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統」的來源

第二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第一節 「十二統」的來源

方以智《切韻聲原》的音系主體展現在〈新譜〉的十六個圖,這即是方氏所 謂的「十六攝」。在每一圖下,方氏常加上附註對列圖加以解釋,其中經常與《中 原音韻》、《洪武正韻》相比較,說明彼此間列字、分韻的同異。此外,《切韻聲 原》中還有〈韻考〉一部,羅列十餘種音韻材料,其中自《徽州傳朱子譜》以下 數本更是《切韻聲原》書中經常論及的材料,依次有:《徽州傳朱子譜》、《中原 音韻》、《洪武正韻》、《郝京山譜》、金尼閣《西儒耳目資》、陳璛(王當作石)菴《皇 極縱橫圖》1,方氏大致上是依照時代先後排列。其中除了《徽州傳朱子譜》與

《郝京山譜》為佚書2之外,其餘諸本在中國音韻史上皆有其重要地位。《中原音 韻》與《洪武正韻》一向被視為近代漢語北、南兩大共同語音系的代表;《西儒 耳目資》則是代表明代官話音系的重要著作;至於陳藎謨的《皇極圖韻》,歷來 雖較少被討論,卻是方以智在制定十六攝時,列圖填字的重要參考材料。

因此,我們先將這幾部方氏著作《切韻聲原》時的重要參考材料,與《切韻 聲原》的十六攝、十二統對照,觀察彼此間韻部的對應關係,以求對《切韻聲原》

十六攝、十二統的來源能有初步的瞭解,也作為之後與相關材料討論時的參考依 據。本文以韻目為經,音韻材料為緯,編列「韻部對照表」如後。表中共有九橫 列,以中古十六攝為基準,以下則依時代先後分別為:《徽州傳朱子譜》、《中原 音韻》、《洪武正韻》、《郝京山譜》、《西儒耳目資》、《皇極圖韻》、《切韻聲原》十 六攝、《切韻聲元》十二統。直行所列韻目,以韻尾為排序基準,陰聲韻在前,

陽聲韻在後。陰聲韻再依韻尾先列[-O],依次列[-i]、[-o]、[-u];陽聲韻部的排列,

則考量其合併關係,將有混用、合併現象的韻部排列在一起。如下表所示:

1 陳藎謨(?-1679),字獻可,又字益謙,號璛(王當作石)庵,又號真澄子。著有《皇極圖韻》一 卷、《元音統韻》二十八卷。方以智所說的陳璛(王當作石)庵《皇極縱橫圖》應是《皇極圖韻》

書中的〈四聲經緯圖〉。

2 據耿振生(1992:255)《徽州傳朱子譜》、《郝京山譜》皆未見原書,已不知其存亡,僅見於 古今著錄之中。

韻 部 對 照 表

中古十六攝 假 果 遇

《徽州傳朱子譜》3

十二 巴 波 逋

《中原音韻》

十九韻 家麻 車遮 歌戈 魚模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麻4 遮 歌 魚 模

《郝京山譜》5

十二 邪 摩 虞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6

a7 ia oa ua

e ie oe ue iue

o io uo

u u8 iu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麻轄9、遮屑 歌鐸、

戈郭 魚燭、模屋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呀揶 呵阿 烏于

《切韻聲原》

十二統 耶哇 歌阿 余吾

3 《徽州傳朱子譜》的韻目引自方以智《通雅》卷五十《切韻聲原》中所列。

4 《洪武正韻》之韻目「舉平以賅上、去」《正韻》入聲皆配陽聲韻,在此不另標列。

5 《郝京山譜》的韻目引自方以智《通雅》卷五十《切韻聲原》中所列。

6 《西儒耳目資》的〈列音韻譜〉共列有五十攝。但其實《西儒耳目資》不只五十個韻母,因為 某些攝還有「甚、次」或「甚、次、中」之別。e、o、ie、io、uo攝入聲分甚、次;u則清平、

濁平、上、去、入皆分甚、次、中。加上甚次中,則共計五十七攝。何九盈(1995:238-243)。

本列表以舒聲韻為主,次入聲韻攝不列。

7 《西儒耳目資》的〈列音韻譜〉以拉丁字母的組合代表五十韻攝之目。此表依原書所用之名稱,

不另列漢字,故上列之拉丁字母表示韻類而非音值。

8 u下小點表示區別甚、次、中的符號。凡元音首上有一點則次,其下有點則中,無點則甚。

參見(金尼閣,《列音韻譜問答》:55)。

9 本表取《皇極圖韻》的平聲與入聲韻目並列。麻為平聲韻,轄為其相承之入聲韻目,下同。

中古十六攝 止 蟹 效 流

《徽州傳朱譜》

十二 陂、牌 包 豪

《中原音韻》

十九韻 支思 齊微 皆來 蕭豪 尤侯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支 齊 灰 皆 蕭 爻 尤

《郝京山譜》

十二 遲、危、孩 調 求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

ul e10 u11

i ie

ui oei uei

ai iai oai uai

ao eao

iao

eu ieu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支質、齊櫛、灰末 乖拐、咍曷、

皆轄 蕭藥、豪鐸 侯屋、

尤燭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噫支 隈挨 爊夭 謳幽

《切韻聲原》

十二統 為支 懷開 蕭豪 尤侯

10 參見註 8。e次字在現代國語中皆讀為舌尖後元音,王松木(1994:96)將 e 次擬為[  ]。

11 參見註 8。u 次字在屬中古止攝精、莊系字,在《中原音韻》屬於支思韻,現代國語讀為[ ]。

(王松木,1994:99-100)。

中古十六攝 通 梗 曾 臻 深

《徽州傳朱子譜》

十二 繃 賓崩

《中原音韻》

十九韻 東鍾 庚青 真文 侵尋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東 庚 真 侵

《郝京山譜》

十二 同 真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 um12

em13 im uem ium

en in un oen uen iun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東屋、冬燭 庚陌、青息、肱獲 真質、文物

、魂沒 侵緝

《切韻聲原》

十六攝 翁雍 亨青 昷恩 音唵

《切韻聲原》

十二統 翁逢 真青

12近來研究皆指出:金尼閣的-m 實乃表示舌根鼻音韻尾[-N]。如:羅常培(1930)、丁邦新(1986)。

13 同註 12。

中古十六攝 山 咸 江 宕

《徽州傳朱譜》

十二 鞭、班 邦

《中原音韻》

十九韻 桓歡 寒山 先全 監咸 廉纖 江陽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刪 寒 先 覃 鹽 陽

《郝京山譜》

十二 田 強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

an en14 oan uon ien uan iuen

am15 eam

iam oam uam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寒曷、

桓末

刪轄、

還刮

先屑、

元月 覃合、鹽葉 陽藥、光郭、唐鐸

《切韻聲原》

十六攝 歡安 灣閑 淵煙 淹咸 央汪

《切韻聲原》

十二統 寒灣 、 煙元 陽光

14 en攝的知、照系字,屬於中古山、咸細音字,其餘聲母則屬中古臻、深攝的開口細音(王松 木,1994:110-111)。

15 同註 12。

透過上表的整理,可發現韻部的合併主要發生在陽聲韻,如:中古的梗、曾、

臻、深四攝在《徽州傳朱子譜》、《郝京山譜》、《切韻聲原》十二統中,都已經合 併,反映出鼻音韻尾-m、-n、-N的合流。關於鼻音韻尾合併的現象,將於後文中 詳加討論。接下來從與《切韻聲原》關係密切的《皇極圖韻》三十六韻出發,以 三十六韻末所標注的呼名與《切韻聲原》對應;再進一步分析十六攝的架構,層 層推進,以求對十二統的基礎能先有初步的認識。

(一)陳藎謨《皇極圖韻》三十六韻

方以智於「旋韻圖」下條列「三十六韻」、「十六攝」之名,並曰:「三十六 韻、十六攝,約為十二統,又約六餘聲」;更在其後註曰:「此內外八轉以洪武韻

酌陳璛(王當作石)菴三十六旋,本易、邵一行。」可見方以智作《聲原》十六攝,

參考了陳氏《皇極縱橫圖》,此即陳藎謨的《皇極圖韻》。至於方氏所提到的《皇 極縱橫圖》應該是指《皇極圖韻》中的〈四聲經緯圖〉16。〈四聲經緯圖〉是展 現《皇極圖韻》一書音系的韻圖。陳藎謨於書中作「經緯圖說」來說明經緯圖的 編排體例,節錄如下:

〈四聲經緯〉四圖,經緯同母,緯為同韻,位置之數千二百九十六。所以 類夫牙舌齒唇喉,而分開齊合撮閉合者也。

陳藎謨先根據聲調而分成四圖,各圖橫列三十六母,縱分三十六韻,並於各 韻之末標注呼名,如此即可在縱橫交錯的表格中填入音節代表字,若某音韻地位 無字,則以空圈○表之。17

我們發現陳氏韻圖的特色在於詳細地為每一韻標明呼名,而這也是影響方以 智重要觀點。方氏云:

細分十六攝之小翕闢,為三十六,先半先翕後闢,後半先闢後翕,此陰陽 陽陰之理也。……幢混附光矣,蒸混附庚矣,閉之二攝共為四韻,亦字少音 窘,故併之,以音闢諳翕,淹闢咸翕,應用。此酌之璛(王當作石)菴而主正韻 者也。

16 同註 1。

17 關於《皇極圖韻》的體列,詳見王松木(2000:242-262)

足見《切韻聲原》十六攝中所分的翕闢穿撮四狀,乃依據陳藎謨的《皇極圖韻》

而來。由於此書與《切韻聲原》十六攝的關係密切,且有助於審定十六攝韻圖中 複雜的四狀分配。因此以〈四聲經緯圖〉為本,再參酌列於〈四聲經緯圖〉之後 的〈經緯省括圖〉,將三十六個韻目及其呼名整理如下表,並進一步與十六攝及

《洪武正韻》作比對,以觀察方氏所謂「十六攝乃酌之璛(王當作石)菴而主正韻」

的對應情況。

《皇極圖韻》 《洪武正韻》 《切韻聲原》十六攝

東屋

合口

冬燭

撮口 上通用

東董送屋 翁雍

支質

齊齒

支紙寘

齊櫛

齊齒 上通用

齊薺霽

噫支

魚燭

撮口;燭二見

魚語御

模屋

合口 上通用;屋二見

模姥暮

烏于

乖刮

合口

咍曷

開口

皆轄

齊齒 上通用

皆解泰 隈挨

灰末

合口 獨用

灰賄隊 噫支

十一

真質

齊齒 獨用;質二見

十二

文物

撮口

十三

魂沒

合口附開口 上通用

真軫震質 昷恩

寒旱翰曷

十四

寒曷

開口;曷二見

十五

桓末

合口 上通用

歡安

十六

刪轄

齊齒捲舌;轄二見

十七

還刮

合口,上通用;刮二見

刪產諫轄

灣閑

《皇極圖韻》 《洪武正韻》 《切韻聲原》十六攝

十八

先屑

齊齒

十九

元月

撮口 上通用

先銑霰屑 淵煙

二十

蕭藥

齊齒

蕭筱嘯

二十一

豪鐸

開口 上通用

爻巧效

爊夭

二十二

歌鐸

開口;鐸二見

二十三

戈郭

合口 上通用

歌哿箇 呵阿

二十四

陽藥

藥二見

二十五

光郭

合口;郭二見

二十六

唐鐸

開口 上通用;鐸三見

陽養漾藥 央汪

二十七

麻轄

齊齒附合口 獨用;轄三見

麻馬禡

二十八

遮屑

齊齒附撮口 獨用;二見

遮者蔗

呀揶

二十九

庚陌

開口

三十

青昔

齊齒

三十一

肱獲

混 上通用

庚梗敬陌 亨青

三十二

侯屋

開口;屋三見

三十三

尤燭

齊齒 上通用;燭三見

尤有宥 謳幽

三十四

侵緝

閉口 獨用

侵寢沁緝 音唵

三十五

覃合

閉口 獨用

覃感勘合

三十六

鹽葉

閉口 獨用

鹽琰豔葉 淹咸

根據上表,陳藎謨在開、齊、合、撮四呼之外,另立了閉口、齊齒捲舌與混 呼三種。然而,尋繹漢語語音變化的軌跡,明末時的口語音系中,以介音作為區 別特徵的開、齊、合、撮四呼,已然清晰,為何陳藎謨卻定出了七種呼名呢?根 據王松木(2000:251)的研究認為:「這是陳氏執著聲律與音韻互為表裡的基本 理念,為了能與樂律的「七音」之數相應,特意設立七種呼名作為各韻之標領。」

這種刻意將音韻現象牽合《易》學象數的觀點,的確是明代等韻學著作的普遍現 象。然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當時的等韻學者對四呼的模糊認識。例如:明代梅 膺祚《字彙》附錄之《韻法橫直圖》,該圖辨析字音分十呼,即開口呼、齊齒呼、

合口呼、撮口呼、閉口呼、齊齒捲舌呼、齊捲而閉呼、舌向上呼、咬齒呼、混呼。

很明顯地,這種分類所根據的標準並不一致,「開、齊、合、撮」是辨析韻頭的,

「閉口」則是針對韻尾的,而「捲舌」、「舌向上」等則與聲母有關。在《切韻聲 原》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方以智的〈十二開合說〉提到:

聲陽,韻陰,聲為律,韻為呂,以合口、開口、撮唇、齊齒、尾閉,論一 韻之聲,亦標概耳。與切母法別。韻有大開合,聲為韻迮,古出字有舒逼;

聲陽,韻陰,聲為律,韻為呂,以合口、開口、撮唇、齊齒、尾閉,論一 韻之聲,亦標概耳。與切母法別。韻有大開合,聲為韻迮,古出字有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