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相關研究

Social Educational, 53(8), 399-404

第三節 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相關研究

有關國內外全球化課程相關研究部分,以國外而言,不同的學門對於全球化 的研究各有其基本的表述及問題,不過教育層面所能積極面對的,大多以全球教 育以及學生的全球視野(世界觀)相關研究居多;然而國內因近年來受到全球化 強大趨勢的影響,加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加劇,除了理論性的探討之外,論文及專 案研究之中,相關主題的探討正逐漸的增加,以下分別就與本研究有關的部分探 討之,了解國內外目前研究的趨勢及所可能發展的方向。

壹、國外相關研究

一、各國如何因應全球化趨勢

歐美西方國家對於全球化理論呈現出一種多元的狀態,因此,全球化理論不 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理論群。這些理論的出現,一方面體現了全球化對於社會 各個領域所造成不同的衝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於全球化這個客觀現象和趨勢 的認識已經全球化了(楊雪東,2001:46)。例如 Hwang(2004)以理論及實務 上的探討,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對政治領導者在國際關係中所採取策略決定之 適當途徑,這也顯示全球化的趨勢已從經濟層面擴展(甚至影響)到政治層面。

不過從表 2-9 中所歸納不同學門對於全球化的研究可發現,其實教育層面的研究 尚無如經濟學、政治學等學術領域般去積極面對此一趨勢的發展。

不過全球教育或全球議題的重視在國外已經推動已久,面對全球化的趨勢或 許在這方面可以與課程與教學層面更緊密的結合。Ciccarello(2004)指出全球議

表 2-9 不同學科對全球化的研究

調和諧和相似性,英國及加拿大則重視與財富、權力及權利相關的差異上,全球 教育在英國的教與學上特別重視(Hicks, 2003:270)。

Santos(2004)亦指出最近二十年來的巴西,公民教育因全球觀點的融入而 擴充其內涵,他藉由三個具體的個案研究發現,全球公民的觀點在巴西於正式及 非正式教育環境之中已經有所倡導,例如「全球公民教育」在環境教育及和平教 育等不同範疇之內有明顯的揭示,而在非正式教育機構中,全球教育的主要概念 亦一直融入其中而加以實施。

Huh(2004)以人種誌的研究方式,探討學生如何透過他們學習英語的教室 經驗作為目前文化實踐的挑戰。尤其他探究在南韓大學之中,學習外語的學生如 何透過活動去學習英語。由於現今英語教學的全球化與傳統儒家思想,在許多亞 洲以英語為外語之大學的教室中彼此共存。他的理論架構透過南韓教育全球化的 結果,以及儒家思想和 Vygotskian 在語言學習理論方面的影響,檢視目前南韓 的英語教育政策。

由以上針對不同國家為對象的研究可以看出,其所面對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之 下,在教育層面所著重的主題及如何因應。不同的國家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所 以我們以「全球化」的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規劃與進行教學之際,究竟是站在

「誰」的立場來看待全球化的發展?站在我們自身的文化與傳統立場又是如何思 考全球化的議題?

二、師生層級的全球教育研究

除了前述以整個國家為背景來分析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及教育層面所著重的 主題之外,課程的實施和教學的重點更應放在教室層級的師生層面上,因為教室 內師生的學習與互動才是最直接而真實的經驗。Merryfield(2002:18)根據過去

二十年與中小學全球教育者共事的經驗與觀察,發現以下幾項教師們共同採用的 教學策略:他們打破對於其他民族事物的刻板印象、以及對於其他文化及全球議 題的膚淺認識;促進學生以多元的觀點去檢視問題之習慣;關於權力、歧視和不 公平等議題的教學14;提供跨文化的經驗學習。

Pike(1998:7)曾以 1992 年於安大略隨機抽樣 1200 名教師的調查研究發現,

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全球視野在學校教育是重要的,在調查最後的兩年期 間,有 40%的教師有意義地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來體現這樣的觀點。Saunders

(2004)則以 Hanvey 所提出全球教育的五個層面(對觀點的意識、星球知覺的 狀態、跨文化知覺、全球動態的知識、人類選擇的知覺)為理論架構,探討職前 教師之特質和他們對於全球及多元教育之覺察兩者之間的關係。問卷內容由 27 題所組成,由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近郊三所社區大學 86 名準備檢定的職前 教師回答,研究結果顯示職前教師在以 Hanvey 所提出全球教育五個層面之模式 的全球和多元文化教育問題理解上,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相互關連。

在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方面,Sweeney & Zandan(198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針對美國、日本及泰國的一千多名小學生為對象,進行有關全球知識與態度的比 較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國小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自己家鄉地方和國家事件的同 時,亦可達成全球了解與認知政治社會化歷程。因此,國內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 域在國小階段六年級雖然範圍僅至台灣為主,不過學生在認識自己家鄉的同時,

亦可強化全球化課程的實踐。

現代的社會因為科技的進步、人類交流日趨頻繁,使得人類所組成的社群之 關係密切,原有的鄉土或社區的概念也因而擴大了,因此鄉土或是社區的概念並 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它會因人、因事而在地域的範圍上,有所伸縮,

例如對兩個同是生活在台中市北屯區的居民而言,其鄉土的範圍就是北屯區;而

14 在 Mori 一項針對 11 至 16 歲學生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將近八成的學生認為為了未來能選擇更好的

台中市人對高雄市人而言,其鄉土就是台中市;而台灣人對日本人,其鄉土就是 台灣。因此從相對的觀點來看,在不同的情境,把北屯區、台中市、台灣、亞洲、

甚至於地球等解釋為「鄉土」的範圍,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將家鄉的定義及 範圍採取相對的觀點,並加入全球在地化的概念加以思考,如此可更積極面對全 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相互衝擊。

Bacon & Kischner(2002:49)認為幫助學生培養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基礎,

並能參與複雜的世界事務,需要三個基本要素:(一)「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二)「曝露在多元文化與經驗中」(exposure to diverse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三)「真實應用」(authentic application)。其中能利用前二項所得 到的意見與想法來解決世界問題,藉以引領學生們邁向全球公民的境界。並且,

他們發現西雅圖地區的全球教育工作者能夠跳脫書本以外,提供豐富與真實世界 的資源來幫助學生發展全球視野,並提昇全球教育課程的成效。這也使研究者思 考在全球化課程的內容除了學生全球視野的增廣之外,更要在真實生活之中培養 學生實際的參與能力。

有關國外相關實徵性的研究,仍待研究者蒐集更為廣泛的訊息加以分析,藉 以了解他國的經驗。由國外的研究可看出,全球化的現象衝擊各國社會的不同層 面,包括對於傳統文化的挑戰,而各國亦尋求各自的因應之道來面對此種趨勢的 發展,「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多元且互動的,全球化趨勢的 影響是否會抑制鄉土教育的發展,如果以學生的學習角度觀之,兩者似乎是不會 相互違背的。另外,全球教育及學生全球視野的培養成為各國所重視的焦點,尤 其是站在第一線的教師本身全球視野的開展與能力的培養,均影響到教室內的學 生之學習活動。

貳、國內相關研究

一、以全球化理論對教育層面影響為方向

國內以「全球化」為主題的研究愈來愈多,例如謝曉芬(2002)針對全球化 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面的衝擊進行研究,在文化方面,其實外來文化入侵到各地,

為了適應當地也都被改變了原有的精神,所以雖然全球各地的麥當勞環境都是舒 適,而效率也是迅速,但是產品的種類和經營方式也會因各地而異。只是每個文 化發展至今,有些較不受重視或是認為不重要的文化遺產,已經逐漸的消失在時 間的洪流中,有些舊有的傳統也逐漸的式微,也許在未來,全球化的文化將有趨 同性的產生。

除了探討全球化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層面的衝擊及影響之外,以教育層面 而言,蘇建勳(2002)就從全球化的影響來檢視國際教育改革趨勢,他的研究發 現:以英美、瑞典及德國為代表的三類福利體制國家,其教育改革趨勢大致上是 將市場、競爭、成本、選擇、效率、效用、供需等新自由主義思潮來面對全球化 風潮,即使如此,英美與德國、瑞典對於全球化看法與應變方式、程度仍有所差 異,這也說明了教育與社會經濟制度的鑲嵌性。其次再回到時間的縱軸上,從國 家與社會的角度,論述與解釋戰後台灣的教育變遷、1990 年代的教育改革發展過 程,從此顯見出台灣教育的在地鑲嵌性。最後,將焦點置於台灣高等教育上,檢 視台灣高等教育如何回應此充滿資本主義邏輯的全球化風潮,台灣教育改革過程 中所受到的全球化影響。

林淑宛(2003)亦針對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所造成的影響研究中發現,無 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面向的全球化,其中任何一個面向所帶來對教育革新的 衝擊,都是多方面且影響深遠的。其中隱含著分權/集權、鬆綁、績效、民營化、

預算縮減、資源管理及教育選擇權等相關教育革新理念。因此,英國、美國及台

預算縮減、資源管理及教育選擇權等相關教育革新理念。因此,英國、美國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