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入聲兼配陰陽

第三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韻母

第二節 入聲兼配陰陽

《切韻聲原》十六攝,不論是陰聲韻部或陽聲韻部,每一圖皆有入聲字,這 就是所謂的「入聲兼配陰陽」。中古入聲只配陽聲韻,不配陰聲韻,如:《韻鏡》。

到了《四聲等子》、《切韻指南》的時代,可能因為入聲韻尾已經發生變化,在韻 圖上便呈現出入聲兼配陰聲韻、陽聲韻的現象。元代周德清製作《中原音韻》,

將入聲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這表示在北方共同語中,作為區別特徵的 入聲韻尾[-p]、[-t]、[-k]很可能已經失落了。明初的官修韻書《洪武正韻》中仍 有保留入聲,經後人研究(應裕康,1970),得知它將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看 似較為接近傳統讀書音的系統。

然而,明清有不少等韻圖在入聲的處理上,不同於《中原音韻》,亦不同於

《洪武正韻》,而出現了入聲兼配陰陽的情況,呂坤的《交泰韻》即是一例,歷 來研究者或以為這是製作韻圖者的存古意識(王松木,2003),或以為是作者反 映某地方音(楊秀芳,1987)。究竟《切韻聲原》的「入配陰陽」所反映的入聲 本質為何呢?時建國(2004:467)的研究認為:

方氏遵從《正韻》保存了入聲,分圖列字時,也沒有悉依《正韻》入配 於陽。就是說,方氏考慮到語言中並不存在入聲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一種 折衷的辦法,這就是入配於陰,亦配於陽。

時建國認為入聲在明清之際的北方話裡已經消失,方氏不過為了恪守《洪 武正韻》而人為地予以保留,所以他在構擬《切韻聲原》的韻母系統時,並沒有 將入聲顯示出來。然而,經過上文對十二統陽聲韻部的討論,發現三種鼻音韻尾 [-n]、[-m]、 [-N]皆合併為[-N],這樣的韻母系統顯然與代表官話音系的《洪武正 韻》差距甚遠,反而與吳語等南方方言較為接近。且「十二統」的韻母系統又是 方氏欲表現的實際語音系統,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方氏在《切韻聲原》保存入 聲極可能是反映某一地區的語音實際。

(一)「入配陰陽」的具體情況

為求進一步瞭解《切韻聲原》的入聲性質,必須先詳細觀察《切韻聲原》「入 配陰陽」的具體情況。下表從中古的入聲出發,透過〈新譜〉的入聲列字,整理、

呈現《切韻聲原》十六攝、十二統中入聲兼配陰聲韻、陽聲韻的現象。表中粗體 字,表示中古入聲韻在《切韻聲原》中的主要分佈的韻攝,細筆斜體字表示出現 字數極少的韻攝,並標註其出現的字數於右下角。

《切韻聲原》十六攝 《切韻聲原》十二統

中古入聲

陰聲韻 陽聲韻 陰聲韻 陽聲韻

烏于、謳幽、噫支1 翁雍 余吾、尤侯、為支1 翁逢

呵阿1、爊夭3 翁雍1 歌阿1、蕭豪3 翁逢1

噫支、烏于2、謳幽1 昷恩、翁雍2、亨青2’

央汪1、歡安1

為支、余吾2、尤侯1

真青、翁逢2、陽光1

歡安1

隈挨、呵阿、呀揶

噫支2、爊夭2

央汪、淵煙、歡安 灣閑

懷開、歌阿、耶哇 為支2、蕭豪2

陽光、煙元、寒灣

呵阿、爊夭 歡安1、央汪5 歌阿、蕭豪 寒灣1、陽光5

噫支3 亨青 為支3 真青

噫支1 亨青 為支1 真青

音唵 真青

呀揶、隈挨1、呵阿1 淹咸、音唵4 耶哇、懷開1、歌阿1 煙元、寒灣

單從十二統的韻目,無法看出入聲的分配情況。因此,本文就十六攝與十二 統有對應關係的基礎上,透過十六攝的兼配情況推導出十二統的入聲分佈。由上 表可以看出:中古入聲韻尾[-p]、[-t]、[-k]的相混情況。中古入聲在陰聲韻的分

佈,十二統與十六攝的情況大致上相同;差異主要出現在有合併現象的幾個陽聲

聲字。以中古臻攝入聲字為主的「為支」統,亦出現了少數分屬為中古通、山、

梗、曾的入聲字。以上的例子皆說明了中古塞音韻尾[-p]、[-t]、[-k]的相混。至於 相混後的入聲產生了什麼變化,其性質又為何?是接下來要討論的重要問題。

(一)「十二統」的入聲音值

在時代較早的《四聲等字》、《切韻指掌圖》及《切韻指南》中,亦有入配陰 陽的情況,反映了入聲在消失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以下整理《切韻指南》入聲兼 配陰陽的情況,列表如下,再與《切韻聲原》十二統的兼配現象比較其異同。

陽 聲 韻 陰 聲 韻

︽切韻指南︾入聲分配 、臻、山、宕

陰聲韻所配之入聲,《切韻聲原》十二統與《切韻指南》幾乎完全相同。在 入聲配陽聲韻的部分,《切韻指南》與中古的情況完全相應,《切韻聲原》十二統 則不然,如上文所述,已出現許多相混的現象。其中比較顯著的差異有:《切韻 指南》宕攝陽聲字配宕攝入聲字的系統,在《切韻聲原》的「陽光」統已有了改 變,陽光統不配宕攝入聲字而改配山攝入聲字,可見入聲韻尾[-k]大部分已併入 [-t]。在《切韻指南》陰入果攝中,亦有[-k]、[-t]相混的現象。入聲韻尾演變的過 程如下圖所示: (王力,1957:134)

-p

-t -t - / -O

-k -k

由上圖可知,在入聲消變的過程中,首先是雙唇塞音[-p]尾的消失,併入舌尖塞 音[-t]尾;其次[-t]又與舌根塞音[-k]尾合併,於是變成了喉塞音尾[-/];最後,才 完全消失變成了零韻尾[-O]。因此,若就入聲演變的過程來看,《切韻聲原》十二 統中的入聲韻尾[-k]大部分已併入[-t],此時的入聲韻尾極可能已經變為喉塞音尾 [-/]了。

本文整理了《切韻聲原》十二統「入配陰陽」的具體情況之後,推論出入聲 極可能已經變成喉塞音尾[-/]。此外,《切韻聲原》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證據,可 以證明入聲的音值。

前文曾經論及方以智討論韻尾的核心「六餘聲」(第三章第一節(三))。「六 餘聲」的內容雖未直接提到入聲韻尾的性質,但本文發現代表折攝中輪的○,可 能與入聲很有關係。關於這個○,時建國(2004:450)曾解釋道:「○在喉根,

為收之總,所以又叫折攝中輪,折攝中輪原是表稱喉根的名詞,方氏用他兼指影 母,就是因為這個影母的發音部位恰巧在喉根。」2可見○與發音部位—喉根有 密切相關。此外,本文已於第三章第一節之(三),將代表鼻音韻尾的○擬為舌 根鼻音[-N]。由上述可知,這個既能指聲母也能指韻尾的○,所代表的不只是一 個特定的單音,而可能是所有發音部位在「喉根」的音。那麼,方以智是否曾透 露出○與入聲的關連性呢?本文發現方氏在解釋○時的一段文字是重要關鍵,摘 錄於下:

◎ 恩翁切,喉中折攝也,自心音唵遏,轉吽,為噁阿之總。

牙 皆統於

◎ ,而

◎ 亦與五者分用。

這段文字的前半段「○恩翁切,…為噁阿之總。」該如何解釋呢?根據本文 在第一節之(三),認為這段話是方以智對舌根鼻音韻尾[-N]的描述。至於,後半 段所說的:「

牙 皆統於○,而○亦與五者分用。」跟前半段所指涉 的[-N]應該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若認為方氏整段文字討論的對象皆是[-N]的話,

2 時建國這裡所說的影母,事實上即是《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疑母,因為在《切韻聲原》的聲 母系統中,中古影母已經併入疑母了。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切字釋疑》(1682:1672)也說:「疑 與影同母。」

則可試將後半段的文字改寫成:「韻尾[-u]、[-i]、[-o]、[-e]、[-a]皆統於[-N],且[-N]

與[-u]、[-i]、[-o]、[-e]、[-a]五者分用。」這段話在音理上很顯然是講不通的,筆 者不相信這是善於審音的方以智之本意。因此,本文認為後半段文字中所講的

,所指的是發音部位也在喉根的喉塞音尾[-/],[-/]可以與陰聲韻尾[-u]、[-i]、

[-o]、[-e]、[-a]分別相配為:[-u/]、[-i/]、[-o/]、[-e/]、[-a/],這不但可以合理解 釋方氏的話,即[-/]與[-u]、[-i]、[-o]、[-e]、[-a]五者相配;亦十分符合《切韻聲 原》入聲兼配陰聲韻的系統,更可以進一步證明《切韻聲原》的入聲韻尾即是喉 塞音尾[-/]。

經由上述的討論,本文認為在《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音系中,鼻音韻尾合併 後只剩下一個,即舌根鼻音韻尾[-N]。而入聲兼配陰陽的現象,呈現了中古塞音 韻尾[-p]、[-t]、[-k]的對立已經消失,且合併為喉塞音韻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