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和文本結構分析,以《感動石客》為 個案,普查節目中呈現與傳遞的客家族群形象,以下簡要介紹《感動石客》節目、

內容分析法與文本結構分析的意義與特色,最後詳述類目表建構與信度檢驗。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一般在分析媒介訊息時有二種方法:量化的內容分析、質化的文本分析。內 容分析法,係根據研究者的主題及目的進行編碼登錄,再將分析的內容分類,計 算次數、頻率或進行統計分析。是一種經由分析傳播內容幫助研究者以客觀、間 接的研究方式理解傳播標的。

內容分析法最早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瑞典,因傳播媒體發達,需大量分析大 眾傳播訊息,並據而進行推論其真正意涵,現在則是社會科學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王石番認為,內容分析法具重複性及效度,不但能檢視資料內容的系統性程序,

而且是一種客觀的(objective)、系統的(systematic)、量化的(quantitative)研究 方法(王石番,1992) 。

王石番認為內容分析法有二個特點:非親身訪查技術和便於處理資料。因為 進行內容分析的傳播內容是靜態,且分析方法是單向的,不會因觀察傳播者的行 為動態而有所影響研究結果。此外,內容分析法除了可不受時空影響外的優點,

王石番認為可以處理非結構性、符號型式與大量的資料。內容分析者的資料通常 不是自己是先籌設的,因此資料本身並不是分析者心目中的結構。這種和事先問 卷設計題目以蒐集來的資料是截然不同(王石番,1992) 。

歐用生(1991)認為,內容分析法是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化的分析,以客觀且 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分析,藉以推論該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意義。(歐 用生,19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在方法上:注重客觀、系統及量化的研究。

(2) 在範圍上:分析各種不同溝通形式內容的信息及整個過程

(3) 在價值上:對溝通內容作敘述性的解說及其對整個溝通過程所發生的影響。

(4) 分析單位上:溝通內容的各種特性。如字、主題、人物、項目等。

一、 分析單位

分析單位是內容分析時所使用的最小單位,界定原則必須是易於觀察且清楚 透徹。本研究則以「一個節目」為分析單位,每集約二至四分鐘不等,分為美食、

產業、民俗、旅遊、藝文等五大類,總共 100 集。

二、 類目建構

類目(Category)是內容的分類(Classification),內容分析的核心工作是建構類目 系統,分類媒介內容,同時也決定內容分析研究的成敗關鍵。Berelson(1962)將類 目分為兩大類:一是「說什麼」(what is said)類目,用以測量實質的內容,包括主 題、方向、發法、特性、主角(人物)、權威、來源、目標、標準及價值等類。二 是「如何說」(how it is said)類目,用以測量內容的形式,包括傳播類型、敘述形 式、情感強度及傳播策略等類。(歐用生,1991)類目系統應合乎互斥、窮盡、和信 度高的原則。(王石番,1992)

本類目表參考廖明潔(2008)於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 中的所建構的原住民族形象類目表,並根據第二章整理客家族群常見形象與族群 關係,加上研究者整理而成。在應變項部分,共分傳統文化類、族群文化特質、

族群關係與當代社會等四大類。

(一) 傳統文化類目

介紹關於客家族群的傳統形象,包含傳統飲食、歷史典故、服飾配件、傳統 工藝、文化習俗、居住建築與營生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族群文化特質類目

介紹客家族群的族群特質,包含常聽的硬頸、節儉、熱情、刻苦、團結等,

亦有負面詞彙,包含母語流失、弱勢族群、顛沛流離、失傳、不足、沒落等。

(三) 族群關係類目

細分為四個子類目,族群源流、同化涵化、族群衝突與族群楷模。包含客家 族群的起源、遷徙和分布等;跨族群間的相處與融合、衝突,以及族群特殊楷模。

(四) 當代生活類目

透過跨族群的文化是否有對客家文化產生新的火花,或是採用新科技、新技 術讓傳統文化得以保存,或是改良傳統文化以及得獎紀錄等。客家族群也隨著時 序進步,讓閱聽眾不會停留在舊時代的刻板印象,更具有現代意義,也更貼近客 家族群的當代生活

表 三-1 類目分析表

類目 測量標尺

自 變

項 1. 節目類別

1.1. 美食 1.2. 產業 1.3. 藝文 1.4. 旅遊 1.5. 民俗

2. 介紹地區

2.0. 無

2.1. 台灣北部 含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

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2.2. 台灣中部 含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2.3. 台灣南部 含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

屏東縣。

2.4. 台灣東部 含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

2.5. 台灣離島 含澎湖縣、金門縣。

3. 社經地位

3.0. 無 無特定主角。

3.1. 低 3.2. 中 3.3. 高

4. 主角性別 4.0. 無 無特定主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變項 應變項

1. 節目類別 2. 介紹地區 3. 主角職業 4. 主角性別 5. 主角年齡 6. 使用語言 7. 節目表現 8. 置入形式

1. 傳統形象 2. 族群文化特質 3. 族群關係 4. 當代生活

圖 三-1 自變項與應變項研究架構

三、 統計方法與信度

(一) 統計方法

本研究將使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5.0 版本,進行統計分析,所得之結果詳 述於第四章;採用的分析功能包括次數分配(frequency)與複選題分析(Multiple Response Analysis)中的交叉分析(crosstables)。

(二) 信度檢驗

信度(reliability)即是測量的可靠性(trustworthiness),是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 (consistencies)或穩定性(stability)。其重要性在於確保資料擷取的過程中,降低受到 測量工具、事件、和人物的變動,而影響研究結果。

信度檢驗,主要在測試研究者能否將研究內容依照類目與分析單位歸納到同 一項目中,使研究結果一致。誤差愈小,則研究信度愈高;反之,則研究信度愈 低。所以在進行內容分析前應將類目分類原則與編碼員溝通,並逐步界定問題與 疑義。

檢測編碼員穩定度和信度,採用 Holsti(1969)提出的信度公式進行檢驗。本研 究由研究者與另一位編碼員 H 共同進行編碼工作,編碼員 H 於 2011 年畢業於世新 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

在進行編碼前,皆有針對類目的疑義進行討論與溝通。而信度檢驗則從 100 集文本中挑出 10 集節目進行前測,以檢驗編碼員之信度。信度檢驗節目單如下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三-2 信度檢驗節目單

序號 節目名稱 序號 節目名稱

1 蕭立應 6 鄭榮興採茶劇團

2 北埔擂茶 7 水母吃乳酪

3 阿金姐桔醬 8 戲偶子布袋戲

4 官靈芝 9 拷秋勤

5 CK124 舊山線 10 北埔風情

編碼者前測信度為 0.885,滿足內容分析的信度應高於 0.8 的要求;而正式編 碼工作由研究者與編碼員 H,二位編碼員各分配 50 集節目共同登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