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談到族群形象,每個人都抱持對該特定族群的既有框架,也就是刻板印象。

Walter Lippmann(1922)在《輿論》中認為刻板印象之所以產生,在於人類認知過程 有限,以及受到人們的文化所界定,僅能對真實世界做部分挑選,而形成不完整 與不精確的圖像,而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受到不輕易改變的信念所支持。刻板印 象,幫助人們節省認知人、事、物的時間與精力,但過度簡化卻阻礙對於事物的 客觀評斷,也阻斷對過去陳腐觀點提出改善的空間。

媒體被認為是反映真實(reality)世界符號的工具,於是有媒體再現;而掌握媒 體者,在再現的過程中扮演主導與過濾的角色。「再現」,意即所有影像(image)都 是人為創作,閱聽眾從他人的框架看世界,也限縮自己對各種事物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觀點的定義就是閱聽眾觀看事物的所在位置,更廣義的說,也是觀看事物的 方式。而在觀看的時候,有什麼原因會影響閱聽眾的觀點,以及閱聽眾看到了什 麼,決定自我認知的世界。本研究即透過內容分析了解《感動石客》中所呈現的 客家形象,其中形象的探究分為傳統文化、族群特質、族群關係與當代生活四個 部分;以及探討於宣導節目中如何置入、呈現文化。整理本研究結果,統整出以 下三點結論:

一、 大量使用當代、創新的表現方式改變舊有客家印象

過去與客家族群形象相關研究,在王雯君(2005) 針對北台灣地區客家人分佈 密集的竹苗地區進行調查,瞭解大眾對客家文化特質的想像,創新的特質完全不 在榜上。又,彭文正(2007) 以 2006 年四大日報依客家報導的則數與版面別、報導 字數以及報導類目分別分類統計,進行客家意象分析,與客家事物有關之形容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包含傳統與創新,人格特質第五名是傳統保守。鍾君勵(2009)於「大苗栗客語新聞」

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之內容中發現,過去傳統的客家形象,包括勤儉持家、重視教 育、倫理等部分,在當下製播的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中已鮮少出現,不論各類新聞 主題中,都未積極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客家產業、客家觀光與生計息息相關的 客家形象,以及當代客家文化這類嶄新客家形象。從以上的研究結果脈絡改變可 以觀察到客家文化不僅致力於維護傳統,更希望能注入活水、持續創新。

此外,由本次的分析統計結果可得知,在傳統文化類目中,總計有 32 集節目 是完全沒有描述任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而在當代生活類目中,多達 52 集節目有 談論到文化創新的部分,例如使用客家桐花符號在發明上的「LED 行動閱讀燈」

篇、使用客語為饒舌歌曲的「拷秋勤」篇,抑或是結合桐花與手工香皂的「桐花 抹草美容皂」篇。同時也多元地介紹現代的客籍傑出人士,呈現族群的豐富面貌 並增加族群自信,例如文本中有多位客語歌手係榮獲金曲獎提名或得獎。過去的 研究脈絡也與本研究文本的走向一致,從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感動石客》呈現的 客家形象,是將傳統的客家符號結合當代產業、活化傳統元素,並呈現出不同的 文化樣貌。

不過,研究者進一步於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上搜尋,限定以「客家」

為關鍵字、「傳統」為摘要出現,查詢結果得到 262 篇論文。又以「客家」為關鍵 字,「創新」限定於摘要出現,得到 59 篇論文。這裡所呈現的數字不需要深入了 解論文內容抑或是否重複計算,研究者想表達得僅是簡單比較在客家研究中,針 對創新的研究範圍還有成長空間。

二、 持續強化客家族群的正面文化特質

台灣社會對客家族群的關注,無論在政治或學術等各個範疇,都呈現蓬勃發 展之態勢。自 1980 年末客家文化復興,經由客籍有志之士推行社會運動、族群媒 體的相繼開展,政府機關也不間斷地發展客家文化節慶,持續渲染下客家族群特 質逐漸透過媒體而有鮮明的輪廓、眾所皆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文獻整理發現,對正面的客家族群特質其範圍已不離彭文正(2007)研究 發現的刻苦耐(勤)勞、硬頸精神、節儉、純樸踏實、傳統保守;或李美華與劉恩綺 (2008)關於客家意象的研究結果:硬頸、勤勞、節儉、刻苦耐勞、純樸踏實。

同樣的,研究者於本文本中的發現,如第四章研究結果所述,受訪者提到正 面特質有 38 次,經近似詞匯整併後,其中以勤儉出現次數最多,高達 10 次、硬 頸 8 次、刻苦耐勞 7 次、質樸 4 次、堅忍 3 次、熱情好客 2 次;不忘本、外圓內 方、腳踏實地各 1 次。確實並沒有在《感動石客》中發現有不同於以往的族群特 質描述,僅有國際觀一則,出現於「駿翔布藝織品」篇中,敘述業者認為客家文 創商品已成功外銷,深獲國際認同。

古佳惠(2010)研究指出,受訪者對客家意象的認知以源自非客家電視台與人際 傳播為主,旅遊美食節目傳遞的客家美食、抑或是綜藝節目為了效果所呈現浮誇 的族群形象,多限制受訪者對客家意象的想像。故客家意象的普遍想像與媒體有 密不可分的關聯。

第一點研究結論旨在探討在《感動石客》中,用不同於以往的形象來顛覆傳 統客家文化,例如爵士樂、嘻哈歌手。但其中所探討的文化特質都是既有常見的,

例如硬頸、踏實。因此,結合上述結論,未來客家委員會在進行客家節目的製作 委託案時,除了善用大眾媒體力量外,藉由創新元素改變閱聽眾過去對客家族群 的認知,形塑嶄新的客家族群形象。讓客家意象隨時代前進,而非僅是一支停留 在過去的傳統文化。

三、 以紀錄片方式,故事化呈現客家族群

一般認為紀錄片就是以實際的素材呈現或再現真實事物。而紀錄片定義 (Documentary Film)有分為政府製作、民間製作與個人獨立製作;其中政府製作又 包含宣導式、新聞式與紀錄式。由於《感動石客》為客委會委託,基本屬性實為 政府宣導,卻採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庶民、生活、人性等角度,跳脫過去政府宣 導片窠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府宣導影片從敘事者出發點而言,與「純」紀錄片的拍攝與呈現顯著不同,

政府宣導片是呈現政府觀點,紀錄片是呈現拍攝者觀點。而在政府的宣導片中,

政府觀點絕對是凌駕拍攝者觀點。以目的而言,政府宣導片是為政府領袖、政策 或政績宣傳,紀錄片常帶有濃厚的「反省」意涵,偏向對弱勢者的支持,或不正 常現象的揭發。以手法而言,政府宣導片常是報喜不報憂,呈現單向或官方的現 實(reality),而紀錄片則是正面意見與反面意見並陳。(鄭自隆,2007)不過傳統的政 令宣導影片,無論是從敘事者出發點、目的、影片內容,都難以操作得如本研究 文本一樣,並具有紀錄片水準。

普遍來說,非客家族群對客家文化的認知是藍衫、粢粑、擂茶、桐花、硬頸 等固有客家形象,但系列影片「故事化」地在無形中親切介紹客家的人、事、地、

物,其中又以人的故事更能引發研究者共鳴。不但呈現客家傳統元素與價值,更 展現客家族群新面貌,創新了客家「新」形象,這些新題材、新角度的切入,讓 非客家族群觀眾更加認識客家文化。

四、 須徹底實踐族群融合

研究者在進行內容分析時注意到,雖然旁白與內容多使用國語,企圖向非客 家族群傳遞客家文化,不過訪問的主角大都以主觀的角度在自述客家種種,頻繁 地在自述台詞中出現「我們客家」,是一種刻意劃分的意味。此外,在文本中,內 容論及族群關係類目中的同化涵化僅 11 集。在此無須特地彰顯嚴肅的族群關係,

但兩相比較即可發現在節目中所展現客家族群對其他族群的包容性顯得薄弱。

客委會主委黃玉振在三山國王文化節的活動中表示,肯定客家族群對族群的 尊重與融合,但既然要以族群融合與瞭解為目標,因此研究者建議在製作節目時 的內容應該要更為謹慎,並落實族群融合目標。雖然少部分節目內容的台詞對閱 聽眾的傳播影響難有定論,但也可能讓族群融合成為不切實際的口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