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研究生:陳聖怡 撰 指導教授:林慶勳.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十一月.

(2) 論文摘要. 《切韻聲原》是明末的一部等韻圖書,它是方以智音韻學論著中的代表作。 歷來對方以智《切韻聲原》的研究,多著重在〈新譜〉十六攝的探討。方以智說 《切韻聲原》十六攝是參考《洪武正韻》而作,前輩學者亦指出《切韻聲原》十 六攝的音系,保存了《洪武正韻》以來讀書音系統的性質。然而, 《切韻聲原》 除了十六攝以外,還有另一個「十二統」的體系。並且,方以智曾強調:「中土 常用二十母、十二韻。」 (《切韻聲原》 〈旋韻圖說〉)可見《切韻聲原》 「十二統」 極可能是當時實際口語音系的反映。 為求進一步瞭解這個音系的內涵,本文嘗試以《切韻聲原》中所提供的「十 二統」材料,並根據作為「約攝為統」基礎的「十六攝」韻圖,逐一進行整理, 合併為「十二統」音節表,作為研究的基礎。並以歷史串連、共時參證的概念, 選擇相關的音韻材料與《切韻聲原》「十二統」互為參照、比較,以考察「十二 統」音系的性質。前人的研究指出「十二統」的韻母系統具有南方方言的特色, 方以智亦說:「十二統」乃根據《徽州傳朱子譜》所酌定。因此本文透過「十二 統」與現代徽語、吳語之比較,擬測「十二統」的讀音,藉此突顯「十二統」音 系特色,也進一步探討它的音系性質。. 關鍵詞: 切韻聲原、方以智、等韻圖、音系、近代音 Keywords: Qieyun Shengyuan 切韻聲原, rhyme table 等韻圖, phonetic system, Modern Chinese.

(3) 目. 目. 第一章. 緒. 次. 次. 論 ....................................................................... 1. 第一節 《切韻聲原》的研究概況......................................................................1 (一)方以智及其《切韻聲原》..............................................................................................1 (二) 《切韻聲原》的音系性質................................................................................................2. 第二節 十二統的地位及其價值..........................................................................5 (一)十二統在《切韻聲原》中的地位..................................................................................5 (二)十二統的研究價值及方法..............................................................................................6. 第二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 11 第一節 「十二統」的來源................................................................................ 11 (一)陳藎謨《皇極圖韻》三十六韻....................................................................................15 (二) 《切韻聲原》 〈新譜〉十六攝........................................................................................20. 第二節 「十二統」的內容................................................................................21 (一) 「約攝為統」的內容......................................................................................................21 (二)十二統的相關材料........................................................................................................24. 第三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韻母 ................................. 26 第一節 「十二統」幾個陽聲韻部的合併........................................................25 (一)中古臻、深、梗、曾四攝合併....................................................................................25 (二)中古山、咸攝合併........................................................................................................29 I.

(4) 目. 次. (三)其他陽聲韻部的合併....................................................................................................32 (四) 「六餘聲」與鼻音韻尾的音值......................................................................................34. 第二節 入聲兼配陰陽........................................................................................37 (一) 「入配陰陽」的具體情況..............................................................................................38 (一) 「十二統」的入聲音值..................................................................................................40. 第三節 「四呼」的擬定....................................................................................42 (一) 「翕闢」的分配 .............................................................................................................42 (二) 「翕闢穿撮」四呼的分配..............................................................................................45. 第四節 「十二統」的讀音................................................................................64 (一) 「十二統」擬音的原則..................................................................................................64 (二) 「十二統」的讀音 .........................................................................................................65. 第四章 「十二統」的聲母 ..................................................... 90 第一節 「十二統」的聲母系統........................................................................90 (一)簡法二十字 ...................................................................................................................90 (二)聲母系統的性質 ...........................................................................................................92. 第二節 「十二統」的聲母特色........................................................................94 (一)全濁清化規律的例外....................................................................................................95 (二)聲母[N-]的問題 ........................................................................................................96 (三)微母[v-]的存在 .............................................................................................................97. 第三節. 第五章. 聲母在「十二統」韻部上的分佈......................................................98. 結. 論 ................................................................. 102. 第一節 「十二統」的特色..............................................................................102. II.

(5) 目. 次. (一)韻母特色反映明代徽州方言...................................................................................... 102 (二)聲母[N-]與[v-]的存在,反映吳語特色...................................................................... 104 (三) 「十二統」反映明末某一實際口語音系.................................................................... 104. 第二節 「十二統」的意義..............................................................................105 (一) 「十二統」在漢語音韻史上的意義............................................................................ 105 (二) 「十二統」在方言區域史上的意義............................................................................ 106. 附. 錄 .............................................................................. 107.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節表......................................................................107 (一) 翁逢……………………………………………………………………………..108 (二) 余吾……………………………………………………………………………..114 (三) 為支……………………………………………………………………………..120 (四) 隈開……………………………………………………………………………..128 (五) 真青……………………………………………………………………………..135 (六) 歌阿……………………………………………………………………………..150 (七) 耶哇……………………………………………………………………………..156 (八) 陽光……………………………………………………………………………..164 (九) 蕭豪……………………………………………………………………………..172 (十) 尤侯……………………………………………………………………………..178 (十一). 煙元………………………………………………………………………...184. (十二). 寒灣………………………………………………………………………...190. 參考書目………………………………………………………199. III.

(6) 緒. 論.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切韻聲原》 切韻聲原》的研究概況 (一)方以智及其《 方以智及其《切韻聲原》 切韻聲原》 在明清時期,等韻學的研究空前興盛,等韻學的著作大量湧現且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此中,有一部份等韻學家繼承、發展了宋元等韻學1的傳統;更多的 等韻學家對宋元等韻學進行了變革,拋棄舊傳統中不合時宜的部分,建立新的 理論體系,改變了等韻學的面貌。方以智的《切韻聲原》正是這個時代下的產 物。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別號很多,有愚者、浮渡智等。 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十月生,安徽桐城人。博學多才,被譽為「中國的百科全 書派大哲學家」 。其著述的範圍廣及哲學思想、文學、史學、醫學、物理、考據、 音韻學等。其中, 《切韻聲原》可說是方氏現今存世的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音 韻學著作。2根據張永堂(1973)的考定,《切韻聲原》的成書在西元 1644 至 1650 年間,這一期間,據耿振生(1992:16)的研究,正屬於「審時派」等韻 學的天下,桑紹良的《青郊雜著》 、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即是當時審時派的 等韻學的代表作。 「審時派」的等韻學家注重時音,把現實的活語言作為研究對 象。《西儒耳目資》刊行於天啟六年(1626),原為傳教士學習中文之用,方以 智流寓金陵時期曾閱讀此書,他說: 「今日得西儒耳目資,是金尼閣所著,字父 十五,母五十,有甚、次、中三標,清、濁、上、去、入五轉,是可以證明吾 之等切。」又說: 「余十餘年疑十數家等韻,忽因泰西創發。」足見他的音韻學 研究受到《西儒耳目資》的啟發與影響(張永堂,1978:63) 。那麼, 《切韻聲 1. 2. 《韻鏡》 、 《七音略》 、 《四聲等子》 、 《切韻指掌圖》 、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五部韻圖,是現 今存世的宋元等韻代表著作。參見 趙蔭棠(1957) 。 據任道斌(1985:30-31)的研究,方以智音韻學的著作計有: 《四韻定本》 、 《等切聲原》 、 《正 韻箋補》 、 《正韻叶》 、 《切韻源流》等五種。後兩種已亡逸, 《四韻定本》現藏於大陸, 《等切 聲原》疑即《通雅》卷五十的《切韻聲原》 。 1.

(7)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原》是否也同於《西儒耳目資》而具有反映時音的性質呢?方以智在《切韻聲 原》的序言中提到: 「聖人切叶用渾,時也;後人詳之,時也;詳而訛謬,不得 不更詳定之,時也。…何必定以古人掩後人乎?」由此可見,方氏認為音切乃 以反映時音為主,展現了他不泥於古的音韻學觀點。此外,在《切韻聲原》的 〈字韻論〉中又說: 「音韻之變與籀楷同,天地推移而人隨之,今日之變沈,及 沈之變上古也。…必如才老取宋人之叶,必如升菴狥漢讀之異,亦何貴乎?凡 此數者,皆當通知,然後愚者之所折衷,可得而論矣。」進一步指出語音是隨 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制作音切應當以反映時音為目的。 因此,本文相信方以智的《切韻聲原》具有反映時音的性質。歷來研究者 亦多將它定位為反映當時實際語音的等韻學著作,例如:李新魁在《漢語等韻 學》中,即將《切韻聲原》歸於表現明代口語標準音的韻圖之列。 (李新魁,1983: 4)。 《切韻聲原》收錄於方以智《通雅》卷五十。 《通雅》是明代一部重要的雅 書。關於它的版本,在此作一簡要介紹。 《通雅》主要有四個版本:最常見的是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本;康熙五年(1666) 「浮山此藏軒本」3及光緒六年(1880) 「桐城方氏重刊本」皆為線裝書,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傅斯年圖書館。 此外還有「日本刻本」 ,刊刻年代約在嘉慶年間(1776-1820) (黃學堂,1989: 12) 。198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通雅》 ,為《方以智全書》第一冊,分上下 兩卷,且標注現代標點,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研究室所編。 以上《切韻聲原》的版本,除「日本刻本」以外,本文皆已蒐羅參考。其 中康熙五年本向稱善本,198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重印本,何九盈(1995:274) 認為這是較好的本子。因此本文對《切韻聲原》的研究,以這兩個版本為主, 其他的版本亦作為參照。. 3. 黃學堂(1989:11)將「浮山此藏軒本」又細分為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有「檢予過目」、 「檢 予考藏」 、「諱庵」 、「陽湖王氏必騏鑑藏圖籍之印」諸印記,藏於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屬 善本書類。另一個無印記者則屬普通線裝書。然而,二者的版式、內容皆相同,且均標誌「浮 山此藏軒」字樣,故本文將二者皆稱為「浮山此藏軒本」 。 2.

(8) 緒. 論. (二) 《切韻聲原》 切韻聲原》音系性質的討論 音系性質的討論 由於《切韻聲原》具有反映實際語音的性質,因此它所反映的音韻系統自 然成為歷來研究者探討的問題。截至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1. 「北音」 北音」說 趙蔭棠(1957:225)注意到《切韻聲原》中:平聲分陰陽、兒字為獨韻的 特色,將它歸於「明清等韻的北音系統」之列。林平和(1975:243-246)的研 究,進一步討論了《切韻聲原》閉口韻[-m]的消失及入聲兼承陰聲韻、陽聲韻 的問題。他注意到切韻聲原中有兩套系統,一個是十六攝,一個是十二統,在 十六攝的系統中有「音唵」、「淹咸」兩攝,表示閉口韻[-m]仍然存在;而在十 二統的系統中,閉口韻已經消失。林平和認為方氏十六攝存有閉口韻[-m],蓋 承襲中古之舊;而其十二統中閉口韻的消變乃是當時北音的特色。至於《切韻 聲原》 「入配陰陽」的現象,林平和解釋此乃承襲宋元等韻傳統,保留讀書音的 表現。 趙蔭棠(1957:223-226)屬於介紹性的研究,因此僅就韻圖中較為明顯的 音韻特色,將之歸於「北音」之列。林平和將十二統的閉口韻消失解釋為北音 的特色,雖然合理,但是這不並是北音獨有的現象,南方音中亦有[-m]尾消失 的現象。此外,林平和認為《切韻聲原》的「入配陰陽」是保存讀書音的說法 亦值得再商榷。現今不少研究皆指出,部分明代韻圖中「入配陰陽」的現象是 某地方音的實際反映,如:楊秀芳(1987:341)的研究指出:呂坤《交泰韻》 中,入聲兼配陰聲、陽聲韻的現象,可能即是作者呂坤方音的反映。 由於時代的侷限, 「北音」 、 「讀書音」的說法,在基礎音系的界定上雖是不 夠具體的說法;然而,透過趙蔭棠與林平和的研究,指出了《切韻聲原》重要 的幾個音韻特色,其研究成果可作為往後研究者觀察《切韻聲原》音系的基礎。. 2. 「官話」 官話」音系說 黃學堂(1989)的碩士論文是第一部研究《切韻聲原》音韻系統的專著。 黃學堂詳細、深入探討《切韻聲原》十六攝的列圖,分別討論分析聲母、韻母 3.

(9)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系統的結構與特色。根據他的研究,發現《切韻聲原》有如下的音韻特色:全 濁聲母清化、全濁上聲改讀去聲、二等牙喉音之細音化、曾、梗攝合併、支思 韻之擴大、閉口韻變抵顎、兒[‘]韻的形成等等。基於這些音韻特色,黃學堂判 定《切韻聲原》所反映的是「官話型」的語音系統;對於入聲兼配陰陽的現象, 則認為是「讀書音」的保留。 黃學堂對《切韻聲原》的研究重心在「十六攝」的音系,此外亦旁及與方 氏時代相近的音韻學材料,將之與《切韻聲原》對照、比較,對於「十六攝」 的音韻特色、音變現象等皆有詳盡的討論。. 3. 混合音系說 時建國在(1996)的研究,主要針對方以智所使用的音韻學術語,作了詳 盡的解釋,此外也注意到了《切韻聲原》 「十二統」韻部合併上的特色。他提出: 十二統中的「真青」統,表現了昷恩、亨青、音唵的合流,即中古曾梗臻深四 攝的合併,這顯然是參驗南音之作;現代北方方言中的蘭州方言、吳方言的蘇 州方言,都是〔-m〕、〔-N〕混同〔-n〕的活證據,他們似乎與方氏時四攝的混 同都有源流關係,而從南北方言發展的系統特徵來看,方氏在這個方面反映的 是當時的吳方言。接著在(時建國,2004)進一步探討了《切韻聲原》中「十 六攝」與「十二統」的關係,時建國認為十六攝反映的是《正韻》以來的讀書 音系統;十二統所反映的是口語共同語系統,其中有兼顧南音的事實。最後, 他進一步指出,方以智的《切韻聲原》乃為了推廣《正韻》而作,因此方氏必 須制定出一個南北都能接受的語音系統,於是成為一部折衷新舊主張,兼顧古 今語音,融合南北音韻的等韻圖書。 雖然尚不能確定方氏的《切韻聲原》是否誠如時建國所說是一個融合南北 的系統;然而,時建國注意到《切韻聲原》 「十二統」異於「十六攝」音系的特 殊性,並且也對「十二統」的性質作了初步的推論。. 綜上所述,目前對《切韻聲原》十六攝的列圖體例、音系特色以及術語研 究等,已累積了一定的成果。而附屬於《切韻聲原》〈旋韻圖〉旁的「十二統」 可能由於所佔篇幅較小,一向較被忽略。雖有研究者曾注意到十二統在韻部 4.

(10) 緒. 論. 上合併的特殊性質,但卻沒有針對「十二統」系統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 本文擬以「十二統」為主體,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對《切韻聲原》十二統的 音系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第二節 十二統的地位及其價值 (一)十二統在《 十二統在《切韻聲原》 切韻聲原》中的地位 方以智在〈旋韻圖說〉中提到:. 中土常用二十母,唱洪武韻足矣。若略外內中聲,開閉阿支之狀,而 渾叶之,曰翁從,曰于吾,曰逶支,曰隈開,曰溫清,曰阿摩,曰哇邪, 曰汪陽,曰爊蕭,曰謳侯,曰煙元,曰歡灣,十二韻耳。. 方氏說:中土常用二十母、十二韻。由此透露出在《切韻聲原》十六攝之 外,存在另一個較接近實際口語的音韻系統。此處所說的十二韻即十二統, 「十 二統」的名稱見於《切韻聲原》 〈旋韻圖〉旁,方氏列出十二統的韻目:翁逢、 余吾、為支、懷開、真青、歌阿、耶哇、陽光、蕭豪、尤侯、煙元、寒灣。十 二統的韻目與上文所列的十二韻,名稱不同然實質相同,為免除同實異名的困 擾,將兩者對應如下:翁逢(翁從) 、余吾(于吾) 、為支(逶支) 、懷開(隈開)、 真青(溫清) 、歌阿(阿摩) 、耶哇(哇邪) 、陽光(汪陽) 、蕭豪(爊蕭) 、尤侯 (謳侯) 、煙元(煙元) 、寒灣(歡安) 。本文在後文中的討論,皆使用十二統的 韻目名稱。 方氏又在「十二統」下注云: 「不論開閉撮穿,但以韻叶柴氏所傳朱子譜而 酌定者。」這裡說的柴氏所傳朱子譜,即趙撝謙門人柴廣進的《徽州傳朱子譜》 4. 。至於《徽州傳朱子譜》的性質,平田昌司(1998:1)曾提到:方以智《通. 雅》所引《徽州傳朱子譜》很可能是明人記錄徽州某地音系的資料。王松木. 4. 參見 《切韻聲原》〈韻攷〉 。 5.

(11)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2000:214)的研究也懷疑「十二統」的音系可能因為受到《朱子譜》的影響, 從而沾染了徽州方音的特色。然而,究竟《徽州傳朱子譜》所展現的韻母特色 是否即是當時的徽州方音呢?由於《徽州傳朱子譜》今已不傳,所以無法提供 直接的證據。那麼「十二統」的音系性質到底為何呢? 時建國(2004:452)的研究,曾根據「十二統」中的幾項韻部特色,提出 他的看法:. 十二統與十六攝不同,十六攝反映的是《正韻》以來的讀書音系統, 個裡有牽合古音的內容,十二統所反映的是口語共同語系統,其中有兼 顧南音的事實。. 為何說「兼顧南音」呢?這是因為方以智說「十二韻」的系統中「閉口韻 本與元灣相應」,可見雙唇鼻音韻尾[-m]併入了舌尖韻尾[-n],這與保存閉口韻 的《中原音韻》、 《洪武正韻》皆不同。因此,它與承襲《洪武正韻》的《切韻 聲原》十六攝性質不同,很可能是方氏為了反映實際語音而立。另外, 「十二統」 中的「真青」統反映了中古曾、梗、臻、深四攝的合併,在現代吳語中有[-N]、 [-n]、[-m]混同的證據,因此時建國認為「真青」統是比照吳語而作。然而,在 現代徽州方言中,鼻音韻尾[-N]、[-n]、[-m]大部分已經弱化,變成一個鼻化元 音(平田昌司,1998:22) 。這些鼻音韻尾在弱化為鼻化元音前應該經歷過合併 混同的過程,例如在現代徽州方言的屯溪、休寧,鼻音韻尾合併後皆變為[-n]; 黟縣則只剩下一個舌根韻尾[-N],此即為最好的證據。由此可見,十二統在韻 部上呈現的特色似乎離官話系統較遠,而與吳語、徽語的方音較為接近。.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十六攝」比較偏向於以《洪武正韻》為代表的書面 語讀書音系統,而「十二統」則是方氏欲反映的實際口語音系。究竟「十二統」 這個實際口語系統的基礎方言為何?再者,方氏所說的: 「中土常用二十母、十 二韻」究竟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音系,還是方氏折衷南北音系的表現呢?仍 需要進一步探討。. 6.

(12) 緒. 論. (二)十二統的研究價值及方法 研究「十二統」音系,有助於進一步瞭解方以智作《切韻聲原》動機及《切 韻聲原》的音系性質,從而確立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由於《切韻聲原》 從表面看來,屬於多方取材的複合性音系,因此首先必須判定他的音系性質, 考察它與口語、古音之間的親疏關係,並從它的取材來源進一步分析它的語音 基礎。最後,推測各音類所代表的實際音值,從中探索古今音韻變遷的規律。 耿振生(1992:132)的論著,指出了研究這類等韻音系的基本途徑,本文考量 這幾項方法在《切韻聲原》 「十二統」研究的可行性,以之作為本研究的指導方 法與實踐。分別說明如下:. 1. 內部分析法 由於方以智對「十二統」只列舉韻目、說明來源,而沒有韻圖的呈現。因 此,《切韻聲原》中任何與「十二統」有關的材料與論述,皆是瞭解「十二統」 的重要材料。耿振生(1992:133)提出:. 內部分析法就是把一部等韻著作自身的全部材料聯繫起來,用以考察 它的音系。大部分的等韻著作不只是一部孤零零的韻圖,還有序、跋、 議論、歌訣一類的內容,這些內容多與韻圖有密切關係,從韻圖本身看 不透的一些問題,往往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解決的途徑。. 因此,透過方以智在《切韻聲原》的〈韻攷〉與〈旋韻圖說〉中所提示的 內容與材料,可知「十二統」與《徽州傳朱子譜》與《郝京山譜》的系統比較 接近。而方以智所說的: 「十六攝約為十二統,又統於六餘聲。」也透露出十六 攝是十二統的基礎,讓本文自信將十六攝的韻圖歸納、合併後,應該可以作為 觀察「十二統」音系的根基。因此,本文將十六攝的韻圖分析後,依照十二統 的韻目重新歸併為十二圖,並整理成音節表,以作為本文討論音系的重要依據。. 7.

(13)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2. 歷史串連法和共時參證法 歷史串連法和共時參證法 方以智在《切韻聲原》中不止一次提到, 《切韻聲原》十六攝是以《洪武正 韻》為主且參酌陳藎謨《皇極圖韻》而完成的。在〈韻攷〉中又羅列了幾部音 韻材料,這些似乎都是制作《切韻聲原》的參考材料。當中有時代較早的《中 原音韻》、《洪武正韻》;也有時代接近的《西儒耳目資》、 《皇極圖韻》 。這些皆 可作為與《切韻聲原》比較研究的材料。耿振生(1992:133-134)提出:. 歷史串連法是結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材料來考察等韻音系,往上與中 古時代的韻書、韻圖相互對照比較,往下與現代漢語的語音(包括普通 話與方言)互相對照比較。. 對「共時參證」的方法,又解釋道:. 所謂共時參證,是把一個等韻音系與另外一些時代相同或相近的音韻 資料(如韻圖,韻書及其他)互相比較,從其相關程度來考察那個音系 的性質。 「共時」的界限不妨放得寬一些,相差一百年以內的也都可以看 做共時。. 因此,本文在討論《切韻聲原》十六攝、十二統的韻部分合時,將它們與 中古的十六攝、 《中原音韻》 、 《洪武正韻》比較,觀察其沿襲前代之作的痕跡, 再與時代相近的《西儒耳目資》 、《皇極圖韻》作比較,觀察彼此間是否有相同 的基礎方言。本文在聲母的討論上,也採取了這個方法。. 3. 音理分析法 透過上述方法的應用,有助於瞭解《切韻聲原》音韻體系及語音基礎。然 而,關於內部的所存在的音變現象較為複雜,必須透過語音發展的規律來分析、 解釋。耿振生(1992:137)說明了審音的方法:. 8.

(14) 緒. 論. 音理分析法就是審音法,這依方法就是根據語音學的一般原理和語音演 變的普遍規律來分析等韻音系。. 《切韻聲原》的列圖,每圖分四列,四列分別為開、齊、合、撮四呼。然 而,圖中將現今普通話中讀為開口的唇音字,如班、潘等放在合口之列,從語 音變化的規律來看,這是由於唇音聲母與介音[-u]的發音相近,因此產生了異化 作用,將介音[-u]排斥掉,變成了開口字。此外, 《切韻聲原》中的知組字由細 音變為洪音,如:中、沖等中古的合口細音已經列於洪音之列。這說明了《切 韻聲原》的知組字(包括中古知、莊、照三系)已經變成舌尖後音,因而發生 異化作用使細音消失變成洪音。透過音理分析法可以清楚分析韻圖中所呈現的 語音變化,並進一步瞭解語音發展的規律。. 4. 歷史比較法 由於《切韻聲原》十二統具有表現實際語音的性質,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擬 測各音類所代表的實際音值。耿振生(1992:138)認為擬音時可應用歷史比較 法:. 歷史比較法用於擬測音值。這一方法在近代漢語語音研究中的應用方 式,也和研究中古音、上古音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於比較的方言材料 應該縮小範圍。…範圍越小,關係越近,語言發展的共性就越多,擬測 的音值才比較可靠。. 徐通鏘(1991:80)對歷史比較法有清楚的介紹,他說: 歷史比較法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方言的差別比較,找出相互間 的語音對應關係,確定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和這種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 然後擬測或重建他們的共同源頭—原始形式。 方以智是安徽桐城人,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 ,安徽桐城屬於「江淮官話 區洪巢片」,方氏家族自先世德益公以來,歷經十四世皆在安徽桐城定居。 (張 9.

(15)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 以堂,1978:13) 「十二統」所反映的實際語音是否可能是作者的鄉音呢?本文 選擇同屬「江淮官話區洪巢片」的合肥方音5,與十二統的音系比較,作為擬音 的參考。而與「十二統」關係密切的徽州方言6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參考基準。此 外,方以智一生除了在家鄉以外,曾經遊寓南京、仕宦北京,明亡之後又流寓 嶺南,因此在他的語言經歷豐富,也許不會拘泥鄉音,他所欲表現的是否是一 種在當時較為廣泛通行的口語音系呢?而這個音系的基礎方言又是什麼呢?這 些都是本文討論基礎音系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問題。. 本文綜合以上五種研究方法,對《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進行分析、討論。 希望藉此能確立十二統音系的性質。並透過此一方氏所欲展現的實際語音系 統,進而窺見明代語音現狀的一個側面。. 5 6. 「合肥方音」的語音資料根據《漢語方音字彙》 ,北京大學中文系,1989。 「徽州方言」指分佈在清朝徽州府六縣的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婺源等,主要分 佈在安徽南部,參見(平田昌司,1998:1-9) 。 10.

(16)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第二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第一節 「十二統」的來源 方以智《切韻聲原》的音系主體展現在〈新譜〉的十六個圖,這即是方氏所 謂的「十六攝」 。在每一圖下,方氏常加上附註對列圖加以解釋,其中經常與《中 原音韻》、《洪武正韻》相比較,說明彼此間列字、分韻的同異。此外,《切韻聲 原》中還有〈韻考〉一部,羅列十餘種音韻材料,其中自《徽州傳朱子譜》以下 數本更是《切韻聲原》書中經常論及的材料,依次有:《徽州傳朱子譜》、《中原 音韻》、《洪武正韻》、《郝京山譜》、金尼閣《西儒耳目資》、陳璛(王當作石)菴《皇 極縱橫圖》1,方氏大致上是依照時代先後排列。其中除了《徽州傳朱子譜》與 《中原音 《郝京山譜》為佚書2之外,其餘諸本在中國音韻史上皆有其重要地位。 韻》與《洪武正韻》一向被視為近代漢語北、南兩大共同語音系的代表;《西儒 耳目資》則是代表明代官話音系的重要著作;至於陳藎謨的《皇極圖韻》,歷來 雖較少被討論,卻是方以智在制定十六攝時,列圖填字的重要參考材料。 因此,我們先將這幾部方氏著作《切韻聲原》時的重要參考材料,與《切韻 聲原》的十六攝、十二統對照,觀察彼此間韻部的對應關係,以求對《切韻聲原》 十六攝、十二統的來源能有初步的瞭解,也作為之後與相關材料討論時的參考依 據。本文以韻目為經,音韻材料為緯,編列「韻部對照表」如後。表中共有九橫 列,以中古十六攝為基準,以下則依時代先後分別為:《徽州傳朱子譜》、《中原 音韻》 、 《洪武正韻》 、 《郝京山譜》 、 《西儒耳目資》 、 《皇極圖韻》 、 《切韻聲原》十 六攝、《切韻聲元》十二統。直行所列韻目,以韻尾為排序基準,陰聲韻在前, 陽聲韻在後。陰聲韻再依韻尾先列[-O],依次列[-i]、[-o]、[-u];陽聲韻部的排列, 則考量其合併關係,將有混用、合併現象的韻部排列在一起。如下表所示:. 1. 陳藎謨(?-1679) ,字獻可,又字益謙,號璛(王當作石)庵,又號真澄子。著有《皇極圖韻》一 卷、《元音統韻》二十八卷。方以智所說的陳璛(王當作石)庵《皇極縱橫圖》應是《皇極圖韻》 書中的〈四聲經緯圖〉。 2 據耿振生(1992:255), 《徽州傳朱子譜》、 《郝京山譜》皆未見原書,已不知其存亡,僅見於 古今著錄之中。 11.

(17)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韻. 部. 中古十六攝 《徽州傳朱子譜》3 十二. 《中原音韻》 十九韻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對. 照. 表. 假. 果. 遇. 巴. 波. 逋. 魚模. 家麻. 車遮. 歌戈. 麻4. 遮. 歌. 《郝京山譜》5. 邪. 十二. a. 魚. 模. 摩. 虞. 7.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 6. ia oa. 三十六韻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切韻聲原》 十二統. ie. o. u. oe. ue. io. u8. uo. iu. iue. ua 《皇極圖韻》. e. 歌鐸、. 麻轄9、遮屑. 戈郭. 魚燭、模屋. 呀揶. 呵阿. 烏于. 耶哇. 歌阿. 余吾. 3. 《徽州傳朱子譜》的韻目引自方以智《通雅》卷五十《切韻聲原》中所列。 《洪武正韻》之韻目「舉平以賅上、去」; 《正韻》入聲皆配陽聲韻,在此不另標列。 5 《郝京山譜》的韻目引自方以智《通雅》卷五十《切韻聲原》中所列。 6 《西儒耳目資》的〈列音韻譜〉共列有五十攝。但其實《西儒耳目資》不只五十個韻母,因為 某些攝還有「甚、次」或「甚、次、中」之別。e、o、ie、io、uo攝入聲分甚、次;u則清平、 濁平、上、去、入皆分甚、次、中。加上甚次中,則共計五十七攝。何九盈(1995:238-243)。 本列表以舒聲韻為主,次入聲韻攝不列。 7 《西儒耳目資》的〈列音韻譜〉以拉丁字母的組合代表五十韻攝之目。此表依原書所用之名稱, 不另列漢字,故上列之拉丁字母表示韻類而非音值。 8 u下小點表示區別甚、次、中的符號。凡元音首上有一點則次,其下有點則中,無點則甚。 參見(金尼閣,《列音韻譜問答》 :55)。 9 本表取《皇極圖韻》的平聲與入聲韻目並列。麻為平聲韻,轄為其相承之入聲韻目,下同。 4. 12.

(18)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中古十六攝. 止. 蟹. 《徽州傳朱譜》. 十九韻.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支思. 支. 齊微. 齊. 《郝京山譜》. 五十攝.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切韻聲原》 十二統. 皆來. 灰. 皆. 遲、危、孩. 十二. 《西儒耳目資》. 流. 包. 豪. 蕭豪. 尤侯. 陂、牌. 十二. 《中原音韻》. 效. ul e10 u11. i ie. iai. oei. oai. uei. uai 乖拐、咍曷、. 支質、齊櫛、灰末. 爻. 調. ai. ui. 蕭. 皆轄. ao eao iao. 蕭藥、豪鐸. 尤. 求. eu ieu. 侯屋、 尤燭. 噫支. 隈挨. 爊夭. 謳幽. 為支. 懷開. 蕭豪. 尤侯. 參見註 8。e次字在現代國語中皆讀為舌尖後元音,王松木(1994:96)將 e 次擬為[  ]。 參見註 8。u 次字在屬中古止攝精、莊系字,在《中原音韻》屬於支思韻,現代國語讀為[ ]。 (王松木,1994:99-100) 。 10 11. 13.

(19)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中古十六攝. 《徽州傳朱子譜》 十二. 《中原音韻》 十九韻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郝京山譜》 十二. 通. 梗. 曾. 繃. 臻. 深. 賓崩. 東鍾. 庚青. 真文. 侵尋. 東. 庚. 真. 侵. 同. 真 en. em13 《西儒耳目資》 五十攝. in. im um12. un. uem. oen. ium. uen iun.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切韻聲原》 十二統. 12 13. 東屋、冬燭. 庚陌、青息、肱獲. 翁雍. 亨青. 翁逢. 真質、文物 、魂沒. 昷恩. 侵緝. 音唵. 真青. 近來研究皆指出:金尼閣的-m 實乃表示舌根鼻音韻尾[-N]。如:羅常培(1930) 、丁邦新(1986) 。 同註 12。 14.

(20)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中古十六攝. 山. 《徽州傳朱譜》. 十九韻 《洪武正韻》 二十二韻. 江. 鞭、班. 十二. 《中原音韻》. 咸. 宕. 邦. 桓歡. 寒山. 先全. 監咸. 廉纖. 江陽. 刪. 寒. 先. 覃. 鹽. 陽. 《郝京山譜》. 田. 十二. 強. an 《西儒耳目資》. oan. 五十攝. uan. en uon. 14. ien iuen. am15 eam iam oam uam. 《皇極圖韻》 三十六韻 《切韻聲原》 十六攝 《切韻聲原》 十二統. 14. 15. 寒曷、 刪轄、 先屑、 桓末. 還刮. 元月. 歡安. 灣閑. 淵煙. 寒灣 、 煙元. 覃合、鹽葉. 陽藥、光郭、唐鐸. 淹咸. 央汪. 陽光. en攝的知、照系字,屬於中古山、咸細音字,其餘聲母則屬中古臻、深攝的開口細音(王松 木,1994:110-111)。 同註 12。 15.

(21)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透過上表的整理,可發現韻部的合併主要發生在陽聲韻,如:中古的梗、曾、 臻、深四攝在《徽州傳朱子譜》 、 《郝京山譜》 、 《切韻聲原》十二統中,都已經合 併,反映出鼻音韻尾-m、-n、-N的合流。關於鼻音韻尾合併的現象,將於後文中 詳加討論。接下來從與《切韻聲原》關係密切的《皇極圖韻》三十六韻出發,以 三十六韻末所標注的呼名與《切韻聲原》對應;再進一步分析十六攝的架構,層 層推進,以求對十二統的基礎能先有初步的認識。. (一)陳藎謨《皇極圖韻》三十六韻 方以智於「旋韻圖」下條列「三十六韻」、「十六攝」之名,並曰:「三十六 韻、十六攝,約為十二統,又約六餘聲」 ;更在其後註曰: 「此內外八轉以洪武韻 酌陳璛(王當作石)菴三十六旋,本易、邵一行。」可見方以智作《聲原》十六攝, 參考了陳氏《皇極縱橫圖》 ,此即陳藎謨的《皇極圖韻》 。至於方氏所提到的《皇 極縱橫圖》應該是指《皇極圖韻》中的〈四聲經緯圖〉16。〈四聲經緯圖〉是展 現《皇極圖韻》一書音系的韻圖。陳藎謨於書中作「經緯圖說」來說明經緯圖的 編排體例,節錄如下: 〈四聲經緯〉四圖,經緯同母,緯為同韻,位置之數千二百九十六。所以 類夫牙舌齒唇喉,而分開齊合撮閉合者也。 陳藎謨先根據聲調而分成四圖,各圖橫列三十六母,縱分三十六韻,並於各 韻之末標注呼名,如此即可在縱橫交錯的表格中填入音節代表字,若某音韻地位 無字,則以空圈○表之。17 我們發現陳氏韻圖的特色在於詳細地為每一韻標明呼名,而這也是影響方以 智重要觀點。方氏云: 細分十六攝之小翕闢,為三十六,先半先翕後闢,後半先闢後翕,此陰陽 陽陰之理也。……幢混附光矣,蒸混附庚矣,閉之二攝共為四韻,亦字少音 窘,故併之,以音闢諳翕,淹闢咸翕,應用。此酌之璛(王當作石)菴而主正韻 者也。. 16 17. 同註 1。 關於《皇極圖韻》的體列,詳見王松木(2000:242-262)。 16.

(22)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足見《切韻聲原》十六攝中所分的翕闢穿撮四狀,乃依據陳藎謨的《皇極圖韻》 而來。由於此書與《切韻聲原》十六攝的關係密切,且有助於審定十六攝韻圖中 複雜的四狀分配。因此以〈四聲經緯圖〉為本,再參酌列於〈四聲經緯圖〉之後 的〈經緯省括圖〉,將三十六個韻目及其呼名整理如下表,並進一步與十六攝及 《洪武正韻》作比對,以觀察方氏所謂「十六攝乃酌之璛(王當作石)菴而主正韻」 的對應情況。 《皇極圖韻》. 《洪武正韻》. 《切韻聲原》十六攝. 東董送屋. 翁雍. 一. 東屋合口. 二. 冬燭撮口 上通用. 三. 支質齊齒. 四. 齊櫛齊齒 上通用. 齊薺霽. 五. 魚燭撮口;燭二見. 魚語御. 六. 模屋合口 上通用;屋二見. 模姥暮. 七. 乖刮合口. 八. 咍曷開口. 九. 皆轄齊齒 上通用. 十. 灰末合口 獨用. 支紙寘. 噫支. 烏于. 十一. 真質齊齒 獨用;質二見. 十二. 文物撮口. 十三. 魂沒合口附開口 上通用. 十四. 寒曷開口;曷二見. 皆解泰. 隈挨. 灰賄隊. 噫支. 真軫震質. 昷恩. 寒旱翰曷 歡安. 十五. 桓末合口 上通用. 十六. 刪轄齊齒捲舌;轄二見. 刪產諫轄 灣閑. 十七. 還刮合口,上通用;刮二見. 17.

(23)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皇極圖韻》 十八. 《洪武正韻》. 《切韻聲原》十六攝. 先銑霰屑. 淵煙. 先屑齊齒. 十九. 元月撮口 上通用. 二十. 蕭藥齊齒. 蕭筱嘯 爊夭. 二十一. 豪鐸開口 上通用. 二十二. 歌鐸開口;鐸二見. 二十三. 戈郭合口 上通用. 二十四. 陽藥 藥二見. 二十五. 光郭合口;郭二見. 二十六. 唐鐸開口 上通用;鐸三見. 二十七. 麻轄齊齒附合口 獨用;轄三見. 爻巧效 歌哿箇. 呵阿. 陽養漾藥. 央汪. 麻馬禡 呀揶. 二十八. 遮屑齊齒附撮口 獨用;二見. 二十九. 庚陌開口. 三十. 青昔齊齒. 三十一. 肱獲混 上通用. 三十二. 侯屋開口;屋三見. 遮者蔗. 庚梗敬陌. 亨青. 尤有宥. 謳幽. 音唵. 三十三. 尤燭齊齒 上通用;燭三見. 三十四. 侵緝閉口 獨用. 侵寢沁緝. 三十五. 覃合閉口 獨用. 覃感勘合. 三十六. 鹽葉閉口 獨用. 鹽琰豔葉. 18. 淹咸.

(24)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根據上表,陳藎謨在開、齊、合、撮四呼之外,另立了閉口、齊齒捲舌與混 呼三種。然而,尋繹漢語語音變化的軌跡,明末時的口語音系中,以介音作為區 別特徵的開、齊、合、撮四呼,已然清晰,為何陳藎謨卻定出了七種呼名呢?根 據王松木(2000:251)的研究認為: 「這是陳氏執著聲律與音韻互為表裡的基本 理念,為了能與樂律的「七音」之數相應,特意設立七種呼名作為各韻之標領。」 這種刻意將音韻現象牽合《易》學象數的觀點,的確是明代等韻學著作的普遍現 象。然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當時的等韻學者對四呼的模糊認識。例如:明代梅 膺祚《字彙》附錄之《韻法橫直圖》 ,該圖辨析字音分十呼,即開口呼、齊齒呼、 合口呼、撮口呼、閉口呼、齊齒捲舌呼、齊捲而閉呼、舌向上呼、咬齒呼、混呼。 很明顯地,這種分類所根據的標準並不一致, 「開、齊、合、撮」是辨析韻頭的, 「閉口」則是針對韻尾的,而「捲舌」 、 「舌向上」等則與聲母有關。在《切韻聲 原》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方以智的〈十二開合說〉提到:. 聲陽,韻陰,聲為律,韻為呂,以合口、開口、撮唇、齊齒、尾閉,論一 韻之聲,亦標概耳。與切母法別。韻有大開合,聲為韻迮,古出字有舒逼; 古人舒者用之,逼者併之,故止有十二概耳。前人細分而不善說,是以著之。. 依照〈十二開合說〉所列的開、合分別有:「總餘之合、餘聲之合、含口之 合、阿口之合、滿呼之合、縫口之合、鬬唇之合、尾閉之合、張侷之合、撮口之 合、升鼻之合、窘紐之合、大開之開、通平之開、嘻唇之開、升鼻之開、咬縫之 開、侷口之開、逼紐之開、窘紐之開、穿混之開、獨韻之開、獨字之開。」又因 方氏認為前人雖細分類目卻未加以詳說,所以在每一類下皆舉例詳加說明。由此 可見,方氏的分法不但類別瑣細,而且分類標準也不一致。 從上述的例證中,我們可以認定當時的口語中已有四呼之別,而此一現象也 引發了等韻學家的探究,不過當時對四呼的觀念仍在探索、建構的階段,尚未有 清楚的概念。一般認為,直至清代潘耒著《類音》 ,始從唇形來分析開、齊、合、 撮,才算為「四呼」做了科學的解釋。因此,我們在使用〈四聲經緯圖〉的呼名 與《切韻聲原》作對照時,韻圖的四狀分列是否即等同於開齊合撮四呼呢?恐怕 仍是需要反覆推敲、小心求證的問題。. 19.

(25)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二)《切韻聲原》〈新譜〉十六攝 十二統的基礎在十六攝,因此從十六攝出發,觀察十六攝的編排體例與架 構,將有助於瞭解十二統的系統。 〈新譜〉十六攝,共分為十六張圖。以下列舉三圖為例,說明列圖的體例。 每圖最上方橫列二十個聲母,按發音部位依次為:重唇音、牙音、輕唇音、舌音、 齒音。縱分二至四列,為便於說明,標上 A、B、C、D 如下圖所示,四列分別 表示翕、闢、穿、撮四狀,相當於合、開、齊、撮四呼;然而,四列與四狀的對 應沒有固定的順序,且不是每圖四狀都有字,各圖列字情況有二到四狀不等。然 後,每列再縱分啌(陰平) 、嘡(陽平) 、上、去、入五個聲調。將韻字依照其音 韻地位填入表中,即可成圖。圖上未標寫攝名, 「十六攝」的名稱統一出現在〈旋 韻圖〉下,依次為:翁雍、烏于、噫支、隈挨、昷恩、歡安、灣閑、淵煙、呵阿、 呀揶、央汪、亨青、爊夭、謳幽、音唵、淹咸。與〈新譜〉所列十六圖依次相應。 其韻目的定名大部分是採用疑母的陰平字,一翕(合)一闢(開),相拼而成。 下圖分別舉出十六攝中主要的三種類型:四狀皆有字、三狀有字、僅有二狀 列字,每狀僅列舉部分韻字,不一一標舉。 昷恩 溪. 曉. 夫 微 端 透 泥 來 精 清 心 知 穿 審 日. ○痕狠恨齕 親秦○○○. 20. 津○儘晉○. ○丁○○○○. 囷羣○○屈. 恩垠峎○呃. ○○懇○○. 君○窘郡橘. C. D. 疑. 昏魂渾溷忽. 見. 溫渾○顐兀. 明. 根○硬艮○. B. 滂. 歕盆○○孛. A. 奔○本笨不. 幫.

(26)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央汪. B. 雙○○○○ 窗幢○撞○ 樁○惷贛茁. C. 夫扶輔父復. 鋪蒲普鋪撲. 須徐○絮粟 趨○取娶○ 疽○苴怚○ ○閭呂慮恧 ○ ○. ○丁. 居○舉據. ○兵. 呼者為翕,輕侷呼者為闢。 洪武分魚模二韻,今以重合. 兵丁庚京俱無狀。. 21. 湯唐○○撻. ○丁○○○○. 開之侷呼. 滂. 幫. 滂傍○胖○. A. 光○廣誑. 烏于. 見. 溪. 當○黨盪達. 夫 微 端 透 泥 來 精 清 心 知 穿 審 日. 誣無舞務勿. 曉 羌強強弶恝. 疑 江○講絳戞. D. 明 A. 不○補布不 □. D. 夫 微 端 透 泥 來 精 清 心 知 穿 審 日. 無君狀. C. 曉 幫○搒榜八. B. 疑 見. 溪 明 滂. 幫.

(27)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此外,圖中有些韻字外加了□(方框)或○(圓框)。加□者表示特殊的讀 邦 字,此表「邦」字之古音讀 書音,通常是方音或古音,例如:第一圖幫母下有□ 花 字,在現代的長沙、廣州、梅縣 同翁雍攝幫母平聲18;又如:第十圖夫母下有□. 方言中,可發現「花」聲母讀為[f-]的證據。19。加○者則表示此處有音無字,如 上表「昷恩」攝端母 C 列有○ 丁 ,即表示端母齊齒呼下有音無字。另外,有些圖 在圖下直接以文字標明「無君狀」或「無丁汀狀」等,則是分別表示此圖見系無 撮口呼或端系無齊齒呼。例如:上表「烏于」攝的「兵、丁、庚、京俱無狀」即 是指此圖中幫系、端系沒有齊齒呼,見系字則開口呼和齊齒呼皆無。. 方以智說十二統乃是從陳藎謨〈四聲經緯圖〉三十六韻、《切韻聲原》十六 攝層層約併而來的。因此上文先對十二統的來源、基礎作初步的介紹。接下來再 進入本文主題「十二統」的內容。. 第二節 「十二統」的內容 本節先探討從十六攝約併為十二統的內容,觀察當中韻部合併的現象。接著 再介紹與「十二統」關係密切的兩項材料。以求對「十二統」的內容及性質能有 初步的認識。. (一)「約攝為統」的內容 《切韻聲原》的主體由十六個韻攝構成,分列十六圖。其後,又有一個旋韻 圖。十二統的韻目即條列於旋韻圖旁。方氏並在十二統下註曰: 「不論開閉撮穿, 但以韻叶柴氏所傳朱子譜而酌訂者。」由此可見,方以智「約十六攝為十二統」 的依據是《朱子譜》。試將十二統與方氏所錄之《徽州傳朱子譜》之十二個韻目 作一對照,再對照十六攝,以呈現「約攝為統」的內容,列表如下:. 18 19. 參見附錄音節表「一翁逢統附註」,頁 113。 參見附錄音節表「七耶哇統」,頁 156。 22.

(28)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切韻聲原》十二統. 《徽傳朱子譜》. 《切韻聲原》十六攝. 翁逢. 綳. 翁雍. 余吾. 逋. 烏于. 為支. 陂. 噫支. 懷開. 牌. 隈挨 昷恩. 真青. 賓崩. 亨青 音唵. 歌阿. 波. 呵阿. 耶哇. 巴. 呀揶. 陽光. 邦. 央汪. 蕭豪. 包. 爊夭. 謳幽. 豪. 謳幽 淵煙. 煙元. 鞭 淹咸. 寒灣. 班. 歡安 灣閑. 據上表比對的結果,發現十二統的統目排列次序與《朱子譜》的韻目次序完 全相應,正可確定十二統誠如方氏所說:是以朱子譜為酌準而訂定的。另外,上 表也清晰地呈現了從十六攝到十二統中陽聲韻部的合併情況:. 1.. 真青統:昷恩、亨青、音唵三攝合併。. 2.. 煙元統:淵煙、淹咸二攝合併。. 3.. 寒灣統:歡安、灣咸、部分淹咸三攝合併。. 以上的情況反映了中古曾、梗、臻、深四攝的混同,以及中古山咸二攝的合 流。至於詳細的合併內容將於第三章「十二統的韻母特色」中再行討論。 23.

(29)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二)十二統的相關材料 在《切韻聲原》中所提到與十二統有關的材料有:《徽州傳朱子譜》及《郝 京山譜》。以下分別簡介這兩項材料的內容及問題:. 1. 《徽州傳朱子譜》 由上述可知《徽州傳朱子譜》是十二統的重要依據,但在《切韻聲原》中只 列其十二個韻目並說它是趙撝謙門人柴廣進所傳之本,此書詳細內容究竟為何? 據耿振生(1992:256)研究此書於今日無法得見全貌,僅其書名及韻目見於《切 韻聲原》 、林本裕《聲位》 、李鄴《切韻考》 ,或稱作《朱子譜》 。然而,關於《徽 州傳朱子譜》的來歷還另有一說,羅常培(1930:295)提到: 「梅膺祚的韻法直 圖〈序說〉:『壬子春從新安得是圖』。…後人由『新安』而聯想到朱熹,於是牽 強附會的認為這是『徽州所傳朱子譜』。」此後,黃學堂(1989:13)根據羅氏 之說認為《徽州傳朱子譜》即是《韻法直圖》 ,並以《韻法直圖》與《切韻聲原》 作比較研究。 然而,就現有材料來看,《韻法直圖》共分四十四韻,而《徽州傳朱子譜》 僅有十二韻;且從韻目名稱上也無法看出兩者的關連性。僅從地名上的線索將「新 安」與「朱子」聯繫,似乎值得懷疑。在本文亦未發現可證明《韻法直圖》即《徽 傳朱子譜》的證據下,仍從耿氏之說,僅就今日能見的現有材料作討論。 另外,《徽州傳朱子譜》所反映的音系為何,是否就是書名所提示的徽州方 音呢?這個問題與「十二統」音系的確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平田昌司(1998: 1)推測: 「徽州方言」的獨特性,早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就已經引起人們的注 意,方以智《通雅》所引《徽州傳朱子譜》很可能是明人記錄徽州某地音系的資 料。那麼,十二統所反映的音系是否即是徽州方言呢?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 《郝京山譜》 《郝京山譜》與《徽州傳朱子譜》同屬於佚書,今日未得見全書,只能在古 今著錄中得知它的存在。在《切韻聲原》及是奎《太古元音》中皆曾提及《郝京 山譜》。(耿振生,1992:256) 24.

(30)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來源及內容. 《切韻聲原》不只一處提及《郝京山譜》 。 〈韻攷〉中,列有《郝京山譜》十 二韻:同、遲、危、虞、孩、真、田、調、摩、邪、強、求。〈旋韻圖說〉論述 中土常用二十母、十二韻之文末亦提到:「郝京山亦分十二,而都尤則鄉言也, 鄉言亦古言也。」可見郝京山的十二韻亦與方氏酌定的十二統有所關連。 另外, 《郝京山譜》之名在《太古元音》中亦有紀錄。 《太古元音》約成於清 康熙年間。作者是奎,字玉霞,晉陵(江蘇武進)人。竺家寧(1991:155)認 為《太古元音》的聲母二十八類中保存濁聲母,且[-´n]和[-´N]兩韻母有相混的傾 向,顯然是當時吳語的一種變化。今天的吳語,兩者也是不分的。不過,《郝京 山譜》是否與《太古元音》有直接的關係,因為今日無法得知《郝京山譜》的內 容,所以不能確定。然而, 《郝京山譜》分十二韻,山、咸兩攝合併為「田」 ,梗、 曾、臻、深四攝合流為「真」20,似乎亦接近吳語的系統。然而實際上的音系如 何,在未見全書的情況下,實在難以斷言。. 20. 參見第二章第一節「韻部對照表」。 25.

(31)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第三章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韻母. 第一節 「十二統」幾個陽聲韻部的合併 在第二章第二節「約攝為統」的內容中,介紹了十二統韻部合併的情況。其 合併的現象主要發生在鼻音韻尾[-m]、[-n]、[-N]。 事實上從明代起,北方音系的韻尾[-m]就已經消失,併入了[-n]韻尾中,且 吳方言中的[-m]可能消失得更早。在西南官話及吳方言中也有[-n]和[-N]混同的例 子(王力,1985:540) 。韻尾[-m]、[-n]、[-N]的交替,屬於發音部位的變化。[-m] 是唇音、[-n]是舌尖音、[-N]是舌根音,發音部位相隔頗遠,卻由於同屬鼻音,發 音方法相同,所以能夠互轉。以下以十六攝的合併為基礎,詳細討論十二統中鼻 音韻尾[-m]、[-n]、[-N]的合併情況。. (一)中古臻、深、梗、曾四攝合併 中古的臻、深、梗、曾四攝,分別收[-n]、[-m]、 [-N]三種不同韻尾;而在 十二統的「真青」統中,卻出現了三種鼻音韻尾相混的現象。十二統的「真青」 統相當於《徽州傳朱子譜》的「賓崩」韻,且「賓崩」韻目下有註曰:. 賓平口唱收青。舌上真嗔、正齒征稱收真。奔字開重收盆。閉輕分焚收 文。開重崩烹收庚。尾閉琴心收侵。. 這段文字的內容主要是以例字來說明「賓崩」韻中的發音部位及唇形開合、 聲音洪細。而它更提供了兩點線索,第一點,他所舉的例字中有收[-n]的「真」、 「文」;有收[-m]的「琴」、「心」,亦有收[-N]的「崩」、「烹」,可見中古收[-n]、 [-m]、 [-N]的字,已經合併歸入了「賓崩」韻之中。第二點,在文字敘述中,可. 26.

(32)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韻母. 看出鼻音韻尾[-n]、[-m]、 [-N]相混的情況,例如:在中古收[-n]的「賓」與收[-N] 的「平」在此皆收「青」 ,即舌根韻尾[-N];中古原收[-N]的「征」 、 「稱」變收真, 即舌尖鼻音韻尾[-n]。 這段文字的內容,正可說明「真青」統確實合併了十六攝中的「昷恩」 、 「亨 青」、「音唵」三攝,而其內容正反映了中古的臻、深、梗、曾四攝的合併。 本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將「昷恩」 、 「亨青」 、 「音唵」三攝合併為一,以音節 表作完整呈現。1以下分類舉例說明。. 1. 臻攝與梗攝合併 以下舉例,以韻圖的列字,分別標列《廣韻》反切及音韻條件。以/為分隔, 前為昷恩攝例字,後為亨青攝例字。. 1.1a 賓,必鄰切,幫母,開三臻。/ b 兵,甫明切,幫母,開三梗。 1.2a 根,古痕切,見母,開一臻。/ b 庚,古行切,見母,開二梗。 1.3a 魂,戶昆切,匣母,合一臻。/ b 橫,戶盲切,匣母,合二梗。 1.4a 云,王分切,為母,合三臻。/ b 榮,永兵切,為母,合三梗。. 以上的四組例字,在「真青」音節表中皆已明確地合併,屬於音韻地位相同 的字了。純粹的臻、梗攝字混同例主要出現在:幫系開口細音、見系的開口洪音 及合口洪音、合口細音。另外,在昷恩攝及亨青攝的明母去聲之格位,皆為「命」 (梗攝開口三等),梗攝「命」字在昷恩攝的重出,更為臻、梗的混同提供了直 接的證據。. 2. 梗攝與深攝合併;曾攝與深攝合併 純粹的梗、深攝合併或曾、深攝合併例較少,且曾、梗兩攝字在十六攝的系 統中同屬於亨青攝,兩者間已經混同而無別了,因此併舉討論。以/為分隔,前 為亨青攝例字,後為音唵攝例字。. 1. 參見附錄「五、真青統」 。 27.

(33)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2.1a 貹,所敬切,疏母,開三梗。/ b 滲,所禁切,疏母,開三深。 2.2a 聖,式正切,審母,開三梗。/ b 甚,常枕切,禪母,開三深。 2.3a 艿,如乘切,日母,開三曾。/ b 任,如林切,日母,開三深。 2.4a 僧,蘇増切,心母,開一曾。/ b 森,所今切,疏母,開三深。. 3. 臻、梗、深三攝合併;臻、曾、深三攝合併 臻、梗、深的合併和臻、曾、深的合併現象,來自於《切韻聲原》十六攝中 的亨青、昷恩、音唵三攝的混同。它們混同的情況主要出現在《切韻聲原》的精 組字、知組字、見組字以及來母字,例證不少。試舉例如下,以/分隔,依次為 昷恩、亨青、音唵攝之例字。. 3.1a 親,七人切,清母,開三臻。/b 清,七情切,清母,開三梗。 /c 侵,七林切,清母,開三深。 3.2a 僯,良忍切,來母,開三臻。/b 領,良郢切,來母,開三梗。 /c 廩,力稔切,來母,開三深。 3.3a 巾,居銀切,見母,開三臻。/b 京,舉卿切,見母,開三梗。 /c 金,居吟切,見母,開三深。 3.4a 申,失人切,審母,開三臻。/b 升,識蒸切,審母,開三曾。 /c 深,式針切,審母,開三深。 3.5a 忻,許斤切,曉母,開三臻。/b 興,虛陵切,影母,開三曾。 /c 金,許金切,曉母,開三深。. 臻、梗、深的合併情況較臻、曾、深的合併更多,因此上舉臻、梗、深的合 併三例和臻、曾、深的合併二例來表示。且中古的梗、曾兩攝在《切韻聲原》中 已經混同為亨青攝了,因此從上例中可以證明中古的臻、深、梗、曾四攝已經合 併了,即在中古界線清晰的鼻音韻尾[-n]、[-m]、 [-N]已經相混合流了。. 28.

(34)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韻母. (二)中古山、咸攝合併 山攝與咸攝,中古音分隸於[-n]、[-m]兩種不同的韻尾。在《切韻聲原》十 六攝中,中古山攝字分為歡安、灣閑、淵煙三攝;中古咸攝字主要為淹咸攝,然 有一小部分的咸攝字出現在音唵攝中。在〈旋韻圖說〉中,方以智針對「十二統」 的系統說:「閉口韻本與元灣相應」。「元灣」應指煙元、寒灣二統,可見中古收 [-m]尾的咸、深攝與收[-n]的山攝字在「十二統」中已經混同。根據上述,可將 《切韻聲原》十六攝的歡安、灣閑、淵煙、音唵、淹咸等五攝約併為煙元、寒灣 二統。煙元統包含了淵煙、淹咸攝;寒灣統則涵蓋了歡安、灣閑、以及部分淹咸、 音唵。究竟[-n]、[-m]混同的情況如何,合併後的變化又如何,以下分別舉例再 詳細討論。. 1. 煙元統:淵煙攝(山)與淹咸攝(咸)合併 以/為分隔,前為淵煙攝例字,後淹咸攝例字。. 1.1a 煎,子仙切,精母,開三山。/b 尖,子廉切,精母,開三咸。 1.2a 天,他前切,透母,開四山。/b 添,他兼切,透母,開四咸。 1.3a 戰,之膳切,照母,開三山。/b 占,章豔切,照母,開三咸。 1.4a 賢,胡田切,匣母,開四山。/b 嫌,戶兼切,匣母,開四咸。. 在煙元統中,如上所列表現山、咸攝合併的例子很多。除此之外,有幾個在 淵煙、淹咸中「重出」的字,可證明在《切韻聲原》十六攝的系統中咸攝的字也 混入山攝之中。如:淹咸攝的來母上聲有「斂」(咸攝),此字在淵煙攝的同一個 位置出現,可見在中古原為[-m]韻尾的「斂」,在《切韻聲原》中已變為[-n]了。 再如:來母去聲的「殮」與溪母的「欠」亦分別在淵煙、淹咸中重出2,同樣提 供了[-m] 混入[-n]的證據。由這些重出字更可進一步證明,在《切韻聲原》十六 攝的格局下,實乃具備著「十二統」的合併基礎;細檢《切韻聲原》十六攝韻圖 的歸字,即可發現方以智的巧妙安排及十六攝與十二統的緊密聯繫,方氏在《切. 2. 參見 附錄「十二統音節表」十一 煙元統 3、煙元統 5。 29.

(35)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韻聲原》十六攝的列圖中展現了十二統的音韻特色。. 2. 寒灣統:歡安(山)、灣閑(山) 、淹咸攝(咸)合併 寒灣統中的成分雖較複雜,但主要仍是表現山攝與咸攝的合併。以下分組討 論之。 2.1 歡安與淹咸的合併 單純歡安與淹咸攝的合併數量很少。舉二例於下,以/為分隔,前為歡安攝 例字,後淹咸攝例字。. 2.1.1a 殘,昨干切,從母,開一山。/b 讒,士咸切,牀母,開二咸。 2.1.2a 散,蘇旰切,心母,開一山。/b 三,蘇暫切,心母,開一咸。. 「殘」與「讒」在《切韻聲原》中同置於清母。在《切韻聲原》的聲母系統 中,從母、牀母字併入清母是普遍的現象。. 2.2 灣閑與淹咸的合併 純粹灣閑與淹咸的合併,主要發生在《切韻聲原》寒灣統的知組字以及見組 開口細音中。以/為分隔,前為灣閑攝例字,後淹咸攝例字。. 2.2.1a 綻,丈莧切,澄母,開二山。/b 站,陟陷切,知母,開二咸。 2.2.2a 艱,古閑切,見母,開二山。/b 監,古銜切,見母,開二咸。 2.2.3a 閑,戶閒切,匣母,開二山。/b 咸,胡讒切,匣母,開二咸。. 2.3 歡安、灣閑、淹咸的合併 歡安、灣閑、淹咸三攝的合併,出現在寒灣統的端透泥來及見組開口洪音字。 歡安、灣閑二攝的端組、見組重出字很多,提供了這兩個攝合併的基礎。於下舉 例說明,以/分隔,依次為歡安、灣閑、淹咸攝之例字。. 2.3.1a 丹,都寒切,端母,開一山。/b 丹,都寒切,端母,開一山。 30.

(36)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韻母. /c 耽,丁含切,端母,開一咸。(「丹」重出) 2.3.2a 難,那干切,泥母,開一山。/b 難,那干切,泥母,開一山。 /c 男,那含切,泥母,開一咸。 (「難」重出。音唵攝中有「男」重出,亦併入此。) 2.3.3a 看,苦寒切,溪母,開一山。/b 刊,苦寒切,溪母,開一山。 /c 堪,口含切,溪母,開一咸。 2.3.4a 干,古寒切,見母,開一山。/b 干,古寒切,見母,開一山。 /c 泔,古三切,見母,開一咸。 (「干」在歡安、灣閑重出。音唵攝有咸攝字「甘」,古三切,與「泔」 同音,亦併入此。). 從上述的舉例中可以發現,寒灣統除了包含歡安、灣閑、淹咸三個攝之外, 還併入了部分音唵攝的字,音唵攝中大部份皆屬中古深攝字,然而在寒灣統中的 音唵攝字全部屬於中古咸攝字,這恐怕是方以智的刻意安排,他在音唵攝下註 曰:「古南、耽、鐔、簪皆與侵心同叶。」因此他在音唵攝中置入咸攝字,很可 能是為了表現古音之中深、咸相諧的現象。 透過以上的例證,《切韻聲原》十二統的煙元統、寒灣統皆展現了中古山、 咸攝的混同。其中不少重出字,更可證明在《切韻聲原》十六攝的系統中,已經 有部分的咸攝字混入山攝之中了。那麼,方以智為何在十六攝仍保存音唵、淹咸 兩個閉口韻呢?這應該是受到《洪武正韻》及陳藎謨〈四聲經緯圖〉的影響,此 亦即方以智所說: 「此內外八轉,以洪武韻酌陳璛(王當作石)菴三十六旋。」既然《洪 武正韻》及陳藎謨〈四聲經緯圖〉皆有閉口韻,因此方氏也依據這兩本書,將閉 口韻保存在十六攝的系統。然而,方氏說:中土常用二十母、十二韻,點明當時 較接近實際口語音系的是十二統,並說: 「閉口韻本與元灣相應。」這說明在「十 二統」中,收[-m]的字皆併入收[-n]的山攝字之中。由此可見在方氏的實際語音 系統中應該已經沒有收[-m]的閉口韻了。. 31.

(37)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三)其他陽聲韻部的合併 除了上文介紹的中古臻、深、梗、深四攝合併及中古山咸攝合併的現象外, 仍有其他數量較少而呈現在韻圖中的陽聲韻部合併,將於本節中討論。. 1. 中古山攝與臻攝字相混 在《切韻聲原》十六攝的「昷恩」攝皆為中古臻攝字,其中混入了幾個中古 山攝字;而在「灣閑」攝(皆為中古山攝字)中則出現了中古臻攝字。可見中古 山、臻攝在《切韻聲原》十六攝中已出現了相混的現象。將相混的例字,列舉如 下:. 1.1 山攝混入臻攝 1.1.1 「昷恩」攝,夫母:璠,附袁切,合三山。 1.1.2 「昷恩」攝,透母:天,他前切,開四山。 1.1.3 「昷恩」攝,透母:田,徒年切,開四山。 1.1.4 「昷恩」攝,來母:憐,落賢切,開四山。 1.2 臻攝混入山攝 1.2.1 「灣閑」攝,疑母:殷,於斤切,開三臻。. 以上是中古山、臻相混的例子。. 2. 中古山攝與梗、曾、深攝字相混 方以智於〈旋韻圖說〉說明「十二韻」系統:. 閉口韻本與元灣相應,而天亦讀汀,故始閉之,侵亦應之,侵韻:湛沈僭 簪婪鐔橝黔韽參襳陰弇,古可通證。此所以移灣元做亥方之輪也。. 其中「天亦讀汀」正與「十二統音節表」真青統的透母收字相合3,天與汀置於. 3. 參見附錄「十二統音節表」—真青統 3-2。 32.

(38)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韻母. 同一音韻地位中,說明天與汀在「十二統」的系統中已經讀為同音了。「侵亦應 之」則說明中古深攝字亦混入中古山、梗、曾攝之列。列舉如下:. 2.1a 天,他前切,開四山。/b 汀,他丁切,開四梗。. 2.2b 憐,落賢切,開四山。/b 陵,力膺切,開三曾。/c 林,力尋切,開 三深。. 以上可見中古山攝與梗、曾、深攝相混的現象。藉此更可進一步說明方氏所言正 可與「十二統音節表」相互印證。 此外,在上段〈旋韻圖說〉的文字中,方氏所舉出的「侵韻」字,當中包含 了中古深攝與咸攝字,表示同為閉口韻的深、咸攝在閉口韻[-m]消失後,兩者也 混而不分了。在《切韻聲原》十六攝中雖仍分「音唵」與「淹咸」攝,但在實際 列字上,「甘、諳、含、貪、男、簪」等一系列的中古咸攝字卻出現在「音唵」 攝中。在本節(二)的討論中,認為方氏在「音唵」攝中置入中古咸攝字是為了 表示古音中深、咸攝相諧的現象。然而,若根據方氏解釋「十二統」時所說的: 「閉口韻本與元灣相應,…侵亦應之,侵韻:湛沈僭簪婪鐔橝黔韽參襳陰弇,古可通證。」 來看,則可見中古深、咸攝的同諧,不僅是表示古音,一方面也是表現「十二統」 的音系特色,而「十二統」的特色恰巧與古音相合,本文以為方以智說:「古可 通證」即是此意。因此,中古深、咸攝的混同現象,也進一步說明方氏在承襲《洪 武正韻》而來的十六攝的舊格局下,實乃處處暗示著十二統的音系。 綜合上述,可見中古山攝字與臻、梗、曾、深攝的混同,是「十二統」重要 的音韻特色。這樣的音韻特色顯然與北方官話的系統有所差距,那麼「十二統」 所反映的基礎方言為何呢?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在《古今釋疑》卷十七〈真庚能備 各母異狀〉中提到:. 近世吳元滿音韻,凡瞞(目當作言)皆言門,滿音猛,浸音悶,則新安人之 鄉語。. 上文所述「瞞(目當作言)言門」說明中古山、臻攝相混; 「滿音猛」表現中古山、 33.

(39) 《切韻聲原》 「十二統」音系研究. 梗攝字的讀音混同;「浸音悶」則是中古深、臻攝的相混。方中履更進一步指出 這是新安人的方言中的特殊音韻現象。那麼,新安究竟是指何地呢?今徽州地區 在西晉武帝及隋大業年間時,皆名為「新安郡」,新安江更是地處山區的徽州與 外界溝通的重要管道(平田昌司,1998:10-15) 。因此,方中履所說的新安人之 鄉語,即是徽州方言。在明代新安人的方言中: 「滿音猛」 ,這與方以智說的「天 亦讀汀」皆屬於中古山攝、梗攝合流的例子。再配合方以智所言「十二統」乃是 參酌《徽州傳朱子譜》而定的,更可確定「十二統」的韻母系統所反映的很可能 是明代徽州方言。. 綜上所論,中古臻、深、梗、曾四攝之合併,說明了鼻音韻尾[-n]、[-m]、 [-N] 的混同。若根據咸攝併入山攝,證明此時[-m]已經消失,併入了收[-n]的山攝之 中,而[-n]卻又與[-N]混同。並且根據方以智於〈旋韻圖說〉中的說明,可知在「十 二統」的韻母系統中,中古山攝與臻、梗、曾、深、咸皆相混。由陽聲韻部的大 規模合併,可知鼻音韻尾[-n]、[-m]、 [-N]已經相混為一了。那麼,合併後的鼻 音韻尾究竟是變成[-n]還是[-N]呢?將於下一小節中討論。. (四)「六餘聲」與鼻音韻尾的音值 方以智說: 「十六攝約為十二統,又約六餘聲」 。可見在十六攝、十二統之外, 又有「六餘聲」。攝和統都是分圖列字時,對韻尾相同、元音相同或相近各韻的 歸納與合併。六餘聲可說是攝、統的極度簡化,他具有比攝、統更大的概括力。 ◎ 時提到: 那麼,何謂「餘聲」呢?方氏在解釋○ 「切別者,字頭者;餘音者,字. 尾也。」可見六餘聲的著眼點主要在韻尾,也包括單元音韻母。方氏所列的六餘 聲名稱如下: ◎ 恩翁切, ○. 烏 ○. 噫 ○. 阿 ○. 唇舌顎齒俱不動。. 方氏於〈旋韻圖說〉中又解釋到:. 34. 邪 ○. 牙 ○.

(40) 《切韻聲原》 「十二統」的韻母. 烏阿之餘聲即本聲,支開之餘聲為○ 噫 、邪哇之餘聲為○ 邪○ 牙 ,爊謳之 餘聲為○ 烏 ,其餘則皆○ ◎ 矣。 烏○ 噫○ 阿○ 邪○ 牙○ ◎ 六餘聲,是參酌金尼閣 羅常培(1930:309)認為方氏所說○ 五十列音裡的[-m](即[-N])、[-n]、[-a]、[-e]、[-i]、[-o]、[-u]幾種韻尾而定的, 而[-m]([-N])、[-n]兩類合為一類即○ ◎ 。由此可推知,○ 烏○ 噫○ 阿○ 邪○ 牙 五個餘 聲都是元音,概括尾音依序是[-u]、[-i]、[-o]、[-e]、[-a]。而○ ◎ (恩翁切)應是 指收鼻音的餘聲,概括尾音是鼻音的各韻。從以上的分析說明,我們試著將十二 統約為六餘聲的分配情況整理如下:. 烏 ○ 噫 ○ 阿 ○ 邪 ○ ◎ ○. [-u]:. 余吾、蕭豪、尤侯. [-i]:. 為支、懷開. [-o]:. 歌阿. [-e]、○ 牙 [-a]: 耶哇. :. 翁逢、真青、陽光、煙元、寒灣. 由上可知, 「余吾」統、 「蕭豪」統、 「尤侯」統皆收[-u],例如:租[tsu]、標 [piau]、樓[lu]等。 「為支」統、 「懷開」統收[-i],例如:米[mi]、飛[fei]、該[kai] 等。「歌阿」統收[-o],例如:摩[mo]、歌[ko]。至於「耶哇」統中分別有收[-e] 或[-a]的字,例如:爹[tie]、瓜[kua]等。. 4. ◎ 餘聲,究竟該擬成什 那麼,統括翁逢、真青、陽光、煙元、寒灣五個統的○ ◎ ,恩翁切, 麼音呢?在〈旋韻圖說〉的一小段文字中得到了線索,方氏說:「○ ◎ 是喉音,且收[-m] 喉中折攝也,自心音唵遏,轉吽,為噁阿之總。」由此可知,○. 的心、音等字皆轉為「吽」,「吽」5為表梵語的漢字,讀釋典常用,梵音hu#m`, 是閉口音(中村元,1975:94)。然而,經由漢語對音、轉譯後的音值自當會隨 著漢語的音韻結構而有所調整、轉變,因此無法肯定方以智對「吽」的實際讀音. 4 5. 以上標音根據第三章第四節所擬之「十二統」的讀音。 《慧琳音義》卷十: 「吽,如牛吼聲,或如虎怒胸喉終生也。」可見「吽」乃源自野獸的吼聲, 是在考慮、疑問、忿怒、叱責或恐怖時所發出的聲音(藍吉富,1994:2456)。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rupo etário Sexo 2001 2002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Age group Sex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三、第二項係參照原優存辦法第二條第二 項規定,明定於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

對正多面體的較系統的研究始於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他發現除了埃及人知道的三 種正多面體外, 還有正十二面體及正二十面體。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歌詠勸凡人的計有:S.427,北京 8440(鳥 10)等二件。全 套十二首。體制為「三 韻 、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r]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中國傳統農曆劃分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