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統」的讀音

第三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韻母

第四節 「十二統」的讀音

經由前文對「十二統」韻母的討論之後,本節嘗試構擬「十二統」韻母的音 值,先建立「十二統」的擬音原則,再逐一針對每一統進行討論。

(一)「十二統」擬音的原則

以下先說明幾項重要的原則,作為「十二統」擬音的依據。

1. 根據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的討論,在《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音系中,鼻音 韻尾合併後只剩下一個,即舌根鼻音韻尾[-N];中古塞音韻尾[-p]、[-t]、[-k]

的對立已經消失,並弱化為喉塞音韻尾[-/]。因此,「十二統」的陽聲韻尾皆 擬為[-N],入聲韻尾皆擬為[-/]。

2. 關於介音,根據本章第三節的討論,已經擬定出每圖每列的開、齊、合、撮。

四呼的擬定依循方以智所言,採用陳藎謨《皇極圖韻》的〈四聲經緯圖〉作 為主要依據。在前文的討論中,也進一步說明〈四聲經緯圖〉及《切韻聲原》

的撮口呼皆代表有[-y-]介音了。因此,「十二統」的介音除了[-O-]之外,分 別以[-i-]、[-u-]、[-y-]三種表示。

3.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基礎在「十六攝」,方氏說《切韻聲原》十六攝是 參酌正韻而作的,另外方以智的音韻學觀念受到金尼閣《西儒耳目資》的啟 發與影響,且《西儒耳目資》與《切韻聲原》時代相近。因此,與《切韻聲 原》十六攝音系關係密切的《洪武正韻》、《西儒耳目資》等,將作為構擬「十 二統」讀音的主要依據。

4. 在現代方言中,能作為「十二統」擬音參考的,一是現代合肥方音,合肥與 作者方以智之籍貫—桐城,在《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方言區域劃分上,皆屬 於江淮官話區的洪巢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

B3);二是徽州方言,方以智的「十二統」乃是根據《徽州傳朱子譜》所酌

定,受到明末徽州方言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現代徽州方言也可作為參考 的材料。三是吳語,吳語分佈於上海市、浙江省、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 西東北部及福建西北角,凡五省一市(蔣冰冰,2003:1),其分佈地區與江 淮官話區、徽語區相鄰近,尤其是安徽南部的吳語區,北與江淮官話洪巢片 接壤,其南則緊鄰皖南徽語區,可見三者的發展演變關係密切;且吳語的「鼻 音韻尾只有一個」及「入聲收喉塞尾」這二項韻尾特色(游汝傑,1997:

99-100),與「十二統」相同。因此,吳語亦是擬音時的參考材料。

(二)「十二統」的讀音

1. 翁逢統

1.1.1 合口陽聲字

根據「十二統音節表」,「翁逢」統所收的合口陽聲字有「蓬、蒙;風;騣、

叢、鬆;東、通、隆;中、沖、戎;公、空、翁、烘」等。合口入聲字有「撲、

木;伏;族、速;篤、禿、陸;祝、畜、熟、辱;穀、酷、屋、忽」等。

以上收字幫系5、精系6、端系7、見系8字屬於中古通攝一等字。夫母9、來母

10及知系字11屬中古通攝三等。

屬夫母的中古非系字由雙唇變成輕唇,使原有的介音[-i-]消失,從中古三等 細音變成了洪音,所以在《切韻聲原》中被置於洪音之列。

而《切韻聲原》的知系包含了中古知、莊、照系字,屬於三等細音字,所以 被置於一等洪音之列,很可能是中古的知、莊、照系已經變成舌尖後音,因為舌 尖後聲母與介音的異化作用,使得細音消失變為洪音字。

5 本節之「幫系」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幫、滂、明」三母。

6 本節之「精系」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精、清、心」三母。

7 本節之「端系」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端、透、泥、來」四母。

8 本節之「見系」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見、溪、疑、曉」四母。

9 本節之「夫母」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來母,其相當於中古的非母、敷母、奉母之合流。

10 本節之「來母」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夫母,其相當於中古的來母。

11 此「知系」指《切韻聲原》二十母中的「知、穿、審、日」四母。下同。

1.1.2 合口入聲字

合口入聲字有「撲、木;伏;族、速;篤、禿、陸;祝、畜、熟、辱;穀、

酷、屋、忽」等。以上收字皆屬中古通攝入聲字,惟「忽」屬中古臻攝入聲字。

1.2.1 撮口陽聲字

撮口陽聲字有「逢;宗、從、忪;冬、彤、濃、龍;鍾、衝、榵;銎、窮、

雍、雄」等。以上收字大部分皆屬中古通攝合口三等字,僅有宗、冬、彤為中古 通攝合口一等字。

方氏為何將宗、冬、彤等置於中古三等細音之列呢?他在圖下註:「端母無 細狀,故以侷唇之冬、泈當丁汀;精母無細狀,故以宗從當精清。」又說:「今 依邵旨,每攝分小翕闢,則蒙公翁中風,始終含口,而二冬乃侷唇放圈,是為小 闢。」可見方以智受邵雍《皇極經世聲音唱合圖》的影響,講求翕(合)、闢(開)

相對,因此儘管已經說明端母、精母無細狀,卻又試圖以冬、宗為撮口(闢),

以求與合口(翕)的東、騣相對,這可能是為了使語料編排整齊化而填補「虛位」

的作法。12

1.2.2 撮口入聲字

撮口入聲字有「福;足;衄、角;匊、曲、育、旭」等。以上收字皆屬中古 通攝入聲合口三等字。

由上列合口、撮口收字來看,相當於《洪武正韻》的東韻,及《西儒耳目資》

的 um 及 ium 兩個音節。《洪武正韻》東韻,應裕康(1970b:287)擬為[uN]、[yuN];

羅常培(1930:277)將《西儒耳目資》的 um 及 ium,擬為[uN]、[yN]。

本統收字在現代方言中的讀音又如何呢?吳語蘇州話,風、中、公、翁等讀 為[-oN],瓊、兄、容讀為[-ioN],忽、窟讀為[-uF/],菊、欲讀為[[-io/];吳語溫 州話則分別讀為[-oN]、[yoN],入聲沒有喉塞韻尾,可見吳語的公、翁等合口字

12 竺家寧(2000:188)指出研究韻圖時須注意:作者在.語料編排上的整齊化觀念。這是因為傳 統上受數術的影響,對「數字」極為講究,因而反映在音類分類的數目上。如語料為縱橫交錯 的圖表時,此類講究數目的觀念,常形成並不表示語音實際區別的「虛位」空格。也就是說,

實際的音類數要比呈現的少。

皆讀為開口。合肥方音則幾乎全讀為開口[-´N],僅有撮口見系字讀為[-iN];入聲 分別讀為[u´/]、[y´/](北京大學中文系:15-21)。本統收字在徽州方言七個方言 點的讀音(平田昌司,1998)以下表舉例字說明:

績溪

風東冬中宗翁 [-a)] 公空 [-ua)] 窮雄 [-ya)] 木熟[-F/] 曲育[-ye/]

福足[-uF/]

歙縣

風東冬中宗翁 [-√)] 公空 [-u√))] 窮雄 [-y√))] 禿屋福足 [-u/]

曲育[-io/]

屯溪

風東冬中宗翁公空 [-an] 窮雄 [-in] ﹡喉塞音尾[-/]不明顯

休寧

風東冬中宗翁公空 [-an] 窮雄 [-in]

﹡城裡喉塞音尾[-/]已失 落,五城話中的陽入調還 保留喉塞音尾。

黟縣

風東冬中宗窮雄 [-AN] 公空翁 [-uAN]

﹡喉塞音尾[-/]不明顯

祁門

風東冬中宗公空[-FN] [-N] ﹡喉塞音尾[-/]已失落

婺源

風東冬中宗翁公空 [-çm] 窮雄雍

[-içm]

﹡喉塞音尾[-/]大多已失落

由上表可知,本統收字在績溪、歙縣方音中,鼻音韻尾皆已弱化,變為鼻化 元音;屯溪、休寧收舌尖鼻音韻尾[-n];黟縣、祁門收舌根鼻音韻尾[-N],婺源則 收雙唇鼻音韻尾[-m]。入聲仍保留喉塞音尾[-/]的只有績溪、歙縣方言。

「翁逢」統相當於《切韻聲原》十六攝的「翁雍」攝,黃學堂(1989:163)

將「翁雍」攝擬為[uN]、[yN];時建國(2004:477)則擬為[uN]、[iuN]。

根據第三章第一節的討論,本文認為「十二統」的陽聲韻尾已合併為一個 [-N],中古入聲韻尾[-p]、[-t]、[-k]的對立消失,剩下一個喉塞音韻尾[-/]。在介 音方面,依《皇極圖韻》的內容,則「翁雍」攝亦即「翁逢」統分屬合口及撮口。

據上述《洪武正韻》及《西儒耳目資》的音值,本統的主要元音可定為[u],因 此本文將「翁逢」統的陽聲韻擬為[-uN]、[-yuN],入聲的主要元音必須與所配之 陽聲韻相同或相近,參考吳方言與徽州方言的情況,斟酌擬為[-u/]、[-yu/]。

2. 余吾統

2.1.1 合口陰聲字

根據「十二統音節表」,「余吾」統所收的合口陰聲字有「補、鋪、模;夫、

誣;租、粗、蘇;都、徒、奴、爐;珠、除、輸、儒;姑、枯、烏、呼」等。

以上收字幫系、精系、端系、見系大多屬中古遇攝合口一等字;夫、微母及 知系字屬於中古遇攝合口三等。夫母的輕唇音化及知系的捲舌音化是造成三等細 音字轉變為洪音的原因,此與翁逢統中的現象相同。

2.1.1 合口入聲字

合口入聲字有「不、撲、木;復、勿;足、促、俗;獨、禿、六;歜、速、

辱;古、哭、屋、斛」等。以上收字幫系、端系、見系大多屬中古通攝入聲合口 一等字;夫母、精系、知系字屬於中古通攝入聲合口三等;微母的「勿」則為中 古臻攝合口三等字。

2.2.1 撮口陰聲字

本統所收撮口陰聲字有「疽、趨、須;閭;諸、初、踈、如;居、區、魚、

虛」等。以上收字皆屬中古遇攝合口三等。

1.2.2 撮口入聲字

撮口入聲字有「粟;恧;粥、熟;玉」等,收字少且僻字多。以上收字皆屬 中古通攝合口三等。

由上列收字來看,相當於《洪武正韻》的魚、模二韻,及《西儒耳目資》的 u甚 及 iu。《洪武正韻》魚、模韻,應裕康(1970b:289)擬為[u]、[y];羅常 培(1930:277)將《西儒耳目資》的 u 及 iu,擬為[u]、[y]。

本統收字的主要元音在現代吳語蘇州、溫州及合肥方音大致上皆讀為[u]、[y]

(北京大學中文系:15-21)。徽州方言的讀音列於下表:

績溪

補夫都粗姑 [u] 取諸居魚 [y] 木六足熟 [-F/] 哭骨 [-uF/]

歙縣

補夫都粗姑 [u] 取諸居魚[y] 不禿哭屋[-u/] 區域 [-y/]

屯溪

補夫姑 [u] 諸居魚玉 [y] ﹡喉塞音尾[-/]不明顯

休寧

補夫姑 [u] 諸居魚玉 [y] ﹡城裡喉塞音尾[-中的陽入調還保留喉塞音尾。/]已失落,五城話

黟縣

補夫都姑熟 [u] 取居魚 [-yEi] ﹡喉塞音尾[-/]不明顯

祁門

補夫都粗姑 [u] 諸居魚 [y] ﹡喉塞音尾[-/]已失落

婺源

補夫都粗姑 [u] 諸居魚 [y] ﹡喉塞音尾[-/]大多已失落

「余吾」統相當於《切韻聲原》十六攝的「烏于」攝,黃學堂(1989:176)

將「烏于」攝擬為[u]、[y];時建國(2004:477)亦同。

綜合上述材料,本文將「余吾」統的陰聲字擬為[u]、[y];入聲字擬為[-u/]、

[-y/]。

3. 為支統

3.1.1 齊齒陰聲字

「為支」統所收的齊齒陰聲字有「比、皮、米;非、微;濟、妻、西;低、

梯、泥、來;知、遲;基、欺、衣」等。

以上收字,幫系、精系、端系皆屬中古止、蟹攝開口三、四等字;唯夫、微 母屬於中古止攝合口三等字。屬中古止攝合口三等的夫、微母字,由於唇音與[-u-]

的異化作用,將[-u-]排斥掉,在此變成了開口字。且「非、微」二字在現代吳語 蘇州話中讀為:非[fi]、微[vi](文)/[mi](白),在合肥方言讀為非[fe]、微[ue]屬開 口,北方方言中多數收開口[-ei],可見《切韻聲原》將非、微等字置於讀[-i]韻的 齊齒列,所根據的應該是吳方言。

3.1.2 齊齒入聲字

本統齊齒入聲字有「必、匹、密;即、七、席;的、剔、栗;」多數屬於中 古臻攝入聲開口三等字,亦有中古曾、梗攝入聲開口三、四等字。

3.2.1 合口陰聲字

「為支」統所收的合口陰聲字有「杯、培、梅;飛;醉、催、雖;堆、推、

內、雷;追、吹、誰;規、虧、為、回」等。以上幫系、端系屬中古蟹攝合口一 等字,夫母、精系、知系、見系皆屬中古止攝合口三等字。

3.2.2 合口入聲字

合口入聲字有「孛、沒;啐、促;突、吶;茁、出、术;骨、窟」等,以上 收字主要為中古臻攝入聲合口字,另有少數山攝、通攝入聲字。

3.3 開口陰聲字

方以智於此攝下注曰:「支為獨韻,不合五音,乃商齒之最出者。」從這句 話可見舌尖元音[-ï]已經成立了。本統此類收字有「子、詞、思;支、持、詩」

等,包含了精系及知系字,皆屬於中古止攝開口三等。另外,方氏又注曰:「兒 為獨字,姑以人誰切附此。」可見日母的「兒、耳、二」字皆讀為[‘]了(李思 敬,1986:143)。

由上列收字來看,相當於《洪武正韻》的支、齊、灰三韻,及《西儒耳目資》

的 u次、e次、ul;i;ui、oei、uei。應裕康(1970b:288-290)對《洪武正韻》

的擬音為支[-ie]、齊[-i]、灰[-uei];羅常培(1930:277)將《西儒耳目資》的 u 次、e次 、ul 擬為[-]、[-]、[-® ];i擬為[i];ui擬為[ui],oei、uei皆擬為 [uEi]。

「為支」統相當於《切韻聲原》十六攝的「噫支」攝,黃學堂(1989:179-180)

「為支」統相當於《切韻聲原》十六攝的「噫支」攝,黃學堂(198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