (reasoning)及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有關。 Dauzat 與 Dauzat(1981)將閱讀定義成幾個屬性:閱讀的進程應是一種心 智活動,包含溝通的能力及將圖徵符號的訊息轉化成意義,因而閱讀應可視為讀 者與印刷字體的溝通歷程。換句話說,閱讀就是讀者接觸這些印刷的符號,再將 這些表徵符號轉換成有意義的訊息之過程。 Downing 與 Leong(1982)歸納整理出閱讀的意義如下:一類為強調譯碼 (decoding)的過程,是將書寫符號轉譯為聽覺符號;另一類則強調意義的獲得, 認為意義並非將視覺信息轉為聽覺信息,而是將它轉化出意義。 Baker 與 Brown ( 1984 ) 認 為 閱 讀 是 一 種 對 作 者 的 訊 息 進 行 再 建 構 (reconstructing) ,即為將書面上的文字建構(constructing)其自身意義的活動, 其將受到閱讀目的、讀者之先備知識、興趣及能力等因素影響。 Gagné(1993/岳修平譯,1998)則將閱讀視為複雜的認知歷程: 1. 解碼(decoding):是閱讀的基礎,首要工作為「認字識義」。 2. 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其功能在於從書頁單字獲得文字 上的意義。 3. 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提供讀者有關閱讀概念的更 深、更廣的含意理解。 4. 監控理解(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確保讀者能更有效、更精確地面 對閱讀目標,而這套更廣泛的技巧,已被稱為「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 王瓊珠(2004)指出,多數研究者主張將閱讀成分分成識字與理解兩大部分, 但在細節上則有所不同。他並歸納柯華葳與 Gagné, Yekovich & Yekovich 等學 者的意見,將閱讀成分整理如圖 2-2-1。. 11.

(28) 立即辨識. 認字 字音分析. 識字 中介辨識 閱讀. 解碼. 字型辨識 字義抽取. 字義理解 理解 推論理解. 組字規則 上下文分析. 理解監控. 圖 2-2-1 閱讀成分分析 資料來源: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頁 9)。臺北市:心理。. 由以上各專家學者對於閱讀意義的詮釋,可理解到閱讀是一系列複雜的心理 活動,由基礎的解碼認字、理解字義,到進階的推導深層含意及給予評價,這些 複雜的心理活動劃分在閱讀主要的兩大成分:識字與理解之下。而識字與理解兩 者又有彼此互相影響的關係。柯華葳(2010)指出:在閱讀時,個體除有組字知 識、詞彙知識幫忙認字,若仍有新字,讀者還可以因理解上下文,猜出此字詞在 文中的意思。而讀者從「覺知」自己讀得如何,到可以告訴自己該如何做,才能 讀得更好的「自我監督」能力,也是在學習閱讀中漸漸培養出來的,甚至培養出 對閱讀的興趣(柯華葳,2006)。 閱讀的成分主要分成識字與理解,二者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培養與學習 到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就是幫助孩子獲得與學習更多閱讀能力的關鍵。 (二) 閱讀能力的發展 從對閱讀的意義討論中可歸納出:閱讀本身就是一段需要各種能力才得以完 成的歷程,而這些能力的總稱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不只是一個會隨年齡發展 的一般過程,它更需要培養與學習。Chall(1983)以發展的觀點,將閱讀能力 12.

(29) 的轉變劃分成零到五共六個階段:從階段零(前閱讀期,0 到 6 歲)到階段五(建 構重建期,18 歲以上)。各階段詳細內容如表 2-2-1 所示,六階段主要可分成兩 個部分,分別是「學習如何讀(learn to read)」以及「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learn)」 。前者是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後者則是透過閱讀,進而學到各種知識。 依 Chall 的研究,學童在階段零(前閱讀期,0 到 6 歲)時已具備基礎的識字能 力,階段一(6-7 歲)與階段二(7-8 歲)則是在學習如何閱讀,到階段三(9─13 歲)時閱讀是用來學習新事物、獲得新的想法、體驗新的感覺及態度的好幫手, 也就是說由此階段開始,學童可以透過閱讀獲取知識(Chall,1983;王瓊珠,2004; 柯華葳,2010)。. 13.

(30) 表 2-2-1 Chall 閱讀能力發展階段表 階段別. 年齡. 行為描述 . 開始約略知道書寫的樣式,熟悉語言與聲音之間 的關聯。. 階段零 (前閱讀期).  0到6歲. 兒童熟練各種閱讀的先決條件,如學習認識字 母、寫自己的名字、讀一些字、產品、商店的名 字等。. . 目前兒童的閱讀知識比四、五十年前相對更多, 可能是媒體普及的關係。. . 早期閱讀與解碼階段,開始學習字母和字音、文 字和口說語言之間的相應關聯。.  階段一 (識字期). 兒 童 獲 得 「 語 音 學 的 編 錄 技 巧 」 (phonological recording skill),包括再轉換字母變成聲音及混合. 6─7 歲. 聲音以產生字的技能。在此階段,兒童也完成他 們的字母名稱及聲音的學習。 . 能讀簡單的文章。聽得懂 4000 字以上,但只能讀 出大約 600 個字。. 階段二 (流暢閱讀期). . 更確認所讀的故事,並增加流暢性。. . 兒童開始流利地讀,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來認字。但是,這個階段的閱讀仍不是為了學習。. 7-8 歲. 在兒童處理訊息方面,認字所要求的精力仍相當 大,藉由閱讀以獲得新訊息仍有困難。. 階段三 (閱讀新知期). 階段四 (多元觀點期). . 聽得懂 9000 個字,會讀 3000 字左右。. . 開始從閱讀中學習新知識的階段。閱讀的目的從 只是學習閱讀,轉而要從閱讀中得到新的資訊、. 9-14 歲. 知識,為之後的學習做準備。 . 通常是以單一觀點閱讀。. . 閱讀內容更長且複雜化,會分析並運用多元觀點 來觀看。. 15-18 歲. . 兒童能瞭解從多元觀點呈現的訊息,使複雜的歷 史、經濟和政治等討論比以往更有可能,並能夠 欣賞偉大的小說創作。. 階段五 (建構重建期).  18 歲以上. 選擇性的閱讀,並可從閱讀中藉分析、綜合、判 斷,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 此階段的閱讀是迅速且有效的。. 資料來源: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表格內容轉引自王瓊珠(2004) 。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14.

(31) 除了 Chall 所提出的閱讀能力發展階段外,學者 Gunning(1996)則綜合多 位研究者的發現,提出五個閱讀能力發展的階段(Gunning,1996,引自林寶貴、 錡寶香,2006)。各階段詳細內容整理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Gunning 閱讀能力發展階段表 階段別. 年級範圍(年齡). 行為描述 . 發展聽覺語言能力為閱讀打下基 礎。. 階段一 (閱讀萌芽期). . 0-5 歲. 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印刷品,覺 知文字與非文字的區別。. . 慢慢學會辨識英文中的字母及與 自身有密切關係的文字。. . 開始瞭解字母─語音之間的聯結 對應關係,並應用這種知識解碼. 階段二 (開始閱讀期). 幼稚園至國小一年級. 識字。 . 解碼能力尚未自動化,因此需要 將認知資源用在識字上,造成閱 讀速度的緩慢。.  階段三 (閱讀能力獨立、進步期). 讀的速度與流暢性。 國小二至三年級. . 已可將認知資源放在文意理解 上,使閱讀理解能力大為增加。. 階段四 (由閱讀中學習). 解碼識字能力更自動化,提升閱. . 開始閱讀有章節的書籍。. . 開始透過閱讀活動而學習的階段. . 開始由閱讀的內容中理解事、物. 國小四至六年級. (reading for learning). 階段五 (抽象閱讀). 的組織原則、系統。. 國一以上. . 在閱讀時可建構不同層面的假 設,考慮不同的觀點。. 資料來源: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表格內容整理自林寶貴、錡寶香(2006)。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頁 14-16)。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Gunning 在閱讀能力的發展順序上,與 Chall 看法相似,只是在年齡的劃分 上有部分不同,但比較二位學者的研究可發現,他們同樣都認為學童閱讀能力的 15.

(32) 發展是從「學習如何閱讀」到「從閱讀中學習」。雖然個體的發展會因為各種原 因而有不同的表現,閱讀能力階段的劃分並非絕對,但從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瞭解 閱讀能力發展的過程,而各年齡層的學童閱讀能力發展的情形則可供研究者作為 閱讀能力評估的參考。 如前所述,閱讀能力階段的劃分並非絕對,學者提出者為其所觀察研究出該 年齡層個體應俱有的閱讀能力。事實上,閱讀能力一旦發展,終其一生都會隨其 閱讀的情形變動。 「學著讀」是要靠閱讀得到閱讀能力;要達到「讀以學」 ,還是 要透過閱讀。也就是說讀得多,不但知識增加,閱讀能力也增加,進而可以讀得 更多。讀得更多,則再增加知識與閱讀能力,再讀得更多(柯華葳,2010)。. 二、閱讀能力的評量 學者為探究個體的閱讀能力,發展出各種檢測方式,以下針對識字力檢測與 閱讀理解力檢測分別說明如下: (一) 識字力(解碼) 學者對識字力的檢測方式主要有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閱讀能力紀錄」(誤 讀格)與不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認字測驗」兩種。 1.. 閱讀能力紀錄(誤讀格) 「閱讀能力紀錄」(Running Record)由 Marie M. Clay 在 1997 年提出(引自. Reutzel & Cooter, 2007) ,檢測方式是由兒童朗讀一段有意義的短文,閱讀指導者 在一旁加以記錄,從分析兒童口語朗讀的錯誤情形,瞭解兒童在認字、發音上的 問題。 「閱讀能力紀錄」後由 Flynt 與 Cooter 二者加以改良簡化,稱為「誤讀格」 (Miscue Grid)(Flynt & Cooter, 1998),「誤讀格」的原理與「閱讀能力紀錄」相 同,只是對兒童閱讀錯誤類型有更系統性的區分,使指導者在對兒童的口語錯誤 加以分析後,就可以針對兒童需求規劃閱讀指導策略(Reutzel & Cooter, 2007)。 目前國內有陳昭珍、李央晴、曾品方(2010)參考此類工具,發展出適用於中文 環境評估兒童字彙辨識能力的工具,也稱為「誤讀格」。 16.

(33) 2.. 認字測驗 除了由兒童朗讀一段有意義的短文以分析其認字能力的「誤讀格」外,另一. 種為沒有上下文脈絡線索的認字測驗。Stanovich(1986)提出沒有上下文脈絡影 響的認字測驗可以有效區辨優讀者與弱讀者。在 1975 年巴洛克報告 (The Bullock Report, 1975) 中調查 936 所英格蘭及威爾斯初中、小學,發現有 72.5%的初中及 小學以 Schonell 的年級認字測驗(The Schonell Graded Word Reading Test)評量兒 童之認字能力及計算其閱讀年齡,有 34%的初中及小學以 Burt 的認字測驗(Burt Word Reading Test)測得其認字能力及閱讀年齡,做為其閱讀能力指標之一 (Goodacre, 1979,引自黃秀霜,2001) 。這兩個檢測皆是沒有內文線索的認字測 驗,由於施測時間短及計分容易,故廣為學校使用(黃秀霜,2001)。針對臺灣 地區,亦有研究者參考此類認字測驗編製原則,編製中文認字測驗(Huang & Hanley, 1994) ,由於此測驗缺乏全國常模可供參考,測驗內容的代表性亦有所不 足,故編製者 2001 年再加以改良,發展出一個具有信、效度,並建立全國常模 的「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且為顧及團體施測需求,此量表亦設計團體施測方式 (黃秀霜,2001)。 「閱讀能力紀錄」(誤讀格)與「認字測驗」差異在於前者的測驗文字是一段 有意義的短文,請受試者唸出以瞭解兒童的解碼認字能力;後者則是完全獨立無 關的文字,測驗方式可以請受試者唸出或是以紙筆測驗方式實施。考量檢測實施 的方便性及客觀性,本研究採用不具上下文情境脈絡的「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做 為評量學童識字力的工具,以求得代表學童識字力的客觀數據。 (二) 閱讀理解力 閱讀理解力的檢測方式很多,常見的有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問答式閱讀理 解測測驗、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1.. 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 選擇式閱讀理解測驗是由受試者閱讀文章後,從相對應的題目中選出適當的. 答案,以答對的題數計算其得分,便是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表現(鄭妃玲,2002)。 17.

(34) 測驗題目通常是幾篇短文,有以故事體為主或是故事體與說明體短文相互搭配者, 透過選擇題,檢驗學童閱讀該篇文章後的「直接理解歷程」和「解釋理解歷程」。 由於施測容易,計分簡便,國內研究者多以此作為學童閱讀理解檢測工具。如胡 永崇(1995)所編製的「閱讀理解測驗」、祝佩貞(2003)所編製的「選擇式閱 讀理解測驗」、林寶貴與錡寶香(2006)所編製的「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等。 2.. 問答式閱讀理解測測驗 問答式閱讀理解測驗是由受試者閱讀一篇文章後,根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 評分者依據評分標準計分,所得分數就是受試者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徐韶君 2008)。如楊惠菁(2005)依據「表層意義」、「深層意義」及「涉入個人經驗」 三種閱讀理解層次加以編擬的問答題式閱讀理解測驗即是。 3.. 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 閱讀理解測驗題型綜合了選擇題與問答題,為綜合性閱讀理解測驗。如針對. 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國際性閱讀能力評比 PIRLS 的檢測題型。PIRLS 的檢測題型 包括故事體和說明文兩個部分,以及對應的題目,測驗方式包括排序、問答與選 擇題等(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李央晴,2010)。 由於問答題的給分涉及評分者的主觀判斷,為求客觀,本研究採用選擇式閱 讀理解測驗做為評量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工具,以求得代表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客觀 數據。. 三、閱讀態度的意義及評量方式 (一) 閱讀態度的意義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 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態度包含有三種成分:認知成分、 情感成分與行為成分,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是從這三方面逐漸學習而成的(張 春興,1991)。由此可知,態度並不只是內在的心理歷程,更包含外顯行為。陳 佳韻(2004)根據心理學家的看法,將態度的性質歸納為以下四點: 18.

(35) 1. 態度是一種行為趨向,不是行為本身。 2. 態度必須有對象,可能包含人、事、物。 3. 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4. 態度是有組織的,組成成分包含認知、情感、行為。 閱讀態度係指個體對閱讀的態度,若從心理學家對態度的定義延伸,可知閱 讀態度是個體憑其對閱讀的認知及好惡所表現出的一致的閱讀行為傾向。 Fishbein 與 Ajzen(1975)將閱讀態度的義涵詳細分為:信念、感覺及行為,包 含: 1. 閱讀的信念(beliefs)或觀點(opinions),即認知成分:學生對閱讀所持的想 法、知識或見解,如「值得」、「無聊」、或「得到一份好工作」。 2. 閱讀的評價(evaluations)或感覺(feelings):學生在消極至積極的連續面上 對閱讀的評價,如「喜歡」、「不喜歡」、「享受」或「不舒服」等。 3. 閱讀的目的(intentions)及實際的閱讀,即行為成分:學生在閱讀活動中 實際的引申事物,如空閒時閱讀、其他活動外選擇閱讀等(Fishbein & Ajzen, 1975,引自黃齡瑩、林惠娟,2004)。 Stokmans(1999)綜合了前人的研究(McGuire, 1969 ; Fishbein and Ajzen, 1975 ; Eagly and Chaiken, 1993),並加入自己的看法,將閱讀態度區分為三個要 素: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與意動(conative)。在此他採用的是意動 (conative)而非行動,與前述心理學者對態度的定義─行為傾向相符,且 Stokmans 強調態度中認知與情感對行為的影響性,其研究結果也指出閱讀態度會正向影響 閱讀行為,在適當情況時意動就會成為實際的行動。 (二) 閱讀態度的評量 閱讀態度為個體對閱讀認知、情感與意動(Stokmans, 1999) 。以往研究者在 探求個體的閱讀態度時,由於對象與研究重點的不同,多以自編之閱讀態度自評 量表(祝佩貞,2003;陳佳韻,2004;林宜蓉,2009;王生佳,2009)或使用訪 談方式(Druin & Bederson, 2007;陳乃瑋,2006;陳怡妏,2010;魏曉婷,2011) 19.

(36) 為之。研究者認為,選用何種方式評量研究對象的閱讀態度,應視研究目的而定, 本研究欲探討國小學童在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前後閱讀態度的改變情形,宜 採用客觀的評量工具,故參考相關學理與前人編製之閱讀態度問卷,並針對研究 重點與研究對象特性自行編製研究所需閱讀態度問卷,應為較適宜之做法。. 四、小結 本節主要在探討閱讀的意涵、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從文獻中可知,閱讀本 身就是一個個體不斷使用自己識字與理解能力來與讀本對話的歷程。擁有識字與 理解能力,也就具備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有其發展階段,但每個階段項目都要 經過學習才能獲得,與生理發展不同。 閱讀態度是個體憑其對閱讀的認知及好惡所表現出的一致的閱讀行為傾向。 閱讀態度高者其閱讀行為自然就頻繁,而閱讀能力的最佳學習途徑就是閱讀。 由於紙本書與電子書會提供不同的閱讀體驗,而電子書中以平板電腦為載具 的電子書又與以往只能在電腦前閱讀的電子書不同,若以平板電腦為載具的電子 書能夠提高學童的閱讀態度,使學童更常閱讀,對學童閱讀能力的發展理應有所 幫助,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的影響,正是本研究欲探 討之處。. 第三節. 學童閱讀電子書之相關研究. 電子書是閱讀的新趨勢,而電子書帶給學童的新閱讀體驗對學童的閱讀到底 會帶來益處或是阻礙,相信是家長、教育界所共同關心的議題,故從有電子書起, 就不斷有關於學童閱讀電子書的相關研究。但由於電子書的義涵不斷在改變,電 子書載具也不斷在更新,較早期研究中的電子書已和今日的電子書發展差距過大, 而本研究所要探討以平板電腦為載具的電子書閱讀,則由於平板電腦剛開始發展, 文獻較為欠缺。本節為研究者對國內外近幾年關於學童閱讀電子書的相關研究探 討,期能幫助本研究在規劃與進行上有更清楚的架構。 20.

(37) 一、電子書對學童的正面幫助 Druin、Weeks、Massey 與 Bederson 自 2003 至 2007 年建置多語言的“國際學 童數位圖書館”(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igital Library)平台從事跨國研究,經 由訪談使用學童,並以家長與教師的回饋以及學童閱讀後的作品作為輔證性資料, 探討學童在閱讀與使用國際學童數位圖書館的電子書後對圖書、圖書館、科技與 世界觀的興趣與轉變,發現藉由 ICDL,學童閱讀圖書的種類增加了,他們認為 ICDL 的界面讓他們更容易找到想讀的書,學童在使用此平台閱讀電子書的過程 中,對科技的自信與對不同文化的興趣也有相對增加。在此研究中,電子書擴大 了學童的閱讀興趣,而由於界面的易於操作,使學童不會害怕或是不敢使用,同 時也增加了學童的信心 (Druin, Weeks, Massey, & Bederson, 2007) 。Shamir(2009) 探討電子書對低社經背景(SES)幼稚園學童(約 5 到 6 歲)的基礎讀寫能力發 展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低社經背景的學齡前學童可經由電子書引出較多的學習動 機,對其基礎讀寫能力的發展有正向的幫助。Larson(2010)以 Kindle 作為電子 書的載具,以觀察法研究學童閱讀電子書的過程,Larson 在觀察中發現,Kindle 提供的存取功能與操作文章的新方式確實吸引了電子書的學童讀者。學童在閱讀 電字書的過程中,會嘗試使用電子書本身所附帶的附註、畫記等功能,來幫助其 進行閱讀。學童因此增加了新的讀寫技巧,而 Kindle 所提供的工具與附加功能 則擴大了學童讀者與文章之間的連結。 國內方面,林宜蓉(2009)以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探討以多媒體電子書做 為廣泛閱讀課程的教材,對於英語學習者閱讀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電子 書對於英語學習者閱讀態度有正面的影響。黃齡嫻(2009)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 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紙本與電子繪本教學對受試者閱讀理解和閱讀態度影響的 比較性研究,研究結果亦指出電子繪本能增進學生的閱讀態度。張媖媜與鐘樹椽 (2010)使用線上電子繪本結合相互教學法探討相互教學法融入多媒體閱讀教學 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的影響,得到相互教學法融入多媒體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 21.

(38) 的認詞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改善閱讀態度上都有顯著的立即與持續效果。周怡 君與伊彬(2010)使用實驗法研究電子童書的互動性對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童閱聽 成效之影響,發現年齡與互動程度交互影響整體閱聽成效,低互動能加強三年級 閱聽成效,五年級則沒有顯著差異。陳怡妏(2010)使用訪談法研究學童的電子 書閱讀行為發現電子童書的聲光效果能提昇學童閱讀動機,而電子童書的動畫、 音效、遊戲能增進學童閱讀態度,電子童書的便利性,改變學童閱讀的時空限制, 且學童並不會因為在螢幕前閱讀感到不適。魏曉婷(2011)使用觀察法與訪談法 進行國小五年級生使用個人電腦(PC) 閱讀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的研究發現, 在不受互動式功能影響的數位閱讀環境下,兒童對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亦有正 面的態度與閱讀意願,且閱讀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有助於兒童英語能力表現上 的自我肯定及培養持續閱讀的習慣。 以上研究結果指出,電子書的閱讀對學童在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上皆有正向 的影響。而歸納前人的研究可發現,為探求電子書的閱讀成效,研究者多以實驗 法進行紙本書閱讀與電子書閱讀的比較性研究;為了解學童對電子書的看法與使 用行為,則以觀察法與訪談法為主。. 二、電子書對學童的負面影響 對學童閱讀電子書的的研究中,結果指向正面大於負面影響的文獻頗多,由 於學童的閱讀習慣尚未建立,可塑性強,也較不會產生成人不習慣電子書閱讀方 式的問題。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如陳慧卿(2003)針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以實驗法 進行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閱讀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紙本童書組兒童在故事理解測 驗得分、故事重點回憶量與故事結構回憶量皆高於電子童書組兒童;Kerr 與 Symons(2006) 「閱讀電腦化的文本對學生的影響」研究發現,閱讀紙本文本在 記憶與領悟方面,勝於電腦化的文本─電子書,二者的研究結果相符。另外,電 子書的動畫與互動性是電子書與紙本書差異最大的一個特色,徐韶君(2008)採 實驗研究法,探討電子童書中,動畫與文本一致性對幼兒閱讀理解的影響,研究 22.

(39) 結果顯示幼兒閱讀動畫與文本較不一致之電子童書時,故事回憶量低,故事理解 得分亦較低;而閱讀動畫與文本一致之電子童書時,故事回憶量高,故事理解得 分亦較高。周怡君與伊彬(2010)的研究發現低互動電子書增強三年級圖像記憶 表現,高互動則造成干擾,指出電子書的互動性對中年級學生的影響,在低互動 時的增強到高互動時反而成為干擾。陳怡妏(2010)的研究則指出連線及操作問 題使學童迷失方向,而電子童書的聲音播放功能,則會讓學童依賴聲音重於文 字。 在正向的研究結果之外,本段文獻探討之研究結果亦指出,電子書與文本不 一致的動畫及過度的互動,反而對學童的閱讀造成干擾,影響其閱讀成效表現; 而閱讀電子書時的連線及操作問題,則可能使學童迷失方向。. 三、電腦自我效能與電子書載具使用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指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過往的學習 經驗,對某一學習內容或任務歷經多次的成功或失敗歷程加以調整改進後,確認 自己對該項學習內容或任務具有的自信能力(Bandura, 1986)。其不僅影響其自 我能力與表現的判斷,亦促使個人檢視自我能力的掌握、評估所處環境,以選擇 表現適當的行為(Wood & Bandura, 1989) 。換言之,當學習者在某一學習情境擁 有成功的經驗愈多、其自我效能愈高,其從事某一特定任務活動的頻率愈頻繁; 若其獲得失敗的經驗愈多、其自我效能則愈低落,其從事某一特定任務活動的頻 率則愈低落或減少。 隨著資訊科技產品與網際網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稱 ICT)的推陳出新,許多研究為了解學習者在使用 ICT 產品之學習成效,紛紛延伸 自我效能理論於電腦、網路及行動載具的學習成效研究中。研究指出當學習者對 電腦軟硬體的使用經驗愈豐富、電腦使用效能愈高,其學習使用電腦的意圖亦愈 強烈(Martocchio, 1994; Compeau & Higgins, 1995) 。面對網路環境的普及,研究 亦指出網路自我效能感愈高者,可以較有效率地解決網路使用問題,有較高的網 23.

(40) 路使用頻率及動機、以及較佳的學習成就(Ren, 1999; Liaw ,2002; Tsai & Tsai, 2003) 。數位科技與無線網路環璄的快速發展,各種行動載具(Mobile、PDA、cell phone)雨後春筍地推出並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中,相關研究亦指出:行動載具自我 效能明顯影響使用者對行動載具的使用態度,具有良好行動載具自我效能者能有 正向的行動載具使用態度(Arning & Ziefle, 2009; Tsai & Tsai & Hwang, 2010; Lee, Hsieh & Huang, 2010)。以上研究顯示,自我效能理論已廣為學術界應用於各種 ICT 產品學習成效之研究。 然而,與行動載具同樣具有無所不在學習特性的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自從 2007 年亞馬遜(Amazon)推出以來,便帶動電子書市場快速發展、 改變大眾閱讀習慣、使閱讀更輕巧、便利、即時互動(林素琴,2010)。從單純 的電子書閱讀器到多功能的平板電腦,數位閱讀的行動載具不斷發展,但是探究 使用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閱讀電子書與學生閱讀表現的文獻卻屬鳳毛麟角,更缺 乏學習者先備電腦自我效能與電子書閱讀成效之研究。因此,研究者在探究學童 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閱讀成效時,亦將學童先備電腦自我效能對其電子書 閱讀成效的影響,列為本研究探討的議題之一。 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是個體對電腦相關學習內容或任務具 有的自信能力。由於屬於自我的感覺,研究者在進行電腦自我效能相關研究時, 多會針對研究對象與研究重點的不同,以自編之電腦自我效能自評量表做為衡量 受試者電腦自我效能的工具(黃國鑫,2006;張隆慶,2008;韓宜娣,2010)。. 四、小結 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電子書的閱讀雖然對學童在閱讀能力與閱讀態度上皆 有正面幫助,但不當的動畫及互動設計,以及操作問題,也會有干擾學童閱讀、 使學童迷失方向等疑慮。由於本研究使用平板電腦為電子書載具,且實驗期間學 童可自由操作平板電腦,學童先備的電腦自我效能對其電子書閱讀成效表現的影 響性亦值得探究。在研究方法上,前人依研究重點的不同而採實驗法的量化取向 24.

(41) 研究或觀察法及訪談法等質性取向研究。以往研究中的電子書,多為侷限於個人 電腦中的電子書,不具行動閱讀的便利性;且研究期間學童也無法隨時閱讀電子 書,往往限制在特定的時間與場域。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 討當國小學童可以持有平板電腦這樣的行動載具,自由閱讀電子書及使用平板電 腦中的各種功能時,其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的影響性為何,另外,也希望 瞭解學童的電子書閱讀行為與學童本身及其家長、教師對國小學童使用平板電腦 閱讀電子書的看法,期能給閱讀指導者、電子書及載具製造者相關建議,使學童 在享受電子書便利的同時也避免電子書為學童閱讀帶來的隱憂。. 25.

(42)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their daily lives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language learnt. 15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 develop teachers’ ability to identify, select and use appropriate print and non-print texts of a variety of text types and themes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confidence in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Making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Reading in the design of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their

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哪些因素?Marie Carbo 曾 總結 12 個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原則,詳見 Becoming a great teacher of reading: Achieving high rapid reading gains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