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了使本研究目的與探討的內容更加明確,特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解釋如 下:

壹、全球化

全球化的成形乃基於傳播媒體、網際網路的普遍流行,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的 快速便利,導致世界時空產生壓縮,並使個人產生全球相互依存、聯繫的鄰近意 識。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之中,一方面導致民族國家疆界毀壞的現象,並使資金 與勞工得以跨國流動,形成全球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則使在地文化能藉由全球 的多樣管道與外界接觸,而構築出全球多元文化的樣貌與環境。本研究所稱之「全 球化」,除了將全球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強化、跨國流動的增加,以致於整個 世界趨向單一化的發展方向,以及時間和空間關係改變的結果等兩個面向的定義 之外,亦將全球化不同學派主張及發展的觀點(包括反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等)

融入課程設計之中,建立學生多元角度的思考,培養其批判反省的能力。

貳、全球化課程

全球教育所強調的是「一個世界(one-world)」理想之實現,並且是一種統 整的教學取向,其目的在提升教師與學生了解自己與世界社群(world community)

的關係。本研究所稱之「全球化課程」,除了融入全球教育的目標及理念之外,

更思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包括反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等概念),在國民小學社

會領域課程之中,透過統整課程及議題融入等多元的方式,協助學生了解現今全 球的轉變以及提升其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

參、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的性質乃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 知識領域,包含了人的生存、人的生計、人的生活與人的生命四大層面,並涵蓋 了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

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多元學習內容的統整性學習領域。本研 究所指的「社會學習領域」,乃是根據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二年公布之「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社會學習領域」中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主題軸以及分 段能力指標等相關規範的內容,並以國民小學第二、三學習階段(四至六年級)

課程為主。

肆、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基於兩個層面,一是理論基礎,二是方法技術。所謂理論基礎,指 的是課程設計的三大基礎:學科、學生和社會,據以產生均衡的課程。所謂方法 技術,是指依照理論基礎,對課程要素進行安排。本研究所稱之「課程設計」,

即是依據相關理論基礎(例如全球化的發展、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的內涵、全 球教育的目標及核心概念等),對於本研究所欲構築的整個課程目標、內容、教 學活動設計做一妥善的構思及安排。

伍、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包含將新的課程計畫內容付諸實踐的過程,其中包括課程計畫在實 際上所發生的情況,以及影響課程實施的種種因素。本研究所稱之「課程實施」

是指國小教室層級,由研究者對於全球化課程之規劃發展與實際運作的狀況,而 在班級課程由應然轉化為實然的過程中,從教師的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到學生的 經驗課程等不同層次,分析其實施狀況為何,並且產生了這些層級之間的哪些差 距及其因素,均為本研究討論的範圍之內。

陸、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所強調的是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之結合,鼓勵實務工作者 採取質疑探究和批判的態度,在實務中進行反思,以改進實務工作。本研究所稱 之「行動研究」係指研究問題的產生,來自於研究者本身關心且欲解決之社會領 域上的問題,經由研究者教學的反省及學生學習反應的回饋所形成,研究者藉由 現場的觀察、分析與評估,尋求本研究課程模式的建構。本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 循環的歷程,其過程依據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夏林清等譯,1998:9)

所提出的步驟來作為本研究的行動架構,其過程為尋找一個起點、釐清情境、發 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公開教師知識等,其中釐清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 實踐是一循環的步驟,其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資源,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工作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