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統」的意義

(一)「十二統」在漢語音韻史上的意義

本文藉由對「十二統」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切韻聲原》「十六攝」與「十 二統」的關係。《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音系,反映了明末某一實際的口語音系;

而《切韻聲原》「十六攝」則是方以智折衷思想的產物。

方以智為了遵守《洪武正韻》等讀書音的系統,故在〈新譜〉十六攝的韻圖 建構上,保存了舊有的格局,然後在細部的列字上,又雜入方音,將十二統的音 系巧妙地融入十六攝之中。這樣的作法無非是為了讓韻圖能近乎實用,因此在十 六攝之外,又設計了十二統的體系。然而,方以智的安排也透露出一個重要的意 義。

方以智說十二統是通行於中土的韻母系統,而「十二統」的酌定乃是根據《徽 州傳朱子譜》,當中呈現了吳語、徽語的色彩。此中的意義不僅僅只是作者雜收 方音,而是反映出當時廣泛通行的共同語系統本身,即混雜著吳語、徽語的成分。

由此可見,明代官話系統形成的過程中,因為語言接觸,進入了不少徽語及吳語 的成分。韻圖的編纂者方以智並非不辨方音而雜入方音,而是符合當時實際的情 況,將方音記入韻圖中。之後,吳語、徽州方言由於與江淮官話的接觸、交相影 響下,變成明代官話的底層成分,而逐漸被取代。由此可窺得明代共同語系統形 成過程的一個側面。

(二)「十二統」在方言區域史上的意義

《切韻聲原》「十二統」的韻母系統,鼻音韻尾只剩下一個[-N],入聲保存喉 塞音尾[-/]。這樣的韻母特色正與明代萬曆年間的《字彙》相近。古屋昭弘(1998:

144-145)觀察到《字彙》的中古臻、深、梗攝相混及中古山、咸攝相混的現象。

林慶勳(2003:232-238)針對《字彙》韻母的合併現象進行研究,除提出其他 陽聲韻部的相混例,如:中古臻、山攝相混;中古深、曾相混…等,更進一步地 指出陽聲韻部合併為一個鼻音韻尾,擬為[-N];入聲韻尾則擬為[-/]。這正與本文 所呈現的《切韻聲原》「十二統」韻母特色相同。林慶勳(2003:238)將《字彙》

的基礎音系定位為安徽宣城的吳語。安徽宣城的方言區域劃分在《中國語言地圖 集》中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然近來不少的研究注意到皖南有十四個縣市屬於吳 語區,其中正包含著安徽宣城,皖南的吳語主要是土著的宣州話。蔣冰冰的〈吳 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2003:1-2)針對皖南吳語的十二個縣市進行調查,即 包括宣城。由於皖南吳語區緊鄰徽語區、江淮官話區、贛語區,蔣冰冰也指出:

吳語宣州片方言與徽語、江淮官話、贛語等方言交織演變發展著。由此看來,很 可能是皖南吳語跟徽語之間語言接觸的影響,使得《字彙》與《切韻聲原》「十 二統」的韻母系統展現出相同的特色。

陳藎謨《皇極圖韻‧四聲經緯圖》是方以智作《切韻聲原》的重要參考材料。

關於〈四聲經緯圖〉的音系雖尚未有專文討論,然知沈寵綏於《度曲須知‧經緯 圖說》曾批評〈四聲經緯圖〉雜涉東南土語。且陳藎謨曾自云:「謨之《統韻》

采之為多,但本《字彙》一書,內多中原音切,雖立正之,猶恐未盡。」可見〈四 聲經緯圖〉乃本《字彙》而作,且《字彙》具有吳語的特色,〈四聲經緯圖〉的 音系是否因根據《字彙》所作而與其相近呢?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綜上所論,發現《切韻聲原》、《字彙》、《皇極圖韻‧四聲經緯圖》這三部時 代接近的音韻材料關係十分密切,若能進一步研究比較三者的音系,將有助瞭解 明代安徽、江淮一帶的語音特色。

附 錄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節表

本表以《切韻聲原》十六攝的韻圖為基礎,再依據「約攝為統」的內容1, 將《切韻聲原》十六攝中的「昷恩」攝、「亨青」攝和「音唵」攝合併為「真青」

統;而「淵煙」攝與部分「淹咸」攝合併為「煙元」統;以及「歡安」攝、「灣 閑」攝與部分「淹咸」、「音唵」攝合併為「寒灣」統。透過以上的合併,將《切 韻聲原》十六攝約併為十二統,並以音節表呈現,作為探討「十二統」音系的基 礎。

凡 例

1. 聲母依照《切韻聲母》二十母的定名。在表中依發音部位排列,依序為唇音

(幫滂明夫微)、舌尖前音(精清心)、舌面中音(端透泥來)、舌尖後音(知 穿審日)、舌根音(見溪疑曉)。

2. 四呼依開、齊、合、撮的次序列圖,其中再按聲調分啌(陰平)、喉(陽平)、

上、去、入。

3. 韻圖中每個字旁皆標上《廣韻》的反切以及中古音韻地位。

4. 關於圖中的僻字、難字或特殊歸字,參考黃學堂(1989)、時建國(1995)

的研究成果,以附註說明之。

1 參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一 翁 逢 1

1

(舟當作普)2

明/合三通莫中

非/合三通方戎

薄紅 並/合一通

莫紅 明/合一通

房戎 奉/合三通

邊孔 幫/合一通

蒲蠓 並/合一通

莫孔 明/合一通

敷奉 敷/合三通

莫鳳

明/合三通

馮貢

奉/合一通

- uN

- u/

滂/合一通普木

明/合一通莫卜

奉/合三通房六

符容

奉/合三通

- yuN

- yu/

方六

非/合三通

一 翁 逢 2

一 翁 逢 3

一 翁 逢 4

一 翁 逢 5

一「翁逢」統 附註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邦」下注云:「古邦、封通用。」「邦」、「封」皆在 段氏《六書音韻表》第九部,中古東、江二攝同屬此部。方氏將邦字加□置於

「翁雍」下,以表示古有此音。

2 「舡(舟當作普)」,《廣韻》、《集韻》皆無此字。於《五音集韻》中作「穙蒙切」,

屬滂母一等,與《切韻聲原》相合。

3 方氏將平聲「蹤」置於去聲。黃學堂(1989:95)認為:「蹤乃縱之同義字。」

《康熙字典》:「從與縱同,又與蹤通。」此說可解釋「蹤」可讀同去聲「縱」。

然而,無法解釋為何又在另一狀中別置「縱」字。

4 「蹤」為平聲精母字,出現在入聲的位置,音韻地位不合,並且與(註 3)的

「蹤」重出。時建國(1995:98)認為「蹤」乃「蹴」之訛誤。「蹴」,《集韻》

七六切,清母入聲通攝合口三等。

5 原作「 」。時建國(1995:98),將此字校改為「隆」。

6 時建國(1995:98)認為「衂」乃非字,當為「衄」。《廣韻》「衄」下注:「俗 作衂」。

7 「摃(扌當作革)」字,《廣韻》、《集韻》均未收。《玉篇》、《五音集韻》作「古孔

切」,屬見母通攝字,與《切韻聲原》相合。

8 「酗」屬遇攝去聲字,在此音韻地位不合,疑是偏旁「凶」的類化作用。「凶」,

《廣韻》許容切,曉母通攝合口三等。

二 余 吾 1

二 余 吾 2

二 余 吾 3

二 余 吾 4

二 余 吾 5

二「余吾」統 附註

1 「不」,《廣韻》分勿切,是非母字。然而,《切韻聲原》在〈新譜〉的翁雍、

烏于、昷恩、謳幽四攝,分別都在幫母入聲有「不」字,與《廣韻》反切不合。

《切韻指掌圖》將「不」列於第十圖合口沒韻幫母。方以智在《通雅》卷一〈不 有十四音〉中指出,「不」在唐宋時也許已經有「逋骨」之讀音,所以《司馬 温公等韻圖經》將「不」定為「杯入」以反映實際的讀音;更指出沈韻「布沒 切」是當時的揚州音。查檢《洪武正韻》亦作「逋沒切」,可見它反映了當時 的揚州音。然「逋骨切」屬臻攝入聲,在此與通攝相混。

2 「肭」(內當作肉),疑為「肭」之訛誤。「肭」,《廣韻》「內骨切」,泥母臻攝字,

在此與通攝入聲字相混。

3「歜」(蜀當作鼀),《集韻》「仕六切」,牀母通攝合口三等。

4 據時建國(1995:98)認為:「 」乃「臼」之訛。「臼」,居六切。然而,「臼」

與「 」的字形有些差距,時氏未進一步證明此字為「臼」之訛。查檢《中文 大辭典》,「 」乃「疾」之古字。「疾」,《廣韻》秦悉切。從母臻攝開口三等。

三 為 支 1

三 為 支 2

-1

三 為 支 2

-2

即宣

精/開三止

此移

清/開三止

息茲

心/開三止

似慈

邪/開三止

即里 精/開三止

雌氏 清/開三止

息姊 心/開三止

疾二 精/開三止

七四 清/開三止

息利 心/開三止

- "_

´/

子聿 精/開三臻

將聿 精/合三臻

所櫛 疏/開三臻

三 為 支 3

三 為 支 4

-1

三 為 支 4

-2

三 為 支 5

三「為支」統 附註

1 據時建國(1995:98),「裨(衤當作礻)」字書無此字,當為「裨」字之訛。「裨」,

《廣韻》府移切。

2 據《廣韻》小韻「離」,呂支切,下有「离」字,明也,又卦名也,易本作「離」,

又丑支切。《切韻聲原》置於來母,故應從「呂支切」。

3 據《廣韻》,「攜」之俗字。

4 「吻」屬中古微母字,在《切韻聲原》中置於疑母,可見部分微母字已有變為 零聲母的趨勢。

布回 幫/合一蟹

1

步皆 並/開二蟹

莫皆 明/開二蟹

北買 幫/開二蟹

莫蟹 明/開二蟹

博怪 幫/合二蟹

匹卦 滂/合二蟹

莫話 明/合二蟹

- uai

- ua/

博拔 幫/開二山

莫撥 明/合一山

四 懷 開 1

四 懷 開 2

祖才

精/開一蟹

倉才

清/開一蟹

(松當作思)2

昨哉

從/開一蟹

作亥 精/開一蟹

倉宰 清/開一蟹

砂下 疏/開二假

作代 精/開一蟹

倉代 清/開一蟹

先代 心/開一蟹

- ai

- a/

徂合 從/開一咸

桑割 心/開一山

- iai

- ia/

四 懷 開 3

四 懷 開 4

穿

陟隹

知/合三止

所追

疏/合三止

4 初委 初/合三止

市兗 禪/合三山

(回當作茴)

所類 疏/合三止

- ai

- a/

側滑 莊/合二山

數刮 疏/合二山

側皆 莊/開二蟹

楚佳 初/開二蟹

山佳 疏/開二蟹

士皆

牀/開二蟹

側賣 莊/開二蟹

所賣 疏/開二蟹

- iai

- ia/

側八 莊/開二山

初八 初/開二山

所八 疏/開二山

四 懷 開 5-

1

四 懷 開 5-

2

古懷

見/合二蟹

烏恢

影/合一蟹

呼恢

曉/合一蟹

戶乖

匣/合二蟹

乖買 見/合二蟹

古邁 見/合二蟹

古壞 見/合二蟹

苦夬 溪/合二蟹

五會 疑/合一蟹

胡怪 匣/合二蟹

- uai

- ua/

古頑(元當作兌)

見/合二山

戶八 匣/合二山

四「懷開」統 附註

1 此字外有方框□,應表古音或方音。然而,細檢《切韻聲原》各種刻本,皆因 字形模糊,無法斷定究為何字。

2 《廣韻》無此字。「鬆(松當作思)」,《玉篇》思哀切,音鰓,心母蟹攝開口一等。

3 方氏韻圖中的「歹」乃「好歹」之「歹」,是借自蒙古語的詞彙(何大安,1987:

171。)《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皆來韻東母上聲有「歹」字,音韻地位皆 與《切韻聲原》相同。

4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本此處作「揣」,康熙五年「浮山此藏軒本」、光緒六年「桐 城方氏重刊本」及 1988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皆作「擣」。本文考量音韻地位,

從文淵閣四庫本作「揣」。

5 「盇」,據《說文‧血部》乃「盍」之本字。「盍」,《廣韻》胡臘切,在此處音 韻地位不合。黃學堂(1989:142)認為,《切韻聲原》此字乃同《韻法橫圖》

見母去聲的「蓋」,古太切,泰韻見母字。這大概是從形近的基礎上判斷的。

6 「懈」屬中古見母字,今置於《切韻聲原》的曉母字下。黃學堂(1989:82)

引李三榮《從中古到現代聲母發展的特殊現象》的解釋:「當發塞音或塞擦音 時,稍一疏懈,就很容易轉變為同部位的擦音。」見、曉母皆屬舌根音聲母,

因此,當塞音見母發音疏懈,即容易變成同部位的擦音曉母。

五 真 青 1-

1

五 真 青

1-

2

五 真 青 2-

1

五 真 青 2-

2

五 真 青 2-

3

五 真 青 3-

1

都滕

端/開一曾

徒登 定/開一曾

奴登

泥/開一曾

魯登

來/開一曾

都肯

端/開一曾

魯打

來/開二梗

都鄧

端/開一曾

(冬當作磴)

台鄧 透/開一曾

- ´N

- ´/

多則

端/開一曾

他德

透/開一曾

奴勒

泥/開一曾

盧則

來/開一曾

五 真 青 3-

2

五 真 青 3-

3

五 真 青 4-

1

五 真 青 4-

2

穿

章倫 照/合三臻

昌脣

昌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