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澄清 情境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分析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並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以質性方法從事資 料的蒐集與分析,以作為下一步修正行動策略的參考28。在資料蒐集方面採多元 化的方法,如:現場觀察記錄、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來蒐集資料,從不同資料 的來源相互校正。此外,在資料的分析上,也從不同人的觀點,如班級級任導師、

實習教師、學生及指導教授等人的觀點,進行持續性比較分析。以下將分別介紹

28 在研究的派典上,誠如前述多數學者將行動研究偏向於「質的研究」派典,但這不表示行動研究一定 要採取質性的研究方法,所以從事行動研究之研究者不應執著於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針對研究問題的 性質研擬可行的行動方案,採取合適而有效的方式,因此,研究者可以透過多元資料的運用與分析,解 決教學實務上的問題。所以本研究之中,除了一般質性研究所用的技術,包括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 三大類之外,亦在適切的時機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廣泛蒐集學生的意見及學習狀況。

本研究資料蒐集和分析的方式。

壹、 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般質性研究所用的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三大類,茲 分別說明如下:

一、觀察

研究者運用參與觀察的方式,自身投入於研究現場,透過親身體驗、觀察以 及和其他參與者討論,以一種同理的態度來深度理解研究場所(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研究者邀請實習老師佑甫老師共同協助觀察,他坐在教室後面的座 位,於每次上課時以簡單的記事方式,先將發生的情境記錄下來,研究者於教學 後詢問相關的意見(課程實施教室觀察次數參見附錄二)。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

透過觀察記錄學生在課堂中的各項反應,包括神情、態度、提問、發表、討論、

習作、報告,甚至課後的學生種種反應等。

此外,研究者用數位攝影機記錄教室當中的教學情形,並反覆觀看以轉譯成 為書面文件,協助研究者進行觀察、反思,以求完整記錄教學脈絡。研究者詳細 記錄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情形,以及學生上課的學習狀況、學生之間的互動等,

希望能更忠實的呈現教學之情境。

二、訪談

訪談使我們有機會進入他人的知覺,包括躲在行為後面的主要想法、態度和

意見(夏林清等譯,1998:129)。本研究除了參與觀察之外,亦採取訪談的方式 蒐集資料。本研究訪談的對象分別是擔任教學班級的級任導師、實習教師及該班 學生,與班級導師、實習教師進行訪談的主要原因是要了解學生學習的反應,以 便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訪談的內容大致是學生在全球化課程上 課後,全班上課的情形、班上學生在同儕間互動的情形、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反 應、學生與教學者之間的互動情形、以及班級導師和實習教師對於全球化課程的 設計與實施之觀點或疑問等(訪談大綱參見附錄三)。

對於學生部分的訪談分為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兩種,正式訪談的時間大多 安排在午休時間,訪談的內容是有關學生在課程進行中學習與互動的情形,以及 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檢討待改進的地方等,聆聽學生對於教學活動的 看法,以作為下一個新方案實施的參考。研究者以學生學習的結果為例,針對下 列的問題進行訪談:你覺得在這一堂課(或單元)可以學到哪些東西?你能不能 說說看上社會課時的感覺?你覺得自己在小組討論的情形如何?你對社會老師 教學的看法?在這個單元之中,你最喜歡哪一個活動?最不喜歡哪一個活動?請 你將原因告訴老師?非正式訪談是利用下課時間做開放式的閒談,以了解學生對 本課程的反應;例如當某學生對上課內容有所疑問,會利用上課前或課後十分 鐘,以輕鬆交談方式,針對疑問部分進行了解

每次訪談依研究需要採取個人或團體訪談方式,每次進行訪談時,都先徵求 學生同意後錄音,事後再進行轉譯及分析,在每次訪談期間,研究者隨時把重要 的想法、動作及表情記錄下來。

三、文件分析

凡是可以檢視學生在全球化課程學習之內容與表現,或是隱含有相關資訊的

文件,或對研究問題有可能產生意義的文件,例如:學生書寫的各項作業、學習 單、學生自評與互評表、課程實施回饋表、問卷等,都是本研究蒐集的文件。而 學生的學習單乃是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包括學生對於某些全球化現象 影響的了解與看法、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感受與反應、對於全球化趨勢未來發展 的預測和分析等,這些內容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與學習,亦可幫助研究者對學生 學習狀況的掌握與了解。

另外還包括研究者的教學省思札記、課程計畫、個人發表的文章等,希望從 教師、師生互動、學生的回饋與自評以及學生表現等不同觀點,交叉分析驗證發 現及結果,並隨時檢討實施的情形及學生學習的狀況。

貳、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工作包括觀察、訪談及相關文件的整理,研究者首先將觀察及訪 談的錄影、錄音轉譯成逐字稿。本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原則上依循下述過程:

資料簡化、資料陳列、以及結論的推斷與驗證(見圖 3-6);時間自試探性研究、

正式研究設計以及現場研究資料蒐集期間,用以貫穿整個行動研究的發展過程。

在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和分析是持續進行的,因此,在資料分析方面,使 用持續比較的方法,首先採取開放編碼方式分析,仔細閱讀各項已經蒐集的資 料,然後新、舊資料再不斷的相互比較,逐句或逐段標記內容主題,接著由資料 中再統整出主軸。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引用之資料,採代號及數字表示之,例如:

札 06/03/10-2 代表引用 2006 年 3 月 10 日第 2 段教學省思札記,其它資料之引註 方式參見附錄四。

圖 3-6 資料分析要素: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28 頁)。M. B. Miles

& A. M. Huberman 著。台北:雙葉書廊。

本研究亦透過三角校正方式(triangulation)來檢核研究歷程中的各項資料,

三角校正包括多重資料來源、不同人員以及理論等三個部分,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在多重資料來源方面,本研究所採用的不同來源資料,包括教室觀察、

訪談記錄、文件分析等,檢驗其一致性。

二、在不同人員的三角校正方面,透過班級導師、個別學生、中立的第三者

(學校其他同仁、實習教師或指導教授)等觀點,交叉檢證事件的不同 詮釋。

三、在理論方面,以學者專家的理論、相關的文獻資料與行動研究實況,經 由不斷的分析比對,詮釋發現結果。

最後,研究者以圖 3-7 說明本研究分析的架構,中間部分是全球化課程在各 章節之中的描述與分析,左邊所要呈現的是正式研究中各章節所要回應之研究問 題,右邊則是將本全球化課程發展的歷程描繪出來,兩者都是循環辯證的關係。

在中間正式研究部分,箭頭黑色實線代表順序關係,箭頭黑色虛線則是代表回饋 關係,此一交互循環的關係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之一。

資料蒐集

資料陳列

資料簡化

結 論:

推論與驗證

圖 3-7 本研究分析架構圖